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 艷
(北部灣大學 人文學院,廣西 欽州 535011)
欽州、北海、防城港三地環(huán)抱著美麗的欽州灣,這里旖旎的海濱之景是歷代欽州詩人主要的描寫內容。清代著名的“嶺南才子”馮敏昌9歲時因詩作《登文筆峰》名揚欽州,被譽為神童,其詩云:“長江瀉萬里,砥柱挽文峰。上眺三臺近,遙觀百雉空。憑虛發(fā)長嘯,臨遠豁孤衷。極海揚眉處,云帆波浪中?!?1)馮敏昌:《馮敏昌集》,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年,第46頁。詩中的文筆峰屹立于城南欽江之濱,三面環(huán)水,峰巒峭拔,因其狀如筆而有“文峰卓筆”之譽,山上有宋塔可觀海潮。此詩描寫詩人登塔望海的所見所感,既是寫實,也是想象。詩人將文筆峰通過欽江這一紐帶與浩瀚的海洋聯(lián)在一起,既是寫眼中之景,也是抒心中之志。
家鄉(xiāng)的山巒與海水涵養(yǎng)了馮敏昌的高遠志向。他寫欽州的詩作無一不具有雄渾開闊、氣象萬千的特征,他的那些借海景抒發(fā)家國情懷的作品尤其出色,如《舟過烏雷門,望伏波將軍廟作》云:“樓船橫海伏波回,海上旌旗拂霧開。自古神人當血食,諒為烈士豈心哀?山連銅柱云行馬,地盡扶桑浪吼雷。漫語武侯擒縱略,漢家先有定蠻才。”(2)馮敏昌,李寅生,楊年豐:《小羅浮草堂詩鈔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第58頁。相傳漢朝名將馬援曾遠赴交趾平定二征姐妹叛亂,為了威懾叛軍余黨,他鑄造數(shù)個銅柱刻書銘文,立于山巔。馬援當年所立桐柱早已不存,人們對于其銅柱所立位置的說法也不統(tǒng)一。一說其柱立于欽州茅嶺之上,馮敏昌贊同這一說法,詩中“山連銅柱”即指此典故。詩人從海上回鄉(xiāng)經過欽州灣的烏雷伏波廟時,被其中情境所觸動,他援引馬援立銅柱為誓的典故,表達了對英雄的崇敬之情。此詩借景抒情,吊古懷今,濃墨重彩地描寫欽州的山海形勝,開篇即寫伏波將軍自海上勝利歸來,一時旌旗蔽天、滄海霧散,頷聯(lián)寫山勢高峻、銅柱連云,海天之間風雷激蕩。詩人以如此宏大的場景和磅礴氣勢襯托英雄的偉業(yè),但同時也用英雄的威名為欽州山海增色,詩中的海洋意象由此呈現(xiàn)出雄渾開闊的風貌。
“龍涇還珠”是欽州的海上勝景。人們將百余個大小不一參差錯落地散布在欽州灣海面上的島嶼稱為“七十二涇”,它北起欽江出??凇尘?,南至欽州灣內海的門戶三墩?!捌呤堋弊悦髑逡詠砭陀小澳蠂钊R”之稱。明代欽州知州董廷欽《龍涇還珠》將這里比作遠離塵囂的世外桃源:“龍江一曲繞營隈,水滿堤羅涇涇開。七十二溪分復合,八千萬里去還來。川鯨暫借珠簾洞,海蜃頻吁碧玉臺。谷口桃源如有路,漁郎誤入幾時回。”(3)董紹美,吳邦瑗:《欽州志》卷一三,刻本影印本,清雍正元年(1723年),第590頁。詩中的海洋意象并不遼闊,相反卻婉轉幽邃,一座座小島將海面隔成一條條曲折往復的水涇,此時正舟行海上的詩人恰可體會到“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妙境。
欽州沿海又沿邊,自來就是西南海防要塞,欽州山水詩中也有涉及當?shù)睾7赖拿鑼?。北部灣是明代抗倭?zhàn)爭的前線之一,洪武年間曾在廉州建立六個千戶所,駐軍達七千多人。到了明代后期,東南沿海的海上威脅主要來自越南諸藩和海盜,北部灣海防體系的戰(zhàn)略地位更加重要。海防在欽州山水詩中受到了應有的重視,明代曾任廉州教授的王翰《平??芨琛范啻翁岬綉?zhàn)船、鯨鯢等意象,如“傘圓山下龍馬跡,鐵船入海蒼龍立”,“艨艟直搗白龍尾,片帆不許歸蠻鄉(xiāng)”,“長風一碧欃槍收,鯨鯢深藏海波息”(4)董紹美,吳邦瑗:《欽州志》卷一三,刻本影印本,清雍正元年(1723年),第586-587頁。等句,可見,海戰(zhàn)意象也是欽州山水詩海洋意象的一部分。
