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蒙古醫(yī)科大學(xué)(呼和浩特,010110) 王麗芬 孟永亮
《太平御覽》是北宋一部大型類書,由李昉等奉敕歷時6年多編纂而成。全書總計1000卷,500多萬字,引錄宋以前古籍1690種。該書的《方術(shù)部》《疾病部》《藥部》《人事部》《香部》《飲食部》等含有大量的醫(yī)藥內(nèi)容。其中《藥部》計10卷,4萬多字,記載藥物287種,引錄文獻158種,史料計893條。本文擬從文獻概況、文獻內(nèi)容及學(xué)術(shù)價值三方面對《太平御覽·藥部》文獻進行探討。
《太平御覽·藥部》共計10卷,引錄文獻158種,出具注文181條,記載刻工姓名31位。以下從種類頻次、注音釋義、刻工姓名、引錄特點4個方面進行探討。
《太平御覽·藥部》引錄文獻158種,史料計893條,涉及訓(xùn)詁、經(jīng)書、史書、諸子百家、筆記傳記、志怪小說、詩詞曲賦、醫(yī)書、讖緯、地方志及其他11類文獻。引錄文獻種類和數(shù)量統(tǒng)計如下:地方志類39種103條,史書類30種73條,其他類19種104條,志怪小說類16種92條,諸子百家類11種89條,筆記傳記類11種17條,詩詞曲賦類10種10條,經(jīng)書類9種16條,醫(yī)書類6種311條,訓(xùn)詁類4種69條,讖緯類3種9條。
《太平御覽·藥部》引錄文獻種類最多的是地方志和史書類,分別為39種和30種。醫(yī)書類引錄文獻數(shù)量最多,達311條,占總引錄文獻的34.8%,且集中在《本草經(jīng)》《吳氏本草經(jīng)》兩書,其次是地方志類文獻,引錄數(shù)量達103條,占11.5%??梢娫凇端幉俊肪幾胫杏葹橹匾暋暗赖厮幉摹边@一特點[1]。如《藥部四》引盛弘之《荊州記》曰:“天門郡出石鐘乳?!?/p>
《太平御覽·藥部》共出具宋人注文181條,分為注音、釋義兩類,以雙行小字夾注形式著錄(本文用圓括號表示原書雙行小字夾注內(nèi)容)。
注音計有52條。其中采用直接注音法的有39條,反切注音法的有13條。如《藥部七》引《本草經(jīng)》曰:“白頭翁……治溫瘧、癭氣、狂昜(音羊),生嵩山?!薄端幉堪恕芬墩f文》曰:“人蓡(音參)出上黨?!薄端幉课濉芬侗静萁?jīng)》曰:“礬石,一名羽砠(泥結(jié)切)?!薄端幉科摺芬恫┪镏尽吩唬骸败?蒲八切)與萆薢相亂,名狗脊?!?/p>
釋義計有129條。如《藥部二》引《書》曰:“荊及衡陽惟荊州,杶、幹、栝、柏、礪、砥、砮、丹(砥細于礪,皆磨石也。砮,石中矢鏃。丹,朱類)?!薄端幉课濉芬痘茨先f畢術(shù)》曰:“夜燒雄黃,水蟲成列(水蟲聞燒雄黃臭氣,皆趨火)。”
注文中明確標有郭璞、宋均、鄭玄、劉孝標、孟康、杜預(yù)、司馬彪、服虔、如淳、晉灼、應(yīng)邵、徐廣、孫炎共計13位宋之前注家。如《藥部九》引《爾雅》曰:“蕎,邛鉅(郭璞注曰:今藥草大戟也)?!薄端幉苛芬肚f子》曰:“豕橐,藥也(司馬彪注曰:豕橐,一名苓根,似豬豕,治渴)?!?/p>
刻工即刻字工匠。古代刻書的工匠以刻板數(shù)計酬,出資人為了便于付酬,往往要求刻工在刻書板上附刻自己的姓名或姓名的一部分,以便核驗。因此,我們可以據(jù)此判斷這一刻工所刻其他版本的大致年代,刻工姓名也就成為鑒別版本年代的重要依據(jù)之一。
