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政禹
(惠州市文化館,廣東惠州516003)
雖然嚴格意義上的 “ 海防 ” 興起于明代①,但從宋代起,惠州②就是海賊聚集的海防要地。據(jù)《宋會要》載: “ 泉、福州多有海賊嘯聚,……福州山門、潮州沙尾、惠州潨落、廣州大溪山、高州碉州,皆是停賊之所 ”[1]6978-6979。元末,劉鶚提出了廣東海防區(qū)域劃分為 “ 東、中、西 ” 三路的思想。 “ 總廣東一省,列郡為十,今分為三路:東則惠、潮,中則嶺南,西則高、雷,此三者皆要沖也[2]2” ??梢姡葜菥捅灰暈閺V東沿海東部的海防要沖。明代嘉靖年間(1522-1566)的《籌海圖編》對廣東三路海防格局的劃分最為權威,即 “ 嶺南濱海諸郡,左為惠、潮,右為高、雷、廉,而廣州中處 ”[3]245。清代文獻也接受了這種觀點,據(jù)清初《粵東海圖說》記載: “ 潮、惠為東路,高、廉、雷為西路,廣州省會處中 ”[4]19??梢姡跉v代對廣東海防格局的劃分中,都將惠州視為海防東路的重鎮(zhèn)。
在明清廣東三路海防中,惠州所處的廣東東路地位最為重要?!痘I海圖編》有記: “ 廣東三路,雖并稱險厄,今日倭寇沖突莫甚于東路,亦莫便于東路,而中路次之,西路高、雷、廉又次之 ”[3]245。東路之所以重要,是因為一旦東路不守,倭寇便可長驅直入廣東沿海, “ 其勢必越于中路之屯門、雞棲、佛堂門、冷水角、老萬山、虎頭門等澳[3]245” 。直到清初廣東的海防格局仍是 “ 粵東營汛,海防尤重 ”[5]25。廣東海防以東路為重,而惠州則是東路的重中之重。明朝人曾指出: “ 東路惠、潮一帶,自柘林澳出海則東至倭奴國,故尤為濱海要害 ”[6]133。其中,惠州由于地理位置重要,所以 “ ??苤酪暬葜轂楦y ”[7]8。
歷史上惠州作為廣東海防中樞有以下兩方面原因:一是因為惠州自古便是海道要樞,據(jù)光緒《惠州府志》記載: “ 惠州府東接長汀,北連贛嶺,控潮海之襟要 ” ,同時河海相通, “ 惠諸水之入海也 ” ,其境內的東江 “ 經虎頭門入于海 ”[8]180。這使得惠州境內水道縱橫交錯,不僅有著海盜可以藏身的優(yōu)良港灣,而且航運便利,倭寇進入廣東沿海便可直撲惠州, “ 捷勝、平海、甲子門皆瞬息生變[3]245” ?!痘I海圖編》中有《日本島夷入寇之圖》(見圖1),該圖在閩粵交界處注明: “ 從此入潮惠 ”[3]211??梢?,惠州是倭寇入侵廣東的第一站。
二是便利的海運位置帶來了豐厚的海外貿易,這自然被海寇所覬覦。惠州地處中國正南方,是北方船只南下、朝貢貿易商船北上的必經之所。明代的《順風相送》提到:當時到東南亞貿易的商船在航行時需要 “ 用砷申針十五更船,平大星尖 ”[9]53, “ 大星尖 ” 即今廣東惠東縣小星山島對面突出的海角??梢?,廣東與東南亞貿易的商船需要經過惠州。而清代惠州的幾個港口中都停泊有大量的商船,星汛(今惠東縣港口) “ 商船云集 ” ,蓮花澳(今大亞灣澳頭)和巽寮港(今天惠東縣平山)則 “ 海船可以寄椗 ”[10]212。英國人庫勞福特曾于19世紀前期到東南亞一帶游歷考察,指出:惠州是廣東同印度支那保持貿易往來的五個港口之一[11]511-512?;葜莺S蚓奂鶃淼纳檀匀晃舜笈?軄泶私俾?,同時,優(yōu)越的海洋位置使得惠州沿海的居民自古便有著向海而生的傳統(tǒng),明清兩代很多惠州沿海居民造船加入走私活動,亦商亦盜。如清代御史嚴烺奏稱 “ 廣東惠潮兩府奸民違例制造大船,以取魚為名,遠出外洋接濟盜匪水米火藥 ”[12]244。這些參與海洋走私的居民也構成了海盜的重要來源。
