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中西詩學的交流、融合與發(fā)展?——評《古詩英譯中西翻譯流派比較研究》

2021-03-07 19:09曹金芳
外語與翻譯 2021年4期
關鍵詞:譯詩龐德中西

曹金芳

1.引言

古詩英譯最早始于十六世紀末,距今有四百多年的歷史(黃鳴奮1997:131-132)。四百多年來,古詩英譯先后出現(xiàn)了三大類別八大翻譯流派:(一)早期的直譯派,后來演變成散體派與逐字翻譯派。早期的直譯派中西代表譯家分別為初大告與韋利(A.Waley),后來的散體派中西代表譯家分別為楊憲益與華遜(B.Watson,又譯為華茲生),逐字翻譯派中西代表譯家分別為黃雯與巴恩斯通(T.Barnstone);(二)早期的意譯派,后來演變成詩體派與現(xiàn)代派。早期的意譯派中西代表譯家分別為蔡廷干與翟理斯(H.A.Giles),后來的詩體派中西代表譯家分別為許淵沖與登納(J.Turner,又譯為唐安石),現(xiàn)代派中西代表譯家分別為林同濟與艾黎(R.Alley);(三)早期的仿譯派,后來演變成改譯派。早期的仿譯派中西代表譯家分別為林語堂與龐德(E.Pound),后來的改譯派中西代表譯家分別為翁顯良與雷洛斯(K.Rexroth,又譯為雷克思羅斯)(許淵沖1991:35)。這八大翻譯流派是基于各流派形式上區(qū)別性特征描寫的類型化認識,雖然偏于經(jīng)驗式的歸納而顯得有些籠統(tǒng)、模糊,但對于認識、理解與把握古詩英譯發(fā)展與演化的基本脈絡、現(xiàn)狀以及各派的主要特征大有裨益,也對各流派別內(nèi)涵的具體性、多樣性、層深性與豐富性進行后續(xù)研究創(chuàng)設了契機,為進一步進行中西翻譯流派的對比研究提供了啟示與線索。

綜觀目前國內(nèi)外古詩英譯研究,在研究對象上,集中對國內(nèi)外譯者及其翻譯流派的研究均較少(國內(nèi)詩體派代表許淵沖、國外仿譯派代表龐德除外);在研究層次上,微觀層面的字、詞、句翻譯研究較多,中觀層面的詩藝、詩美轉(zhuǎn)換、再現(xiàn)與創(chuàng)造以及宏觀層面的中西詩學碰撞、融合與發(fā)展研究較少;在研究方法上,語文學與語言學視角的翻譯研究占主導,不同文藝理論視角的翻譯研究漸多,不同藝術門類(如繪畫、雕塑、音樂、電影、戲劇等)交互影響下的跨藝術翻譯研究較少;在研究路向上,以普適性的翻譯原則或譯者的翻譯觀為基點,初步評斷或印認其翻譯實踐的研究較多,基于譯者的翻譯觀或詩學觀,從譯者大量翻譯實踐出發(fā),豐富、深化、修訂與拓展其翻譯觀內(nèi)涵的研究偏少。

基于這樣的總體認知,張保紅(2018)的《古詩英譯中西翻譯流派比較研究》(人民出版社)一書定位為翻譯的詩學研究,選取中西八大譯家與中西兩大譯者群為研究對象,從橫向上分別描寫同一中西翻譯流派中不同譯者古詩英譯藝術特征的具體性、層深性、豐富性與獨特性,從縱向上分別揭示中西各翻譯流派彼此演進的軌跡及其社會歷史、文化與詩學等方面的動因,分析總結中西譯者群漢詩英譯策略與方法異同的基本趨向與總體特點,揭示了漢詩英譯各流派歷時變化、豐富多樣、特色發(fā)展的風貌及其之于翻譯學建設、文學文化交流與傳播的價值與意義。

