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強山
1856年10月,英法聯(lián)軍發(fā)動了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
這年正值咸豐六年,太平天國起事已經(jīng)五年。郭嵩燾在幫辦曾國藩軍務,主管籌餉事宜四年后,于咸豐六年八月二十三日(1856年9月21日)回到湘陰老家。第二年五月接朝廷諭令,命其赴京任職翰林院編修。一直磨蹭到十一月,他才離湘,取道河南開封北上,于十二月十八日到達北京,此時已是公歷1858年2月1日了。
翰林院編修無定額,并無繁重的實際工作,每日有足夠的時間讀書治學,訪友聚談。京師士大夫很多,交往者中亦有不少達官貴人,招飲邀宴幾乎日日有之。郭氏在京師應酬交往之中,很容易看到敗壞的社會風氣。在三月十一日復曾國藩的信中,他說:“京師氣象凋耗,而相與掩飾為歡,酒食宴會,轉(zhuǎn)勝往時?!彼麆倧呐c太平軍作戰(zhàn)的前線至京,思及內(nèi)憂外患,對都中上下恬嬉之風難以接受,更難以理解處此極大變動之時代,士大夫大多顢頇成習,對洋務茫然無知,徒唱高調(diào)。他說:“京師浮言最甚。然浮言之起,由士大夫之無識?!鄙硖幩y末世,郭嵩燾不免向往康乾盛世,以至于自稱三次夢見康熙皇帝。他向往像康熙那樣的圣明君主,希望國家勵精圖治、振衰起弊。
到七月十五日當了半年多悠閑的翰林院編修后,郭嵩燾被告知已得大學士翁心存(翁同龢之父)之保薦,或可入值南書房,成為皇帝之近臣。同時被保薦的另有四人,且須赴圓明園應試,試題為一賦一詩。試畢幾日后,再入圓明園陛見咸豐皇帝。此次陛見,皇帝最感興趣的是郭氏于湖北、江西之軍事經(jīng)歷,并問及曾國藩、江忠源、羅澤南諸人,但并未問及外夷之問題。此次應試及陛見后,郭氏并沒有能入值南書房。
至十一月底,與權臣肅順關系密切的兵部尚書陳孚恩舉薦郭嵩燾,皇帝預備于十二月初二日在養(yǎng)心殿召見。他準備大展抱負,陳述自己深思熟慮的見解,但陳孚恩事先告誡他與皇帝說話時須小心謹慎。因而此次陛見郭仍只是泛泛論及講求吏治為本,至于其注意到夷船在天津海面的活動卻只字不提,更未申論他對洋務的看法。
但此次陛見后,當天即有圣旨,命郭嵩燾在南書房行走。
第二天一早,郭嵩燾即到乾清門外去遞謝恩折,第三次于養(yǎng)心殿面見皇帝。皇帝告訴他來南書房行走,不必再辦筆墨(文字秘書),將來仍要他出辦軍務?;实劬尤粚λf:“文章小技,能與不能,無足輕重,實事卻要緊!”儼然經(jīng)世派的口吻?;实垡Ec僧格林沁談軍務,并說郭不是協(xié)助僧格林沁而是與他平行。在南書房供職不到兩個月,郭嵩燾即隨同僧格林沁到達天津,幫辦其軍務。
咸豐八年(1858)是清政府內(nèi)憂外患非常嚴重的一年,南方與太平軍作戰(zhàn)多有失利,如三河鎮(zhèn)大敗,損兵折將;沿海列強步步進逼,威脅津沽。咸豐八年四月,英、法進攻大沽口,直逼天津。清廷遣僧格林沁視師通州,又派大學士桂良等議和,簽訂《天津條約》。清廷雖簽約妥協(xié),但心有不甘,而士大夫群情激憤,清廷遂舉棋不定,剿撫兩難。郭來京之前對夷情早有了解,極力反戰(zhàn),認為單純靠戰(zhàn),“戰(zhàn)無了局”,唯有盡量了解洋人,以理與誠相折沖,以求和平共存才是上策。因而居京之一年,郭氏對不切實際的高調(diào)言論極為反感。在往天津前線的前夕,郭嵩燾向咸豐帝奏陳他辦理海防及夷務的看法。他明確指出,夷人宜撫不宜剿,因夷船沿海侵擾,所駕火輪速度迅捷,必須“籌數(shù)十年守御之計,非務防堵一時”。至于海防,以中國之物力一時難以擁有夷人之堅船利炮,只有盡快建立內(nèi)江水師,建造內(nèi)河戰(zhàn)船,以“扼??谥疀_,而補陸軍之不及”。同日他又上一折,強調(diào)欲制御遠夷,“必務通其情”,要通其情,必“熟悉其語言文字”。此議實開后來設京師同文館之先聲。
