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慧
(寧波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浙江 寧波 315016)
漢字是一種歷史悠久且具有表意特點的文字,漢字的產生是造字時代特定文化背景及遠古華夏先民心理的凝凍,因此漢字素來有歷史文化“活化石”之稱。20世紀初葉,我國語文學界興起了“以字考史”“以文證史”的潮流,即將漢字作為研究古代歷史尤其是史前漢民族文化的工具。王國維以地下出土的甲骨文和古代文獻資料互證提出的“古史新證”法與程樹德以小篆考證古人生活習俗創(chuàng)作的《說文稽古篇》,均具有漢字文化研究的性質。漢字是五千年華夏文明的載體,漢字構形本身也承載了豐厚而久遠的史前民族文化信息。
喪葬習俗是我國古代社會的重要習俗之一,不同地域有不同表現(xiàn)形式,會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不斷變化。我國有文字記載的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在宗族文化格局下,喪葬實行“事死者,如事生”制,因此喪葬禮節(jié)甚繁縟。這種禮節(jié)是為了適應政治倫理和家族倫理的需求逐漸形成的,并非上古即已存在的。據考古發(fā)現(xiàn),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山頂洞人已經有意識地將死者尸體埋入土中,表明遠古先民已經有了土葬的風俗。當然我們發(fā)現(xiàn)的土葬可能只是少數人的偶發(fā)行為,不能據此證明當時土葬已成為所有社會成員約定俗成的風尚。從對古代史和古漢字構形的考察分析中,我們不難窺見一種與之迥然不同的遠古喪葬習俗。
民族學資料表明,遠古時期的人類剛從動物界中分離出來,尚處于蒙昧階段,物質條件極惡劣,生活方式極匱乏,智力水平、思維能力低下。同時遠古人類的血緣親屬觀念非常淡薄,靈魂觀念比較原始,在面對死亡時,沒有憐憫、悲傷等各種情緒,沒有祭拜祖先的思想,因此對族人尸體處理的隨意性較大,例如:生活在森林中的民族,多半置尸于樹(近現(xiàn)代居住在興安嶺密林中的鄂倫春族有“風葬”或曰“樹葬”的風俗);生活在水濱的民族,有的棄尸于水(印度某些民族有此俗)?!皸壥谝啊笨赡苁沁h古人類比較普遍的一種做法?!睹献印る墓稀吩唬骸吧鲜绹L有不葬其親者,其親死則舉而委之于壑?!笨吹接腥怂劳?,就將其尸體棄置于荒野。這種“棄尸于野”的做法說明這一時期原始人的生命意識、死亡意識雖然模糊,但已然意識到生死之間的區(qū)別。文藻在《中國喪禮沿革》中認為棄尸的另一個原因是原始人的畏懼心理,他們看到尸體會感到驚慌與恐怖,這種恐懼心理促使原始人遠離死者,把尸體拋至荒野中。尸體及至荒野中,成為野獸動物的美餐,被狐貍、野狗、蒼蠅之類所咀食,悲慘之狀,難以用語言表達。“葬”和“墓”是反映原始先民棄尸風俗最有代表性的兩個字。
對“墓”字的意義解析中可以窺見原始初民的棄尸風俗。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把“墓”看作形聲字,釋義曰:“墓,丘也。從土莫聲?!憋@然是把“墓”看作土葬的墳墓,但從語源上看未必然?!澳埂迸c“暮”(莫)、“歿”“末”古音相同或相近,都是明母字,且均為入聲韻,在意義上有共同點:“暮”是白晝的終結,“歿”是人生命的終結,“末”是樹木的終端,“墓”是人生命完結的歸宿。由此看來,它們是聲音相近、意義相通的同源詞。從這個角度推測,先民初創(chuàng)的“墓”這個詞只是個意義寬泛的概念,指人死后棄尸之所在,并非后人所認為的掩埋尸體的“一抔黃土”。在《汗簡》中,“墓”有一個異體字,寫作“”,有用手持尸棄諸草莽之形。劉志基認為,這個異體字當為“墓”的初文,其造字意義與上文《孟子》中“上世嘗有不葬其親者,其親死則舉而委之于壑”的記載可相互印證?!澳埂弊殖跷拿靼谉o誤地傳達出一個信息:遠古先民確實有棄尸于田野溝壑的習俗。
