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 桐 劉曉平
(湖南科技大學人文學院 湖南湘潭 411201)
隋唐時期,在我國北方和西部出現(xiàn)了許多游牧民族部落,如突厥、契丹、吐蕃、回紇等,這些部族加上當時中亞、西亞的許多小國被中原人統(tǒng)稱為“胡”,那里的人民稱為“胡人”。[1]唐太宗貞觀年間,唐朝軍隊打敗了北突厥,統(tǒng)一了漠南漠北的廣大區(qū)域,大唐周邊的部族胡人為了躲避戰(zhàn)亂及考慮到未來的發(fā)展前景,不斷涌入長安、洛陽等中心城市定居。[2]一些自稱“昭武九姓”的中亞粟特商人也跟著這股遷徙人流來到長安等地,進行他們最擅長的交易、商販活動。此外,由于唐朝國力強盛,周邊小國畏懼唐廷的威勢,不斷派遣上層貴族和皇族子弟進入長安充當人質(zhì),擔任朝廷禁軍侍衛(wèi),他們在長安過著穩(wěn)定的生活,有的留居時間達二三十年之久。[3]這種民族的融合進程在唐玄宗開元時期達到頂峰,周邊各部族胡人齊聚長安城,如東西市、朱雀大街等標志性地點,無處不見他們奇特的身影。同時,開元年間唐朝政府也與中西亞的強國開展友好的經(jīng)貿(mào)和文化交流,大食(阿拉伯)、波斯(伊朗)、天竺(印度)等國的客商在絲綢之路上絡繹不絕;西域傳教士沿著胡商的隊伍來到唐朝境內(nèi)傳播祆教、景教等中世紀著名宗教。在長安這座國際性大都市當中,各民族、國家人口流動頻繁,胡、漢人民交雜相處其間,當這些胡人身著奇裝異服,在長安街道上招呼生意時,便吸引了眾多追求時尚的婦女的眼球。在自由、開明的社會氛圍的推動下,一股模仿胡人服飾的潮流興起,盛唐女子開始實踐她們?nèi)碌拇┮掠^念。
(一)由內(nèi)斂遮蔽轉(zhuǎn)為開放暴露。
1.胡帽。作為“首服”的胡帽,其發(fā)展演化過程,很好地體現(xiàn)了盛唐婦女穿衣觀念由唐初時的內(nèi)斂遮蔽向開放暴露的轉(zhuǎn)變。唐代建國初期,受到魏晉南北朝遺風的影響,婦女喜歡戴羃離出門,《舊唐書·輿服制》有云:“武德、貞觀之時,宮人騎馬者,依齊、隋舊制,多著羃離,雖發(fā)自戎夷,而全身障蔽,不欲途路窺之?!绷]離受到唐初世俗的一致認可,婦女出行也首選羃離來隱藏自己的容顏。高宗永徽之后,帷帽逐漸流行起來。帷帽寬闊的笠子四周,包括前后和兩側(cè),放下一層絲網(wǎng),其下垂到兩肩和人頸,[4]比起羃離一直垂到人背上已經(jīng)是前進了一步,整個帽子遮蔽最嚴實的僅有頭部。而到了開元年間,當婦女們接觸到最新引入的胡帽時,便很快迷戀上并且將其作為主要首服來取代早先的帷帽。
胡帽的種類繁多,每一種背后都隱含著不同文化的特征,其中最為出彩的則是渾脫帽。渾脫帽是由小動物的整張毛皮制成的,外形似囊型,頂部呈尖型,四周用花紋或一些寶珠來裝飾,[5]給人一種精致高貴的感覺。它已經(jīng)拋棄了初唐時帽子重重封閉的特點,去掉帷網(wǎng),將婦女的姣好容貌展現(xiàn)在世人面前。而且,這種胡帽具備冬天御寒,夏天障暑的功能,因此深受廣大婦女的喜愛,[6]一時間長安街市上隨處可見身著特色胡帽,拋頭露面的女子的身影。
