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寶,韓海冬,熱合木吐拉·艾山
(新疆大學 a.馬克思主義學院;b.西北少數民族研究中心,烏魯木齊 830046)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現不僅面臨著新機遇,也接受著新挑戰(zhàn)。青年作為“整個社會中最少保守思想、最有創(chuàng)造力、最活躍”[1]的杰出群體和迫切需要實現自身價值的先進群體,是勇于變革和創(chuàng)新的主力軍和生力軍,并體現在“量”和“質”兩個方面。從青年的“量”來看,據國家統(tǒng)計局相關數據可知,截至2015年底,我國青年人口(14-35歲)為4.33億,約占全國總人口的31.9%,成為指向未來發(fā)展的巨大潛在力量。[2]從青年的“質”來看,青年日益成熟的自然性、趨向完成的社會性和廣泛延伸的實踐性等,已為廣大青年由“青年價值”向“價值青年”的轉向奠定了堅實基礎,并使青年成為推動我國各方面發(fā)展的“助力器”。事實上,青年對我國各項事業(yè)的助力過程可直接或間接地體現為“青年”與“價值”的相互構建過程,即青年作為主體對客觀價值的認知、判斷、選擇和實現過程和價值作為客體對主體性青年的指導、確證和展現過程,也就是廣大青年將“青年價值”作為奮斗的價值導向進而成為“價值青年”的過程和將“價值青年”作為努力的目標趨向進而開展“青年價值”的過程。但無論是理論層面上的“青年價值”,還是實踐結果上的“價值青年”,都需要作為研究普遍性的人的一般規(guī)律的馬克思主義人學進行指導,使“青年價值”在馬克思主義人學的指導下合理建構,使“價值青年”在馬克主義人學的觀照下對“青年價值”進行充分的確證,為“青年價值”向“價值青年”的轉變提供可行性的現實路徑。
“青年價值”作為一種尚未展開的理論形態(tài),它既是青年開展實踐活動的價值取向,也是青年實現自我價值的科學導向。作為“價值青年”的前提條件,“青年價值”并非“青年”和“價值”兩個基礎詞源的機械疊加和簡單結合,而是一個獨立、復雜和復合的概念,其本身已經被賦予了嶄新且深邃的內涵和意義,而這樣的內涵和意義并不會僅停留在靜態(tài)的“青年價值”的理論層面,而是必然會趨向于動態(tài)的“價值青年”的實現過程,而這個動態(tài)的趨向過程必然需要通過人去實現。青年作為人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自身價值的有效承擔者和最終呈現者?!扒嗄陜r值”的自我實現過程可以說就是廣大青年的自我銘寫過程,而青年自我銘寫的前提必然是“青年價值”的科學確立即從馬克思主義人學出發(fā),合理建構起青年作為“本體的人”“主體的人”和“現實的人”價值內容,為“價值青年”的實現提供支持。
在馬克思主義人學看來,人是由所有個體即單個人所組成的,單個人是人的類群存在的基本單位和活的細胞。人的類群發(fā)展必須也必然會落實和回歸到單個人的發(fā)展之中。同時,單個人自我價值的實現也必然會成為衡量人的類群發(fā)展的重要標尺。事實上,人作為社會的存在物,自然無法脫離群體和社會單獨存在,其自身價值的實現也勢必要立足和回歸到群體和社會之中。馬克思指出:“一個人的發(fā)展取決于和他直接或間接進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發(fā)展?!盵3]青年作為“本體的人”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價值的建構和實現就必然需要從“個體”和“其他一切人”即“群體”兩個方面展開。也就是說,馬克思主義人學建構下的“青年價值”可體現為青年“個體價值”和“群體價值”的內在統(tǒng)一。青年的個體價值與群體價值并不是相互對立和排斥的,而是相互決定和助益的,青年的個體價值是對青年群體價值的補充和豐富,青年的群體價值則是對青年個體價值的確證和展現。從青年的“個體價值”來看,“青年價值”并不是自私、利己的個人型價值,而是一種超越極端個人主義和精致利己主義并確保青年個體充分合理發(fā)展的一種應有價值,是以“群體價值”為前提,并在“群體價值”中尋根的一種真正價值。從青年的“群體價值”來看,“青年價值”也不是一種趨向于他人和群體的絕對化的奉獻型價值,而是一種徹底擺脫抽象、片面和單一強調一切為他人、為群體和為社會的利他主義進而成為一種“融個體與群體于一體的‘公私兼顧型’價值”[4]。因此,作為“本體的人”的青年,其價值的建構只有把握好青年“個體價值”和“群體價值”的內在關系,才能使青年在與他人、群體和社會的和諧統(tǒng)一中實現自身價值。
