李思思
我是帶著遺憾走下省賽課堂的。
11月3日傍晚,省賽第一輪比賽結果公布,通關后的我抽到第二天首場進行課堂教學比賽。
比賽形式每屆在變,雖然我們已經盡力做了充分準備,但抽簽結果仍讓我們大吃一驚——今年采用了群文閱讀的形式,不設預習環(huán)節(jié),且文本大多選自課外。上課對象為七年級學生,學生要在上課開始才拿到文本。我所抽到的群文組合是《濟南的冬天》《北平的冬天》《太陽島上賞雪景》,三篇文章合計3874字。
自備一稿:聚焦“獨特”
當晚完成自讀研究后,基于三篇散文的文本特質,我以“獨特”為聚焦點,整合了三篇文章的基本要素:
【教學目標】抓住文章獨特的景致,品悟作者獨特的情思。
【教學過程】
一、讀一讀
自讀三篇文章,用文中的一個詞概括文中冬天的特點。
二、品一品
從修辭手法、表現(xiàn)手法或形容詞中,任選一個角度,分析作者是如何寫出冬天的上述特點,并分析從中所蘊含的作者情感。
三、悟一悟
同是冬天,為什么在不同作者筆下會呈現(xiàn)出完全不同的景象?
我們是如何走進不同作者的內心的,用了什么方法?
集備二稿:感受“溫度”
在對我的自備方案研討中,教研員陳輝霞老師提出,目前的設計需要用一個共同的議題進行串聯(lián)整合。三位作者以截然不同的冬景展示了不同時代、地域的自然與人文環(huán)境,更透露著作者不同的心境,但這三篇文章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都在談論著冬天的溫度。于是,沿著這個思路,備課有了更加深入的討論:
1.群文閱讀教學應該以確定的議題作為組合選文的線索,議題需要具有多元性和延展性,而且要聚焦具體的學習目標,提煉明確的探究方向,這樣才能有效地將師生凝聚起來,展開深入合作,讓學生圍繞學習目標做到一課一得,在海量閱讀中學會閱讀與表達,提升語文核心素養(yǎng)。
2.文章中的溫度既有物理溫度(地理溫度),又有社會溫度(人文溫度),最后才是作者的心理溫度(文學溫度)。
3.三篇選文與文學、地理學部分理論有一定的關聯(lián),可以從中進行探索。
4.散文獨特的情思是由作者特定經歷所決定的,濟南是老舍的第二故鄉(xiāng),時短情長,他在這里邂逅了許多溫暖;北平是梁實秋的第一故鄉(xiāng),可因為社會動蕩,故鄉(xiāng)終成其回不去的他鄉(xiāng);太陽島作者資料不詳,但從太陽島的建設歷史來看,其發(fā)展史也是新時代社會主義建設歷程的一個偉大縮影。
5.散文的情感的獨特性是其最珍貴的核心,關于文章獨特性的梳理,還應該有更明確的表達。
圍繞上述討論,教學設計優(yōu)化如下:
【教學目標】抓住文章獨特的景致,品悟作者獨特的情思。
【教學過程】
一、立足生活,標注溫度
【出示地圖】對應地理位置,濟南、北京、哈爾濱這三個地方,在冬天,哪里的溫度最高?
二、圈點勾畫,感受“溫度”
請自讀三篇文章,圈點勾畫出文中表現(xiàn)冬天溫度的詞句。
思考:你在文中所感受到的溫度是否與三個城市冬天的地理溫度一致?哪個冬天最冷?哪個冬天最暖?
三、涵泳比讀,品賞“溫度”
請分享自讀成果,并有感情地朗讀。
四、勾連現(xiàn)實,升華“溫度”
思考:在文學作品當中,什么因素會影響作品的溫度?什么因素決定了作品的溫度?
(在生活中,我們感受著物理溫度,體驗著社會溫度,變換著情感溫度。當我們以自己的心眼、心腸、心境、心靈、心懷,去思量和感悟社會與人生時,世間的萬物也就帶上了我們心靈的濾鏡。因此,王國維先生才說:有我之境,以我觀物,物皆著我之色彩。所以說,文學,是一臺測溫儀。)
我按照以上教學設計進行了比賽的現(xiàn)場授課。課堂時間一半用于讀,一半用于議。依據三處地方不同特點,尋找三處冬天的最冷與最暖。時間一點一點過去,學生在第二個環(huán)節(jié)上,對文本字面上的探索逐漸展開,當我一次又一次地拋出“哪里的冬天最冷,冷在何處”“哪里的冬天最暖,暖在何處”的疑問時,學生的思維開始被我的問題帶著跑,而我也開始在學生的回答里慢慢繞偏。在現(xiàn)場授課時,主要出現(xiàn)了以下幾個問題:
1.環(huán)節(jié)二和環(huán)節(jié)三之間出現(xiàn)了明顯的斷節(jié),銜接過渡非常不自然。
2.學生直接讀出了作者的情思,而沒有在語言表達的層面上作深入的賞析。
3.課堂討論集中在單一文本(《北平的冬天》)上,三篇文章的橫向比較幾乎沒有。
4.生生之間的互動生成很弱,課堂以教師主導牽線為主。
5.散文的“獨特性”分析不全,表格梳理沒有發(fā)揮應有的用處。
團隊的設計明明很漂亮,問題到底出在了哪里?在聚光燈下,我找不到答案。
一個漂亮的教學設計并不等于一堂漂亮的語文課。打鈴了,我?guī)е鴿M心的遺憾走下賽場,這是一節(jié)遠遠不能讓我滿意的課。
反思三稿:搭好“支架”
賽后兩周,脫離了比賽巨大的現(xiàn)場效應后,重新回看先前的設計,我發(fā)現(xiàn)了以下問題:
1.教學設計以教師活動為主,學生活動考慮不足,特別生生互動的環(huán)節(jié)被架空,導致課堂開展的活力被削弱。
2.教學設計綜合了默讀、朗讀、比較閱讀以及圈點勾畫、涵泳品讀、勾連現(xiàn)實等多種閱讀方法及策略,過多過大,難以在有限的時間里充分開展。
3.缺乏對已學文章的回顧,寫景散文的分析支架尚未在學生的腦海中呈現(xiàn),因此對新文章的分析缺乏具體的參照方法。
4.環(huán)節(jié)二指向“寫什么”,環(huán)節(jié)三指向“怎么寫”,課堂實操僅停留在信息篩選的層面,在語言運用的層級上缺乏過渡銜接的臺階。
圍繞以上問題,我將設計再次修改如下:
【教學目標】抓住文章獨特的景致,品悟作者獨特的情思。
【教學過程】
一、立足生活,標注溫度
【出示地圖】對應地理位置,濟南、北京、哈爾濱這三個地方,在冬天,哪里的溫度最高?
