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映珵
復旦大學/
上海工程技術(shù)大學
【提 要】張聞天的翻譯手稿《西洋史大綱》是中國共產(chǎn)黨早期領導人中難得見存的手稿遺珍,但學界卻并未充分挖掘這部譯稿的史料價值。張聞天的譯者身份受革命家符號的影響,也并未受到應有的重視,基于《西洋史大綱》的翻譯研究更是闕如。張聞天在入黨前夕完成此譯稿,其譯筆淺易暢達,詞鋒銳利,譯者介入度高,滲透著張聞天早期的進步思想和史學觀,是一份值得深入挖掘的史料。
張聞天(1900-1976)是中國共產(chǎn)黨歷史上一個相當長時期的重要領導人,是中國現(xiàn)代史上一位具有特殊經(jīng)歷的歷史人物。他經(jīng)歷了曲折坎坷而又波瀾壯闊的一生,政治的沉浮在其輝煌的人生畫卷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張聞天是忠誠的馬克思主義者,杰出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和理論家。隨著歷史的發(fā)展,他的生平事跡在中共黨史研究專家的努力下,日漸清晰。而作為翻譯家的張聞天卻鮮為人知,其翻譯生涯長期被湮沒在歷史的塵埃中,傳記中簡筆勾勒的譯事譯作也并未引起中國翻譯史研究者的足夠關注。
張聞天是以譯者身份登上“五四”文壇的,他在“少年中國學會會員終身志業(yè)調(diào)查表”上說,自己“終身欲從事之事業(yè)”是“精神運動”,“將來維持終身生活之方法”是“譯著”(程中原2008:52)。從建設文化新世界到建設政治新世界(鄒振環(huán)1995:58),翻譯對張聞天革命思想的形成和發(fā)展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彭明、張培森在《“五四”新文化運動史上應補的一頁》一文中稱,張聞天“從1921年至1924年所翻譯的外國作品和論著,就有近100萬字”(彭明、張培森1989:1)。這還未包括后來發(fā)現(xiàn)的25萬字的翻譯手稿《西洋史大綱》。他是一位孜孜不倦的譯者,從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前期,滿懷熱情地譯介外國文學和文化思想,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中后期,不遺余力地譯介馬克思主義著作,再到三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初,有條不紊地組織馬列著作的編譯工作。張聞天從“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熱情戰(zhàn)士,成長為堅定的共產(chǎn)主義者,再成為中共中央的重要領導人之一,翻譯工作不曾離手。他是一位善于思考的學者,在譯學理論的探索中亦頗有建樹,他提出“有系統(tǒng)地翻譯歐美叢書”(張聞天2010:33),對譯界的弊端提出了鞭辟入里的批評,并就如何統(tǒng)一譯名發(fā)表了自己的主張。然而,也許是受革命家身份的影響,譯學界對于這位杰出的翻譯實踐家和理論家并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方夢之、莊智象編寫的《中國翻譯家研究》(三卷本)以規(guī)模宏大,覆蓋面廣著稱,但是,豐富的民國譯者群像中卻找不到張聞天的身影。張聞天的個人傳記、文集、年譜、專著等相關文獻資料多由中共黨史出版社出版。