2.基本內(nèi)容

《古詩英譯中西翻譯流派比較研究》一書從中西八大翻譯流派中擷取八位譯家進行分析和分類比較研究。中國詩體派譯者代表有“中國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國際譯聯(lián)“北極光”杰出文學翻譯獎獲得者許淵沖,散體派詩歌翻譯代表有理論與實踐相長的翁顯良;西方詩體派譯者代表有英國著名翻譯家、西方現(xiàn)代漢學奠基人之一、法國漢學界最高榮譽“儒蓮獎”兩次獲得者翟理斯,自由體派譯者代表有二十世紀英國著名的漢學家、翻譯家、“大英帝國爵士”和“榮譽爵士”“女王詩歌翻譯勛章”獲得者韋利,美國著名詩人、評論家、現(xiàn)代詩歌的奠基人、出色的翻譯家、早期意象派的領軍人物龐德,英美意象派后期的掛帥人物、對推動和發(fā)展美國現(xiàn)代詩歌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的女詩人羅厄爾,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美國詩壇最為重要的詩人、“當今真正美國詩歌的領袖”威廉斯(W.C.Williams),以及美國當代著名詩人、20世紀50年代美國“舊金山文藝復興運動”的領軍人物和“垮掉派”詩歌流派的先驅(qū)、被譽為“美國最有才智的詩人”的雷克思羅斯。

《古詩英譯中西翻譯流派比較研究》全書517頁,共計49萬字,除《序》《緒論》和《結語》外一共九章。第一章重點介紹翟理斯的譯詩觀之后,首先深入描寫翟理斯以西方傳統(tǒng)重構中國古詩內(nèi)涵的豐富性、多樣性與層深性,其次探討其實踐格律體譯詩的方法、策略及其文學文化價值,彰顯其在翻譯實踐中融合中西詩體的新探索;最后厘清其翻譯意義觀的基本特性與內(nèi)涵,探明其翻譯的意義觀是動態(tài)的意義觀,是翻譯審美意義的意義觀,目的是指向終極的審美等效。第二章簡述許淵沖的翻譯實踐、理論和影響,概述其翻譯理論及意義觀的主要特點,從“求美”的意象翻譯與自我譯文的修改兩大維度多角度、多層次探討許淵沖實踐“三美”翻譯理想,對“譯無止境”的不懈追求以及將“一個國家創(chuàng)造的美轉(zhuǎn)化為全球的美”的良苦用心。第三章主要介紹韋利的翻譯觀,探討了韋利的兩大譯學標簽“直譯”與“彈跳節(jié)奏”在漢詩英譯實踐中演繹發(fā)展的基本過程,闡述了韋利譯詩直譯及其節(jié)奏探索的特色及其詩學文化價值。第四章簡介意象派的基本緣起、主要詩學主張、龐德與意象派的關聯(lián)以及龐德的翻譯觀、詩學觀,隨后從意象的創(chuàng)譯、“閃光的細節(jié)”、多維藝術綜合等方面探討了龐德譯詩的詩美效果及跨藝術特色與價值。第五章簡述羅厄爾的翻譯觀,結合其古詩英譯實踐,從意象派原則、拆解法、符際翻譯三大維度探討羅氏譯詩的詩學理據(jù)、與龐德譯詩和而不同的創(chuàng)新特色以及跨藝術翻譯實踐。第六章概述威廉斯的詩學觀,從詩學的實踐、借鑒與創(chuàng)新三大方面探索威廉斯借鑒傳統(tǒng)漢詩詩學,拓展意象派詩歌疆域的基本過程。第七章雷克思羅斯古詩英譯研究,簡述雷克思羅斯的翻譯觀,從詩藝創(chuàng)作與跨藝術表現(xiàn)兩大維度分別探索雷氏“同情”詩歌翻譯觀的獨到特色與應用價值以及繪畫形式語言及其原理技巧之于詩歌翻譯實踐與研究的方法論意義與創(chuàng)新價值。第八章翁顯良古詩英譯研究,介紹了翁顯良的翻譯觀,從意象翻譯、繪畫、書法等視角揭示了翁顯良譯詩再現(xiàn)原作意象說的真實內(nèi)涵與表現(xiàn)形態(tài)以及翁顯良散體譯詩所含蘊的漢文化藝術特色。第九章中西譯詩流派比較,粗線條勾勒了中西兩大譯者群彼此的翻譯取向與特色。該章總結指出,中西譯者群對待漢詩英譯有著策略與方法相同的一面,更有著其內(nèi)涵與動因相異的另一面,這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中國譯者揭示意境,西方譯者描寫意象;中國譯者闡釋意象內(nèi)蘊,西方譯者呈示意象結構;中國譯者遵循傳統(tǒng)英詩規(guī)范,西方譯者創(chuàng)新時代詩學規(guī)范;中國譯者實踐跨語言再現(xiàn),西方譯者開拓跨藝術再現(xiàn);中國譯者傳播漢文化,西方譯者借鑒漢文化。將中西譯者群進行對比研究,進行翻譯特點整體傾向定位,可以知己知彼,相互借鑒、融合、提高,對中國文化走出去的策略制定與實施不無啟示意義。