二、溫故知新,對比“溫度”
1.七嘴八舌話溫度:
集體回憶《濟南的冬天》的文本溫度,分享從哪些地方寫出溫晴。
2.圈點勾畫比溫度:
(1)自讀《北平的冬天》《太陽島上賞雪》,從寫作對象、修辭手法、表現(xiàn)手法、詞語色彩等方面任選一個角度,圈點勾畫三篇文章中表現(xiàn)冬天溫度的詞句并進行比較,尋找最冷與最暖的冬天。
(2)小組討論,交流自讀成果,并互相補充完善。
(3)班級討論,共同生成。
三、總結課堂,升華“溫度”
總結:獨特的景致傳遞著獨特的情思,一切皆情語。
思考:在文學作品當中,什么因素會影響作品的溫度?什么因素決定了作品的溫度?
(在生活中,我們感受著物理溫度,體驗著社會溫度,變換著情感溫度。當我們以自己的心眼、心腸、心境、心靈、心懷,去思量和感悟社會與人生時,世間的萬物也就帶上了我們心靈的濾鏡。因此,王國維先生才說:有我之境,以我觀物,物皆著我之色彩。所以說,文學,是一臺測溫儀。)
以上設計將文章“寫什么”和“怎么寫”的環(huán)節(jié)進行整合,重點運用對比閱讀的方法,聚焦在一個點上做橫向比較,利用溫故知新搭建分析支架,幫助學生建立了分析模型,降低思維難度。增加小組合作的環(huán)節(jié),豐富生生互動的機會,以增強學生的交流信心,提升課堂生成性。
群文閱讀在近年來備受關注,賽課以群文閱讀的形式呈現(xiàn),既是對選手課堂駕馭能力的極大考驗,又能推動一線教師更加深入地思考和研究相關教學,以適應從單篇走向多篇的整合式教學。徐鵬教授在《群文閱讀教學的學理審視》中提出,從學習活動視角來看,群文閱讀教學僵化主要有三種表現(xiàn):第一,閱讀活動只聚焦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訓練,踐行著運用單篇逐點解析、逐項訓練的簡單線性邏輯;第二,閱讀活動停留在提取和比較不同文本的語言信息層面,很少涉及作者的言語智慧;第三,閱讀活動過于追求閱讀形式的多樣和閱讀文本的數量,導致學生學習負擔過重、學習效率偏低?,F(xiàn)在看來,在省賽現(xiàn)場,我的課堂遺憾在這三點上皆有呈現(xiàn)。我想,賽課的精彩唯有可以落實到日常的課堂,給予學生實際的收獲,方可成為真正有價值的嘗試。為此,對于群文閱讀教學,我有了幾點新認識:
1.群文閱讀應以單篇閱讀為基礎,對單篇閱讀的深入研究是群文閱讀得以深入比較的前提。
2.群文閱讀的議題是統(tǒng)領課堂的關鍵,此議題的選擇應以推動學生在比較閱讀中提升語文核心素養(yǎng)為宜。課堂研究不應僅僅在“寫什么”的層面上提煉信息,而要深入到“怎么寫”的層面上去拓展思維的深度。
3.群文閱讀教學不僅僅是教,更重要在學,學習支架的搭建與學習活動的開展應是課堂組織的重點,教師應搭建具體詳實的支架,方可引導學生步步深入。這一點不管在單篇還是多篇的教學中,都是課堂之本。
蘇霍姆林斯基曾在《給教師的建議》里講過這樣一個故事:一位有30年教齡的歷史教師上了一節(jié)公開課,課上得很成功。有人問他花了多少時間來備這節(jié)課,他說:“對每一節(jié)課,我都是用終身的時間來備課的。不過,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說現(xiàn)場準備,只用了大約15分鐘。”我想,如果我們每個人都可以用一生的體悟去備好生命中的每一節(jié)課,那么教育的美,必然會誕生在每一個精巧的40分鐘里。
教學雖是有遺憾的藝術,我的這份遺憾,深深地刻印在了省賽的現(xiàn)場上。但正是因為這一份遺憾,促使我更加努力地去鉆研教學,但愿日后每一堂課上的遺憾都可以越來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