人是社會歷史的主體,人的全部活動歸根結底都是為了單個人的生存發(fā)展以及整個人類社會的延續(xù)進步而展開的,其必然無法割裂自身與外在客觀世界之間的關系?!爸黧w的人”的價值實現理應從主體和客體兩個角度去把握,從人的主體性和人的主觀能動性兩個方面去進行。青年作為“主體的人”,自然擁有一切人的主體性和主觀能動性,其自身價值的建構和實現也勢必要從這兩個方面去考察??梢哉f,“青年價值”的實現過程就是具有主體性的青年自覺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并通過積極的實踐使主觀精神轉化為客觀物質力量的過程。這個過程的前提必然是“青年價值”的合理建構,即從青年的主體性和主觀能動性出發(fā),結合青年自身的特點來構建符合青年自身的價值。從青年的“主體性”來看,“青年價值”必須從主客關系的統(tǒng)一中去尋覓?!爸黧w性”作為主客關系中的人的屬性,勢必對“青年價值”的建構具有促進和規(guī)約的作用?!扒嗄陜r值”的實現過程就是青年在主客關系的統(tǒng)一中不斷自我銘寫和確證的過程,即作為主體的青年在符合客觀條件的基礎上,通過主體性意識的日趨覺醒和主體性需要的日益豐富,進而開展主體性價值的實現過程。在這過程中,“青年價值”必然是青年能夠將主體自由意識轉化為外在物質力量的特定的可行的價值。從青年的主觀能動性來看,“青年價值”在一定程度上表現為青年對價值的需要,這是青年主體性價值存在的必然前提,也是青年發(fā)揮和調動主觀能動性的必然條件?!皟r值青年”的形成可以說就是青年價值需要的外化和呈現,是青年在當下和未來兩個向度中表現出來的價值需要?!扒嗄陜r值”就是青年作為“主體的人”所真正需要的合理價值,是青年自我實現的迫切需要。因此,“青年價值”的建構必須合理地把握青年的“主體性”和“主觀能動性”,使“價值青年”在二者的自我生成中得以真正地實現。
“現實的人”作為一種有生命的感性存在,其總是處在特定的物質生活條件下并開展著制造物質生活資料、創(chuàng)造精神文化產品和改造社會關系的現實活動,而這些現實活動的最終目的是使“現實的人”超越抽象性而獲得現實性。也就是說,一切人的現實活動是對一切“現實的人”的客觀佐證,“現實的人”并不是靜止的、抽象的人,而是動態(tài)的、具體的人,是在人的現實活動中所現實表現出來的人。同時,作為確證“現實的人”的現實活動也不是脫離人本身和客觀外在條件的抽象活動,而是“意識著的人”的理論認識與“實踐著的人”的實踐活動的統(tǒng)一。在這統(tǒng)一下,“現實的人”不斷開展著自我實現的活動,即作為“現實的人”所扮演的社會角色和承擔的使命任務,而這在某種意義上就是自我價值的建構。青年作為“現實的人”,必然擁有一切“現實的人”的應有價值,同時也具有不同于一切“現實的人”的應有價值的特殊價值,“青年價值”的建構和實現無疑是對“現實的人”的價值的豐富和發(fā)展。從青年的應有價值來看,“青年價值”的建構必然要符合“現實的人”的價值的應有內容,即“作為確定的人,現實的人,你就有規(guī)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務”[5],而這些規(guī)定、使命和任務不僅是“現實的人”的價值的應有內容,同時也是“青年價值”建構的必然參照,“青年價值”實則是一種具有普遍性的人的價值。從青年的特殊價值來看,青年不僅是自然屬性的獨特顯現,同時也是時代和社會發(fā)展的特有產物,青年角色的扮演和承擔的責任使命不僅由青年自身的自然屬性所規(guī)約,同時也由時代和社會條件所決定,“青年價值”實則也是一種具有特殊性的人的價值。因此,“青年價值”的建構和“價值青年”的實現必須是青年“應有價值”和“特殊價值”的統(tǒng)一,也必然是對人的價值的豐富和發(fā)展。