中共黨史研究專家的重點通常放在張聞天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投身革命以后,在述及張聞天的早期經(jīng)歷時,常以“少年文學家”(程中原2008:49)概括其早期文學生涯,對其躬身親耕的譯事并無深入研究。作為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前期我國重要的文學翻譯家之一,張聞天是中國翻譯史上應補的一頁;作為杰出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早期馬列主義的傳播者,張聞天的翻譯成果和譯學思想更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張聞天在入黨前夕完成譯稿《西洋史大綱》,這是他從美國回到上海,重新進入中華書局擔任編輯時翻譯的一部書稿,在塵封垢埋近八十年后才由上海辭書出版社(原中華書局)影印出版。1924年初,張聞天從美國留學返抵上海,經(jīng)左舜生介紹進入中華書局擔任編輯,創(chuàng)作發(fā)表了長篇小說《旅途》以及三幕話劇《青春的夢》等作品,引起社會強烈的反響。同時,張聞天開始翻譯美國通俗歷史學家房龍(Hendrik Willem VanLoon)的名著The Story of Mankind(張聞天譯作《西洋史大綱》)。是年9月,書稿譯畢后,張聞天應友人邀約赴渝,在重慶四川省立第二女子師范學校任教。翌年初,他對譯稿作了潤色,寫就譯序后投寄中華書局。張聞天初期的理想是以文化方式,宣傳“五四”精神,帶動學子們思想革新。他和蕭楚女一起演講、辦報紙,宣傳革命思想,抨擊封建軍閥。不久他被驅(qū)出四川,重返上海。守舊勢力的頑固和時局的劇變讓他逐漸意識到,解決中國社會問題單靠個人奮斗、文化活動是沒有辦法實行的,“只有通過有組織的力量才能打倒反動派”(Wales 2004:226)。1925年5月,他參加“五卅運動”,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年底受黨組織派遣赴蘇聯(lián)留學。張聞天是The Story of Mankind的漢譯本最早的譯者之一。當時中華書局的競爭者商務印書館也在翻譯此書。商務印書館請沈性仁女士翻譯,請經(jīng)農(nóng)作序,1925年2月以《人類的故事》為書名正式出版。張聞天參加革命活動、沈性仁女士的譯本出版、原中華書局編輯所所長戴克敦突然病故等多種原因?qū)е隆段餮笫反缶V》的出版計劃擱置(張博文2000:314)。
這部25萬字的翻譯手稿因未能及時出版,一直存放在中華書局圖書館的浩瀚書海中。解放后,原中華書局搬遷到北京,當時僅調(diào)撥1萬冊常用參考書去北京,其余50萬冊藏書全部留在上海。1958年,毛澤東主席請舒新城主持修訂《辭?!?,為滿足《辭?!沸抻唽Y料的特殊需要,上海市委于1959年將原中華書局圖書館的全部圖書劃歸當時的中華書局辭海編輯所(1978年改名上海辭書出版社)使用。1986年,上海辭書出版社圖書館的工作人員在整理館藏文獻時發(fā)現(xiàn)了《西洋史大綱》,將之精心收藏起來(王有朋2000)。
手稿內(nèi)容豐富,正文共有62章,約25萬字,被線裝成三個分冊。用的是中華書局專用的稿紙,這是一種半頁286格、白口、四周雙邊、單魚尾的紅格稿紙,中縫書口印有“中華書局編輯用紙”。整部譯稿共470頁,是張聞天直接用毛筆譯寫的原稿,幾乎每頁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動(柴志光2009:352)。譯稿在第3章的第2頁前有編輯用紅筆加工的痕跡。察其字跡,漢字遒勁有力,英文自然流暢。手稿的書寫痕跡充分體現(xiàn)了譯者在斟酌詞句時的思考過程,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和史料價值。
