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課改要求學生可以結合已經具有的生活經驗學習語文知識與技能?;谶@樣的認識,語文老師在實際的語文課堂教學中,要多運用生活化的教學方式開展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在生活實踐中學習語文知識,在生活中活用學到的語文知識,提升他們的語文綜合能力。在具體的語文課堂教學中,可讓學生通過動手與動腦構建生活化的教學情景學習語文,促進學生貼近生活、走進生活,提升學生學習語文的效率,進而提升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生活實踐;小學語文;語文課堂;創(chuàng)設情景
“生活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边@是教育家陶行知曾經說過的話,這句話強調了教育應該和生活進行結合?!靶惺侵?,知是行之成”,在新課改日益深入進行的今天,要求語文課堂教學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經驗或生活情景出發(fā),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學習和熟悉新的教學內容,提高語文學習的效率。在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中,奉行“生活即教育”的教學理念,深入語文課堂的教學實際,使語文教學取得了不俗的成績。
一、構建生活教學情景學習語文
每個學生都處在生活中,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也不能脫離生活而單獨存在。在開展語文課堂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應把語文教學與學生具有的生活經驗結合起來,以降低語文知識的學習難度,使復雜知識簡單化、抽象知識形象化,使語文課堂更加形象與生動,激起學生對語文的學習熱情,讓學生從生活中感受到學習語文的魅力,從而使學生由“要我學”轉變到“我要學”?;谶@樣的認識,語文老師應根據教學的實際需要,給學生構建起生活化的教學情景,通過學生的參與,提升語文教學的效率,激發(fā)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熱情。
例如,在教學語文二年級教材下冊中的《找春天》時,我給學生播放了有關春天美景的視頻,通過視頻給學生構建起了相關的教學情景。當學生觀看完視頻后,可給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除了視頻中的這些美麗的春天的景物外,你還知道哪些?請用你的語言描述出來。視頻里有野花、小草、小溪、樹木。學生看后都非常喜愛,他們的學習熱情被激發(fā)了出來。問題提出后學生們積極地把手舉了起來搶著回答問題。有的學生說:“我看見春姑娘吹綠了小溪兩岸的柳枝,吹綠了遠處的小草,大地呈現(xiàn)出了生機勃勃的景色?!蔽覍@個學生說:“你已經融入到了春天里,希望你在春風的吹拂下快樂成長。”有的學生說:“我看見美麗的燕子從南方飛回來了,他們高興地在樹枝上唱著歡快的歌。”我對她說:“你很投入,你已經變成了一只美麗的小燕子?!边€有很多學生舉起了他們的手,學生積極回答問題是因為語文老師通過視頻給學生構建出了他們喜歡的生活情景,是因為這些學生更喜歡春天的活力,而且更有純真的心靈,從而使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更加活躍,更具有詩意與樂趣。
二、通過動手動腦學習語文
小學生的形象思維比較活躍,而抽象思維比較欠缺,特別是小學一二年級的學生表現(xiàn)得更加突出。在學習的過程中,一二年級的學生更加依賴于動手操作來思考問題,盡管動手操作有較好的實踐效果,但是如果過度依賴動手操作,卻在某種程度上限制了一二年級學生的認知能力的發(fā)展?;诖耍趯嶋H的語文教學活動中,既要強調學生的動手操作,又要以此為契機積極引導學生開動腦筋進行思考,以培養(yǎng)學生的思考能力,發(fā)展學生的抽象思維。因此,只有把二者有效地結合起來,才能真正提升學生學習語文的效率,使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得到真正提高。
例如,在學習部編版小學一年級上冊中的《烏鴉喝水》時,通過了解,很多學生都非常熟悉這個故事,有的學生甚至能熟練地把課文背誦出來,因此他們對學習這篇課文的興趣不高。為了提升學生對這篇課文的學習熱情,讓他們積極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在教學中采用了模擬生活實踐的教學方式開展教學活動,以讓學生真實地體驗到語文就在學生身邊。以四個學生為一組,把全班學生分成若干組,然后進行分工,四個人中的兩個合作制作烏鴉頭飾,第三個人準備一定數(shù)量的石頭子,第四個人從家攜帶一個瓶口較小的塑料瓶。在具體的課文講解環(huán)節(jié),讓學生通過動手動腦把水從瓶底升到瓶口,讓小烏鴉能夠喝到水。這樣的提議一說出,學生的熱情立刻被激發(fā)了出來。他們開始動腦筋想辦法把水從瓶底升到瓶口,他們態(tài)度認真,神情專注,積極尋找辦法。這次動手動腦的實踐課非常成功。除了用課文中介紹的辦法把水升到瓶口外,有的學生還想出了其他的辦法,比如有的學生說烏鴉可以找一根塑料吸管,通過吸管把水從瓶底吸上來,這樣既簡單,又節(jié)省時間,比往瓶里投石頭子效率高多了。通過動手與動腦這樣的教學實踐活動,學生深入地了解了課文內容,還開動了學生的腦筋,拓展了他們的思維,激活了他們的創(chuàng)新意識。