3.特點評價

該書具有如下三個方面的鮮明特點。

3.1 跨藝術研究視角彰顯古詩英譯新方向

文學翻譯是藝術,詩歌翻譯是藝術中的藝術,通常而言,這一論斷更多的是針對語際之間雙語轉(zhuǎn)換的藝術或技巧這一面來說的,目前詩歌翻譯研究中零星出現(xiàn)的對其他藝術形式要素或技巧的借鑒研究,往往只是作為雙語語言轉(zhuǎn)換研究大背景下的點綴或補充,尚未形成獨立、系統(tǒng)的認知視角用于翻譯研究。因此,真正意義上文學或詩歌翻譯與其他非語言藝術相互貫通、彼此借鑒、共生發(fā)展、協(xié)同創(chuàng)新的另一面,目前還研討不多。

本書作者將繪畫、書法、攝影、雕塑等非語言藝術門類的感性經(jīng)驗、形式語言要素與原理技巧等作為方法論引入詩歌翻譯研究,揭示古詩英譯呈現(xiàn)出的跨藝術特色,探索區(qū)別于語言學、文學視角翻譯研究范式的跨藝術視角翻譯研究范式。從翻譯本體視角看,它將詩歌翻譯從語際翻譯擴展到了符際翻譯,使我們看到了傳統(tǒng)意義上詩歌或文學翻譯這門語言與語言之間轉(zhuǎn)換的藝術更為廣闊的內(nèi)涵——詩歌或文學翻譯還可以是文學語言與其他藝術語言之間轉(zhuǎn)換、滲透與交融的藝術。毫無疑問,這既為翻譯學領域增添了新的研究范式,又拓展了翻譯學跨學科的疆域。例如,對翁顯良以散體翻譯中國古詩,學界歷來毀譽參半,但論述所及,多限于漢英語言形式轉(zhuǎn)換藝術的范圍。本書作者宕開一筆,分別從繪畫、書法視角揭示了翁譯中所含蘊的跨藝術因子,從漢文化深層闡述了翁譯采用散體的藝術價值。又如,對龐德、羅厄爾、雷克思羅斯等的研究,作者從點、線、面、光、色、形、體等繪畫形式要素及其原理技巧角度充分剖析各自翻譯的藝術特色及其譯學價值。這種站在跨藝術研究本位來探討詩歌或文學翻譯,進行語際翻譯與符際翻譯之間的互動研究,必將開啟一片全新的視閾,給詩歌或文學翻譯諸多既成的認識(比如詩歌或文學翻譯的定義、原則、方法、批評等)帶來重新思考與重新定位的契機,也為中國文學、文化經(jīng)典立體多維地走出去探索了可取的路徑。

本書作者在多個章節(jié)探討文學語言與其它藝術語言之間轉(zhuǎn)換、滲透與交融的藝術,也探索其它非語言藝術之于某些文學翻譯論斷的解釋力與方法論價值。其探索的成效,誠如翻譯家劉士聰(2017:3)在其序中所說:“借鑒繪畫、書法、攝影、雕塑等藝術的基本原理與表現(xiàn)形式,對詩歌翻譯理論與實踐進行了具有開拓意義的研究,給人耳目一新之感?!?/p>