上海辭書出版社圖書館和張聞天故居的工作人員在圖書館外文書庫還找到了張聞天當年使用的房龍的英文原著《人類的故事》,并通過英文原著插圖上的毛筆字編號、鋼筆字的中文說明、原著和譯稿中標注的日期時間等線索,確定了這本1923年版的《人類的故事》就是張聞天翻譯時使用的英文原版書。通過書卡簽名等線索判斷,這本書很可能是張聞天在美國留學時帶回來的。
2000年,時任圖書館館長的王有朋又對館藏資源進行了發(fā)掘,找出了張聞天完稿后寫給中華書局編輯左舜生(時任新書部主任)、周白棣的信?!段餮笫反缶V》是現(xiàn)存張聞天研究資料中歷史最為久遠的真跡手稿。在張聞天誕辰100周年學術(shù)討論會上,王有朋、陳偉忠、張勤龍分別撰寫的介紹該手稿的論文引起了廣泛關注,《黨的文獻》刊文評價譯序“堪稱為一篇高水平的史論論文”(章柱2000:36)。這批文獻的發(fā)現(xiàn),補充了張聞天1924年5月至9月初這一段創(chuàng)作空白,為研究張聞天這段時間的經(jīng)歷、交游、經(jīng)濟狀況等提供了新資料,是對張聞天譯著的重大補充(齊霽2000:29)。
2003年7 月,在沉埋近八十年之后,《西洋史大綱》由上海辭書出版社影印出版。為了給讀者獻上一部獨特的譯本,讓讀者一睹張聞天的手書真跡,一覽珍貴文獻的全貌,上海辭書出版社將書信、譯稿、原著插圖一齊以影印的方式出版。影印本全書文字有927頁,插圖94頁。這部中國共產(chǎn)黨早期領導人中難得見存的手稿遺珍在出版之初確實備受矚目,諸多介紹文字見諸報端,《解放日報》《勞動報》、中國新聞社等多家新聞報刊媒體都進行了報道。學者在討論張聞天的史學思想時對《西洋史大綱》的譯序有所征引與解析(魯濤、王煒2016;王征國2016;佘亞妮2017),但對譯稿并未深挖細掘,其史料價值有待學界深入研究。
“五四”時期的譯者往往就是翻譯活動的發(fā)起者,作為譯者的張聞天不是從頭到尾都在進行簡單的語碼轉(zhuǎn)換的技術(shù)人員,更不是超然的旁觀者,而是一位具有強烈使命感的播火者,他的譯作不可避免地帶有特定歷史時代的烙印。他在翻譯文本的選擇上深思熟慮,并且在翻譯過程中會有意無意地對原文內(nèi)容進行改寫。翻譯研究文化學派認為,翻譯不是在真空中進行的單純的語言轉(zhuǎn)換行為,而是會受到特定歷史語境中意識形態(tài)、詩學、贊助人等要素的影響。安德烈·勒菲弗爾(AndréLefevere)提出,翻譯即改寫,翻譯即操控,任何改寫,無論其目的如何,都反映了某種意識形態(tài)和詩學,從而操控文學在特定的社會里以特定的方式起作用(Lefevere 2004)。面對風雨如磐的中國社會,張聞天針砭時弊,激揚文字,他的譯者決策是主、客觀諸多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結(jié)果。
3.1.1 名不副實的書名
房龍的The Story of Mankind中譯本都譯作《人類的故事》,而張聞天卻為何譯作《西洋史大綱》?張聞天在譯序里寫道:
這部書原名《人類的故事》,是美國范龍教授著的,他從人類的最初一直講到現(xiàn)在,很像英國人威爾斯的《歷史大綱》。但是他所說的人類差不多完全以白種人為中心,對于有數(shù)千年文化史的中國與印度只在原書第四十二章內(nèi)略略說了一點,敷衍了事。不幸就是這一點也已經(jīng)犯了許多錯誤!我覺得刪去這一章對于讀者既沒有損失而且他所說的既以歐美人為中心,倒不如把原書的書名,改為《西洋史大綱》較為近于實際。這就是這部書不稱《人類的故事》而稱今名的由來。(張聞天2003)
