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鴿
(河南省省立醫(yī)院婦產科,河南 鄭州 450052)
子宮肌瘤(Uterine Myoma,UM)是一種發(fā)病率較高的婦科病,臨床表現(xiàn)為腹部包塊、白帶增多,其主要致病因素尚不明確,大部分專家認為其與正常肌層細胞突變及性激素之間較為復雜的互相作用有關,嚴重影響女性生理健康[1]。既往臨床常采用經陰道UM剔除術治療此疾病,可取得顯著臨床療效,但相關研究顯示,此術式對于患者氧化損傷程度較高,不利于患者預后[2]。而腹腔鏡下UM剔除術由于其具有微創(chuàng)、安全性高等優(yōu)勢已逐漸應用于臨床治療中。但目前臨床關于對比兩種術式對于UM患者氧化損傷的專項報道較少。鑒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腹腔鏡下子宮肌瘤(UM)剔除術對UM患者氧化損傷及胃腸功能恢復的影響。具示如下。
經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后,回顧性分析我院婦科2017年1月-2020年6月收治的80例UM患者臨床資料,將采用腹腔鏡下UM剔除術治療的患者歸為觀察組(41例),將采用經陰道UM剔除術治療的患者歸為對照組(39例)。其中觀察組年齡31~48歲,平均年齡(39.47±3.18)歲;病程2~7個月,平均病程(4.53±1.02)個月;單發(fā)性肌瘤25例,多發(fā)性肌瘤16例。對照組年齡32~49歲,平均年齡(39.28±2.06)歲;病程1~7個月,平均病程(4.49±1.13)個月;單發(fā)性肌瘤24例,多發(fā)性肌瘤15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P>0.05),有可對比性。
納入標準:①經子宮B超等檢查確診為UM;②肌瘤數量≤3個;③臨床資料完整無缺失。排除標準:①子宮內膜癌變患者;②伴血液功能異常患者;③伴免疫系統(tǒng)異?;颊?;④伴心腦血管疾病患者;⑤伴精神功能異?;颊摺?/p>
1.3.1 觀察組:予以腹腔鏡下UM剔除術治療,詳細內容如下:患者術中取膀胱結石位,予以全麻處理,常規(guī)消毒術區(qū)并鋪巾,分別于臍上緣、左下腹5 cm及右下腹5 cm置入3個套管針(Trocar),將腔鏡置于臍部,取垂體后葉素(遼寧衛(wèi)材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批號20160302、20170201,規(guī)格1 mL:6 U)12 U溶解于5 mL生理鹽水中注射進肌瘤四周宮體部分;扎緊肌瘤根部并依據肌瘤尺寸、位置確定切口大小及方向,而后切開子宮肌瘤包膜至瘤體,牽引瘤體并采用勾剪剔除肌瘤周圍包膜及組織連接帶,緩緩縮緊套線的同時剔除子宮肌瘤,清理完畢后檢查子宮內膜是否穿透,后行常規(guī)縫合處理。
1.3.2 對照組:予以經陰道UM剔除術治療,詳細內容如下:術中體位與觀察組一致,予以患者腰硬聯(lián)合麻醉,常規(guī)消毒術區(qū)鋪巾后放置導尿管;術中依據肌瘤位置選取不同入路,對于處于子宮前壁肌瘤,則將膀胱宮頸筋膜分離并將膀胱向上側輕推后直至腹腔;若肌瘤位于子宮后壁,則將直腸宮頸筋膜分離直至腹腔;進入腹腔后仔細觀察肌瘤大小、數量以及位置,同觀察組一致注射垂體后葉素后采用布巾鉗夾住肌瘤,切開肌瘤包膜后取出肌瘤,確認清瘤完畢后留置引流管并分縫合切口。術后隨訪3個月
比較兩組胃腸功能恢復情況與術前、術后3個月氧化損傷指標。①胃腸功能恢復情況包括術后首次排氣時間與胃腸恢復蠕動時間。②采集兩組清晨空腹狀態(tài)下外周靜脈血3 mL,以3000 r/min離心5 min后提取出血清,采用化學發(fā)光法測定肌紅蛋白(Myoglobin,Mb)水平,采用生化法測定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水平。Mb、MDA試劑盒均購自江蘇澤成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檢測步驟均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書進行。
相較對照組,觀察組術后首次排氣時間與胃腸恢復蠕動時間均較長,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胃腸功能恢復情況對比(,h)
表1 兩組胃腸功能恢復情況對比(,h)
組別 術后首次排氣時間 胃腸恢復蠕動時間觀察組(n=41) 21.35±4.31 2.68±0.95對照組(n=39) 13.06±2.17 1.43±0.48 t 10.780 7.369 P<0.001 <0.001
兩組術前Mb、MDA指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3個月,兩組Mb、MDA指標水平均較術前下降,且觀察組下降幅度較大,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UM作為一種常見的女性生殖器良性腫瘤,多發(fā)于30~50歲女性,但隨著現(xiàn)代生活方式變更等因素導致UM發(fā)病率逐漸趨于年輕化且發(fā)病率逐年升高,給女性患者日常生活帶來諸多不便[3]。經陰道UM剔除術治療UM具有對患者機體創(chuàng)傷小、疼痛低等優(yōu)勢,但此術式對于患者氧化損傷較高,可導致患者術后產生不同程度的氧化應激反應。故亟需尋找更科學有效的術式。
表2 兩組氧化損傷指標對比()
表2 兩組氧化損傷指標對比()
注:與本組術前相比,aP<0.05
時間 組別 Mb(g/L) MDA(mmol/ml)術前觀察組(n=41) 37.52±4.16 10.21±2.21對照組(n=39) 37.62±4.01 10.56±2.47 t 0.109 0.669 P 0.913 0.506觀察組(n=41) 16.25±1.37a 3.47±0.74a對照組(n=39) 22.51±1.46a 7.54±1.48a t 19.785 15.673 P<0.001 <0.001術后3個月
此次研究結果表明,相較對照組,觀察組術后首次排氣時間與胃腸恢復蠕動時間均較長;術后3個月,兩組Mb、MDA指標水平均下降,且觀察組下降幅度較大,表明UM患者采用腹腔鏡下UM剔除術與經陰道UM剔除術治療均具有顯著效果,前者可減輕患者氧化損傷程度,后者可促進患者胃腸功能恢復。分析其原因在于,經陰道UM剔除術中于腹腔鏡直視狀態(tài)下縫合瘤腔,可有效避免因手術器械導致的組織熱損傷,加快患者子宮肌層愈合速度;且由于此術式患者腹痛較輕,術后無需放置鎮(zhèn)痛泵,可有效促進患者術后盡早排氣以及胃腸蠕動[4]。而腹腔鏡下UM剔除術中由于可獲取較清楚術野,提升術者操作精準性,可避免對于子宮四周正常組織、肌瘤造成損傷,亦可有效減輕患者術后疼痛感,且該術式對于患者機體損傷較小,可抑制茶酚胺等神經物質分泌,有效減輕患者機體氧化損傷程度,降低術后氧化應激反應發(fā)生率[5-6]。因此臨床治療UM時應充分尊重患者意愿并根據患者病情、身體狀況靈活選擇術式,以確?;颊哳A后。
綜上所述,UM患者采用腹腔鏡下UM剔除術與經陰道UM剔除術治療均具有顯著效果,前者可減輕患者氧化損傷程度,后者可促進患者胃腸功能恢復,臨床治療時應依據患者實際情況靈活選擇術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