圖1 明代倭寇入侵中國路線圖
明代廣東沿海倭患嚴重(見表1)。 “ 廣東十府列城五十余所,皆控海道以備倭夷[13]212” 。惠州不僅是廣東最早受倭寇侵擾的地區(qū),據(jù)《籌海圖編》載: “ 洪武二年(1369),倭寇惠、潮諸州 ”[3]241,而且入侵惠州的倭寇多由海盜引路,共同為禍。如當時的海盜吳平、曾一本就勾結倭寇,這使得惠州的倭患最為嚴重,所受危害也最大。如據(jù)萬歷《廣東通志》記載: “ (嘉靖四十三年)秋八月,海賊吳平犯惠、潮,詔閩、廣會師討之。吳平糾殘倭流劫惠州、海豐,轉入潮州境 ”[14]585。又據(jù)《明實錄》記載:隆慶三年(1569)三月己巳朔,戊辰, “ 海賊曾一本勾引倭寇犯廣東,破碣石甲子諸所,官軍御之無效[15]” 。可見,在海賊的帶領下,倭寇在惠州地區(qū)來去從容。
表1 明代入侵惠州的倭寇和海盜
(續(xù)表1)
從表1中可知,終明一朝,惠州都受到倭寇和海盜的頻繁襲擊。也正因此,明代抗倭名將俞大猷南下剿倭,首戰(zhàn)便在惠州, “ 惠州參將謝敕與伍端、溫七戰(zhàn)(??埽?,……。大猷使先驅,官軍繼之,圍倭鄒塘,一日夜克三巢,焚斬四百有奇,又大破之海豐。倭悉奔崎沙、甲子諸澳,奪舟入海[16]710” 。在惠州軍民的英勇抗擊下,倭寇在惠州難以立足。嘉靖四十三年(1564)六月,廣東官軍又大破倭寇于惠州海豐縣[17]。
在明代海防基礎上,清代廣東海防進一步加強。此時防御的重點由倭寇變?yōu)榱撕1I,嘉慶時期曾任東莞縣令的仲振履有這樣的感慨: “ 粵東之患不在外夷而在內盜 ”[18]1869。而此時的廣東洋盜也 “ 多在潮州、惠州二府 ”[19]10。清代中期為禍惠州的海盜以鄭一嫂為主: “ 嶺南瀕海之地約分三路?;?、潮在路之東,……東、中兩路則鄭一嫂、郭婆帶、梁寶三寇踞焉 ”[20]4。
綜上所述,無論是明代倭寇還是清代海盜,惠州皆是廣東海防的前沿中樞??滴跄觊g(1662-1722)的兩廣總督楊琳認為惠州海防事關全粵大局,指出 “ 惠、潮之洋盜絕,而全粵之海面寧 ”[21]8545。也正是鑒于惠州在廣東海防中的關鍵地位,明清兩代不斷提升惠州的海防級別,嘉靖年間兩廣總督移駐惠、潮,統(tǒng)一指揮粵東地區(qū)的海防事宜,已是常例。 “ 嘉靖三十八年(1559),……巡撫南贛都御史范欽等,請責成兩廣軍門移駐惠、潮,……從之[22]131” 。清代廣東水師提督也駐節(jié)惠州, “ 廣東提督,駐惠州府,節(jié)制左翼、右翼、碣石、潮州、高州、瓊州、南澳七鎮(zhèn),本標五營[23]328” 。足見明清惠州海防地位的重要。
明清惠州在海防體系的構建中就體現(xiàn)了《籌海圖編》一書中 “ 御海洋、固海岸、嚴城守 ” 的思想。首先在海上設置有水寨,安排有游兵往來巡哨,作為海防第一道防御線;接著在沿海設有烽火臺和炮臺,進行近海防御;最后在內陸設有衛(wèi)所軍兵,及巡檢司之弓兵,作為防御的縱深。建立起了較為完備的海防體系。