《藥部》10卷中共出現(xiàn)了37位刻工的姓名,總計82人次,其中6人重復(fù)出現(xiàn)。以1960年中華書局影印上海涵芬樓本《太平御覽》為藍本,每頁分上下兩個版面,《藥部》共82個版面,每個版面約600字??坦ば彰话阋孕∫惶栕煮w刻于版心位置。由于刻工分工不同,有的書名是全稱,有的是簡稱。如“單和九”刊刻書名為《本草》《吳氏本草》;“謝忠”刊刻書名為《本草經(jīng)》《吳氏本草經(jīng)》;“張尚”刊刻書名為《春秋斗運樞》,“單和九”“王祖”刊刻書名為《春秋運斗樞》(注:正確書名為《春秋運斗樞》)等??坦に贪骓撔蛱柗植记闆r如下:《卷九百八十四·藥部一》張全刻1版、2版,王道七刻3版、4版、8版,張瑞刻5版、6版、7版、9版、10版;《卷九百八十五·藥部二》張尚刻1版、2版,單和九刻3版、4版、5版、6版、7版;《卷九百八十六·藥部三》任成刻1版、2版,宋庚刻3版、4版,謝忠刻5版、6版;《卷九百八十七·藥部四》馮五刻1版、2版,張祖刻3版、4版,宋圭刻5版、6版,楊五刻7版;《卷九百八十八·藥部五》任通刻1版、2版,楊五(重復(fù))刻3版、4版,任宏刻5版、6版,李瓘刻7版、8版;《卷九百八十九·藥部六》袁次一刻 1版、2版,袁阿二刻3版,袁子刻4版,趙昌刻5版、6版,茲仲刻7版、8版,張?zhí)m刻 9版;《卷九百九十·藥部七》任純刻1版、2版,王阿鐵刻3版、4版,王道七(重復(fù)) 刻5版,王全刻6版,張龜刻7版、8版、9版;《卷九百九十一·藥部八》王祖刻1版、2版,宋庚(重復(fù))刻 3版、4版,張福祖刻5版、6版、7版、8版、9版;《卷九百九十二·藥部九》王乾刻1版、2版, 張瑞(重復(fù))刻3版、4版,任宏(重復(fù))刻 5版、6版,李郭刻 7版、8版、9版;《卷九百九十三·藥部十》趙昌(重復(fù))刻1版、4版、5版、6版、7版,先刻2版、3版,???版。
由上可知,《藥部》平均每卷由3人完成,每人所刻版數(shù)不同,多者達7版如張瑞,少者1版如王全。
《太平御覽·藥部》在引錄文獻上有如下兩個特點:一是擇其精要,摘錄文獻內(nèi)容以中心詞為準,這與類書的編排特點有關(guān);二是引錄內(nèi)容大多與“道”“仙”“長生不老”相關(guān),這可能與宋代崇尚道家思想有關(guān)。
第一,摘取文獻內(nèi)容以中心詞為準。所節(jié)選的內(nèi)容都含有某一中心詞,且因中心詞的不同,同一文獻摘錄的內(nèi)容略有不同,這與類書的編排特點有關(guān)。如《藥部一》引《周禮》曰:“醫(yī)師掌聚毒藥,供醫(yī)事。疾醫(yī)以五藥養(yǎng)病,凡藥以酸養(yǎng)骨,以辛養(yǎng)筋,以咸養(yǎng)脈,以苦養(yǎng)氣,以甘養(yǎng)肉,以滑養(yǎng)竅(鄭玄注曰:毒藥,藥之辛苦者也。五藥,草、木、蟲、石、谷)?!倍斗叫g(shù)部·醫(yī)一》引《周禮·天官下》曰:“醫(yī)師掌醫(yī)之政令,聚毒藥以共醫(yī)事……十全為上,十失一次之,十失四為下。”《方術(shù)部·醫(yī)一》引《天官·疾醫(yī)職》曰:“疾醫(yī)掌養(yǎng)萬民之疾病。