3.2 掘幽探微填補古詩英譯理論研究空缺

長期以來,古詩英譯研究中一些重要譯論或評論,人們引用時層層相因、不求甚解的現(xiàn)象時有所見,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讀者對翻譯家藝術個性與特色的認知與解讀,也不利于凸顯評價中西文化交流與傳播的真實效果。本書作者以既定的譯論或評論為抓手,從翻譯文本出發(fā),結合相關文論、譯論,條分縷析地進行了深入探討,清晰地揭示了相關譯論及評論應有的譯學價值與文學、文化意義。比如,龐德的翻譯理論被翻譯理論家Gentzler(2006:15)概述為“閃光的細節(jié)理論”(Theory of luminous details)之后,諸多翻譯研究文獻論及龐德的翻譯藝術時,多層層相因援引“閃光的細節(jié)”這一論斷進行比附與解說,至于龐德的“細節(jié)”有什么內(nèi)涵?為何用“閃光的”來描述“細節(jié)”?它是怎樣“閃光的”?又有怎樣“閃光的”效果?等等,這些問題多不得而知。該書專辟一節(jié),以“閃光的細節(jié)”為基點,結合龐德的漢詩英譯實踐,從多角度、多側(cè)面、多層次對其進行內(nèi)涵充實與學理描寫研究,填補了龐德翻譯研究中的這一空缺。又如,翟理斯的韻體譯詩自從被貼上“因韻害意”或“讀起來就像是三四流的維多利亞時期的英國詩”這一標簽后,每每有論者論及其譯詩特點時都會人云亦云,甚至只要論及韻體譯詩,都會援引“因韻害意”這樣的論述進行評說。人們大多不再愿意更多地關注翟理斯進行韻體譯詩的探索過程、創(chuàng)新發(fā)現(xiàn)及其具有的文學、文化交流價值與意義。類似地,韋利的直譯是怎么形成的?其內(nèi)涵、特色與價值何在?其譯文中實踐的節(jié)奏是否一概是人們通常所說的“彈跳節(jié)奏”?這些問題在該書中均得到了抽絲剝繭式、有理有據(jù)的分析與解答。歸結性的言說可以給不同譯者貼上區(qū)別性的標簽,但知其然還需知其所以然的學術訴求絕不可忽視,否則既會辜負譯者生動豐富的實踐探索,也會誤導讀者認知的固化與錯位。

對古詩英譯者的研究,通常而言,國外譯者中研究最多的要數(shù)龐德,國內(nèi)譯者中則首推許淵沖。從目前國內(nèi)古詩譯者研究整體來看,對羅厄爾譯詩進行探討的人寥寥無幾,而對威廉斯譯詩進行研究的更似無人問津。本書作者選定其為研究對象,發(fā)掘了其譯詩的藝術特色,彰顯了意象派以來漢詩英譯西傳過程中的豐富性、多樣性與層深性的“小傳統(tǒng)”,在相當程度上填補了這方面研究的闕如。

3.3 語言學與詩學分析方法的有效聯(lián)通

一般來說,語言學分析方法多關注作品自身的語言特征,詩學(文學藝術理論)分析方法多關注作品體現(xiàn)的詩藝、詩美、時代詩學取向以及個性特色。前者偏實,可以條分縷析,各個擊破;后者偏虛,可以印認、歸納,綜合考量。翻譯研究中,語言學分析方法長于分析文本之內(nèi)的語言特色,但往往對文本中“功夫在詩外的東西”關注不夠;詩學分析方法長于分析作品表現(xiàn)技藝、作者風格以及時代詩學對文本的影響,但容易偏離文本語言自身進行解說,對文本語言的個性特色關注不足。因此,一味的語言學分析可能會看不到文本詩學特征及其發(fā)展變化與影響之所在,一味的詩學分析可能會忽略譯者語言個性與區(qū)別性特色。能將文本內(nèi)的語言學分析與文本外的詩學分析進行有機結合,進一步說,能將語言學范式注重科學、理性、分析以及客觀的研究特點與詩學范式注重人文、感性、綜合以及主觀或個性的研究特點進行有效融合與貫通,一直以來是人們從事翻譯研究或評論孜孜以求的目標。本書作者在這方面進行了有效探索,體現(xiàn)語言學與詩學分析方法彼此融通共同服務于譯論譯評的鮮明特點。

