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彥渝
(武漢大學 國際教育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2;武漢大學 外國語言文學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2)
田園文學有著悠久的歷史,它發(fā)軔于古希臘和羅馬的牧羊人贊歌,通過對田園風光的美化和對牧羊女感情的理想化建構,來承載人類精神世界對田園生活的向往和沖動。20世紀初,英國率先完成城市化進程,同時“城市病”也日益突顯,社會問題接踵而至。以鄉(xiāng)村為參照來質疑城市、批判城市、逃避城市已構成了此時英國田園文學的顯性表述,田園生活儼然成為深陷工業(yè)文明危機的英國國民“烏托邦”夢的寄托。英國作家赫克托耳·休·芒羅(Hector Hugh Munro,1870—1961年)(筆名“薩基”),正是深深扎根于英國田園文學的傳統(tǒng)。然而,薩基卻對英國的田園文學進行了“逆向書寫”,通過其小說譜寫了一曲哀悼田園生活的挽歌,投射出對城鄉(xiāng)關系二元對立、彼此割裂的深刻關切,內含著“反烏托邦”的主題意蘊。
烏托邦文學源遠流長,但通常都將英國人文主義者托馬斯·莫爾視為烏托邦文學的始祖。1516年,莫爾出版《烏托邦》一書,書中描述了一個想象島嶼上的理想社會。莫爾想要傳達的信息是,這種完美和理想的狀態(tài),永遠無法實現(xiàn)。因此,他將希臘文“ou”(意為no)與“topos”(意為place)二詞進行了合并,將書命名為“烏托邦”?!盀跬邪睢钡韧凇皀o where”或“no place”,指的是一個不存在的理想社會。烏托邦所隱喻的理想社會,在隨后被進行了不斷的引申。學者J.D.戴維斯曾將“理想社會”分為五個類型,其中象征著精神舒適與安逸的“世外桃源”和代表著物產豐饒富庶的“阿卡迪亞”①與烏托邦并置,均指涉一種令人向往的完美田園生活。反田園烏托邦也就是對完美田園生活暢想的解構和批判。
薩基的反田園烏托邦書寫風格獨樹一幟,糅合了他標志性的“幽默”特色。事實上,薩基被譽為 “英國最風趣的短篇小說家之一”[1]149,其著名的短篇小說《敞開的窗戶》又被譽為薩基“最幽默的小說之一”[1]149,并入選國內外大量短篇小說教材。但正是因為這“幽默”背后涌動著對社會的溫和批判,凝聚著對人性的深度哲思,薩基的小說被認為彌散著“溫柔的恐懼”[2]5;從“讀者反應論”的角度看,催生了陰森、詭異 、驚恐復雜交織的閱讀體驗[3]332。
小說講述了一個名為弗蘭頓的青年小伙,因為患有神經性疾病,在其姑母的推薦下,來到一處僻靜的小山村治療養(yǎng)病。在村中的一戶人家拜訪時,弗蘭頓的遲鈍和木訥引起了主人小姑娘薇拉的不滿,因此她決定要捉弄弗蘭頓一番。小姑娘以家中一直敞開的窗戶為引子,解釋道,窗戶一直打開是因為姨父和她兩個兄弟在3年前的一次狩獵中,因掉入沼澤地而喪命,此后姨媽一直把窗戶打開,以便亡魂隨時回家。薇拉姨媽回家后,恰巧也說起窗戶打開是為了等待出門狩獵的丈夫,這讓弗蘭頓更加堅信薇拉所編造的故事。就在此時,姨父3人身著狩獵裝扮帶著獵狗,從窗戶進入家門,弗蘭頓以為是鬼魂歸來,嚇得魂不附體,落荒而逃。本文擬綜合運用特里·吉福特和雷蒙德·威廉斯的田園文學理論以及伯格森和巴赫金的“笑”論,剖析小說將幽默蘊藏于反田園烏托邦主題之中的藝術特色,并通過這種藝術指涉,反思英國農村在現(xiàn)代化進程中所面臨的人文困境,同時,對人性的異化和殘酷進行辯證思考。