四時皆有癘疾:春時有痟首疾,夏時有癢疥疾,秋時有瘧寒疾,冬時有嗽氣疾。以五味、五谷、五藥養(yǎng)其病,以五氣、五聲、五色視其死生……凡藥以酸養(yǎng)骨,以辛養(yǎng)筋,以咸養(yǎng)脈,以苦養(yǎng)氣,以甘養(yǎng)肉,以滑養(yǎng)竅。凡有瘍者,受其藥焉。”《方術(shù)部》引錄的文獻與《周禮·天官冢宰·亨人/獸醫(yī) 》原文相同,且內(nèi)容與“醫(yī)”相關(guān),但《藥部一》明顯只是節(jié)選了原文中與“藥”相關(guān)的內(nèi)容(注:文中引文均出自《周禮·天官冢宰·亨人/獸醫(yī) 》,但《太平御覽》中有引用書名、篇章名的不同[2],故尊重原文)。
第二,引錄內(nèi)容大多與“道”“仙”“長生不老”相關(guān)?!端幉俊芬?93條文獻,從總論“藥”,到分論丹、芝、石藥、草藥,其中有148條文獻涉及“長生不老”“輕身延年”“道”“仙”“壽千歲、萬歲”等內(nèi)容,這與宋代推崇道家煉丹、修仙思想有很大關(guān)聯(lián)。如《藥部一》引《抱樸子》曰:“五芝,及餌丹砂、玉札、曾青、雄黃、云母、太一禹余糧,各可單服之,皆令人飛行長生?!庇秩纭端幉苛芬侗静萁?jīng)》曰:“麥門冬,味甘平。生川谷。治心腹結(jié)氣、傷中、胃脈絕。久服輕身,不饑不老。生函谷山?!彼纬缟械兰?,所信奉的黃老無為之道是為了穩(wěn)固政權(quán),為趙宋政權(quán)統(tǒng)治的神圣性與合法性披上一層宗教的外衣[3]。
《藥部》共計10卷(卷984~993),其內(nèi)容廣博。卷首為《藥部》總論,其余9卷分論礦物藥、動物藥、植物藥等計287種,主要記載了藥物的別名、性味功效、采集時間、產(chǎn)地、形態(tài)、治療等相關(guān)內(nèi)容。
《太平御覽》作為一部大型類書,對每一部的內(nèi)容在敘述之初都有總論一篇,概述統(tǒng)領(lǐng)該部內(nèi)容,且內(nèi)容編寫前后順序也有講究?!端幉俊芬膊焕猓瓤傉?,后各論。
第一,總論。卷首《藥部一》總論“藥”。總論中關(guān)鍵詞“長生不老”在文中多次出現(xiàn)。如《藥部一》引《唐書》曰:“天竺方士那羅邇婆娑寐自言壽二百歲,云有長生之術(shù)。太宗信之,深加禮敬。館之金飚門內(nèi),造延年之藥,令崔敦禮監(jiān)主之。發(fā)使天下採諸奇藥異石,不可稱數(shù),后竟不就?!?/p>
第二,各論。按照“丹”“芝”“石藥”“草藥”順序編撰。
首先論“丹”?!暗ぁ敝傅ど?、朱砂,也指道家煉制的所謂長生不老藥。如《藥部二》引《抱樸子》曰:“太清神丹,其法出元君……下篇者,正是《丹經(jīng)》上中下三卷。其經(jīng)曰:‘上下得道,長生世間。’”由此可見,《藥部》首論“丹”應(yīng)與“長身不老”相關(guān),這與宋太宗重視道教,推崇道教通過服食外丹達到“長生不老”的思想有關(guān)。
其次論“芝”?!端幉俊氛撌觥爸ァ庇?7種,可見“芝”在宋代醫(yī)藥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藥部二》引《爾雅》曰:“苬(似由反),芝也(郭璞曰:芝,一歲三華,瑞草)?!庇纱丝梢?,“芝”是一個抽象名詞,因具有祥瑞、美好、神異、奇效等象征之意而被廣泛使用,這與先秦祥瑞思想影響下人們對靈芝的多重詮釋有關(guān)聯(lián)[4]。除此之外,古人認為服“芝”可以“長生不老”“益壽延年”。如《藥部二》引《抱樸子》曰:“七明九光……芝盡一斤,則得千歲?!薄暗梅壑ヒ欢氛?,壽萬歲。”