“‘價值青年’是青年工作的價值目標,是青年價值的凝聚新生”[6],“青年價值”的實現過程就是“價值青年”的形成和凝聚過程。青年在“青年價值”的科學指導下,逐步與價值的合理性和正當性相結合,實現對廣大青年群體的有效塑造和培養(yǎng),進而促使青年由“青年價值”向“價值青年”的轉變。但這個轉變的過程在馬克思主義人學看來,實則上就是青年價值的自我實現過程,青年作為“現實的人”自然實現了對抽象的人的徹底否定和超越,其自身價值的實現,也勢必需要在現實的、具體的和特定的社會條件下進行。馬克思主義人學作為研究一切“現實的人”的普遍規(guī)律的科學理論,它從“現實的人”的邏輯起點出發(fā),對“價值青年”的實現進行了合理的考察與確證,在青年價值意識日趨覺醒、價值實踐越發(fā)自覺和價值知行趨向統(tǒng)一的過程中,科學地確證著“價值青年”的自我實現。
“現實的人”不僅是生活在特定條件下從事實際活動的社會的、歷史的和具體的人,同時也是“意識著的人”。也就是說,“現實的人”不僅是“有生命的存在”,同時也是“有意識的存在”?!艾F實的人”作為“真正發(fā)展的動物”,他們在自我意識的支配下,已不再是被動接受和適應整個客觀世界的動物,而是在尊重客觀規(guī)律的基礎上,通過發(fā)揮主觀能動性來能動地改造客觀物質世界進而達到主動適應的人。在這個過程中,“現實的人”的價值意識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艾F實的人”無論是在主體客體化還是在客體主體化的過程中,他們往往都會做出一定的價值認知、判斷、選擇和實踐,而價值選擇和實踐的必然前提一定是表現為價值意識層面上的價值認知和判斷。青年作為“現實的人”,其價值意識不僅成為青年合理認知和判斷一切事物“有無價值”的重要基礎,同時也成為選擇和踐行社會主流價值觀念的必要前提。青年作為“意識著的人”,其價值意識的特殊性首先就表現為青年價值意識的日趨覺醒,這是馬克思主義人學對青年主體性的充分揭示和確證。青年價值意識的逐漸覺醒使青年對外在一切事物價值的合理性、正當性和有益性有了較為客觀全面的認知。從青年自身來看,青年價值意識的覺醒是青年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統(tǒng)一,青年價值意識并不是青年自我價值意識的絕對化和抽象化,而是青年作為“現實的人”對自身價值的認識和判斷以及對這一認識和判斷的價值反思,從而使青年的價值選擇和踐行趨向合理和正當。從青年的外在來看,青年價值領域中的權利和自由是對青年作為“現實的人”的主體性的有效確證。青年對一切客觀事物、社會觀念和意識形態(tài)能夠進行認識和判斷,從而自覺自主地做出符合事物規(guī)律、順應時代要求和接受正確價值觀念的選擇來使自身的價值意識覺醒與外在的正面價值要求相統(tǒng)一,從而有效實現“青年價值”。青年的價值意識覺醒越強烈,價值認知、判斷、選擇和踐行越自覺,青年自身的價值實現就越迅速,這無疑是對青年本身的特有確證。
“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恰恰就是人的類特性。”[7]自由自覺的實踐活動是“現實的人”能動地改造物質世界的對象化活動,也是“現實的人”將自身內在的價值指向、目的需要和知識能力等本質力量對象化為客觀物質的現實活動。這個活動的首要前提是“現實的人”的價值需要和價值指向,而這些價值需要和價值指向所表現出來的是讓人越發(fā)向往和趨向的價值認同和為了實現和達到這一認同價值而積極地開展價值實踐的活動。無論是“現實的人”的價值實現活動,還是他們最終的自我實現活動,價值實踐是其必然的方式和手段。青年作為“現實的人”,其必然擁有人的實踐性。青年的實踐性隨著青年自身實踐程度的日趨廣泛延伸和價值意識的日益迅速覺醒而越發(fā)由自在走向自覺,進而成為青年實現自身價值并最終自我實現的必然方式,同時也勢必通過這一方式確證著“價值青年”的形成??梢哉f,“價值青年”的確證過程,就是馬克思主義人學視域下,青年作為價值意識逐步覺醒的主體通過越發(fā)自覺的價值實踐進而使“價值青年”實現的過程。