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繼孝
端木蕻良出生于遼寧昌圖縣農村,但他大半生學習、工作、生活在北京。他還是十來歲的孩子時,就來過北京,那時燕京大學剛剛劃定地基,從圓明園運來的華表,在地下躺著,修建尚未開工呢。
1932年春,端木蕻良參加了北平左翼作家聯(lián)盟,主編左翼作家機關雜志《科學新聞》。也是在這年,他考入清華大學歷史系。1935年,他在北平參加“一·二九“運動后,離開北平。1949年建國前夕,從香港回北京參加南郊土改,籌備北京文聯(lián)。自此,他再也沒有離開北京,一直供職于北京市文聯(lián)。1960年春,他與鐘耀群結婚后,一直居住在組織上分配的虎坊路的一個單元樓里,直到1986年春。在這里,他創(chuàng)作有京劇劇本、散文和小說。還創(chuàng)作了著名的長篇歷史小說《曹雪芹》。
1986年,已經74歲的端木蕻良移居香河園小區(qū)西壩河東里。10年后,端木蕻良離世。
1912年9月,端木蕻良出生于遼寧省昌圖縣鴜鷺樹村,這個村名很美,鴜鷺是個生僻詞,即鷺鷥。他本姓曹,滿族,本名曹漢文,是他的父親起的。到天津讀書時,自作主張給自己取名京平。端木蕻良是他的筆名。他曾經用過幾個筆名。
最早的筆名是辛人。這是他1930年在南開中學讀書時用的筆名。他很小的時候離開家鄉(xiāng),隨哥哥就讀于天津匯文中學。
16歲進入南開中學。當時他和幾個同學組織了“新人社”,出版文藝刊物《人間》《新人》。他在刊物上發(fā)表文章,就用的“辛人”筆名?!靶寥恕奔础靶氯恕?,他把“辛人”作筆名,有意把它同“新人社”名和《新人》刊名聯(lián)在一起,表達了自己的人生志向。
1932年,端木蕻良考上清華大學歷史系,并加入北平作家聯(lián)盟,他在刊物上發(fā)表的小說處女作《母親》及其他文章,使用的還是“辛人”筆名。1933年秋天,北平左聯(lián)遭到破壞,離開北平到天津,開始創(chuàng)作第一部長篇小說《科爾沁旗草原》。在這個時期,他曾經使用“黃葉”筆名。他的母親姓黃。他從小熱愛母親,他把母親的姓用到筆名里,就是想表達對母親的深厚感情。這年,他經常給魯迅先生郵寄北方的進步刊物。起初,魯迅按照北平左翼聯(lián)盟的《科學新聞》地址和辛人、黃葉的筆名與他書信往來。因北平的進步團體已遭破壞,他在天津住在二哥家里,與魯迅聯(lián)系時,便化名“葉之琳”。“葉”是采用筆名“黃葉”中的字,“琳”是使人誤以為女性,從而迷惑敵人。后來,他考慮信件寄到二哥家里,名不同姓,容易引起別人的懷疑。因此,他有時寫作“曹之林”。1935年,端木蕻良回到北平,參加了“一·二九”運動后,去了上海。這年,《科爾沁旗草原》完成,成為30年代東北作家群產生重要影響的力作之一。
1936年夏天,他開始發(fā)表短篇小說。在寫完短篇小說《鴜鷺湖的憂郁》時,萌生一個念頭,想起個新筆名。他選擇復姓“端木”作為姓氏,把東北家鄉(xiāng)的紅高粱的別稱“紅梁”二字作為名字,成了四字筆名“端木紅梁”。當時正處在白色恐怖之中,筆名中有“紅”字是有危險的。于是,他把“紅”字改為“雪里蕻”的“蕻”。“雪里蕻”是廣東的寫法,在北方寫為“雪里紅”。作家王統(tǒng)照認為“端木蕻梁”不像個筆名,便將“梁”改為“良”。這樣,小說發(fā)表時,署名便成為“端木蕻良”了。從此,他的大部分作品都用這個筆名。