再論“石藥”,即石類藥物。魏晉南北朝時期一度盛行“服石”之風(fēng),服用藥石成為人們追求長生不老的一種手段?!端幉课濉芬痘茨先f畢術(shù)》曰:“取曾青十斤,燒之,以水灌其地,云起如山云矣。曾青為藥,令人不老?!?/p>
最后論“草藥”。主要論述藥物的功效產(chǎn)地,但也有部分與“長生不老”相關(guān)的文獻。如《藥部八》引《本草》曰:“人參,味甘微寒。生山谷。主補五臟,安定精神魂魄,除邪止驚,明目,開心益智。久服,輕身延年。生上黨。”
《藥部》所載藥物的順序及分布情況如下:《藥部一》為《藥部總論》;《藥部二》為《丹、芝上》,載有黑芝、芝草、苬芝、金芝草、芝草英、紫芝、紫蓋黃里芝、素芝、玉芝、石芝、石像芝、木芝、木威喜芝、草芝、肉芝、菌芝、玉脂芝、七明九光芝、石蜜芝、石桂芝、石脛芝21種芝;《藥部三》為《芝下》,除6種重復(fù)外(即菌芝、芝草、肉芝、玉芝、石芝、紫芝在《藥部二》也有記載),記載芝66種;《藥部四》為《石藥上》,載藥22種;《藥部五》為《石藥下》,載藥34種;《藥部六》載天門冬、麥門冬等17種;《藥部七》載附子、天雄、烏頭等21種;《藥部八》載人參、丹參、玄參、沙參等39種;《藥部九》載款冬、芫華等34種;《藥部十》載桔梗、巴豆等33種。由此可以看出,《太平御覽·藥部》按照丹、芝、石藥、草藥等順序編撰與“長生不老”相關(guān)的內(nèi)容,反映了宋代崇尚道教,重視養(yǎng)生,追求長生不老的社會風(fēng)尚。
別名,是指除正名之外的其他名稱,包括中藥的文獻用名、地區(qū)用名、商品名稱,以及處方用名[5]。中藥文化歷史悠久,由于時間、地域、文獻記載不同,一藥多名現(xiàn)象很常見。在《藥部》記載的287種藥物中,153種藥物載有別名,可見《藥部》對藥物別名的重視。關(guān)于別名的表述可歸納為以下四種方式。
其一,“一名”?!耙幻北硎鍪亲畛R姷囊环N。如《藥部四》引《本草經(jīng)》曰:“石脾,一名胃口,一名腎石。赤文。主治胃中寒熱?!薄端幉苛芬侗静萁?jīng)》曰:“甘草,一名美草,一名蜜甘?!?/p>
其二,“又名”。如《藥部四》孝子王丹曰:“虎魄,又名為石膽。”
其三,“或名”。如《藥部六》引《抱樸子·內(nèi)篇》曰:“天門冬,或名地門冬。”《藥部七》引《抱樸子》曰:“枸杞,或名地骨,或名卻老,或名西王母杖,或名仙人杖。”
其四,“A,即B也”或“A,B也”。如《藥部六》引《廣雅》曰:“黃精,龍銜也?!薄端幉科摺芬墩f文》曰:“芎,香草也?!?/p>
《藥部》從性味功效、采集時間、產(chǎn)地、形態(tài)、治療等多方面、多角度詳細描述藥物。
論述性味功效。如《藥部五》引《本草經(jīng)》曰:“海蛤,味苦平。生池澤。治咳逆、上氣、喘煩、胸痛、寒熱。文蛤,主惡瘡,蝕五痔,生東海?!?/p>
論述采集時間。如《藥部七》引崔實《四民月令》曰:“三月可采烏頭?!薄端幉烤拧芬迣崱端拿裨铝睢吩唬骸熬旁戮湃帐砧讓??!?/p>
論述產(chǎn)地。如《藥部六》引《廣州記》曰:“鄣平縣出當歸?!薄端幉烤拧芬督涤洝吩唬骸敖党鲎贤??!?/p>