從青年的主體價值實踐來看,青年能夠將內在的符合客觀實際的價值指向和價值認同通過自覺的實踐轉化為真正的價值即現實的價值存在,這個過程也是青年通過自覺的價值實踐來主動創(chuàng)造價值的過程。青年在通過實踐將內在的價值需要和潛在的價值指向轉化為現實的客觀存在的同時,也在不斷地通過實踐來改造客觀世界、調節(jié)社會運行和創(chuàng)造精神產品并實現對其的占有和消費,進而不斷豐富青年自身的價值內容,確證青年的價值存在。從青年客體的價值實踐來看,青年價值的自覺實踐表現為青年“不斷沖破束縛青年發(fā)展的體制和機制……推動社會朝著自由個性全面發(fā)展的形態(tài)前進”[8],進而在改造客觀世界的過程中實現自身價值的一種美好體驗?!皟r值青年”正是青年在越發(fā)自覺的“青年價值”實踐中形成的,并充分彰顯和確證著青年自身的價值屬性。
“現實的人”的自我實現問題是馬克思主義人學密切關注的現實問題。馬克思指出:“從現實的前提出發(fā)……前提是人,但不是處在某種虛幻的離群索居和固定不變狀態(tài)中的人,而是處在現實的、可以通過經驗觀察到的、在一定條件下進行的發(fā)展過程中的人?!盵9]“現實的人”并不是抽象的、靜止的人,而是在實際活動中不斷發(fā)展并開展自我實現活動的人,其自我實現在某種意義上就表現為自身價值的實現即將潛在的價值取向通過價值實踐活動外化出來,而這個外化的過程必然是價值指向的“知”與價值實踐的“行”趨向統(tǒng)一的過程??梢哉f,“價值青年”的形成就是在價值知行的統(tǒng)一展開中得以實現和確證的。青年的“價值知行不僅體現在青年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的發(fā)揮中,還體現在實現青年內在價值和外在價值的統(tǒng)一中”[10]?!扒嗄陜r值”向“價值青年”的轉變過程就是青年遵循價值指向和發(fā)揮實踐力量來滿足自身物質需要和精神需求的綜合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青年作為“自然的人”,其日益成熟的自然性,為青年實踐力量的發(fā)揮和精神風貌的展現奠定了物質基礎,也為青年物質需要的滿足和精神需要的充實提供了物質條件,“青年價值”的實現必然是價值知行統(tǒng)一下的物質富裕和精神富足。從物質方面來看,青年的價值可體現在滿足“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東西”[11]需要的物質生產和生活實踐中,而這個過程所表現出來的“自由自覺”則是青年對自身價值實踐活動的充分肯定以及對創(chuàng)造價值來滿足自身和他人物質需要的價值認同,是青年實現價值和創(chuàng)造價值的確證。從精神方面來看,青年的價值可體現在青年指向未來的精神文化生產和對美好未來的開拓中,以滿足青年信、知、情、意等精神需要。在這過程中,青年作為面向未來的巨大潛在力量,其正處于接受社會教化和反作用于社會的關鍵期。這個時期的青年正對新事物和未來充滿期待和向往,并驅使自己不斷汲取精神文化知識、樹立正確價值取向和自覺展開價值實踐,在內在價值和外在價值的統(tǒng)一中滿足自身的精神文化需要,在價值知行的統(tǒng)一中促使自我價值的實現并確證自身價值的存在。
青年的“價值轉向”是“青年價值”向“價值青年”的轉變。青年“價值轉向”的前提一定是“青年價值”在理論層面的馬克思主義人學建構,而青年“價值轉向”的結果必然是“價值青年”在實踐層面上的馬克思主義人學確證。青年作為“現實的人”,其價值的轉向過程就是青年的價值實現過程,也是青年走向自我實現的過程,而馬克思主義人學作為研究一切“現實的人”的普遍規(guī)律的科學理論,其最終的目的就是指導人在自由自覺的勞動實踐中全面占有自己的本質,獲得自我實現,而自我實現就表現在其自身價值的實現。從這個意義上講,青年價值的轉向就需要將馬克思主義人學作為建構和踐行“青年價值”的理論指導,在理論與實踐、青年與類群和個人與社會的和諧關系中使青年成為“價值青年”,實現青年合理性和正當性的價值。