三、通過體驗生活學習語文
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就應該去嘗嘗。同樣,學生學習語文也是如此。為了使學生更好地感悟語文,體會作者的寫作情感,就需要讓學生走進生活,身臨其境地去感受、體驗文本。
例如,在教學部編版一年級語文上冊教材中的《秋天》時,就可以把學生帶到郊外,讓學生去身臨其境地體驗真正的生活中的秋天。當學生們聽說要去郊游時,他們高興極了,很早就談論著在郊游的日子要干些什么。在秋高氣爽的日子里,學生們到了郊外,感受著秋日的美好,涼風吹來,令人身心清爽,去除了夏日的疲憊,同學們欣賞著秋日的美景,品嘗著美食,心情好不舒暢。趁機對學生說道:“大家看眼前的景色美嗎?你看那一片金黃金黃的大豆,正在張著口,露出了豆莢里面閃著金光的豆寶寶,他們正安靜地睡在搖籃里。那一片片黃澄澄的稻谷,在太陽的照耀下散發(fā)著耀眼的光芒,直刺的我們的眼睛無法睜開。那一簇簇楓葉好像一團熊熊燃燒的烈火,樹葉沙沙作響,為秋編寫一曲秋之夢歌。而地里的農民伯伯也正在忙著收割大豆、玉米,這真是一個豐收的季節(jié)。”秋游體驗后,讓學生再次閱讀課文內容,感受課文中對秋天的描述,感受秋天的美好,體會作者字里行間流露出的對秋天的贊美之情。這樣的體驗式的教學方式,激發(fā)了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增強了學生對秋天的真情實感。我真實地感受到,學生體驗到的不只是教材上的黑白文字,感悟到的不只是課文中作者所描繪出的對秋天的情感,而且是真正的充滿活力的生活的世界。
四、在實踐運用中學習語文
語文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有意識地為學生開拓應用語文的空間,讓學生走進生活,在生活實踐中應用語文,進而促進學生的語文應用能力得到提升。在語文的應用方面,口語交際能力是比較重要的能力,但是又是容易被忽略的能力。經過實踐調查學生的口語能力普遍較低,在語文課堂的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口語能力,可利用課外時間進行拓展訓練,讓他們走進社會,通過實踐交際提升口語能力。
例如,在教學部編教材一年級下冊中的“打電話”時,就可以通過實踐練習的方式開展本節(jié)課的教學活動。先給學生構建一個打電話的場景:星期天小明要約小王去公園玩,他們需要通過打電話約定好去公園的時間、在公園集合的地點、需要攜帶的物品等。就此讓兩個學生分別扮演小明與小王,并通過真實的打電話來演示這個構建的場景。比如:小明:(電話接通后)喂,你好!我是小明,請問你是小王嗎?小王:是的,小明,接到你的電話真是太高興了!小明:我們周日要去公園玩,你攜帶的東西準備好了嗎?小王:我的東西都準備好了,我們周日什么時間到公園?到公園后我們在什么地方集合?小明:周日早上9點鐘,我們在公園大門口集合,我會在那里等你。小王:好的,周日早上9點鐘,在公園大門口見,再見。這樣的口語練習,實用性強,符合學生的日常生活實際,學生通過實踐練習本課的教學內容,既鍛煉了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又深入了解了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學生在生活實際中,遇到了相似的情景,就會自覺地用到課堂上學到的打電話的知識。
當然,要讓學生真正從課堂走進社會,去社會中應用課堂上學到的語文知識,還有一定的差距,這就需要語文老師組織一些實踐教學活動,比如可組織學生進行社會實踐調查活動,可組織學生去社區(qū)、工廠、博物館等地方進行參觀等。只要多讓學生參加實踐活動,多練習、多應用,一定可以熟練應用課堂上學到的語文知識,提高他們的語文綜合能力。
總之,學生學習語文是為了應用,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能力,讓學生在實踐應用中深入感受與理解語文知識。讓學生認識到生活中到處都有語文,也處處要用到語文知識,進而使學生認識到學習語文的重要性。我堅信“生活即教育”的教學理念,在教學實踐活動中以此作為指導語文教學的理念,真正提升語文的教學效率,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周婭赟.淺析對于小學語文生活化教學的思考[J].小作家選刊,2017(20).
[2]汪蓮.淺析對小學語文教育生活化的思考[J].教育,2016(9).
作者簡介:張莉,女,1983年生,廣東河源人,本科,小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