田園文學是“用含蓄或明顯的方式與城市文學進行對比的任何鄉(xiāng)村文學”[4]2。20世紀初的英國承襲了這一傳統(tǒng),掀起了一股返鄉(xiāng)書寫的熱潮。彼時,英國經歷了經濟危機和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城市的侵略、進攻、巧取豪奪使其成為現(xiàn)代人心靈上的他者。英國鄉(xiāng)村便自然而然地背負起整體性和確定感,成為寄托情思、治愈創(chuàng)傷和懷舊念往的理想之地。如雷蒙德·威廉斯認為,“英國人對鄉(xiāng)村及鄉(xiāng)村生活的態(tài)度有著非同尋常的執(zhí)著,即便在整個社會都城市化之后,它的文學依然大部分是關于鄉(xiāng)村的”[5]2。
薩基的同僚們,如威廉·莫里斯、賽西爾·夏普,都將文學書寫根植于濃厚的鄉(xiāng)土情懷。在他們的筆下,鄉(xiāng)村有著“有機的社區(qū)、未被異化的工人和土地上耕作的村民”,田園的質樸無華和豐饒自然被冠以重要的象征意義,甚至被“換喻成了代表英帝國和英國國民”[6]95。吉福特更是用“歸隱”這一術語,道破了田園文學的本質,認為歸隱即“簡單地擺脫城市、宮廷和當下的復雜性”[4]46。
《敞開的窗戶》同樣采用了“歸隱”的題材,但它的“歸隱”卻是悖論式的:表面上,小說是對田園歸隱主題的呼應和強化,主人公弗蘭頓身患神經官能癥,懷揣著對鄉(xiāng)村的向往,帶著現(xiàn)代性的焦慮和創(chuàng)傷逃離城市,看似默默契合了愛德華時代的田園文學主流;實際上,弗蘭頓對田園的烏托邦構想,卻被他的返鄉(xiāng)之舉無情顛覆。這種顛覆通過三種方式得以呈現(xiàn):一是文學倫理觀的錯位,二是藝術形式的反差,三是雙重敘述者的強化。
首先,傳統(tǒng)的英國文學倫理觀中,現(xiàn)代化的城市物欲橫流,城市居民也因為逐利而道德淪喪,如布萊克的詩作《倫敦》中的現(xiàn)代城市破敗不堪、壓抑人性;相反,未被現(xiàn)代文明侵蝕的農村居民大都純樸厚道,如菲爾丁《湯姆瓊斯》中的鄉(xiāng)紳奧爾華綏慷慨善良、樂善好施。然而,在《敞開的窗戶》中,城鄉(xiāng)人物卻以一種顛覆傳統(tǒng)形象的方式,體現(xiàn)了倫理觀念的錯位。
《敞開的窗戶》中的兩個主人公之一便是農村小女孩薇拉。兒童充當薩基幽默小說中的主角,是他作品的一大特色,這與作者的童年經歷息息相關。薩基幼年喪母,被奶奶和姑媽嚴格教導長大,因此,薩基小說中的兒童往往缺乏關愛、力量弱小、屈服于成人,而成人則通過戲弄兒童來取樂。但《敞開的窗戶》中的薇拉,似乎展現(xiàn)的是兒童的另外一面,機警、幽默,并且力量無憂,可以獨自對抗成人的世界。正如拜登所言,薇拉“語言俏皮生動,是個不折不扣的鐵娘子”,有著“對樂趣的真正追求”[7]59。故事的開篇就給15歲少女薇拉貼上了“淡定自信”的標簽。但是,這份淡定自信卻與社會規(guī)訓格格不入,因為從社會習俗來看,薇拉從屬于弱者的地位。