接著他又上一疏,直指當前政局之最大憂慮,乃“上下情之太隔,名實之數(shù)太淆,欺罔之風成為積習”。朝廷所依賴之軍機大臣大多“無兼營之智,而多貽誤之舉”,于是“相與囫圇遷就,以為和衷”。而內(nèi)亂遍地實由于“吏治隳壞”。他希望皇帝振興于上,求“自強之術”,去耳目之蔽,除長年之積習。
咸豐皇帝看此奏疏似有所觸動,特于郭氏赴津前兩日召見他。
二月初一日,郭嵩燾向僧格林沁幕僚們明確提出,是戰(zhàn)是和必須定奪。一旦開戰(zhàn),要想到不幸戰(zhàn)敗后如何收拾,如何作長久之計,要有一個定案請朝廷批準施行。但朝廷走一步看一步,舉棋不定。
三月初八日,怡親王載垣到達天津雙港營地,郭陪同僧王跪安覲見后,始知上海談判已經(jīng)結束,朝廷已經(jīng)接受了英、法入京換約之事,實際上接受了主和之事實。但怡親王命令僧格林沁,假如夷人不守規(guī)矩,仍可悄悄擊之,只說是鄉(xiāng)勇所為。此番言論最見清廷對夷人的不信任,以及不敢擔當?shù)淖鳛?。郭聽后大不以為然,回答說:“凡事須名正言順,須緩緩商之?!睂崬槲窬芙^載垣。載垣的反應是“憒憒可笑”。證諸后來英、法以清廷不守信用,拒絕再談而長驅(qū)直搗京師,益見郭氏之遠見。
鑒于清廷已允許夷人入京換約的事實,一貫主戰(zhàn)的僧格林沁乃極力交涉,要求夷人由北塘入口繞道天津,再由水路由通州入京?!耙虼蠊梁?诓贾镁阎苊堋?,“不可令其窺伺”。此自有理,美國公使華約翰即遵此路線入京,但英國人不肯繞道,堅持由大沽入口,不聽照會,開炮相擊,并派步兵登陸。英軍統(tǒng)帥布魯士沒想到大沽工事已大大增強,僧王下令開炮還擊,英艦四沉六傷,僅一艘逃出。登岸英兵數(shù)百人亦被僧王騎兵擊殺,并生擒二人,清軍亦有傷亡,此為中外交戰(zhàn)以來罕見之大捷。
一戰(zhàn)而勝后,清廷上下難掩興奮之情,尤其是僧格林沁日益驕橫,唯獨郭嵩燾憂多于喜,他認定此捷必遭夷人報復,“戰(zhàn)無了局”。此后郭與僧格林沁戰(zhàn)略戰(zhàn)術發(fā)生嚴重分歧,雙方嫌隙已生。不久郭嵩燾奉詔命離開天津,前往山東諸??诓檗k正雜厘稅諸事,從此郭與僧王分道揚鑣。
咸豐九年(1859)九月,郭嵩燾取道陸路南下,進入山東境內(nèi)。他是奉旨辦事,號稱欽差,卻不驚動州縣,也不常住公館,此乃當時官場絕無僅有之舉。
十月,郭嵩燾一行至煙臺港。他約見地方官及地方士紳,考察實況,清查賬簿,定下“稅務章程”,目的在于“祛官商網(wǎng)利”,以便增加國家稅銀。十月十三日至榮成港,又探得“稅局各種陋規(guī)”,但當他查詢時,官員皆匿不肯言。第二天他即發(fā)出兩道告示,一為曉諭添設厘局,二飭商民捐領牙帖,并于十月十五日正式開設厘局。
他自榮成西往到達寧海州。寧海瀕海,港深水闊,當為良港,但地方官都隱瞞稅收實情不報。
從寧海東往威海,山路險遠,地亦荒僻,到達威海城時,文武各官懾于欽差之名,一一出迎。文登縣令許子孺向郭嵩燾報告這一帶以漁業(yè)為主,每船運一萬斤以上則課稅十兩,次則從閩、粵運至的豆餅雜糧等南貨并不課稅。威海乃天然良港,他親見港口內(nèi)大小船一百之多,其中還有四艘頗為壯觀的洋船,所以郭氏對縣令之言當然不信。
郭嵩燾從文登復返榮成,榮成位于山東半島伸入黃海的盡頭,三面環(huán)海,港口甚多。他一一視察,檢點船只與店鋪,查閱稅務賬簿。他親見榮成巨富王氏莊園“圍墻綿亙,一望無極”。十月二十三日,他又改途回文登,見文登縣城既堅厚又高峻,規(guī)模亦甚整齊。之后風塵仆仆西行至海陽縣,縣令告訴郭嵩燾,南方來的船只,交易完畢抽稅多有陋規(guī)。每船縣衙門得二兩,千總得二兩,捕廳得一兩,行店得一兩,書辦得五錢,門丁得五錢,其余海差等約得一兩。除此以外,尚有別種陋規(guī)。他在煙臺尚不知有此種種陋規(guī),經(jīng)親至各??诓炜戳私馐加写税l(fā)現(xiàn),而心生破此陋規(guī)之念。