衛(wèi)所③是軍事制度與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結合的產物。明代惠州府轄有大量的海防衛(wèi)所,分別是位于惠州府城內的惠州衛(wèi),位于歸善縣的平海千戶所,位于海豐縣的碣石衛(wèi),海豐千戶所,甲子門千戶所,捷勝千戶所,位于龍川縣的龍川千戶所,位于河源縣的河源千戶所和位于長樂縣的長樂千戶所(見圖2)。
圖2 惠州府衛(wèi)所分布圖
表2 明代惠州和潮州所設衛(wèi)所一覽表
從惠州府的衛(wèi)所設置上可以發(fā)現(xiàn)(表2),惠州府設有位于內陸的惠州衛(wèi)和位于沿海的碣石衛(wèi),共轄七個千戶所。這種雙衛(wèi)所的設置體現(xiàn)了海陸協(xié)同的海防理念。而同時期的潮州只有潮州衛(wèi)一衛(wèi),轄五個千戶所。由此可見,明代在以惠州、潮州為代表的廣東東路海防體系中,惠州處于主導地位。
巡檢司是明朝設立的基層軍事組織,據(jù)《明會典》記載: “ 凡天下要沖去處,設立巡檢司 ”[24]1311。可見明代險要之地都會設有巡檢司鎮(zhèn)守(表3)。而設在海防要地的巡檢司自然就多了海防的功能。巡檢司中設有弓兵, “ 國初懲倭之詐,緣海備御,幾于萬里。其大為衛(wèi),置軍四千五百六十人;其次為所,置軍一千一百余人;又次為巡檢司,置弓兵百人,少亦不下數(shù)十人。巡檢司與衛(wèi)所一起 “ 大小相維,經緯相錯 ”[25]4244,是海防體系在陸上的縱深。
表3 明代惠州設立的巡檢司
巡檢司雖作為較小的軍事單位,但具有靈活性和機動性強的特點?!痘I海圖編》在標出廣東沿海各衛(wèi)所位置的同時,也標出了巡檢司的位置,可見在明代海防中,巡檢司作為衛(wèi)所力量的重要補充。清代由于遷海和的炮臺修筑,巡檢司的海防功能有所弱化,大量的巡檢司被裁撤。
明代惠州海防體系的最前沿是水寨。兩廣總督吳桂芳在《請增設沿海水寨疏》中提出 “ 近自倭患以來,浙有六水寨、閩有五水寨。……今廣中素無水寨之兵,遇有警急,方才招募兵船,委官截捕 ”[26]3227??梢?,作為海防重地的廣東居然一個水寨也沒有,這顯然不利于廣東的海防形勢。因此,在越來越嚴峻的海防形勢下,明廷很快批復在廣東設立水寨的建議。嘉靖四十五年(1566),廣東沿海 “ 設六水寨,扼塞要害,在東洋有柘林、碣石、南頭,在西洋有白沙港、烏兔、白鴿門六處,皆立寨 ”[24]1231(見表4)。一旦海防有警,各個水寨間相互策應。
表4 明代廣東沿海水寨分布表
對廣東漫長的海岸線而言,六個水寨間有百十公里的防守間隙,這使得倭寇仍有極多的機會沖破水寨防線,因此水寨間通過會哨來加強防御?!渡n梧總督軍門志》記載了廣東沿海水寨間會哨的方法: “ 每月守把官率領兵船會哨于界上險要,取具該地方衛(wèi)所、巡司結報 ”[27]95,以此作為會哨完成的證明。所謂 “ 會哨 ” ,就是通過水寨來劃分防守區(qū)域,并于其間設兵船巡邏,在轄區(qū)交界處交換公文和信物,以防作弊。明代惠州的會哨區(qū)域以碣石寨為中心向兩邊延伸, “ (碣石寨)兵船住扎甲子港。東至神泉,與柘林兵船會哨,取神泉巡司結報?!髦链笮巧?,與南頭兵船會哨,取大鵬所結報[27]96” 。可見,惠州海域的兵船需要定時與位于海防中路的南頭寨(圖3)和同屬海防東路的柘林寨(圖4)進行會哨。值得注意的是,碣石寨與南頭寨的會哨地大星山位于平海所附近,因此,明代惠州平海所可視為廣東中、東路海防力量的對接地點。會哨使得海防從陸地有效的延伸到了海洋,因此被稱為 “ 水兵的第一要務 ”[28]528。