2.袒露裝。除了胡帽,另一個最能反映盛唐婦女穿衣觀念轉(zhuǎn)向開放暴露的服飾便是袒露裝。在傳統(tǒng)禮教的規(guī)制下,初唐女子穿著衫、襦,尺寸寬博,腰間還罩著圍裳,[7]領子里露出幾重里衣,將身體緊緊地包裹住,全身上下沒有幾處裸露的肌膚。
到了盛唐時期,唐王朝加強了同西亞波斯、歐洲拂菻國的交流聯(lián)系,古希臘、古羅馬時代風靡西方世界的“高系腰帶”女裝隨著胡人來華的腳步流入了唐朝社會。這種異域服飾的形象,大體為女性半裸著身子,向人們展現(xiàn)她們高聳的乳房和豐滿的臀部,束腰大多很高,在乳房以下,突出自己柔美的身體特征。[8]雖然高系腰帶嚴重顛覆了中原傳統(tǒng)士人的認知,但在渴望解放自我的盛唐女性眼中,這無疑是上天賜予的最合適的服裝。她們向長安街市上的胡姬一樣,穿著袒胸窄袖衫、高束腰裙子組合的袒露裝,[9]大膽地暴露自己嬌艷雪嫩的皮膚。有些婦女還將其改造成半露胸式,領子采用袒領,襯衫不著其中。周濆《逢鄰女》詩:“慢束裙腰半露胸”;方千《贈美人》:“粉胸半掩凝晴雪”;歐陽詢《南鄉(xiāng)子》:“二八花鈿,胸前如雪,臉如花”都是對這種半露胸式衣衫、裙子最生動的寫照。
(二)由色彩單一轉(zhuǎn)為絢麗多姿。初唐時,因為國家剛剛從戰(zhàn)亂中恢復,百廢待興,整個社會提倡節(jié)儉的風氣,婦女的著裝也以簡單樸素的格調(diào)為主,服裝的色彩比較單一,多以間色裙為平時生活的常用衣裙。從甘肅酒泉丁家閘出土的初唐壁畫來看,當時女子一般上身著衫、下身著三色條紋裙,裙子可長到腰部以上,條紋較寬,而布料幅面較窄。[10]
步入盛唐的唐玄宗時代,人們的生活條件好轉(zhuǎn),生產(chǎn)力水平提高,此時單一暗淡的衣裙已不能滿足婦女們的審美所需,胡人色彩艷麗、光鮮奪目的華貴服飾于是成為了婦女們模仿的榜樣,她們相信,穿著大紅大紫的服裝上街,不僅不會讓周邊市民議論指點,還會使她們成為街上最靚麗的風景線。最先接受胡人艷麗服飾風格的是宮廷中的公主與宮女,據(jù)《新唐書·五行志》記載:“安樂公主使尚方合百鳥毛織二裙,正視為一色,傍視為一色,日中為一色,影中為一色,而百鳥之狀皆見……皆服妖也”,這種華麗的毛裙,多為織戶紡制而成,材料取自南方的珍禽異獸,每條可值錢一千緡。[11]裙子顏色以紅、紫、黃、綠為多,其中楊貴妃尤其喜歡黃裙,裙以鬱金香草來染色,[12]張泌《妝樓記》有云:“鬱金,芳草也,染婦人裙最鮮明,然不奈日炙,染成則微有鬱金之氣”。
對于下層普通人家婦人,買不起宮廷婦女所穿的五彩斑斕的衣裙,但是她們?nèi)匀幌朕k法穿上絢麗多姿的衣物,爭取向胡人看齊。最為流行和劃算的莫過于石榴裙了,石榴裙整體呈鮮艷的紅色,裙束較高,外面以短小的細襦進行搭配,形成正宗的“上衣下裙”的套裝,尤其受年輕女子的喜愛。[13]白居易《和春深二十首》中“眉欺楊柳葉,裙妒石榴花”、萬楚《五日觀妓》的“眉黛奪得萱草色,紅裙妒殺石榴花”就是對這種石榴色的裙子的生動描繪。
(三)由嫵媚陰柔轉(zhuǎn)為陽剛健美。唐代初期,候魏晉余風尚存,女子喜歡小家碧玉的著裝風格,陰柔的穿衣觀念符合傳統(tǒng)禮教對女性外表的規(guī)定。裙子一般以褶裥裙居多,款式上斂下舒,裙擺可以直接拖到地上,風度翩翩;衣袖偏長且窄,輔以鏤雕花紋在其上,散發(fā)出一股艷麗妖媚的氣質(zhì),[14]女性身體特有的魅力無處隱藏。