抗日戰(zhàn)爭開始,端木蕻良去陜西臨汾民族革命大學任教。1938年至1940年,任重慶復旦大學教授,編輯《文摘》副刊;后到香港主編《時代文學》雜志,并寫長篇小說《大時代》。
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后,端木蕻良從香港回到內地,在桂林、遵義、重慶、武漢等地主編《力報》《大剛報》副刊及文藝雜志。寫京劇《紅拂傳》,改編《紅樓夢》《安娜.卡列尼娜》為話劇,寫《科爾沁旗草原》第二部等。
1947年,在長沙水陸洲音專任學科系主任兼教授。1948年秋,回上海主編《求是》與《銀色批判》,不久再次去香港。
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夕,從香港回到北京。
端木蕻良是參加京郊地區(qū)的土改回到北京的。1950年春,為了團結北京市文學藝術工作者,在建設人民首都的總方針下,開展文藝普及工作,在普及的基礎上提高,建設民族的、科學的、人民的大眾文藝。5月17日,北京市文學藝術工作者聯(lián)合會發(fā)起人大會在人民藝術廳召開。到會的文藝工作者有133人。選出老舍、歐陽予倩、李伯釗、王亞平、連闊如、徐悲鴻、趙樹理、程硯秋、鳳子、老志誠、李廣田、尚小云、苗培時、胡蠻、王松聲、焦菊隱、齊白石、曹寶祿、俞平伯、田間、羅常培、周巍峙、王瑤卿、張夢庚、張世榮、端木蕻良、林世良、辛大明、戴愛蓮、聞家駟、金紫光、田方、楊振聲、韓世昌、王春等35人為文聯(lián)籌備委員。
同時成立了北京市文學藝術工作者聯(lián)合會籌備委員會,推選老舍、李伯釗、趙樹理、王亞平、鳳子、王松聲、苗培時、連闊如、端木蕻良、胡蠻、張夢庚等11人為常務委員。
至于, 端木蕻良是怎樣到北京文聯(lián)的,據(jù)端木蕻良后來說,他參加北京文聯(lián),是中學同學王松聲推薦的。當時參加者必須是北京干部,王松聲時任文化處長,端木蕻良即以文化處干部名義參加。
經過緊張的籌備工作,大會于1950年5月28日上午在勞動人民文化宮開幕?;I備委員會秘書長王亞平報告大會籌備經過,通過老舍等3 7 人作為大會主席團。本日由老舍、歐陽予倩分任大會主席。主席老舍致開幕詞。郭沫若、沈雁冰、周揚、翁獨健、彭真、吳晗、田漢、徐悲鴻等相繼講話。李伯釗報告一年來北京市文藝普及工作,通過成立起草委員會、代表資格審查委員會和提案整理委員會——
起草委員會:趙樹理、王春、端木蕻良、辛大明、康濯。
代表資格審查委員會:老舍、趙樹理、王亞平、楊振聲、尚小云、歐陽予倩、連闊如、祖田工、胡蠻、老志誠、徐悲鴻、金紫光、李伯康、戴愛蓮、田方。
提案整理委員會:王亞平、鳳子、李岳南、俞平伯、張夢庚、祖田工、馬烽。
5月31日下午,通過選舉辦法。選舉結果:北京市文學藝術工作者聯(lián)合會理事45人;候補理事5人;常務理事2 5 人。主席: 老舍; 副主席:梅蘭芳、李伯釗、趙樹理;秘書長:王亞平;組織部長:李廣田;副部長:王松聲、連闊如、祖田工、佘世光;創(chuàng)作部部長:趙樹理;副部長:盧肅、阮章竟、馬少波、蔡若虹、戴愛蓮; 研究部部長:楊振聲;副部長:羅常培、胡蠻、金紫光、金山;編輯出版部部長:王亞平;副部長:鳳子、苗培時、端木蕻良。
大會結束后, 端木蕻良作為北京市文聯(lián)理事和編輯出版部副部長、專業(yè)作家,開始了他的新的歷程。1952年,端木蕻良加入中國共產黨。從1950年至1980年,他先后任北京市文聯(lián)編輯出版部副部長、副秘書長、北京市作協(xié)副主席、中國作協(xié)理事。