海洋也能給人類帶來意想不到的災難,所以敬畏海洋也是欽州山水詩的主題之一,如蘇軾的《伏波將軍廟碑銘》就敘述了渡海的艱險。蘇軾曾貶謫儋州,見識過壯麗的海洋風光,其《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中有“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5)蘇軾:《蘇軾詩集》,中華書局,1982年,第2367頁。的詩句。宋徽宗即位后,蘇軾從海南調任廉州,與其幼子蘇過在廉州逗留兩月有余,在此期間,他“雅好山水,遨游欽靈,遍訪古跡”(6)董紹美,吳邦瑗:《欽州志》卷一三,刻本影印本,清雍正元年(1723年),第413頁。,留下了不少與欽州有關的作品。他在《伏波將軍廟碑銘》中表達了其因從海上平安往返儋州而對伏波將軍的感激之情。蘇軾去海南時從徐聞渡海,從海南返廉州時需要先渡海到雷州半島,本擬從陸路赴廉州,但因大雨阻塞而改走海路,乘船沿北部灣海岸前行,取道合浦白石到達廉州?!白孕炻劧珊#m朱崖,南望連山,若有若無,杳杳一發(fā)耳。艤舟將濟,眩栗喪魄。海上有伏波祠,元豐中詔封忠顯王,凡濟海者必卜焉”(7)蘇軾:《蘇軾文集》,中華書局,1986年,第506頁。。蘇軾幾次渡海,深知海洋的兇險,但他“以伏波為指南”,往返皆順風,因而在登岸后到伏波廟拜祭,以碑銘為謝,其辭云:“至險莫測海與風,至幽不仁此魚龍,至信可恃漢兩公,寄命一葉萬仞中?!?8)蘇軾:《蘇軾文集》,中華書局,1986年,第506頁。此文高度贊揚了伏波將軍為國為民,惠澤一方的精神。詩文的言辭質樸無華,充滿了對海洋的敬畏、對英雄的敬仰,此外,作者將自然山水與人生體驗融合無間,很好地展現(xiàn)出了蘇軾曠達的苦樂精神,這在海洋文學的作品中可謂是別具一格。
歷代文人吟詠欽州海洋美景的詩文還有很多,如北宋欽州知州陶弼《廉州石》云:“使君合浦來,示我海濱石。千巖秀掌上,大者不盈尺?!?9)永瑢,等:《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96冊,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年,第397C頁?!冻痹峦ぁ吩疲骸白丛聫某鄙铣?,水晶盤里夜明珠?!?10)董紹美,吳邦瑗:《欽州志》卷一三,刻本影印本,清雍正元年(1723年),第564頁?!锻X》云:“望海樓高目力寬,海潮來處是天根。”(11)董紹美,吳邦瑗:《欽州志》卷一三,刻本影印本,清雍正元年(1723年),第557頁。這些詩作均是欽州山水風光的不同展現(xiàn)。明代欽州知州李五美《龍涇還珠》云:“去路蒼茫千頃白,歸舫明暗幾林紅。乘時在德寧須險,誰勒天南鎖鑰功?!?12)董紹美,吳邦瑗:《欽州志》卷一三,刻本影印本,清雍正元年(1723年),第595頁。清代欽州知州喻三畏《龍涇還珠》云:“水繞龍門曲徑幽,仙源何處訪奇蹤。魚龍正躍三春浪,江海來朝萬派宗?!?13)董紹美,吳邦瑗:《欽州志》卷一三,刻本影印本,清雍正元年(1723年),第612頁。這些詩文或由海畔銅柱聯(lián)想到伏波將軍,或以戰(zhàn)船意象抒發(fā)保衛(wèi)邊疆、崇敬英雄的情懷,或借海上的奇石、浪潮寄托心靈,表現(xiàn)出或雄渾開闊或優(yōu)美閑適的風格,多角度地展現(xiàn)了欽州山水詩的特有魅力。