之后郭氏繼續(xù)向西南方向行,至青島、即墨、高密、諸城、日照等處考察。他發(fā)現(xiàn)諸誠、日照兩縣每年都上報豆餅稅,而其他貨物都系私征,并不上報,又發(fā)現(xiàn)日照縣令隱瞞各項規(guī)費。
此次山東之行,郭嵩燾歷時兩月,遍訪各???,估計每年被侵吞的稅銀大約兩百余萬兩。
十一月十三日,郭氏從諸城啟程北上安丘,見到了本應為郭氏副手但沒有隨行的李湘棻。李是僧格林沁的心腹,名為協(xié)辦,實為監(jiān)督。而正在此時,郭嵩燾委派士紳在煙臺等地設厘局抽厘一事發(fā)生風波,而鼓動風潮之人正是不肯與郭同行的李湘棻。李上報僧格林沁,以郭氏擅行開厘局奏參彈劾。之后壞消息接踵而至:先是接到僧格林沁一函,站在李湘棻一邊指責郭;后來在濟南與山東巡撫文煜談,文煜傳達了僧王對郭的極不諒解,而其他人都見風使舵,落井下石。郭氏始知外間辦事之難,并增添對國事之憂。
十二月十日,上諭到達濟南,由于僧格林沁的參劾,郭被交部議處。此為郭氏竭力辦事的第一次重大挫折。
郭嵩燾后來才明白僧王為何構陷他,原來郭協(xié)辦天津防務之時與僧王意見相左,早就得罪于他。而僧王正因勝而驕,因勝而名重于世。郭氏得此參劾,自難辯解,其規(guī)劃山東全局的計劃自然成為泡影。
收到詔命議處后,郭嵩燾立即離開濟南返京?;鼐┲蟮诙旒疵上特S帝召見,皇帝顯然寬宥了他,并有意為其開脫,但形式上仍須懲戒,遭降二級調(diào)用,仍在南書房行走。
咸豐十年三月十七日(1860年4月7日),郭具折請病假回籍,并于日記中說“懷此久矣”。咸豐皇帝對此頗為疑惑,還特別去軍機處詢問郭之病狀。此時乞歸,對郭氏也全無好處,好友曾國藩就對此頗不以為然。但郭去意已決,無非痛感居廟堂之上難以有所作為。他在致曾國藩信中說:“吾道之必不可行也,而遂浩然以歸?!庇终f:“得志則以實心實政求俾益毫末,不得志則卷懷以退,無所顧計?!?/p>
咸豐十年四月十二日,郭嵩燾動身南歸,六月二十四日返抵湘陰。雖無官一身輕,但仍關注國事民瘼,并常與曾國藩、胡林翼、左宗棠保持書信聯(lián)系。他的心情或可見于這首作于七月份的七律:
一介無人下趙佗,守邊空憶大風歌。
還家江令文章賤,憂國袁宏涕淚多。
芍藥春欄溫室樹,芙蓉秋雨液池波。
微才多病甘歸隱,愿睹唐虞釀太和。
傷己、感時、憂國之心體現(xiàn)無遺。
居家一年,國家危難之壞消息不斷傳來。
八月初四日(9月18日)得知津沽失陷的消息,他在日記中寫道:“小臣昨歲之言,至今日微驗,為之憮然?!彼敃r尚不知,就在八月初四這天,僧格林沁敗于通州,京師震動。八月初八日咸豐帝倉皇北逃熱河,郭至九月初四才聽聞。
九月二十八日,郭氏獲悉京城失陷之消息,一方面“痛悼不已”,另一方面深具“不幸而言中”的遺憾,恨僧格林沁不聽他的勸告,一意孤行,認為“殺(僧王)不足以蔽辜矣”。
返鄉(xiāng)之后種種消息更促使郭嵩燾對國家的前途命運進行深刻反思。他在日記中寫下了一段令今人看來仍能振聾發(fā)聵的話:“吾嘗謂中國之于夷人,可以明目張膽與之劃定章程,而中國一味怕。夷人斷不可欺,而中國一味詐。中國盡多事,夷人盡強,一切以理自處,杜其橫逆之萌,而不可稍攖其怒,而國一味蠻。彼有情可以揣度,有理可以制伏,而中國一味蠢。真乃無可如何!夷患至今已成,無論中國所以處之何如,總之為禍而已!”因愚蠢而行蠻,行蠻不成則使詐,使詐失敗則跪地求和,以致形成難以挽救的夷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