1960年5月,端木蕻良與鐘耀群結婚,住進了虎坊路的“作家樓”。在這里居住的 20 多年里,他寫有京劇《戚繼光斬子》《周處》,評劇《羅漢錢》《梁山伯與祝英臺》等。他一直以首鋼為生活基地,和首鋼工人共同編寫廠史《鋼鐵的凱歌》。還寫了一部長篇《北方》,遺憾的是在“文革”中遺失。他還寫有散文、短篇小說等,發(fā)表在報刊上。1963年,端木蕻良患高血壓偏癱,1967年發(fā)展成冠心病,1973年以后加重。但他沒有因此而消沉,1976年以后,他帶病開始醞釀并動筆創(chuàng)作長篇歷史小說《曹雪芹》?!恫苎┣邸肥嵌四巨纪砟觐H為重要的作品,極具特色,影響卓著,他以那學貫古今的文化眼光和爐火純青的藝術筆法,把曹雪芹的一生,寫成了一部史詩。
1980年初,已經78歲的端木蕻良仍在抱病撰寫小說《曹雪芹》。一篇文章使老人徹夜難眠。這是1980年1月號文藝雜志《十月》刊登的駱賓基寫的《生死劫.艱辛路——蕭紅簡傳》。文章涉及端木蕻良與女作家蕭紅的往事,情節(jié)上對端木蕻良多有指責。
提到蕭紅,不能不提蕭軍、端木蕻良與駱賓基,他們都是東北很有才氣的作家,在30年代因蕭紅關系互相認識,先是老鄉(xiāng)、好友,后來因蕭紅三人反目。他們三人與蕭紅的關系并不復雜。蕭軍是蕭紅的第一任丈夫,1938年在西安雙方同意離婚。同年4月,蕭紅與端木蕻良到了武漢;5月,端木蕻良與蕭紅舉行婚禮。1940年,端木蕻良與蕭紅到香港。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不久,端木蕻良獨自離開香港,回內地。駱賓基1941年到香港,此時蕭紅病重,曾得到他的照顧。據(jù)說,駱賓基是蕭紅去世前44天的陪伴者。蕭紅因庸醫(yī)誤診、病情惡化等諸多因素,于1942年1月22日不幸病逝。
蕭紅的去世, 在熟悉的朋友中,包括蕭軍和駱賓基對端木蕻良多有指責。面對指責甚至謾罵,或許是端木蕻良認為這是他本人的隱私,無須公布于眾的原因,端木蕻良在生前沒寫過說明事實的文章。
這次面對駱賓基的文章,端木蕻良沒有再沉默,但也沒有撰文在報刊上公開辯駁。他給北京市文聯(lián)黨組寫了一封說明信,以澄清事實。
究竟端木蕻良和駱賓基的說法,孰是孰非,非親身經歷者,不能說三道四。當事人口述歷史,也并非都是事實。筆者不在這里評論。
但從端木蕻良自1942年蕭紅逝世,18年后的1960年,他才再次結婚,可見他對蕭紅的感情還沒有放下。此外,他一直保存著一縷蕭紅的遺發(fā),而且經常寫詩懷念蕭紅,他寫的這些詩不是為了發(fā)表,只是表示他對蕭紅的感情和思念。
1976年以后,端木蕻良幾乎每年都要自己去廣州銀河公墓,為蕭紅掃墓,自己不能去時就托朋友去,并寫悼詩獻于墓前。這都是事實。1980年,端木蕻良當選為北京市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這是他1950年在北京市文聯(lián)工作30年的最高職位。1984年當選為中國作家協(xié)會理事。在他的《曹雪芹》中卷出版后不久,從住了幾十年的虎坊路舊宅,遷入到朝陽區(qū)香河園街道的西壩河新居。
1996年10月5日,端木蕻良因病于北京逝世,享年84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