武則天執(zhí)政以后,女性的地位得到了迅猛的增長,時代的開放也給唐朝婦女不同以往的自信心,她們不甘久居于閨房幕后,渴望被世人認可,追求與男人同等的權(quán)利。在盛唐時,男裝已經(jīng)深受胡人服飾風格的影響,而且女扮男裝的穿衣風格也是從西域胡人處傳來的,《洛陽伽藍記》記載于闐國“其俗婦人袴衫束帶乘馬馳走,與丈夫無異”,《文獻通考·四裔考》講占城風俗“婦人亦腦后攝髻,無笄梳,其服與拜揖與男子同”。胡式男裝的款式一般為翻領窄袖長袍,束革帶,頭戴幞頭,腳上著皮靴。[15]胡人男女裝束的差異較小,且胡風男裝干練健美,輕便靈活,比起漢人傳統(tǒng)男裝更受女性青睞?!杜f唐書·輿服志》記載:“開元初……俄又露髻馳騁,或有著丈夫衣服靴衫,而尊卑內(nèi)外斯一貫矣”,從張萱的傳世名作《虢國夫人游春圖》和西安出土的唐韋泂石刻線畫中可以觀察到盛唐時女子穿著胡式男裝,與男人一起騎馬游春、比賽馬球的熱烈場面,[16]即使隔著畫卷,婦女們英姿颯爽、陽剛俊朗的氣質(zhì)也無從掩蓋,令后人對她們勇于打破世俗成見的精神贊嘆不已。
皇親國戚、后宮嬪妃也身體力行,紛紛穿上具有胡人特色的男裝,以示支持這種女扮男裝的新型時尚風氣,同時也給后人留下許多浪漫的事跡?!缎绿茣の逍兄尽份d:“高宗嘗內(nèi)宴,太平公主紫衫、玉帶、皂羅折上巾,具紛礪七事,歌舞于帝前。帝與武后笑曰:‘女子不可為武官,何為此裝束?’”;又《新唐書·李石傳》有云:“吾聞禁中有金鳥錦袍二,昔玄宗幸溫泉與楊貴妃衣之”,此等皆是異族男裝服飾在唐宮廷婦女中間盛行的精彩描述。[17]在皇室倡導下,整個盛唐女性社會以女扮男裝為最火熱的潮流,有著胡風男裝的點襯,婦女們說話更有底氣,與男人打交道時伸縮自如,給自己的人生帶來更多別樣的色彩。
足蹬靴,頭戴幞頭、胡帽等男性化裝束,盛唐的女性向世人宣揚了一種健康美好,男女平等的先進價值觀。由過去嫵媚陰柔,甚至有些矯揉造作的穿衣觀念上升到陽剛健美、颯爽干練的中性風,雖然只是服飾外觀上小小的突破,不過在三綱五常、禮義廉恥的封建思想依然十分強大的中古時代,已經(jīng)是超出想象的驚喜,猶如漫漫黑夜里的一束微光,是邁向女性自由解放的堅定一步。選擇有胡人風格的男裝,代表著盛唐婦女穿衣觀念跟上了世界的步伐,她們不是大唐對外交流的邊緣人物,相反,她們從女性獨有的角度和立場出發(fā),在中外時尚文化溝通當中發(fā)揮重要的作用。
(一)自身帶有胡人血統(tǒng)。經(jīng)過了東晉南北朝以來的民族大融合過程,中原許多漢族人士身上多少帶有西部與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血統(tǒng),以關(guān)隴地區(qū)為起源地的唐人也不例外,多數(shù)屬于鮮卑與漢族融合的新漢族群體。[18]與秦漢、魏晉時的漢人相比,唐人性格熱情奔放,對于西域胡人的特色文化有著天然的親近感與認同感;對于唐朝女性,也帶有幾分胡姬身上愛美、追求時髦的個性,胡人的服飾作為她們學習借鑒的最直觀對象,對她們的穿衣觀念產(chǎn)生了較大的影響。
