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斌
慢性心力衰竭(CHF)系各種心臟疾病的終末階段,具有發(fā)展緩、進展慢的特點。目前對于CHF的治療多以藥物長期的、修復性策略為主,飲食、運動、健康生活方式等也是影響預后的重要因素[1]。CHF患者良好的自我管理水平能夠顯著提高療效、降低再入院率,對患者的預后及生活質(zhì)量具有重要意義[2]。健康教育是臨床上提高CHF患者自我管理水平的常用手段,但CHF患者的自我管理需求隨著病情的發(fā)展而不斷變化,入院前單純的健康教育并不能夠滿足患者各個階段的需求,導致其自我管理水平不斷降低,進而影響干預效果。Pender健康促進模式是一種幫助個體理解健康行為影響因素的干預策略,通過分析影響健康行為的因素,并制定針對性干預措施來糾正健康行為[3]?;赑ender健康促進模式的干預方案或許能夠提高CHF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及生活質(zhì)量,為此本文進行了相關研究,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20年3月-2021年3月本院收治的100例CHF患者。納入標準:符合CHF診斷標準[4];NYHA心功能分級Ⅰ~Ⅲ級;溝通交流、理解能力良好,能夠配合干預。排除標準:合并有惡性腫瘤;既往有肢體功能障礙。根據(jù)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n=50)和觀察組(n=50)。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見表1。本研究已獲得醫(yī)學倫理委員會的批準,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干預方案,主要包括藥物、飲食、運動、癥狀監(jiān)測等健康教育,發(fā)放健康宣傳手冊,出院后進行電話隨訪。
觀察組采用基于Pender健康促進模式的干預方案,選擇護士4名、心內(nèi)科醫(yī)師1名成立干預小組,小組所有成員的心內(nèi)科工作年限均大于6年,學習掌握Pender健康促進模式相關知識。Pender健康促進模式的三大要素為個人特征與經(jīng)歷,特定行為認知與情感,行為結(jié)果。促進健康行為的因素包括,個人因素、人際因素、環(huán)境因素、行為相關因素、行為情感因素、行為認知益處因素、行為認知障礙因素、自我效能、需要與愛好因素、行動計劃因素。小組成員共同交流探討,根據(jù)患者的具體情況并結(jié)合Pender健康促進模式的三大要素和促進健康行為的因素制定開展相關干預。干預內(nèi)容如下,(1)個人特征與經(jīng)歷:患者入院后建立個人信息檔案,通過詢問的方式記錄患者的年齡、性別、文化程度、醫(yī)保、用藥史、聯(lián)系方式等基本信息。進一步了解患者的健康習慣,例如有無規(guī)律用藥、用藥類型、運動鍛煉情況、飲食習慣等,初步掌握患者的健康行為,并給予記錄,方便今后對比。(2)特定行為認知與情感:組織開展集體講座等健康教育,根據(jù)個人特征與經(jīng)歷開展包括規(guī)律用藥、健康飲食、運動鍛煉等相關的健康教育。解答患者的疑問,根據(jù)患者講述的健康行為障礙進行針對性的分析與建議,提出改進方法。組織開展病友交流會,促進患者間的交流,邀請自我管理行為良好的患者上臺分享經(jīng)驗,講述自身健康行為的變化,增加患者的康復信心,有利于抑制不良情緒的產(chǎn)生,同時向患者傳授冥想、呼吸等簡單的放松方法。建立患者微信群,患者可在微信群中提問,分享自身的健康行為,鼓勵其他患者,醫(yī)護人員將CHF疾病相關知識、康復案例等信息分享至群中,分享CHF近期相關治療研究進展,增加干預的權(quán)威性。(3)行為結(jié)果:幫助患者意識到用藥依從、運動鍛煉、健康行為的重要性,了解康復沖突的后果,若在突發(fā)事件下而無法按原計劃進行鍛煉時,注意調(diào)整計劃,確保健康行為的保持?;颊叱鲈汉笈c醫(yī)師簽署保證承諾書,保證出院后能夠繼續(xù)保持健康行為。干預共持續(xù)3個月,集體講座共3次,1次/周,每次45 min左右,個體健康教育共3次,每次30 min左右,患者出院后通過微信群進行持續(xù)的干預,同時邀請患者家屬進行監(jiān)督和協(xié)助。
(1)自我管理水平:分別于干預前后使用自我管理量表對兩組患者進行評價,該量表包括自我管理信心(4項,評分范圍4~20分);自我管理行為(16項,評分范圍16~80分);自我管理認知(4項,評分范圍4~20分);自我心理管理(4項,評分范圍4~20分);自我管理信息(4項,評分范圍4~20分),每項評分1~5分,總分32~160分,評分越高說明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越高。(2)生活質(zhì)量:分別于干預前后使用明尼蘇達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質(zhì)量量表(MLHFQ)進行評價,MLHFQ評分包括身體、情緒、其他3個領域,每個領域評分均為100分,評分越高說明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越高。
兩組干預后自我管理各項評分均高于干預前(P<0.05),觀察組干預后的自我管理信心、自我管理行為、自我管理認知、自我心理管理、自我管理信息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表2 兩組自我管理水平對比[分,(±s)]
?