論述形態(tài)。如《藥部一》引《山海經(jīng)》曰:“大荒之中有黃木,赤枝青葉,群帝取藥(言樹、花、實皆為藥也)。”《藥部三》引《抱樸子》曰:“木渠芝,寄生大木上,如蓮花,九莖一叢。其味甘而辛。建木芝,實生于都廣,其皮如纓蛇,其實如鸞鳥?!?/p>
論述治療。如《藥部六》引《神仙傳》曰:“陳子皇得餌術(shù)要方,服之,得仙去霍山。其妻姜氏疲病,念其婿采術(shù)之法,服之,病自愈。至三百七十歲,登山取術(shù),重檐而歸,不息不極,顏色氣力如二十時?!?/p>
《太平御覽·藥部》保留了大量宋之前亡佚古籍,記載了大量醫(yī)藥知識、養(yǎng)生文化,對宋代及宋之前本草學(xué)、道教研究和文獻輯佚具有重要的學(xué)術(shù)價值。
第一,保存了大量亡佚的文獻條文,對輯佚有很大價值?!端幉俊芬?58種文獻,其中約100種書籍亡佚或部分亡佚,如《吳氏本草》《魏氏春秋》《典論》《典略》《九州春秋》《說苑》《續(xù)齊諧記》,以及崔實的《四民月令》等。如《藥部六》引崔實《四民月令》曰:“二月可種胡麻,謂之上時也?!薄端幉烤拧芬迣崱端拿裨铝睢吩唬骸熬旁戮湃帐砧讓崱!鼻濉と钤凇斗滤慰烫接[敘》中說:“……存《御覽》一書,即存秦漢以來佚書千余種矣。”
第二,記載了大量的藥物別名,補充了對道地藥材的認識?!端幉俊芬胤街绢愇墨I39種,史料計103條,載有別名的藥物153種,對藥物的別名及產(chǎn)地非常重視。其中《從征記》《東陽記》《永嘉記》《湘州記》《南州異物志》等文獻已經(jīng)亡佚。保留的部分條文如《藥部四》引《永嘉記》曰:“赤石脂,出永寧赤石山。”《藥部五》引《南州異物志》曰:“漲海崎頭,水淺而多磁石。外徼人乘大舶,皆以鐵鍱鍱之。至此關(guān),以磁石不得過?!薄端幉堪恕芬断嬷萦洝吩唬骸吧哿攴蛞目h衡山出黃連?!边@些內(nèi)容對現(xiàn)代中藥的成分及產(chǎn)地研究有重要的學(xué)術(shù)價值,對查找和鑒別文獻資料中出現(xiàn)的一藥多名有一定的實用價值。
第三,記載了多種養(yǎng)生文化,加深了我們對古人追求“長生不老”的認識。文中大量史料記載“長生不老”“益壽延年”等內(nèi)容,其中“丹”“芝”“石藥”等與其關(guān)聯(lián)度最高、文獻頻次最多的部分編排位置靠前,可見宋代政府對“長生不老”的重視,這對我們了解宋代社會風(fēng)尚等有很重要的輔助價值。其中載有“芝”87種,擴展了我們對古人服食藥物養(yǎng)生認識的范圍,加深了我們對“芝”的認識,體現(xiàn)了古代對“芝”的美好向往,并向我們展示了多種多樣的“芝”文化。
總之,《太平御覽·藥部》記載藥物287種,引錄文獻158種,注文釋義181條,刻工姓名31人,史料達893條,載錄了大量與“長生不老”“益壽延年”相關(guān)的藥物,體現(xiàn)了當時道家煉丹修仙思想盛行的社會風(fēng)尚?!端幉俊费a充了對“芝”類、“藥物別名”“產(chǎn)地”“功效”的認識,保留了大量亡佚古籍,對宋代及宋以前本草學(xué)、道教研究和文獻輯佚有重要的學(xué)術(shù)價值,值得我們繼續(xù)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