該書引用了大量譯例,對譯例的研究既能運用語言學方法化整為零,逐一分析,講解透徹,又能運用詩學方法合零為整、多維參照、藝術綜合,體現(xiàn)作者深厚的語言功底與良好的藝術修養(yǎng)。比如,在第一章第二節(jié)第21-22頁中分析翟理斯為何將“(纖纖出)素手”譯為“圓圓的手臂”(Her rounded arm)時,作者沒有拘泥于一般的漢英語言的字比句對,而是一方面從翟理斯本人的譯作中找尋出類似例證闡明其表意策略與審美傾向的一貫性,比如翟理斯還將“素手玉房前”中的“素手”也譯為“her white arm”(以白皙圓潤的手臂為美),另一方面從英語文學作品中找尋形容美人的類似表達形式進一步佐證這種審美認知。此外,作者還從西方經(jīng)典繪畫作品中找尋可視性的理據(jù),文中指出新古典主義畫家安格爾(J.A.D.Ingres)的畫作《莫第西埃夫人》(Madame Moitessier)中貴婦人白皙、豐腴而圓潤的手臂可能是翟理斯審美認知的原型。類似這種依據(jù)文本又超越文本的研究方法成為該著作分析文本的常態(tài),從內(nèi)容上大大拓展了我們的認知視野,從方法上強化了本書所實踐的多維藝術綜合的研究思路。又如,在第四章第三節(jié)第183-186頁中分析“靜女其姝”“靜女其孌”(《詩經(jīng)·鄴風·靜女》)分別被譯為“Lady of azure thought,supple and tall”,“Lady of silken word,in charity”時,作者并未采信學界關于龐德(E.Pound)“走火入魔”,胡亂拆字以致難以卒讀的成說,而是追根溯源探尋龐德如此翻譯的真實用心與理據(jù)。作者援引龐德英譯《大學》中的“靜”字譯法(定而后能靜/having this orderly procedure one can“grasp the azure,”that is,take hold of a clear concept;)(Pound 1928a:29)進行解說,指出譯文中龐德將“靜”字拆譯為“grasp the azure/爭+青”,并隨文解釋為“take hold of a clear concept/掌握清晰的想法”,這一點可用來解讀“Lady of azure thought”創(chuàng)意英譯的合理性。不僅如此,作者還援引龐德英譯《論語》第六章《雍也》里“智者動,仁者靜”(The knowing are active;the humane,tranquil.)(Pound 1928b:217)進行解說,并指出龐德這里并未對“靜”字進行拆分,而是譯為頗為恰當?shù)摹皌ranquil”。同此一字翻譯中拆還是不拆,龐德顯然是有自己的詩學動因(motivation)。因此,翻譯研究中僅僅限于譯者某一文本漢英語言字比句次的研究,可能會留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缺憾。作者將其翻譯研究范圍擴展到譯者的不同文學體裁的譯文集,從中發(fā)掘譯者翻譯審美的連貫性與表情達意的個性,從而解釋了譯者個性化翻譯的適切性,顯然這是真實認識譯者翻譯藝術特色的有效方法。同時也給我們以這樣的啟示:在針對某種譯文進行翻譯批評之前,回溯闡明厡譯文之所以如此表現(xiàn)的內(nèi)在理據(jù)尤顯必要。

4.結語

古詩英譯中西翻譯流派眾多,內(nèi)涵豐富,僅按前文許淵沖的提法,中西各大流派的代表譯家就有十六位,因此書中目前所論及的中西譯家數(shù)量及其內(nèi)涵研究之深度與廣度顯然還比較有限,讀者諸君雖可管中窺豹,但也難免萌生難見全牛的遺憾。此外,中西譯者群對比研究目前只是基于翻譯家的研究進行了粗線條的歸納、探討,還有待于進一步細化、深化。進一步拓展翻譯家研究范圍、深化研究維度與中西譯者群對比研究,想必是今后古詩英譯研究的必選項。

猜你喜歡
譯詩龐德中西
影響中西的波希戰(zhàn)爭
“走過同一塊地毯”:龐德與詹姆斯美學思想比較研究
譯詩“三美”與國學經(jīng)典英譯的美學問題
聽他吟她的《歌》
“味其道”與“理其道”(一)——中西詩與思比較談片
描寫規(guī)范理論在徐志摩譯詩作品中的體現(xiàn)
龐德子
霍克思譯《紅樓夢》詩詞的詩學觀照——從兩首譯詩說起
從學術史探索中走近學術龐德——評《外國文學學術史研究:龐德學術史研究》
海明威學寫詩
肥乡县| 谢通门县| 景德镇市| 麻江县| 岳池县| 肥乡县| 乐业县| 广灵县| 保靖县| 乌苏市| 云和县| 苗栗市| 四子王旗| 仙居县| 阿拉善盟| 方山县| 齐河县| 三门峡市| 云浮市| 连城县| 莱西市| 建宁县| 邢台市| 临夏县| 广东省| 怀仁县| 页游| 合川市| 大安市| 邵东县| 手游| 泉州市| 盐源县| 开鲁县| 静乐县| 望奎县| 枣庄市| 仁化县| 信阳市| 淮阳县| 扎赉特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