張聞天認為由于書中亞洲的內(nèi)容過于單薄,且存在諸多謬誤,顯然不能再按原著書名譯作《人類的故事》,也不能保留“佛陀與孔子”這一章,為避免貽誤讀者,他毅然將之整章刪去,并改書名為《西洋史大綱》。譯者沈性仁也注意到了《人類的故事》一書的局限性,認為該書只可以成為“一半人類”的故事,“因為書中除去‘孔子與釋迦牟尼’一章之外沒有述及一點東方的歷史,而且所述內(nèi)容也是極簡單還有些隔膜”,也將這一章刪去了。但考慮到“按著者的意思,書中所敘的都是與現(xiàn)世界有關系的,因此只好仍取著者原定的名稱”(房龍1925:弁言)。相較之下,張聞天這位譯者的批判性介入是徹底的,他認為原著名不副實,便給譯著起了一個迥異于原書名卻更能體現(xiàn)原書內(nèi)容的名字。手稿的首頁為張聞天題寫的“西洋史大綱(原名人類的故事)美國范龍教授原著張聞天譯”幾個大字。譯者斟酌再三,又將“大綱”刪去,改成“談話”,在給左舜生、周白棣的信中,才最后定書名為《西洋史大綱》。該書后來的中文譯本層出不窮,只有個別譯本在序跋中指出原著這一章的局限,未見有譯本指出這一章的錯誤,而更改書名的唯有張聞天一人。原著者試圖超越國界和民族,從全人類的角度來書寫歷史,卻囿于歷史和地理的局限,對悠久的東方文明并不甚了解。譯稿書名的變更反映了張聞天對世界歷史的深刻理解,他敏銳地察覺到原著以歐美人為中心的寫作立場與褊狹,在放眼看世界后,對西方文化批判接受的文化立場日益堅定。
3.1.2 大刀闊斧的刪譯
和沈性仁的譯本比起來,張聞天的譯本在體例上是稱不上“忠實”的。原著作者房龍的長篇自序、第42章“佛陀與孔子”第61章“殖民地的擴張與戰(zhàn)爭”前部分作者結(jié)合自身經(jīng)歷的長篇敘述,張聞天都大膽刪去。同時大部分章節(jié)的開篇,原著都有一個楔子,有的是一句話,有的是一段話,張聞天也統(tǒng)統(tǒng)刪去了。另外,原著的結(jié)語也被刪去。
原著的序言是一封房龍寫給兒子漢斯和威廉的信,他從年少時的自身經(jīng)歷開始談起,一位十二三歲的少年跟隨他的舅舅登上鹿特丹老圣勞倫斯教堂的塔樓頂。他們一層一層不斷往上爬,在“可聽見的寂靜”“可觸摸的黑暗”中摸索行進,昔日眾人虔敬膜拜的圣像,如今布滿了灰塵和蜘蛛網(wǎng),爬完樓梯再登梯子,終于看到了偉大的奇觀——城市的時鐘,在齒輪的轉(zhuǎn)動中,感知時間的脈搏,感慨時光的流轉(zhuǎn)。興衰成敗,時過境遷?!皻v史是一座雄偉的經(jīng)驗之塔,由時間在過去的無盡場域中筑造而成。若要登頂這座古老的建筑,縱覽全景,絕非易事。這里沒有電梯,但年輕人憑借強健有力的雙腳,可以完成這一壯舉?,F(xiàn)在,我把開門的鑰匙交給你們”(Van Loon 1925:X)。房龍通過娓娓道來的敘述將讀者帶到了時空之門的跟前,開啟歷史穿越之旅。結(jié)語的標題是“永遠如此”,房龍引用法國作家阿納托爾·法朗士(Anatole France)的睿智話語作為給讀者的告別贈言。法朗士1921年獲諾貝爾文學獎,曾創(chuàng)作一系列歷史題材小說。房龍引用的是一篇短小的散文“諷刺和憐憫”,這篇充滿哲思和隱喻的文字意味深長,文思雋永?!爸S刺和憐憫都是稱職的顧問,前者以微笑使人生愉悅,后者以淚水使人生圣潔?!边@是常被后人引用的名言警句。這樣的開頭和結(jié)尾,從文學作品的角度來看,都是耐讀耐品的好文字,張聞天卻刪去不譯。郁達夫在為《古代的人》(林徽音譯)所做的序中,曾盛贊房龍的寫作手法,他說:“范龍的筆,有一種魔力……,但這也不是他的特創(chuàng),這不過是將文學家的手法,拿來用以講述科學而已?!保ǚ魁?927:6)