圖3 惠州的碣石寨與廣州南頭寨的會哨地點大星山
圖4 惠州的碣石寨與潮州柘林寨的會哨地點神泉港
清代沿海的巡洋會哨有統(tǒng)巡、總巡和分巡之分,職責各有不同。 “ 總兵為統(tǒng)巡 ” ,其職責是監(jiān)督官兵巡哨,而 “ 以副將、參將、游擊為總巡,都司守備為分巡 ” ,負責具體的巡防任務[29]3728。清代惠州的平海營仍是作為廣東海防中、東路兵船的會哨地點。如兩廣總督楊琳指出 “ 自南澳而西,平海營而東分為東路,以碣石總兵、澄海水師副將輪為統(tǒng)巡,帶領鎮(zhèn)協(xié)、標員及海門、達濠、平海等營員為分巡 ”[30]2347。
綜上所述,明代嘉靖末期以來,惠州通過建立水寨,與其他海防區(qū)域聯(lián)合巡哨的方法,將防御從近海岸擴展到海上,使 “ 御海洋 ” 的戰(zhàn)略得到有效實施。
清代炮臺的修筑為惠州地區(qū)的海防注入了新的力量,正可謂 “ 一臺之強可當雄兵百萬 ”[26]4748。
康熙五十七年(1718)初,兩廣總督楊琳奏請在廣東沿海建造炮臺: “ 粵東沿海地方,東連福建,西達交趾,南面一路汪洋,諸番羅列,素稱險要。請于通省沿海泊船上岸之處,……修筑炮臺城垣 ”[30]2347。朝廷接受了楊琳的建議,康熙末年,廣東沿海開始在口岸泊船之處大量修筑新炮臺、改造舊炮臺。在這種情況下,惠州建成了嚴密的海防炮臺體系。據(jù)統(tǒng)計,在清代整個惠州府地區(qū),共修筑炮臺15座,設有炮位58位(表5)。
表5 清代惠州府所屬炮臺一覽表
關于衛(wèi)所的兵數(shù),據(jù)《明太祖實錄》記載: “ 凡一衛(wèi)統(tǒng)十千戶,一千戶統(tǒng)十百戶,百戶領總旗二,總旗領小旗五,小旗領軍十,皆有實數(shù)。至是復位其制,大率以五千六百人為一衛(wèi),而千、百戶、總、小旗所領之數(shù)則同 ”[31]。可見,明代衛(wèi)所的核定兵數(shù)為5600人。清代廣東承擔具體海防責任的是綠營駐防部隊,分為外海水師、內河水師和近海陸路部隊。他們以營為單位,營下設汛,由千總、把總分別統(tǒng)領(表6)。
表6 明清惠州府所屬海防兵力
衛(wèi)所的士兵因為逃亡和病故等原因,往往不到額定人數(shù)的一半或更少。在這種情況下,惠州海防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民間力量。嘉靖四十三年(1564)八月,俞大猷從惠州礦工中精選2000人編入抗倭隊伍[16]710。清代惠州海防也大量借助了民團的力量。如雍正年間(1723-1735),碣石作為邊海要地, “ 設立民壯五十名,專司督緝[32]874-875” 。咸豐年間(1851-1861),惠州海防通判許錞身就親率民團抵御海賊: “ 土寇擾歸善三多祝墟,……,公率練勇民團疾馳,……,破之九州鄉(xiāng),進駐煙墩墟 ”[33]159。可見,在明清兩代惠州海防兵力的構成中,惠州本地力量占有重要地位,這說明明清惠州在頻繁的?;枷?,民間海防意識普遍增強。
明清海防的發(fā)展為惠州留下了大量海防遺跡。2019年4月,筆者對惠州的海防遺存進行了初步的田野調查。在現(xiàn)存的海防遺址中,共有明代所城遺址一處,明代烽火臺遺址三處,清代炮臺遺址三處(表7)。
表7 惠州現(xiàn)存海防遺址一覽表