從年齡來看,薇拉年方15歲,正值懵懂的青春年少,對成人世界有著天然的依賴;從性別來看,薇拉的女性身份自帶“柔軟”的女性刻板印象和“附屬”的男權社會標志。薇拉本應代表著與“城市邪惡”對立的 “農村純真”, 然而薩基卻將薇拉推到錯位的情境中加以夸張地呈現(xiàn)。薇拉獨自一人在家,接待一位陌生的來自城市的男性成人客人,但她既沒有顯露出鄉(xiāng)村人待客的真誠大方,也沒有小女孩的怯場和慌張,反而更似一位混跡社會多年的圓滑“老手”,話語中的“坦誠”夾帶著一絲威脅:“姨媽馬上就要回來了……你不得不先忍受一下我”[8]40。鄉(xiāng)村人熱情好客、純樸善良的傳統(tǒng)倫理似乎在薇拉身上毫無蹤跡。
與薇拉的角色呈現(xiàn)截然相反的,是另一個主人公弗蘭頓。弗蘭頓是男性、成人、城里人,這3個身份標簽的疊加,更突顯了他在與薇拉的對峙中的強勢位置。然而,城市與農村、男性與女性、成人與兒童、強與弱的標簽卻被反轉。弗蘭頓消融了他本該有的主導者、控制者和權力者的身份,淪為了被規(guī)訓者,淪為了事實上的“女性”和“兒童”。這種強弱的反轉,正是幽默產生的源泉:正如弗洛伊德指出,幽默產生于主體以對待孩子的方式對待他人,通過“在某種程度上使自己以父親自居,并且使他人處于兒童的地位,幽默者就會獲得他的優(yōu)越地位”[9]144。弗蘭頓在薇拉面前的緊張和窘迫,讓薇拉得以以“成人”自居來實施話語戲弄,并通過這種角色反差讓讀者忍俊不禁。然而,在這幽默中,卻無奈地隱現(xiàn)著與弗蘭頓傳統(tǒng)鄉(xiāng)村形象背道而馳的想象,“城市邪惡”與“農村純真”的倫理觀被徹底調換。
其次,小說還通過藝術形象的反差來解構田園烏托邦。亞里士多德在《倫理學》中分類了4類喜劇人物:騙子、自嘲者、小丑,以及鄉(xiāng)下人[10]205。從喜劇的美學形式來看,“鄉(xiāng)下人”是被捉弄嘲笑的對象,他們孤陋寡聞、眼界狹隘,在初入城市的花花世界時,常常大出洋相,如《紅樓夢》中的劉姥姥進大觀園。然而弗蘭頓這個城里人卻替換了鄉(xiāng)下人,穿上了滑稽的小丑服裝,搖身變成窘態(tài)畢露的笑料。在他初次見到薇拉后,“盡力地想說幾句得體話”,希望既可以“恭維”眼前的小女孩,也“不至于貶損她即將到來的姨媽”[8]40。這種故事文本反轉所產生的反諷,折射出對鄉(xiāng)村美好遐想的裂痕,成為城鄉(xiāng)文化符號互換的表征。薩基以小見大地暗示著,城市的空間確實是冷漠的、他者的,遠不是心靈的家園;然而弗蘭頓企圖在鄉(xiāng)村尋覓一份寧靜溫暖和逍遙自在,同樣是一個遙不可及的烏托邦夢想。
弗蘭頓的形象反轉的第二個特征,便是他的呆板、固執(zhí)和僵硬。伯格森認為生命的本質是綿延、流動和生長,而滑稽的人“以特殊的僵硬性模仿簡單而純粹的機械活動、模仿自動機械動作、模仿無生命的運動的那一方面”[11]53。弗蘭頓的身上呈現(xiàn)的正是這種缺乏生命力、變通性的僵硬。例如,他已按姐姐所推薦、連續(xù)不斷地拜訪了小鎮(zhèn)上的很多陌生家庭,在遭到多次冷遇后,他依然堅持走進了薇拉的家門。他的僵硬似乎影射著鄉(xiāng)村騎士堂吉訶德的影子,在屢屢碰壁后,仍然做出了種種與時代格格不入、匪夷所思的行為。他們看不清周圍,更看不清自己,固執(zhí)地活在孤傲的小世界中,如同一個上了發(fā)條的機械裝置。這種僵硬的根源正是弗蘭所患的精神性疾病,弗蘭頓的疾病不僅是解構純真與邪惡的重要前提,并且引發(fā)起了糾正性的笑聲,它提醒著讀者思考,如何通過城鄉(xiāng)生活的圓融剔除人的固化和死板,讓活生生的生命和人都具有彈性。