“‘價值青年’,是一種與價值相聯系的具有價值形態(tài)的青年”[12],是合理性、正當性和有益性的“青年價值”在青年身上的實踐呈現,是青年在馬克思主義人學指導下其自身價值領域形象的有效塑造、合理建構和最終確立。青年作為“現實的人”,其“青年價值”的實現必然需要體現青年作為“主體的人”的屬性。“青年價值”向“價值青年”的轉變實質上就是青年作為能動的“主體的人”將自身內在的價值指向和價值認同通過“對象化的物質性活動”和“對象化的精神活動”得以實現的過程?!皟r值青年”的形成是無法將青年主體與外在客體分裂開的,失去了外在客體的青年主體就失去了將內在價值轉化為外在現實的客觀對象,而失去了青年主體的外在客體也就失去價值產生的根據、標準和歸宿,其外在客體也就失去了價值本身。從主客體的統(tǒng)一中去把握青年的價值是“價值青年”形成的必然路徑。從青年主體來看,“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13]。青年思想動態(tài)的變化、價值取向的形成和價值實踐的開展不僅影響青年自身價值的實現,也影響到他人、社會和國家的發(fā)展。因此,青年要充分發(fā)揮好自身的主體性和主觀能動性,利用好社會教化青年的關鍵期,既要多讀“有字之書”和“無字之書”,也要將馬克思主義人學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自身價值實現的指導思想和價值規(guī)范,合理有效地建構起“青年價值”領域,為青年的內在價值需要在客觀外在上得以效用和呈現奠定基礎。從客觀外在來看,“價值青年”的實現需要客觀外在的支持配合。青年價值的實現一定是青年基本需要得到一定滿足基礎上的實現,衣食住行等物質條件和知信情意等精神條件的滿足為青年價值的實現奠定了基礎。青年在享有這些條件的基礎上,也要積極地參與到物質和精神生產的活動中,通過積極發(fā)揮主觀能動性來增強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意識、完善知識技能體系、提高勞動實踐效率等,將能給自身和他人帶來幸福和快樂的價值取向投入到對客觀事物的生產中。在主客觀的辯證統(tǒng)一中實現青年自身的“價值轉向”,在學思用貫通、知信行統(tǒng)一中成為“價值青年”。
青年作為“本體的人”,其本身無法脫離類群和社會而孤立地生存和發(fā)展。對青年而言,無論是青年作為“現實的人”的普遍性,還是作為青年自身的特殊性,他們都無法擺脫作為“本體的人”的“個體”和“類群”之分。在馬克思主義人學看來,個體的人和人的類群始終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單個人的歷史決不能脫離他以前的或同時代的個人的歷史,而是由這種歷史決定的”[14],而“這種歷史”從“本體的人”的方面來看一定是個體和類群相互聯系和發(fā)展下的歷史,是價值取向和價值實踐趨向統(tǒng)一的整體的歷史。但這并不是對青年的價值指向和價值實踐的忽視,而是將“青年價值”放置在人的“類群價值”中去尋根,將“價值青年”的實現放置在“現實的人”的“類群價值”實現中予以觀照和考察所孕育出的一種合理的結果。從歷史的整體性出發(fā)可知,“沒有每個青年的自我價值的實現,就沒有共同理想的實現”[15],而沒有共同理想的實現,青年自我價值的實現也就失去了方向并處于自發(fā)的狀態(tài)。新時代下的“共同理想”在某種意義上就體現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是中國青年運動的時代主題”[16],也是廣大青年在內的每個中國人的夢想。因此,對青年個體而言,作為“青年價值”的實現主體,青年要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積極肯定自我價值,堅定理想信仰,樹立崇高追求,將“價值青年”的形成與整個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融合起來,將青年自身的成長成才與中華民族的繁榮發(fā)展統(tǒng)一起來,在自身與中華民族的同向同行中成為“價值青年”。對青年所處的類群而言,整個國家和中華民族的發(fā)展離不開不斷輸送新鮮血液、注入勃勃生機、帶來蓬勃活力的青年力量,整個中華民族的事業(yè)要“重視青年、關懷青年、信任青年,始終堅持把青年作為黨和人民事業(yè)發(fā)展的生力軍”[17],引導青年將自身的價值認知、價值選擇和價值踐行與整個中華民族的偉大事業(yè)統(tǒng)一起來,用整個中華民族的“大我”引領廣大青年的“小我”,增強青年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使青年在與中華民族的同頻共振中成為“價值青年”。