值得注意的是,“填溝壑”一語在古代社會正是“死”的代名詞。如《戰(zhàn)國策·趙策》中寫到左師觸龍為幼子向趙太后求托付時說:“(舒祺)十五歲矣。雖少,愿及未填溝壑而托之?!币馑际浅弥约哼€在世時將幼子托付給趙太后?!妒酚洝ぜ赤嵙袀鳌分袑懙溃骸镑鰹樯掀唬骸甲砸詾樘顪羡?,不復見陛下,不意陛下復收用之?!彼未K軾《答王幼安書》之三中寫道:“若未及填溝壑,及見伯仲功成而歸,為鄉(xiāng)里房舍客,伏臘相勞問,何樂如之?”有時也省作“填壑”,如漢代應劭《風俗通·十反·趙相汝南李統(tǒng)》:“自分奄忽填壑,猥得承望闕廷,親見御座,不勝其喜。”上文四例皆可作為原始先民棄尸溝壑原野風俗的文獻證據。
根據人類學和考古學的研究成果,雖然人類產生至今約有三百萬年的歷史,但直到大約二十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中期,即早期智人階段,才產生了為原始靈魂崇拜所表現(xiàn)的初步自我意識。人類學家和哲學史家認為,靈魂問題是原始先民最先思考的哲學問題之一,它的提出先于人與自然、主體與客體的關系等問題。
原始人為什么認為人有靈魂呢?主要原因是他們睡覺時,夢到了自己在林間摘果打獵,和朋友玩耍交流,甚至可以和已經死去的親朋好友見面,這種明明只能在白天發(fā)生甚至不可能發(fā)生的事情卻在夢中實現(xiàn)了。那時他們還不懂夢是大腦的一種正常生理活動,因此將夢中的自己看成另一個“自我”,這個“自我”能夠脫離肉體存在,原始人稱之為“靈魂”。正如恩格斯所說的:“在遠古時代,人們還完全不知道自己身體的構造,并且受夢中景象的影響,于是就產生一種觀念:他們的思維和感覺不是他們身體的活動,而是一種獨特的、寓于這個身體之中而在死亡時就離開身體的靈魂的活動?!保ā恶R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原始先民“靈魂”觀念的產生標志著這時的人類已經開始把人自身作為對象和客體進行觀照與思維,這是人類從自發(fā)的認識和思維狀態(tài)走向自覺、自為狀態(tài)的最初階段和重要標志。
如前文所述,原始初民把死者的尸體扔到荒郊野外,任飛禽走獸撕咬,說明“葬”字及其反映的棄尸風俗存在于靈魂觀念產生之前。當靈魂觀念產生后,人們認為死只是肉體的死亡,人的靈魂永遠不死。如果不保護死者的尸體,任憑禽獸撕咬,死者的靈魂就會發(fā)怒,降災于活著的人,尤其是他的親屬。同時,在靈魂觀念逐漸形成的漫長歷史歲月中,遠古先民逐步形成家庭,家庭成員之間的倫理親情日趨深厚,即使人死不能復生,親屬也不忍心讓其尸體任禽獸咬損而坐視不理。于是衍生出一種習俗,就是死者的親屬帶著弓箭到尸體旁驅趕禽獸,這就是“弔”字的構形意義。
申小龍在《漢字的歷史文化認識價值》一文中說:“獨特的文化形態(tài)和深厚的文化內涵,使?jié)h字成為中國歷史的真實而又豐繁的鏡像。幾乎每一個古漢字都可以從字形、字音、字義、字能解讀一部分文化史。”古文字“葬”“墓”“弔”諸字,正是中國遠古喪葬習俗的一個絕妙鏡像,透視出人類早期在社會倫理觀念和喪葬習俗史上的進化與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