最后,雙重敘述的強化功能,同樣解構了傳統(tǒng)的城鄉(xiāng)二元關系。薇拉是故事的最主要的敘事者,但卻不是唯一的敘事者。在這場薇拉的話語狂歡中,薇拉的姨媽薩普頓夫人,也是一個冷酷的敘述者。姨媽對打獵故事的補充敘述佐證和強化了薇拉謊言的真實性,也進一步加劇了弗蘭頓的緊張和恐懼。薩普頓夫人之所以能渾然不覺地輔助薇拉的敘事,正是基于薇拉對她的了解。薇拉知道,薩普頓夫人生性冷漠,不關注他人的喜好;喜歡向人喋喋不休地講述她的家庭瑣事,但是對他人的需求卻絲毫不關心。弗蘭頓向薩普頓夫人講述了自己患病不能受到精神刺激,不能劇烈運動,換來的卻是弗蘭頓夫人一句漫不經心的:“哦,是嗎?”甚至在弗蘭頓被嚇得魂飛魄散之后,薩普頓夫人還抱怨道:“一個怪異的人……只會談論自己的病。”[8]42-43識得弦外之音的讀者,在為薇拉的惡作劇逗樂的同時,也感受到了她和薩普頓夫人的殘酷。伯格森認為,“笑的最大的敵人莫過于情感……笑和情感水火不容”[11]3。在捉弄弗蘭頓的那一霎那,薇拉及姨媽已經剝離了情感,更無從談及對弗蘭頓病癥的同情憐憫。這種捉弄產生的幽默因而是一種殘酷的幽默,一種抽空了情感的幽默。
統(tǒng)而觀之,倫理觀的錯位、藝術形象的反差和雙重敘述的強化,讓《敞開的窗戶》中的幽默變得百味雜陳。幽默不僅僅單純地催生了愉悅的情緒,而且可能“用來威脅別人”,可能是“侵略者作惡時的露牙”[12]5。在幽默的“笑”背后,總是隱藏著更難以捉摸的殘酷,總是會有“一個替罪羊儀式——逐出”[10]195。弗蘭頓就是一只被逐出的替罪羊,他滿腔期待融入鄉(xiāng)村生活,卻依然以被鄉(xiāng)村固有的社會關系捉弄為代價倉皇逃跑。這種幽默充滿著對被笑者的偏見與排斥,攜帶著社會等級性、秩序性。在《敞開的窗戶》中,這種等級和秩序的劃分,并不是以性別、年齡來界定的,而是以社會團體的排外性、鄉(xiāng)村的封閉性來界定的。弗蘭頓本就是鄉(xiāng)村生活的局外人,在笑話中,他更被捉弄成了雙層局外者。因此,這也不難理解,評論界將薩基定義為一個“表面上超越道德且殘酷的作家”[2]9。
薩基幽默中的恐懼性,可溯源于英國小說家奧斯卡王爾德的寫作傳統(tǒng)。王爾德通過對“超自然鬼怪故事”進行“超級幽默的改寫和復興”[1]175,將鬼怪故事演繹得令人捧腹?!肮砉侄唐≌f”(又名“超自然短篇小說”或“哥特短篇小說”)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傳統(tǒng),是“英國和愛爾蘭短篇小說中最古老和最持久的一個文類”[1]62。其經久不息的藝術魅力,與它所激發(fā)的毛骨悚然的閱讀快感關系密切,這種恐怖氣氛的營造很大程度上來源于故事發(fā)生地點的景色渲染。正如馬爾科姆所言,鬼怪故事大都發(fā)生在“大而黑的房子或城堡,地下室和幽暗的通道”[1]61。如王爾德著名的短篇小說《坎特維爾的幽靈》,就發(fā)生在一座有著幾百年歷史的英國城堡中。故事中,來自美國的新房東毫不畏懼城堡里古老的英國幽靈,對幽靈進行了膽大驚天的戲弄和欺負,最后房東以救世主的身份將幽靈從古堡中解救出來。正是幽深昏暗的古老城堡烘托出了小說的恐怖感。薩基的短篇小說創(chuàng)作與王爾德一脈相承,其作品所蘊含的幽默中的恐懼,也得益于故事發(fā)生地點的景物建構,即鄉(xiāng)村的田園風光。