據相關文獻記載:“地處中國南部邊陲的欽州曾因地理位置的荒遠偏僻和自然條件的惡劣艱苦而一度成為官員的流貶之地。據不完全統(tǒng)計,歷代貶謫到今欽州市的有名姓可考的人士就有50多人,此外還有不計其數(shù)的隨流家屬及不知名姓因各種原因而被流放的人?!?14)吳小玲,侯艷,黎愛群,等:《古代流貶欽州官員》,廣西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3頁。自從宋代陶弼建天涯亭以來,流落欽州的遷客騷人便不斷將離愁別緒寄托于此?!疤煅摹奔仁菍J州僻處南海、去中原萬里的客觀表述,也是對貶謫人居于此一荒遠之地時心理距離的反映。貶謫人在失意之中寄情山水,天涯風光由此成為主體化解愁悶、啟迪人生,乃至超越自我的絕佳載體,而天涯風光經此處理之后,則逐漸演化成傳統(tǒng)詩文中著名的“天涯情結”。
陶弼是宋代在廣西為官時間最長的詩人,他旅桂長達二十多年,徙欽州雖非貶謫,但“天涯”確實讓人愁腸百結,海天秋色更令詩人“魂消”。天涯亭建成時陶弼即作詩為志:“雨色絲絲風色嬌,天涯亭上覺魂消。一家生意付秋瘴,萬里歸心隨暮潮。兵送遠人還海界,吏申遷客入津橋。山公對此聊酣飲,怕見醒來雨鬢凋?!?15)永瑢,等:《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96冊,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年,第396C頁。南國海畔風雨稠密,秋色籠于瘴煙,詩人在風雨薄暮之中登上天涯亭,無盡的思鄉(xiāng)之情早已隨著海潮一起澎湃奔涌。顯然,詩中的山水已處處著上“我”之色彩,詩人將無限感慨寄于筆端,把天涯山水與遷客愁怨無間地融合在一起,進而將情緒化的書寫深化成了貶謫文學的普遍特征。明代林希元從南京大理寺評事被貶為欽州知州,他在文筆峰游覽時曾賦詩云:“乘興登山到筆峰,一城中立萬山宗。地從海角開名郡,人在天涯望九重。未有涓埃沾赤子,且將杯酒散愁容。從來此會知誰勝,醉倚乾坤氣轉雄。”(16)林希元:《林次崖先生文集》,廈門大學出版社,2015年,第670頁。林希元在欽州期間政績卓著,深受百姓擁戴。“人在天涯望九重”非常顯豁地表達了他雖被貶到“天涯”之地,但仍有思念帝王的忠君之心;“未有涓埃沾赤子”則又異常清楚地表達了他因個人能力有限,不能為百姓造更多之福的重重憂慮??梢钥吹剑窒TP下的欽州山水都被籠罩在滿滿的愁緒之中,這既是承載著憂國憂民的情思,也是承載著淪落天涯的鄉(xiāng)愁。
與貶謫官員不同,欽州詩人馮敏昌對“天涯”的理解則是另一番景象。其《天涯亭》云:“不信愁邊天有涯,茫茫飛日但西斜。詩詞易起流亡怨,肝膽難為楚越夸。山外幾黃茅嶺瘴,亭前空白佛?;?。兒童不踏長安陌,莫到長安更憶家?!?17)馮敏昌,李寅生,楊年豐:《小羅浮草堂詩鈔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第57頁。詩中的“流亡怨”指流人至此多有擔心客死他鄉(xiāng)的怨憤之情,是歷代被貶者筆下的天涯愁怨,但是他卻并不這么認為,家鄉(xiāng)的山水明媚秀麗,茅嶺燦燦朱華,哪里是別人口中所說的霧瘴荒凄?居于外地,天涯也是他時刻縈繞于心的故鄉(xiāng)。其《寄內人》云:“天涯回首空懷望,水遠山長獨自悲?!?18)馮敏昌:《馮敏昌集》,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年,第201頁。同樣以“天涯回首”表達了深切的思鄉(xiāng)之情??梢钥闯?,他的詩文中的天涯意象幾乎與故鄉(xiāng)同義,其間不僅沒有絲毫的怨悔之意,反倒是顯露出了濃濃的眷戀之情。
