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志文 葛志文藝術(shù)館
硯,作為一種用以研磨的文房用具,自唐宋元明清以來,一直為文人、書畫家、及藏家所喜愛,賞之用之。
過去的古硯多以便于使用為主,故而在形式上也是比較簡潔、明快,更多的也就是取其方圓,到了明清以后,隨著時代與人的審美喜好的改變,硯的制作形式上開始出現(xiàn)了多元化的發(fā)展,在原有的造型基礎上有了雕刻技藝的呈現(xiàn),也就出現(xiàn)了后來的淺刻、浮雕、圓雕、透雕的硯作。
至民國時期,隨著海派硯雕鼻祖陳端友先生的出現(xiàn),從而又有了以仿生(寫實)的硯雕表現(xiàn)形式,使得硯在雕刻的表現(xiàn)形式上又有了新的突破,直至近幾十年來,在當代硯雕手作人擁有了更多更豐富的制硯良材下,以及制硯人的眼界與審美再度得以提升后,也使得硯雕在形式上的發(fā)展在當代硯雕人的努力下顯得更加豐富多彩,加之當代一些對硯學有較深研究的硯作人出現(xiàn),在對硯材的審讀,以及對于奇材的妙用,讓硯雕的呈現(xiàn)形式不再是工藝上的簡單與復雜,又有了一種意境的表達,此可謂之為寫意。
寫實,簡單的理解就是對于事物的一種具象的表現(xiàn),但不是簡單的描摹。寫實的最高境界,不是做到像或似,而是自然。
對于寫實的理解,當下不僅有很多做寫實的人,也包括看寫實的人,腦中往往只有像或似得概念,如果只以像或似去認定一件作品的好壞,這肯定是不夠的,像或似只是皮毛,也正因如此,讓那些所謂的寫實作品往往落入俗套,成為所謂的“匠氣”之作。
雖說“天工不可奪”,然而,當自然的氣息與味道在審美與技藝達到一定的高度時,還是可以通過寫實的表現(xiàn)形式來做到的,只有當你把一個物體做到“自然而然”的高度時,那才是最美的,不論是寫實還是寫意,皆是如此。
寫實中,不是為了體現(xiàn)肌理的豐富,更不是一味的表現(xiàn)肌理;其實,寫實與寫意的道與理都是一樣的,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實現(xiàn)一種自然之美,因此,不論是寫實還是寫意,對于整體造型的把控,細節(jié)的處理方式都要做到拿捏有度,少一刀不行,多一刀則過,唯有恰到好處,才能拾其自然之美。
寫實當然不是對客觀世界的簡單復制,而是要運用藝術(shù)的手段對客觀世界進行取舍、提煉和升華,在“再加工”的藝術(shù)創(chuàng)作過程中,融入藝術(shù)家自身對客觀事物的主觀認識,以及個人獨特的表現(xiàn)形式與手法,正所謂源于自然,更要高于自然,所以,同是寫實,由于每個人自身的認識與理解不同,從而也就有了不同的特點。
“寫實”一詞很難說是褒義還是貶義,但可以確定的是,“寫實”和其他所有的一時表現(xiàn)形式一樣,都只是手段,藝術(shù)最終還是要回到真、善、美,回到哲學的高度。杜甫曾在《丹青引贈曹將軍霸》中說道:“幹惟畫肉不畫骨,忍使驊騮氣凋喪”。好的作品要有神,要能繪出風骨,而不僅僅是單一描繪形象。再談硯作中的寫意。寫意與寫實是相對的,在表現(xiàn)的形式上也就是一個注重“意”的表達,是意象的;一個是注重“工”的表達,是對具象的體現(xiàn)。
寫意的硯作中,不是著眼于詳盡如實、細針密縷地摹寫現(xiàn)實,而是著重以簡練的刀法表現(xiàn)客觀物象的神韻,得其意,入其境即止。硯作中的寫意,對于硯材的選擇往往要求更高,這樣的硯材本身多有以下兩個特點:一是自身形狀相對特別,在設計創(chuàng)作時,可以隨形就勢,略加修飾便得其意;二是硯材中含有天然妙品(花紋、石品),可得借天成,如畫龍點睛之筆,有時只需三兩刀刻畫,即能岀意。
不論寫實還是寫意,都需要具備一定的技藝表達能力;在技與藝的關系中,技是首先必須具備的基礎能力,沒有過硬的技術(shù)作為保證,無論多么巧妙的構(gòu)想都缺乏可操作性,更談不上藝術(shù)表現(xiàn)力,藝術(shù)實現(xiàn)的重要前提就是在技法嫻熟的基礎上向?qū)徝擂D(zhuǎn)化、升華,從而進入藝的層面。在技的表現(xiàn)形式上,那些看似簡單的線條都蘊含著創(chuàng)作者豐富的思想和技巧,非一朝一夕可得,也非一日之功,此正所謂“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此間的辛苦只有制作者自己才能體會與明白。
寫實也好,寫意也罷,都只是硯雕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而已。在硯雕創(chuàng)作中,不論寫實還是寫意,不是日日琢之就能雕好刻好的,手藝人在從事手作的過程中,除了練就扎實的基本功外,要更加注重修煉自己的內(nèi)心,提高自己的審美與認識,擁有廣闊的視野,才能琢得真味,刻出妙境;此亦如觀書家畫家所作的書畫作品一樣,真正有眼力、有高度審美能力的行家只需觀其腕下所出三兩筆,便可知其藝格之高低、雅俗,而俗人終不能得之高境。其實,硯雕的創(chuàng)作也是這么個道理,只是太多的手作人不明白而已,或者說即使明白了,也不知道該如何去做,所以,很多從事硯作的手藝人,手里做中出來的東西大多帶著匠氣與俗氣,很難看到精神上的高度與技藝上的美感。
一件硯雕作品的創(chuàng)作過程之初,就是造型的藝術(shù),一件硯雕作品的好壞及成功與否,首先取決于對造型的把控,造型的整體呈現(xiàn)是帶給觀者的第一視覺體驗,在造型上,對于點、線、面,高低曲直的把控更是關鍵,造型上的成功,也是決定一件作品最終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此與書畫上的構(gòu)圖同理,一幅好的書畫作品的首先是其構(gòu)圖上的奇絕;有了成功的造型、構(gòu)圖能力,接下來才能將所要表達的內(nèi)容推向另一個高度,從而至妙境,成逸品。
大璞不雕,大道至簡,是一種自然之美,實際上藝術(shù)創(chuàng)作都是既雕又琢的,在藝術(shù)創(chuàng)作中,真要自然而然不雕不琢,也是不可能的,只是要琢之自然,痕如天成。
硯的寫實或?qū)懸?,只是一種形式上的不同,沒有誰好誰不好之分,其本質(zhì)功能上都還是一樣的,這也是硯的發(fā)展必經(jīng)過程,也是時代前進過程中,人們對于自身審美意識的不斷提高,以及對于意趣的不同追求而已。只要做的好,無論寫實還是寫意,做的恰到好處,都會是一件好的硯雕作品。
古硯對于當今的制硯人而言,有其經(jīng)典可賞可學之處,但一味的摹古賞古,不去探索創(chuàng)新,則是思想的停滯,復古更需創(chuàng)新。硯的發(fā)展當隨時代,也應有其時代的特征與新意,只有這樣,硯的發(fā)展才會在一代代人的努力下不斷進步、不斷變化與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