譯者對作品的理解視角不免受到立場、語境等各種因素的制約和限制,從而采取一種“為我所用”的翻譯策略,來操控文本。張聞天當然了解這些文字的文學性,但他更看重的是科學性,詩性的表達固然有助于增強藝術(shù)表現(xiàn)力,但也會削弱歷史文本的客觀性和真實性。張聞天在翻譯的過程中,有意識地忽視、淡化原著中可能會削弱客觀真實性的敘述。張聞天并不刻意尋求譯本的藝術(shù)性高低,體例的完整忠實,而是始終以獨特的視角,清醒、客觀地審視和把握文本。譯者刪去了原著中主觀性敘述的文字,刪去了他認為冗余的文字,是為了增強這本歷史讀物的客觀性和真實性,使讀者能夠以一種快速、簡易的方式掌握原文信息。這可謂是這一時期張聞天具有明確目的性、指向性的翻譯思想的集中體現(xiàn)。
3.1.3 大膽巧妙的改譯
對原著的修改,也滲透著張聞天早期的進步思想和正確的史學觀。發(fā)現(xiàn)原著表述不夠妥當,不夠準確的,他就大膽巧妙地進行處理。如第22章言及羅馬城的歷史來源時,張聞天首先據(jù)原著直譯為:“它(指羅馬)的由來與美國數(shù)千個城市的來源差不多。它是一塊貨物交換與販馬便利的地方?!苯又?,他把美國的“美”字用墨筆涂去,改成了“中”字。把“美國”改成“中國”,一字之差,從譯者修改的過程,可以看出其翻譯立場的變化。美國作為一個新興資產(chǎn)階級政體,是一個只有幾百年歷史的國家,將美國數(shù)千個城市的起源用來和具有悠久歷史的古羅馬打比方,實在是相去甚遠。張聞天的譯稿定位是“高級中學參考用書”,一部向中國青少年介紹西洋史的讀物。出于史實和目標讀者考慮,譯者將美國改成了有著上下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國。再如,第10章腓尼基人的結(jié)尾部分,原文是:“Those wild barbarians were our own ancestors,and that is the reason why this book is written in characters that are of Phoenician origin and not in the hieroglyphics of Egyptians or the nail-script of the Sumerians.”張聞天譯為:“野蠻人就是現(xiàn)在歐美人的老祖宗了,所以現(xiàn)在歐美人的書籍都用腓尼基學源的文字而不用埃及的象形字母和蘇末人的楔形字母了”(張聞天2003:82)。譯者很自然地進行了立場改變,張聞天既能融入文本,又能時刻保持客觀清醒,跳出原文,對相關議題進行本土建構(gòu)。
如果說以上改動是基于歷史的理解和民族的情感,那么在下面的例子中,張聞天則直白地把自己的看法添加在譯文里。原著第59章(譯稿第58章“解放運動”)的末尾,房龍在介紹了馬克思的理論及社會主義運動在歐洲以和平手段參與社會變革后即告結(jié)束。而張聞天針對前文提到的:“大家都明白社會主義者不一定就是激烈的革命黨”的說法,補充道:“但是社會主義者也有主張非革命不可的,那就是共產(chǎn)黨,現(xiàn)在的俄羅斯就是這些共產(chǎn)黨人的國家”(同上:858)。這句話原文中沒有,譯者很自然地將其放在最后,和譯文融合在一起,并沒有用分行或注釋等方式特別標識出來。譯本關懷現(xiàn)實,具有鮮明的個性。1925年張聞天在閱讀《共產(chǎn)主義ABC》之后,開始對共產(chǎn)主義理論產(chǎn)生興趣(Wales 2004:226)。張聞天接受俄國革命道路和共產(chǎn)主義是他個人思想發(fā)展的必然結(jié)果。
1920年l月22日,張聞天在《時事新報》副刊“學燈”上發(fā)表了《對于中華書局新思潮社管見》,提出中華書局應該做好三件事:1)整理國故。把沒有用的東西淘汰,以為后輩青年的便利。2)有系統(tǒng)地翻譯歐美叢書。3)有系統(tǒng)地整理近代有價值的文字(張聞天2010:36)。他十分贊同宗白華在《我對翻譯叢書的意見》中提出的觀點,認為譯者必須十分嚴格地選擇翻譯材料。
