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新
斌廉訪笠耕說:某家宴客,客有以世族相夸耀者,繼而相謔,繼而揮拳,斌為解之,乃釋。吳中翰蘭雪說:吾鄉(xiāng)劉孟涂開在江西與同學數(shù)人論道統(tǒng),中有兩人論不合,繼而相詈,繼而揮拳。因憶翁覃溪、錢石兩先生交最密,每相遇,必話杜詩。每話必不合,甚至繼而相搏?;蛑^論詩不合而至于搏,猶不失前輩風流。若論道統(tǒng)、夸世族至于相搏,殆未可以風流目之也。
事見清姚元之《竹葉亭雜記》卷五。
姚元之所記的前二事,旨在批評論道統(tǒng)、夸世族而揮拳相向,未免有失體統(tǒng)。而其所憶翁、錢“相搏”事,則頗饒情趣。翁方綱、錢載二位均是杜工部的“粉絲”,然論及具體詩作,各有偏好自當難免,不過論有“不合”竟至于“相搏”,也實在“粉”得可愛!難怪有人評論說,此乃前輩之“風流”韻事。
毛西河與李天生論古韻,不勝天生,大怒,始而恫喝,繼將加以拳勇。汪蒼霖與汪容甫在舟中敘宗誼,受容甫侮,蒼霖欲推容甫入江中,同人力救得免。林薌老不喜南海李子虎詩,作詩話時,人有以李集示之者,則曰:“吾頭可斷,詩不可選也?!泵啃郧閳皂g,似乎太過,然而其狷不可及也。
此見清方濬師《蕉軒隨錄》卷十二。較之汪蒼霖敘宗誼受侮欲推汪容甫浮江,則毛奇齡論古韻詞窮,情急而對李因篤揮拳,亦可謂“不失前輩風流”。
近日又見湯一介先生在《“真人”廢名》中記熊十力與馮文炳因對佛教看法不同而互毆事:
大概在1948年夏日,他們兩位都住在原沙灘北大校辦松公府的后院,門對門。熊十力寫《新唯識論》批評了佛教,而廢名信仰佛教,兩人常常因此辯論。他們的每次辯論都是聲音越辯越高,前院的人都可以聽到,有時甚至動手動腳。這日二人均穿單衣褲,又大辯起來,聲音也是越來越大。可忽然萬籟俱靜,一點聲音都沒有了,前院人感到奇怪,忙去后院看。一看,原來熊、馮二人互相卡住對方的脖子,都發(fā)不出聲音了。這真是“此時無聲勝有聲”。
最早言及這事的是周作人,但周只是講“僅聽人說”,并未坐實。故有人認為馮、熊都是湖北人,嗓門大,說話爭吵在所難免,而斗毆至互卡脖子,則未免夸大其辭。但由于廢名確實有點兒怪,也確實同人吵過架打過架,比如上門同胡適吵過架,再比如在家鄉(xiāng)黃梅當小學教師時,因受教育局官員排擠,同愛國鄉(xiāng)紳于甘侯打了架,所以此事仍多有信之者。
但不管真假,這事歸入前輩文人風流韻事,也還是確當?shù)摹?/p>
又,鄭逸梅《南社叢談》一書中也記有一則文人相毆之事:
庚白又常到亞子寓所談天,一天因論詩不合,爭鬧起來。亞子大發(fā)脾氣,舉起一棒向庚白擲去,庚白逃,亞子追,環(huán)走室中。亞子深度近視,行動不便,大聲叫罵。他的夫人鄭佩宜聽到了,阻擋了亞子,庚白才得溜走。過了些時,兩人又復言歸于好。亞子《懷舊錄》也談到這件事,有云:“民十七以還,庚白與我過從最密。中間曾以細故失歡,余操杖逐之于客座中,庚白逡巡走避,亦未以為大忤。厥后寄余詩,有‘故人五十尚童心,善怒能狂直到今之句,蓋不能無微辭。余獨深喜之。謂‘入木三分罵亦佳,勝于搔癢不著也?!?/p>
按,鄭所記柳亞子杖毆林庚白事,見柳亞子《更生齋隨筆·記林庚白》一文——后收入《懷舊集》。鄭誤記作《懷舊錄》,且個別詞句及標點略有出入。
不過柳亞子杖擊林庚白,實“殆未可以風流目之”。對此,柳亞子外孫柳光遼在《往事鉤沉兩題》一文中交代得十分清楚:其“阿爹(外公)”操杖擊打林庚白,完全是在保護還不到二十歲、剛進清華大學讀書的幼女,也就是柳光遼的母親柳無垢。而鄭逸梅明明看到“以細故失歡”一語顯然有難以言說的隱情,為何視而不見,起筆就說是“因論詩不合”?這,柳光遼講得也十分清楚:“鄭逸梅人稱‘補白大王,喜歡搜集文壇趣事軼聞,刊諸報端。作為報人,他的關注點是吸引讀者的眼球,名人斗嘴抄家伙啦,有新聞味兒,至于對故事真?zhèn)蔚目甲C,就不那么嚴謹了。”果真如此,在這件事上,鄭逸梅隨意編排,真的有點兒不應該。
俗語有“君子動口不動手”,據說出自劉邦“吾寧斗智,不能斗力”一語。
但揣之上述幾件軼事,可見這話其實也不盡然。“動手”者不一定就是“小人”,“動口”者也不一定就是“君子”。社會生活里那些漠視他人人格尊嚴,動輒對他人口誅筆伐,甚至必欲致他人于死地的人,更不能說他們是“君子”。
至于今日之文化界、文學界一些相互撕咬得不可開交者,風流倜儻耶?斯文掃地耶?小可不敢妄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