平海所城始建于明洪武十八年(1385),據(jù)平海當?shù)貤钚兆鎮(zhèn)鞯氖殖尽稐钍献遄V》記載,楊勲公 “ 世襲千戶,候升建城將軍,大明洪武十七年奉旨同花都司建設惠州府歸善縣,平海城始開基 ”④。楊勲于洪武十七年參與開建平海城,可以推測平海所城的修建時間應為洪武十八年。經過600年滄桑,平海古城至今仍較完整地保留著四座城門樓、部分城墻、完整的十字古街、大部分古民居以及一批古寺廟、祠堂,有濃厚的海防文化特色。
惠州也有大量烽火臺遺址,如練姑山烽火臺遺址、沙埔烽火臺遺址和田坑烽火臺遺址。烽火臺主要起到預警作用,若有倭寇來犯,其上駐軍即放煙傳遞信息,告知附近村民抗擊倭寇。這些烽火臺可能為明代所遺留。據(jù)明代《武備志》記載,當時惠州府有烽堠二十八處,分別是: “ 舊大鵬、水頭、沙澳、沙江、野牛澳、凹背、長沙、虎白、芳茅、白沙湖、東坑、大麻、河田、古逕、石山、新設、平安、新逕、麗江、吉頭、桑州、前標、后標、竟山、鉛錫、安充、燕州、銀平 ”[34]1504?;葜莸倪@三個烽火臺遺址應在其中。
大星山炮臺是惠州諸炮臺遺址中保存得最完好的。炮臺門側置有《鼎建大星炮臺碑記》,根據(jù)碑文,該炮臺為欽命總督廣東廣西等處地方軍務兼理糧餉楊臨勘捐銀建造,共計捐出1300兩⑤(圖6)。可見,清代官員對惠州海防的重視。2012年10月20日,大星山炮臺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與大星山炮臺屬于同一時期的還有鹽洲東炮臺,也稱 “ 盤沿港炮臺 ” ,據(jù)光緒《惠州府志》載: “ 大星山炮臺、盤沿港炮臺,以上俱康熙五十六年(1717)總督楊琳創(chuàng)建 ”[8]423。
圖6 《鼎建大星炮臺碑記》拓片
在對惠州海防文化遺產的梳理中,除了關注炮臺和所城等直接的海防遺產,還要關注遺跡周圍居民的語言、民俗、宗教信仰等無形資產。以平海所城為例,歷史上由于潮汕、客家、廣府和中原軍民在這里雜居,形成了一種介于北方方言,潮州方言和粵語之間的方言,稱為 “ 軍聲 ” 。這在其他衛(wèi)所遺址中是很少見的。
從惠州海防的歷史發(fā)展脈絡上看,惠州在明清廣東東路海防格局中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明清惠州建立了以 “ 衛(wèi)所 ” 為中心、水陸一體的防御體系,并留下了豐富的海防遺存。這些海防遺存不僅是 “ 嶺東雄郡 ” 雄武氣質的一個重要方面,更是惠州千年古城文化中寶貴的海洋基因。在粵港澳大灣區(qū)契機下,惠州海防文化遺產可以借助灣區(qū)機遇,實現(xiàn) “ 自身所長 ” 和 “ 灣區(qū)所向 ” 的有機統(tǒng)一,從而為把惠州打造成為珠江東岸新增長極、粵港澳大灣區(qū)高質量發(fā)展重要地區(qū)和國內一流城市提供重要的文化支撐。
注釋:
① “ 海防 ” 一詞,出自明代鄭若曾在《籌海圖編》中提出的: “ 防海之制謂之海防,則必宜防之于海。 ”
②這里的惠州指的是明清的惠州府,明代為十一屬,清代為十屬,下轄歸善、博羅、長寧、永安、海豐、陸豐、龍川、河源、和平、連平州。
③一般認為,衛(wèi)所的普遍設立始于洪武十六年(1383),當時朱元璋派信國公湯和巡視沿海防務。
④資料來源于惠州市博物館。
⑤原碑已失,現(xiàn)僅存拓片,存放在惠東縣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