關于翻譯、整理近代有價值的文字二種。材料的選擇,要十分的嚴格。對于這一層。吾以為不是一二個人可以辦到的。最好由書局方面敦請有真實有學問的學者,組織評論會。各種稿子必要評論會通過,認為真有出版的價值(此種學者不是掛一個空名,支付大薪水的,是做實際的事情,而帶有義務性質(zhì)的。)(同上:37)
房龍的《人類的故事》是一部以通俗的手法描寫人類文明發(fā)展史的著作,1921年一經(jīng)出版,便成為暢銷書。1922年,該書獲得美國首屆紐伯瑞兒童文學獎(Newbery Medal),并一度被美國中學選為歷史教科書。1922年8月至1924年1月,張聞天在美國勤工儉學,這本暢銷書吸引了他的注意。他在譯序中坦言,國人自己著作的關于西洋歷史的書籍稀少,而在僅有的幾部中要找到合乎標準的,幾乎是不可得?!叭缙湮揖幊鰜淼臅荒軇龠^人家編的,那末還是把人家編得好的書翻譯過去豈不是較為有益?所以這一次我選擇了這一部書?!蹦敲磸埪勌煨闹泻饬康臉藴适鞘裁??什么是真正的歷史?他認為有一點至關重要,那就是“活的過去”(living past)。歷史不是間斷性的,而是持續(xù)性的,過去啟示現(xiàn)在,承接未來。研究歷史,是為了更好地了解現(xiàn)在,建設未來。
只有能分明地指出與我們現(xiàn)在未來的生活有關系的歷史才是活的歷史,值得我們?nèi)パ芯俊V皇怯涊d些某年某月某日某地方發(fā)生某事,或是羅列些帝王的年譜,王公大臣的身世的歷史是死的歷史,這種歷史不但不能使我們發(fā)生一點興趣,而且就是發(fā)生了興趣也是無用的?!@部書的長處就是具備了我所說的活的歷史書的要件。(張聞天2003:譯序)
西方的史學著述卷帙浩繁,同時期英國作家威爾斯(H.G.Wells)的《歷史大綱》(The Outline of History)也曾作為張聞天的選材。該書也是一部歷史普及讀物,1920年正式出版。盡管學術(shù)派的歷史學家們對這兩本通俗歷史讀物明確表示批評和不滿,但大眾讀者表達出強烈的閱讀興趣,兩本書出版后發(fā)行量巨大,在英美世界甚至全球都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張聞天正是看中了通俗讀物的大眾化、趣味性和可讀性,在對比兩者后,選擇了更加“簡單明了”的《人類的故事》,認為在這一點上,《人類的故事》遠勝于《歷史大綱》。在這部著作中,房龍用生動流暢的文字,將人類歷史的浩瀚長卷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他對人類文明史的敘述沒有流于公式化,而是用最通暢、最簡單的語言講述人類從起源到各個階段的文明演進,涉及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宗教、藝術(shù)等各個方面。房龍所用的文字力避艱難,史料的選擇和組織用心良苦,十分注重人類思想的變遷和國家社會的變革,而這些都是張聞天所看重的。
房龍在原著中精心配畫了157幅插圖。張聞天在譯稿中采用了152幅插圖,每一幅圖都有譯文,編好了號,讓編輯在排版時直接填入譯稿的相應位置。在原書222頁插圖的書芯處,寫下了對中華書局美術(shù)編輯處理插圖的提示:“畫者注意:凡有字的地方都變?yōu)榭瞻?,以便填寫中文字?!睆埪勌鞂懡o左舜生、周白棣的信中又再次提到了插圖的編輯問題:“文字方面及譯音統(tǒng)一,填寫圖畫,改正錯誤校對等事均請白棣幫忙。每張圖畫上的(圖:)等字,我想都不要,只要把每一張?zhí)钤谶m當?shù)牡胤骄蛯α?,你們以為然否”(張聞?003:扉頁)。由此可見,張聞天認為插圖也是該書的一大特色,非常重視插圖的翻譯和編輯。沈性仁和張聞天都在譯本中采用了這些插圖,并都在譯序中特別提到了插圖,但兩人的理解卻有所不同。