表2(續(xù))
兩組干預后MLHFQ各項評分均高于干預前(P<0.05),觀察組干預后身體、情緒、其他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生活質(zhì)量對比[分,(±s)]
表3 兩組生活質(zhì)量對比[分,(±s)]
*與本組干預前比較,P<0.05。
?
CHF是臨床上常見的心血管疾病,也是各種心臟疾病的終末階段,據(jù)統(tǒng)計,我國CHF的發(fā)病率約為0.9%,CHF的發(fā)病率與患者年齡呈正相關,年齡越大,患病率越高[5]。近年來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加劇,各種急性心臟病患者存活率的提高,CHF的人群顯著增加[6]。CHF的治療目標以改善癥狀、提高生活質(zhì)量、降低再入院率及死亡率為主,治療方式主要包括一般治療、藥物治療、非藥物治療[7]。CHF患者除常規(guī)的遵醫(yī)囑用藥外,還需關注飲食、運動、健康習慣、癥狀識別等多個方面,因此良好的自我管理水平對CHF患者的預后及生活質(zhì)量至關重要[8]。
現(xiàn)階段臨床上多采用入院宣教、出院指導等健康教育來提高患者的疾病知識掌握程度,以此來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但患者的自我管理需求是動態(tài)變化的,在疾病的不同階段所需要的自我管理需求不盡相同。初入院階段患者主要為恐懼、焦慮等心理表現(xiàn),入院后主要以信息需求為主,出院后需要同伴及社會支持等??梢姵R?guī)的入院健康教育及出院指導難以滿足患者的動態(tài)需求,進而無法達到理想的自我管理水平,干預效果受限。
Pender健康促進模式最早由Pender等人提出,其認為個人特征與經(jīng)歷、特定行為認知與情感、行為結(jié)果是促進健康行為的三大要素,個人因素、人際因素、環(huán)境因素、行為相關因素、行為情感因素、行為認知益處因素、行為認知障礙因素、自我效能、需要與愛好因素、行動計劃因素等是影響健康行為的因素[9]。相關研究表示,Pender健康促進模式能顯著提高胰島素筆自我注射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可確保胰島素筆使用的準確性、安全性[10]。但目前有關Pender健康促進模式在CHF患者中的應用報道鮮有。
本研究中,觀察組干預后的自我管理信心、自我管理行為、自我管理認知、自我心理管理、自我管理信息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干預后身體、情緒、其他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基于Pender健康促進模式的干預方案相比常規(guī)的健康教育干預方案能夠顯著提高CHF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改善生活質(zhì)量。分析原因:基于Pender健康促進模式的干預方案通過入院時建立的個人信息檔案來了解患者的年齡、性別、文化程度等基本信息,掌握不同患者的生活行為習慣,有利于提高后續(xù)干預的針對性,提高患者的信息接受程度。病友分享、案例分享、經(jīng)驗交流等都能夠使患者感知到健康行為改變的益處,促進自我改進意識的形成,并且?guī)椭颊叻治鲇绊懡】敌袨楦淖兊囊蛩?,促進健康行為的養(yǎng)成并長時間保持。同時干預方案還引入了家屬陪伴,良好的家庭關系使患者的情緒狀態(tài)能夠得到保障,有助于提高患者的希望水平,進而促進自我管理水平的提高,改善生活質(zhì)量[11-13]。
綜上所述,基于Pender健康促進模式的干預方案能夠提高CHF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改善生活質(zhì)量,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