“青年價值”的實現與社會發(fā)展是互為前提、相互促進、相互制約的,青年作為社會中“活的細胞”,其價值的實現過程是一個具有矛盾性的曲折前進過程。青年作為“現實的人”,其價值實現的內在需要決定了青年勢必要為“價值青年”的形成而不懈奮斗,但外在社會條件的局限性又決定了“青年價值”的實現并不能完全如愿以償?!扒嗄陜r值”的實現是內在價值需要和外在客觀條件相互促進又相互制約的動態(tài)發(fā)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無論是青年價值的轉向還是整個社會的發(fā)展,其必然是在這一矛盾的和諧共生中實現的。社會作為人的社會,其必然是由廣大青年在內的每一個“活的細胞”所構成的,社會的發(fā)展決定著青年在內的人的發(fā)展,青年的發(fā)展不可能脫離社會歷史條件的制約而自由全面地發(fā)展??梢哉f,社會是青年的存在方式,又是青年通過創(chuàng)造和變革來實現價值的對象,社會為青年提供的各種條件使“青年處在不同的利益分配鏈條之中,擁有不同的發(fā)展機會”[18],而這些機會也是青年由“青年價值”轉向“價值青年”的必備條件。因此,從處于社會中的青年個人來看,每個青年個體作為社會歷史和特定時代的產物,其必然擁有與這個社會和時代相符合的責任和使命。新時代下的中國青年,要將個人的價值追求和價值實現與社會繁榮、國家強盛結合起來,積極承擔時代和社會的重任,充分發(fā)揚“敢于有夢、勇于追夢、勤于圓夢”[19]的奮斗精神,將個人價值放置到社會價值中去考察,并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建設中緬懷“過往的青年夢”、滿足“現實的青年夢”和開創(chuàng)“未來的青年夢”,在建設、服務和奉獻社會的活動中成為“價值青年”。從社會對青年個人的作用來看,社會不僅是青年創(chuàng)造和實現價值所改造的對象,同時也是為青年實現價值提供條件的客觀存在。社會的倡導和推崇必然會給青年帶來難得的選擇和發(fā)展機會,為青年價值的實現指明方向。因此,社會“首先要確立‘青年優(yōu)先發(fā)展’理念……把青年發(fā)展放在國家和社會發(fā)展的優(yōu)先領域”[20],構建公平合理的青年教育體系,建立科學完備的青年發(fā)展社會指標體系,搭建青年社會實踐的服務平臺體系,創(chuàng)造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yǎng)的話語體系,引導青年在服務人民、奉獻社會和貢獻國家的現實活動中實現個人與社會、國家的交融統(tǒng)一,并實現自身潛在價值取向的有效外化。
“現實的人”是馬克思主義人學的邏輯起點,而“現實的人”的自我實現更是馬克思主義人學所要追尋的目標。“現實的人”的自我實現在某種程度上就表現為其自身對合理性和正當性價值的獲得和占有即自我價值的實現。青年作為“現實的人”,既具有一切“現實的人”的價值的應有內容,也具有不同于一切“現實的人”的價值的特殊內容。而如何統(tǒng)籌青年價值實現的“應有內容”和“特殊內容”,使“青年價值”向“價值青年”合理轉向。這要求我們必須從馬克思主義人學視角出發(fā),合理建構指導青年開展價值實現的“青年價值”,并有效確證“價值青年”的形成過程和結果,促使青年在不斷審視自身價值領域合理性的同時,持續(xù)開展對自身價值實現的科學認知、辯證批判和自我超越,從而使廣大青年在理論與實踐、青年與類群以及個人與社會的和諧統(tǒng)一中真正地成為“價值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