(二)開放包容的民族政策。唐朝初期經(jīng)過與東西突厥、高麗、薛延陀等周邊部族的幾次大戰(zhàn)之后,國家政局趨于穩(wěn)定,社會經(jīng)濟迅速發(fā)展,到了武周、唐玄宗時,國力達到鼎盛,民眾的民族自信心高漲。以強盛的國力為依托,唐朝積極與周邊部族和西域各國開展平等友好的經(jīng)濟文化交流,盛唐人民也以包容萬象的胸襟,積極學習借鑒外來優(yōu)秀的文化。盛唐的婦女們大膽突破自我,根據(jù)漢人服飾的特點和穿著習慣改進胡服,穿上了具有唐人特色的胡漢結(jié)合的美麗服飾。
(三)封建禮教影響力的減弱。唐朝自身帶有胡族的血脈,相對于儒家氣息濃厚的漢、晉,唐朝民眾對信奉佛教、道教甚至從西域傳入的祆教、景教更為開放包容。這種變化也影響到了女性和她們的穿衣觀念。婦女更換上胡人特色服飾,從觀看性的角度來看,這些新服飾跳出了儒家倡導的“衣冠之治”的世俗倫理觀念,[19]真正做到超越了功利性,返璞歸真,成為純粹的彰顯人們追求個性自我的文化載體;而從隱喻性的視角,可以從胡服身上窺探到盛唐女性漸漸從封建時代的幕后走向前臺,她們的著裝觀念以及人生觀、價值觀受到胡服的影響而改變,開放、華麗的風格終將會成為社會的主流。
(四)統(tǒng)治集團的引領。自太宗以后,唐代的李氏皇族普遍接納西域胡人來朝廷任職,胡人逐漸滲透到中央的各個機構(gòu)中。隨著越來越多的胡人入職,唐廷上下出現(xiàn)了眾多的胡族元素,胡風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唐朝皇室的認知觀念。最明顯受到?jīng)_擊的就是服裝,上至皇帝,下至皇子、公主、群臣,無不追隨著這股胡風服飾潮流,親自穿著異域色彩濃厚的胡服,既展示了新式服裝的絢麗,也向天下人表明唐朝朝廷的自信與豪情。加之一代女皇武則天、太平公主、上官婉兒等女性政治家努力打破古代“男尊女卑”的觀念,通過宣揚胡人開放民風,倡導穿著胡人服飾的手段來推動廣大女性思想的解放,使婦女們穿著胡服具備更多的合法性,她們改變自己根深已久的穿衣觀念至此減少了許多顧忌。
由遮蔽轉(zhuǎn)為顯露,由陰柔轉(zhuǎn)向陽剛,盛唐女子們穿衣觀念的改變,不僅表明了胡人服飾的影響廣泛而深遠,同時也是在那個開放的時代背景下,婦女們自我意識覺醒的最佳證明。創(chuàng)新使人進步,開放讓人明智,沒有積極的文化交流,沒有真正用心了解與吸取他人的精髓,即使國力強盛、財富無窮,女性又怎么能從積習已深、頑固不化的封建迂腐觀念中走出來,向世人展現(xiàn)一個最完美、最真實的自我呢。通過胡人服飾的影響下盛唐女性穿衣觀念的變化歷程,已經(jīng)證明敢于打破陳規(guī),將開放性、多元化因素添加入本土文明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對于一個民族而言,只有將“拿來主義”精神發(fā)揚光大,用別人的優(yōu)勢彌補自己的短板,才有可能使自己保持長久的生命力,生生不息,永遠燦爛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