田園風光總是能喚起豐富多樣的審美旨趣。沃野千里,阡陌交錯的如畫風景,勾連起人愉悅、欣喜的情緒。威廉斯用“天堂府”這一術語,來建構傳統(tǒng)鄉(xiāng)村的地理景觀和人文認知:“鄉(xiāng)村之中,自然之物源源不斷供給人類,人可不勞而滿載收獲,不作而怡然自樂,鄉(xiāng)村也就成了天堂府。”[5]31“天堂府”的富饒美麗,讓田園文學一開始便包含著喜劇的元素。我國著名文論家伍蠡甫指出:“‘comedy’(喜劇)一詞起源于‘comus’(意為“村鎮(zhèn)”)和‘oda’(意為“歌曲”),因此喜劇不妨說是“村歌”的意思”[13]160。國外文論學家也持相同的觀點。如加拿大文論學家弗萊認為:“與哀歌相對應的浪漫喜劇的模式最好稱之為牧歌,其主要的媒介是田園?!盵10]20英國批評家拜恩指出:“阿卡狄亞式的田園風光……是喜劇的傳統(tǒng)地點?!盵6]150莎士比亞的四大喜劇無一例外全部以鄉(xiāng)村作為故事發(fā)生地,《仲夏夜之夢》和《皆大歡喜》以神秘茂盛的森林為背景,《第十二夜》以波濤洶涌的大海為地點,《威尼斯商人》發(fā)生在遠離英國的小鎮(zhèn)?!冻ㄩ_的窗戶》正是對這一喜劇傳統(tǒng)的遵從,以鄉(xiāng)村風景為背景來制造幽默。具體來說,薩基通過兩種鄉(xiāng)村景物來呈現(xiàn)幽默中的恐懼:其一是天然去雕飾的自然風景,其二是被人為改造的鄉(xiāng)村景觀。
首先,《敞開的窗戶》中,自然景觀的描寫被用來焊接弗蘭頓理想化的田園生活與現(xiàn)實中彪悍的鄉(xiāng)村民風:在弗蘭頓的想象之內,鄉(xiāng)村景觀是有序、融洽、和平的,他認為“寧靜的小鄉(xiāng)村一向都是與悲劇絕緣的”[8]41;而在薇拉故事中,鄉(xiāng)村的景致卻與悲劇如影隨形。拜恩指出,“許多愛德華時代的作家使用了暗恐和超自然的東西,鬼故事非常流行,但關鍵詞可能是‘毫無根據(jù)的’”[6]41。然而薇拉通過加工現(xiàn)實的自然景觀,將超自然的描寫變得“有根有據(jù)”、令人信服:如將姨父吞噬得尸骨無存的“沼澤地”“射獵場”,正是薇拉假想虛構的田園風景,但這一風景的書寫卻契合現(xiàn)實的感觀體驗。這些風景雖然美麗,但同時卻野性、暴虐而危險,提供了鮮活的視覺化體驗。薇拉把這種放眼可望的真實的“野性”,進行了大膽地加工,使之變成了讓人驚悚的死亡之地,讓弗蘭頓對現(xiàn)實的判斷分崩離析,對薇拉所扭曲的現(xiàn)實深信不疑。正如佩特茲所言,“薇拉把我們哄入了一個荒誕的世界”[14]705。
其次,《敞開的窗戶》中的人為景觀則是恐懼的直接源頭,其中最為經典的恐怖景觀就是姨父的鬼魂。當姨父從窗戶中進來之時,在弗蘭頓的眼中,姨父已經化身成了薇拉所描述的驚悚鬼魂?!肮砘辍笔且环N游離性、悖論性的存在:“鬼魂”既是薇拉生活現(xiàn)實中活著的姨父,也是弗蘭頓想象中死去的狩獵者?!肮砘辍睆拇翱谶M來這一舉動,在薇拉和薩普頓夫人看來,只是家人狩獵之后尋常的回家;而弗蘭頓卻認為這是“鬼魂”念舊尋親,陰魂不散?!