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語課程承擔著提高學生綜合人文素養(yǎng)的任務,為達成語言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能利用豐富的教學資源,并通過豐富的教學活動滲透語言背后所蘊含的文化、情感、價值觀等人文素養(yǎng),本文將結合具體課例談談思考和做法。
關鍵詞:小學英語 核心素養(yǎng) 人文素養(yǎng)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指出:“英語課程承擔著提高學生綜合人文素養(yǎng)的任務,即學生通過英語課程能夠開闊視野,豐富生活經歷,形成跨學科意識,增強愛國主義精神,發(fā)展創(chuàng)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確的認識觀與價值觀?!边@就要求教師摒棄以語言知識體系為中心的傳統(tǒng)課堂模式,聚焦核心素養(yǎng),在日常課堂中通過對教材內容的整合分析、教學活動的設計處理等方式,向學生滲透語言背后的隱性品質,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思維品質、文化意識等綜合素養(yǎng)。分析小學英語教材后可見,其中“文化意識”應包含但不局限于中西方文化差異,更涉及跨學科文化、情感價值觀等人文素養(yǎng)。因此,本文將結合Oxford English 3BM3U2 Colours這一單元課例,淺談在日常英語課堂中如何滲透人文素養(yǎng),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體現語言的人文性。
一、整合教學資源,豐富學生跨學科知識
新課程標準要求英語學科的教學要體現語言學科的特點,提升學生英語的實際運用能力。但了解當前小學英語教學現狀后發(fā)現,小學英語教學中缺乏與其他學科及學生實際生活之間的統(tǒng)整。有不少教師認為,班級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接受能力有限,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將更多精力放在了對英語本學科語言知識的教授,而忽視了對學生跨學科文化知識的滲透。其實,這種想法本身便是一種誤區(qū),所謂的跨學科文化并不是通過課堂中的某一教學活動進行教授的,而是教師在整合教學資源和內容后,引導學生以體驗式學習的形式在學習語言的同時自然習得的,因此教師的設計和處理非常關鍵。
本單元課例中的核心詞匯為Look and learn中的sky, sea, river, mountain。在第一課時新授river一詞時,為了豐富學生對于河流的學習和認識,我引入了國內許多著名的河流:The Yellow River, The Red River, The Yangtze River,Huangpu River。通過語境人物Miss Fang對于河流的介紹實現了對river一詞的聽覺感知,然后進行語音指導,精準river的發(fā)音,并引導學生根據圖片復述河流的名稱,初步建立正確的音、義;接著在聽問答的過程中,通過語境中學生的回答對The… river is…這一句型進行反復的聽覺輸入,最后引導學生在自主練習中根據圖片和句型支架有所表達,從中步步推進語言的操練。學生學習和表達語言的同時,也自然而然地了解了國內這幾條著名河流的名稱和樣貌,由此借助教學資源實現了英語學科和地理學科的初步整合。此外,教師在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評價時補充說明,如“Right. The Yellow River is yellow, just like its name.”“Yes. The Red River is red. Its also named for its special colour.”等。經過老師的提示和刺激,學生便會自主地在河流的顏色和名稱之間建立邏輯聯系,感知到部分江河以其特殊的河水顏色所命名的地理文化常識,通過教師的課堂評價語實現了英語課堂中跨學科文化知識的再次滲透。
二、巧設教學活動,帶動學生情感體驗
情感教育是一種抽象的教育形態(tài),學生需要在真實而豐富的教學活動中,結合實際生活經驗有所體驗。很多教師習慣于在課堂收尾時利用視頻、詩歌等資源帶動學生的情感共鳴,但對學生而言,不依附于學習活動而存在的情感教育是干癟的。因此,教師要將情感教育貫穿于教學活動的始終,盡可能多地創(chuàng)造生生交流的機會,使學生之間相互感染,從而抒發(fā)真情實感。
例如,在本單元第二課時的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教學任務,學生聆聽語境人物Alice和Kitty在三亞的旅游經歷后,思考并回答: What can Alice/Kitty do in Sanya? ,針對二人出游活動的不同進一步追問:(1)How is the weather? Why? (2)Why didn't Kitty swim in Sanya? How is the weather? Why?,由此幫助學生建構語段間的思維邏輯,在景物的色彩、天氣和活動間進行推斷,進行有思維的語言輸出:“Alice: The sky is blue. The sea is blue too. I can swim in the sea on a sunny day. Im happy!” “Kitty: The sky is black. The clouds are grey. I cant swim in the sea on a rainy day. But I can play with the raindrops. Im happy too!”。與此同時,學生在討論和角色扮演中也能感受到,雖然旅游時天氣突變,但靈活調整活動仍能帶來同樣甚至加倍的快樂。老師的評價語“We can have fun both on sunny days and rainy days.”更向學生傳遞了樂觀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引導學生發(fā)現雨季的別樣風光、挖掘生活中的樂趣。由此,契合情感教育主題的學習活動更能使學生在表現自我的同時,對本課時主題Our colourful life產生情感共鳴和更深入的理解,意識到多彩的生活并不局限于景物的美麗色彩,更取決于我們的態(tài)度和內心。
三、打破教學常規(guī),引導學生價值提升
英語教師的任務不僅在于傳授英語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育人。因此,教師要在課前仔細研讀教材,必要時適當再構文本內容,從而挖掘教材中蘊含的育人素材,使學生在學習體驗中逐漸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養(yǎng)成健康樂觀的品格。
本單元第三課時的教學內容為繪本故事The ant and the grasshopper,以往多數教師通常會選擇一句“No pains, no gains.(不勞無獲)”作為本課情感立意的抒發(fā)。但立足單元主題“Colours”對文本進行再構后,我們會發(fā)現Grasshopper并不是一無所獲的。它在暖春時分合著溪水叮咚一起歌唱、在夏日炎炎時乘著樹蔭欣賞天空、伴著落葉紛飛一起跳舞,事實上,它收獲了四季風光和美景。若站在Grasshopper的角度,我們也可以得出“Seize the day.(活在當下)”的生活態(tài)度。這時,我讓學生基于這兩種觀點進行討論,給故事以命題,發(fā)現學生的討論非常熱烈,班里的“三好學生”和“老油條”甚至各執(zhí)一詞、爭執(zhí)不下。這時候,教師在課堂中的引導者身份就起到了作用,我們可以告訴學生,若綜合地看待問題,將二者折中,便能得出“Study hard, play hard(努力學習,盡情玩樂)”,只要把握好度,學習和享樂完全是可以兼得的。相比傳統(tǒng)的立意思路,相信這對學生而言會是更好的人生哲學。大而觀之,學著打破教學常規(guī),轉換角度,用辯證的思維看待問題,這也是作為教師能在課堂上傳遞給學生的無形的價值觀。
小學英語課堂中人文素養(yǎng)的滲透,關乎學生綜合能力與素養(yǎng)的提升,有利于學生的終身發(fā)展,也對教師的專業(y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新時代教師,我們應遵循《新課程標準》的理念指導,改善教師行為、提高教師素養(yǎng)、提升教學能力,充分發(fā)揮語言的人文價值,帶給學生最佳的課堂體驗。
參考文獻:
[1]宋海濤.英語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的探索[J].小學教學參考,2020(21):67-68.
[2]蔡淑榮.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下小學英語教學人文性滲透探討[J].當代教研論叢,2020(05):111.
[3]袁婧. 小學英語學科的德育價值及實踐策略研究[D].蘇州大學,2016.
上海市嘉定區(qū)清水路小學?徐舒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