天涯意象雖飽含愁思,但是貶謫文人中卻不乏堅強者,他們以不同的方式與命運抗爭,其詩文往往展現(xiàn)出了激越悲壯的藝術風格。岳飛第三子岳霖于淳熙三年(1176年)從荊湖北路調任欽州知州,在欽州任職一年后奉詔回京。岳霖行車至欽州靈山縣時,作《過靈山述懷》:“折腰為米本憂貧,流落天南瘴海濱。千里云山空別悵,十年枰梗可傷神。拊膺但覺丹心壯,覽鏡難堪白發(fā)新。歸去恩深知感激,只慚無德慰斯民?!?19)董紹美,吳邦瑗:《欽州志》卷一三,刻本影印本,清雍正元年(1723年),第556頁。詩人流落瘴海之濱,卻懷抱建功立業(yè)的理想,盡管他也流露出了壯志未酬、自愧于民的喟嘆,可是,詩人即使淪落天涯也無怨悔之意,更無頹靡之音,豈不更反襯出詩人凜然悲壯的傲然之氣。再如陶弼《三山亭》中“雕弓身滅虎狼跡,長劍劈開荊棘叢”(20)永瑢,等:《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96冊,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年,第400B頁。,“云臺志節(jié)悲歌外,銅柱封疆醉眼中”(21)永瑢,等《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96冊,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年,第400C頁。,“所惜溪頭好崖石,只書詩句不書功”(22)永瑢,等《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96冊,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年,第400C頁。等句,均表現(xiàn)出詩人對建功立業(yè)的向往與追求,有激越悲壯之風。
明代廉州知府朱勤的人生信心則表現(xiàn)在另一處,其詩《天涯驛路》云:“天涯有驛枕遐荒,南望交州去路長。地接殊方山不斷,境連邊塞草偏黃。來人絡繹無虛日,行旅充盈有裹糧。最喜華彝歸一統(tǒng),共沾圣化樂虞唐?!?23)董紹美,吳邦瑗:《欽州志》卷一三,刻本影印本,清雍正元年(1723年),第567頁。詩中天涯一改往昔作品中荒遠孤清的形象,“來人絡繹無虛日,行旅充盈有裹糧”真實地寫出華夷客商不畏山高水長,帶上干糧前來貿易,天涯之地一片繁榮的景象。詩人歌頌華夷一統(tǒng)、天涯與中原共享盛世的情景,正是他積極樂觀地面對挫折,即使在遙遠的天涯,也對生活充滿信心的體現(xiàn)。
與上述詩人相比,明代董廷欽的生活則顯得更加詩意。他在《一江橫帶》中,將欽江比作黃河:“夾岸洪江波亂流,片虹長系水天秋。千年已作黃河帶,五夜何勞白雪舟。每為臨淵修漢網,閑從弄月淬吳鉤。文瀾自此羅關住,無數(shù)金鰲出海頭?!?24)董紹美,吳邦瑗:《欽州志》卷一三,刻本影印本,清雍正元年(1723年),第588-589頁。詩人將有幸踏遍青山看成人生的樂事,尤其是“每為臨淵修漢網,閑從弄月淬吳鉤”一句,更能呈現(xiàn)出詩人豁達開朗的心境。他欣賞自然、熱愛自然,即使遭到貶謫又何妨,因為處處山水皆是故鄉(xiāng)山水,這豈不是另一番堅韌生活的表現(xiàn)。
綜上,欽州的綠水青山為此地域文學注入了獨特的靈秀神韻。無論是生于本土的詩人,還是被貶謫到此的詩人,他們不斷地讓主體的情緒與這里的山水發(fā)生激蕩,以至于衍生出哀怨、鄉(xiāng)愁、喟嘆、激越等不同的書寫風格。這些詩文既是欽州山水的真實寫照,同時也為欽州山水的升華提供了審美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