肮砘辍彼诘奈葑?,是薩普頓夫婦平常的鄉(xiāng)村之家,也是讓弗蘭頓覺心驚膽顫的“鬼屋”?!肮砘辍笔窃趫龅摹麄冋嬲鎸崒嵉貜拇翱谧吡诉M來;“鬼魂”也是缺席的,他們只是薇拉信口胡謅的謊言和弗蘭頓緊張兮兮的幻想。“鬼魂”的雙重性,刺破了橫亙在虛構和真實之間的隔膜,讓薇拉故事中“過去”已發(fā)生的和弗蘭頓想象中“未來”將要發(fā)生的,相遇在“現(xiàn)在”的時空里,實現(xiàn)了小說中兩層敘事(即第三人稱全知敘事和薇拉的角色敘事)的同時性; “鬼魂”的陌生感、非家感,讓恐懼得以產生;而“鬼魂”的熟悉感、家的感覺,又滲透著荒誕的幽默。伽利夫認為,在“情節(jié)急轉彎式”的短篇小說中,“故事角色往往是情景反諷②的受害者”[15]96。當鬼魂以“彈簧魔鬼”(jack-in-the-box)③的形式兀然從窗口彈入之時,弗蘭頓便淪為了這一情景反諷的雙層受害者:既被薇拉取笑,又被鬼魂嚇得驚慌失色。
鬼魂的出沒地點的選擇——“窗戶”,也意味深長?!按皯簟边@一人造之物,在鄉(xiāng)村的田園風光中,是光明、溫暖和舒適的媒介,它既建構獨立空間,又聯(lián)系外部世界。而在小說中,“窗戶”這一意象的反復出現(xiàn),卻象征著一種窺視,一種界限。這種窺視,是由一個無聊的小女孩向成人男性主動發(fā)起的。弗蘭頓本想敞開心扉,去鄉(xiāng)下呼吸自由的空氣,結交友好的村民,現(xiàn)在卻不得不緊閉上他的心中的“窗戶”,重新在他人和自我之間劃清一道界限。薩多斯基在對《敞開的窗戶》進行的讀者反應實證研究中指出,小說的22至24段是高潮,這三段激起了讀者最強烈的畫面感和恐懼、喜劇交加的情感體驗[3]327-8。正是在這三段中,故事中的所有角色:3個“鬼魂”回家的身影、弗蘭頓驚恐的凝視、薇拉故作驚恐的凝視以及薩普頓夫人關切家人的目光,都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相互交織、相互碰撞在“窗戶”這個平臺上,所有的參與者都紛紛登臺,發(fā)出聲音。正是這種目光的交織,讓兩種矛盾而沖突的情感:薇拉所體味到的張揚、明快的歡樂與弗蘭頓心中“活見鬼”般的幽閉、暗恐④,在讀者視域中,成功地混合在了一起。
此時“窗戶”不僅僅是鄉(xiāng)野中帶有人類氣息的建筑物,更是變成了狂歡節(jié)中的狂歡廣場。 狂歡節(jié)中丑角國王的加冕和隨后的罷黜,都體現(xiàn)了它兩位一體的雙重性,即加冕就意味著罷黜,誕生意味著滅亡,永遠在自身中包含著否定或反面的前景[16]138。巴赫金更進一步指出,狂歡文化就是“一種笑文化”,組成這種笑文化的元素,“不僅是快樂和幽默……而且是殘忍、憎惡和屠殺”[11]81?!冻ㄩ_的窗戶》中,“窗戶”這一狂歡廣場正是通過將恐懼滲透到幽默中,折射出了鄉(xiāng)村文化的雙重性和矛盾性:既有快樂,又有驚嚇;既有狂歡,又有恐怖。而這種大眾文化的悖論性,即使遠離塵囂,遁跡山水,來到最簡單純粹的世外桃源,依然無法避免。純粹的快樂,不管身處何處,都似乎是一個望塵莫及的“天堂府”。即便看似其樂融融、浪漫自在的田園生活,也會被突如其來的殘酷捉弄和無情排斥所驚擾,淪為癡人說夢的臆想空間。
笑是用機智來反抗強大,因此,笑的勝利,具有反噬自身的作用力,勝利的同時也就承認了自身的羸弱。薇拉通過惡作劇之笑,解構了城鄉(xiāng)、性別、年齡之強弱對抗,而這一解構又被笑聲本身所再次消解。