沈性仁是從教員教授歷史的角度來考慮的,認為插圖合乎兒童心理,能夠使歷史脈絡清晰,她在譯者弁言中寫道:“教授歷史最重要的就是要使他們知道歷史事實的順序,而這些自己畫的圖可以給兒童一個永久的印象。令兒童自己畫地圖也有同樣的功用”(房龍1925)。而張聞天卻認為,年譜式的歷史是死的歷史,“去感受到歷史”比“去知道歷史”要重要的多(張聞天2003:譯序)。房龍之所以能夠讓讀者站在一個高塔之上,俯瞰歷史之河,是因為他能夠敏銳地從混亂中理出事實,找出人類活動的因果關系與根本法則,來指導未來的建設。對插圖的理解,沈性仁側(cè)重的是插圖體現(xiàn)出來的生動形象感,張聞天看重的是插圖展示的因果邏輯關系。張聞天對插畫的理解和后來美國作家卡爾·范多倫(Carl Van Doren)的理解不謀而合,“這些插圖最初給人潦草、漫不經(jīng)心的印象,隨后讀者猛地悟出它們正是在闡明正文和強化歷史學家的用意”(房龍2005:17)。
著者毫不在帝王的生死和朝代的變換那些無用的考據(jù)上用工夫。他是一個絕頂?shù)穆斆魅?,能毫不費力地利用他的透視的能力捉到過去事實的真際,更能利用他的豐富的想象力把那種真際活現(xiàn)在讀者的眼前(請看他的圖畫!)(張聞天2003:譯序)
什么是房龍通過文字和圖畫想要展示的“過去事實的真際?”張聞天的理解是“譬如我們知道了上一次的世界大戰(zhàn)是資本主義發(fā)展的過程中的自然的結(jié)果,那末要終結(jié)那樣可怕的戰(zhàn)爭,就不能不竭力打倒現(xiàn)在的資本主義”(同上)。這些文字所反映的思想與當時中國先進知識分子所傳播的馬克思唯物史觀是一致的。張聞天此時雖然尚未入黨,但在思想上已經(jīng)完全接受了這一理論,在譯序中他鼓勵人們以此作為未來的方向,充滿信心地去實踐“未來的希望”,而這一希望就是指社會主義。
20世紀20年代前后關于譯名問題的討論圍繞音譯和意譯等具體問題展開,涉及音譯與意譯各自的優(yōu)缺點、適用的范圍等。1920年4月17日,張聞天在《時事新報》發(fā)表《譯名的討論》一文,指出:“切實的文化運動,不是戀愛問題,不是女子剪發(fā)和衣服底問題,是切切實實有系統(tǒng)的介紹西洋學說”。他對當時譯名混亂的現(xiàn)象進行了剖析和總結(jié),批評了譯書界的三個弊端:“閉門造車”“故為歧異”“盲目的服從”,并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我對于譯名的主張:是可以意譯,也可以音譯,必要時也可以創(chuàng)造新字。這個字是意譯,那個字不必一定要意譯,可以音譯和另造新字。這樣,我們中國日用字雖少,也可有擴大發(fā)展的余地。譬如Syndicalism譯意,比譯音好一些;假使譯音再能譯意更好了。Bolsheviki譯意好;度量里的字另創(chuàng)造新字比較的好。象kilometer譯“粁”,kilogram譯“兛”……不過無論你創(chuàng)造新詞譯音重要努力地使大家容易了解這個詞的意思。(張聞天2010:46)
為了減少誤解,統(tǒng)一譯法,張聞天提出創(chuàng)造新名詞字典的想法,對于各種疑難的地方,建議翻譯界進行討論?!拔逅摹睍r期的張聞天,是一個熱情洋溢的文學青年。他提出系統(tǒng)翻譯出版叢書,統(tǒng)一譯名的方法,批評譯界的弊端。這一切,都反映出他對譯壇敏銳的洞察力和非凡的勇氣。
張聞天的譯作與其識見獨到的譯論相得益彰,譯稿《西洋史大綱》貫徹了張聞天在該文中提出的見解,他在處理人名、書名、概念、術(shù)語時視具體情況在音譯和意譯之間靈活選擇,同時在譯文后附英文原文,使讀者獲得的信息更加準確、清晰。例如,在翻譯人名、地名時,他在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都采用音譯,但第30章的Norseman卻沒有采取一貫的音譯法,而是突出來自北方或北歐的意義,翻成北方人,Nor的“北方”一義源于斯堪的納維亞語“Norn”,這更有助于讀者理解Norseman就是生活在丹麥、瑞典、挪威的北方人。同一術(shù)語在不同章節(jié)出現(xiàn),譯者還會再給出英文原文。摘錄一段文字如下:
當孟德鳩斯(Montesquieu)的波斯人的信札(Perisan letters)——內(nèi)中描寫兩個著名的波斯旅行家把法國的全社會攪得顛顛倒倒,從法王起一直嘲笑到他的最下等的六百個廚子——一出,立刻銷行了四版,使他的名著《法意》(Spirit of the Laws)得到了無數(shù)的讀者。在那部書里,這位貴族竭力稱贊英吉利的政治制度而詆斥法蘭西的,反對絕對的專制政體而主張立法、司法與行政三權(quán)分立的獨立。(張聞天譯2003:670)
張聞天的譯筆淺易暢達,譯文依循當時的書寫習慣,從右到左豎排書寫,在人名、地名旁邊以直線標識,在書名旁邊以波浪線標識。此外,張聞天對這類名詞給予了較多的關注,他在每一個人名、書名、概念、術(shù)語后都不厭其煩地附上了英文原文,譯稿每一頁幾乎都有1、2個,甚至4、5個英文原文。對照看同時期沈性仁的譯本,除了以直線、波浪線標識外,并沒有給出英文原文。兩位譯者在很多的譯名的處理上都不盡相同。如:“Agean Sea”,張譯愛琴海,沈譯伊近海;“Troy”,張譯特羅雅,沈譯土勞埃;“Phoenicians”張譯腓尼基人,沈譯腓尼亞人,沈性仁在譯者弁言中稱:“外國人名與地名的譯音是翻譯歷史與地理的一件極困難的事情”(房龍1925),在譯名不統(tǒng)一的情況下,譯名不盡相同的現(xiàn)象是很常見的,并無孰優(yōu)孰劣之分,但兩位譯者在是否添加英文原文的處理上截然不同?!度祟惖墓适隆纷鳛橐徊靠破諝v史的著作,當中涉及許多人名、地名、書名,為了避免歧誤,譯者全部都加上了英文原文。張聞天在概念、術(shù)語的處理上也秉持同樣的做法,比如立法議會(legislative assembly)、國民議會(National Assembly)、歇斯底里(hysteria)、門羅主義(Monroe Doctrine)、燒炭黨(Carbonari)等等不勝枚舉,甚至在處理革命(revolution)、奴隸(Slave)、西印度公司(West Indian Company)、指揮家(directors)等一般名詞時也都一概附上英文。張聞天在譯名上的較真反映他翻譯通俗科普作品的初衷——傳播新知,提升大眾對科學的了解。
“郁達夫說房龍是將文學家的手法講述科學;研讀張聞天的譯稿,我感到,張聞天是在用思想家的眼光、文學家的手法、翻譯家的技巧來講述房龍的科學故事”(王有朋2000)。張聞天的翻譯作品選材廣泛,從文藝理論、作家作品到社會科學、馬列著作,起伏變遷的人生世事在不同時期給了張聞天不同角度觀察社會,思考人生,造成了其翻譯活動的嬗變。研究作為翻譯家的張聞天,有助于拓展中共黨史研究的范圍和領域。把他的翻譯行為放到整個中國革命發(fā)展演變的歷史框架中考察,才能深刻理解他從民主主義者向共產(chǎn)主義者轉(zhuǎn)變的過程。從羅素的社會改良主義、伯格森的生命哲學,到羅賓遜的綜合史觀,在翻譯《西洋史大綱》時,張聞天具備了接受馬克思唯物史觀的思想基礎,他摒棄了無抵抗主義、泛愛哲學,在世界觀上已經(jīng)逐漸走到了辯證唯物主義的面前,他認為共產(chǎn)黨領導的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這時張聞天的入黨動機也日漸明朗起來?!段餮笫反缶V》譯筆淺易暢達,詞鋒銳利,譯者介入度高,蘊藏著張聞天青年時期的進步思想和史學觀,是一份值得深入挖掘的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