那么,弱者到底是農村女孩薇拉,還是城市男性弗蘭頓呢?笑聲孤掌難鳴,笑是一種社會性姿態(tài)和群體的狂歡。《敞開的窗戶》中,弗蘭頓不合社會的僵硬,薇拉不動感情的惡作劇,薩普頓姨媽漠不關心的冷酷,鄉(xiāng)村風景的亦真亦幻,在無意識的齊心協(xié)力下激蕩起了笑聲。這笑聲泛起的層層漣漪,也觸及每一個讀者?!叭绻粋€人有孤立的感覺,他就不會體會滑稽??雌饋硇π枰幸环N回聲?!盵11]4因此,薇拉之笑,已將心照不宣的讀者拉入了笑的同盟,讀者在隨著薇拉同笑之時,也已經抽離了情感,忘記了弗蘭頓所患疾病,轉而以一種旁觀者的心態(tài)、圍觀者的笑,回應著薇拉的惡作劇,體味著弗蘭頓的落荒而逃所產生的樂趣。霍布斯認為,偉大高貴的人物,對于弱者的缺陷給予的是憐憫和幫助,而怯懦之人對弱者卻抱以羞辱性的笑。因此,冷漠、膽怯、弱小并非只存在于薇拉的心,也并非只存在于田園世界,而是作為一種普世情感存在于每一個此刻皆會意一笑的讀者之心。而這種心照不宣且無處不在的隔離和冷漠,也許正是弗蘭頓的神經性疾病得以萌發(fā)的原因。
《敞開的窗戶》中的主要人物不是呼風喚雨、叱詫風云的蓋世英雄,而是一些微不足道的鄉(xiāng)野百姓。然而,通過小人物叛逆、攻擊的惡作劇,通過寓莊于諧的表現(xiàn)方式,折射出了在人類身上永恒存在的冷漠和孤傲。小說中洋洋得益的幽默背后,摻入了利己主義的苦澀和人性悲觀主義的萌芽;與幽默并置的殘酷和恐懼,則表現(xiàn)了社會與自我、理性與感情的頑固對抗。幽默、殘酷和恐懼,又因為鄉(xiāng)村這一片特殊的版圖得到了自然的融合。讀者在情感的高潮中,讀到的是人性的種種可能與不可能。
注 釋
① J.D.戴維斯將“理想社會”分為五類:世外桃源、阿卡迪亞、完美的道德共和國、千禧盛世和烏托邦。(參見MENDELSOHN E,NOWWTONY H.Nineteeneighty-four:sciencebetweenutopiaanddystopia,Reidel Publishing Company,1984年,第27頁)
② “情境反諷”為喜劇術語,又稱命運的諷刺、事件的諷刺和環(huán)境的諷刺,指一件事的結果與預期結果的顯著不同。
③ “彈簧魔鬼”是伯格森笑論中的一個概念。柏格森認為,滑稽的原型可以追溯至童年游戲,并分為三類:彈簧魔鬼式,牽線木偶式和雪球式。彈簧魔鬼式,指的是剛要迸發(fā)就遭到阻擋,剛遭到阻擋又迸發(fā);一個力量要堅持,另一個固執(zhí)的力量要阻擋的言語或行動(參見伯格森《笑——論滑稽的意義》第42頁)?!洞蜷_的窗戶》中,“鬼魂”從窗口的突然進入,類似于“彈簧魔鬼”沖出箱蓋一般。
④ 戴維·洛奇在《小說的藝術》中,將鬼怪故事分為三類:非凡類,此類短篇小說無法對超自然現(xiàn)象作出理性解釋; 暗恐類,能明確解釋鬼怪現(xiàn)象;奇幻類,敘述介于自然和非自然之間的猶疑狀態(tài)(參見LODGE D.Theartoffiction,Viking Penguin,1992年,第212頁)。弗蘭頓所感受的恐懼和所經歷的鬼怪,正是暗恐類。 這一類鬼怪,可以用理性加以辨明和解釋,并非真正的超自然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