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銘
慢性淺表性胃炎是臨床常見的幽門螺桿菌感染性消化系統(tǒng)疾病,發(fā)病后可受淋巴細胞、漿細胞浸潤后引發(fā)胃黏膜損傷、膽汁反流等慢性炎癥改變,且隨年齡增加,發(fā)病風險逐漸上升,且目前隨著內鏡診斷技術在消化科應用程度的提升,臨床診斷效果日漸顯著。由于慢性淺表性胃炎根本病因為幽門螺桿菌感染,故質子泵抑制劑的單一治療,雖具有較好胃黏膜損傷癥狀緩解作用,但無法根治病因,遠期療效較差[1]?;谏鲜鲅芯拷Y果,本文特納入86 例患者,對雷貝拉唑與多潘立酮在慢性淺表性胃炎患者治療中的應用效果及影響開展研究,現(xiàn)將研究結果詳述如下。
1.1 一般資料 納入本院2019 年3~12 月收治的慢性淺表性胃炎患者86 例作為研究對象,依據(jù)隨機數(shù)字配對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3 例。對照組中,男23 例,女20 例;年齡25~57 歲,平均年齡(41.05±5.35)歲;病程2~13 個月,平均病程(7.54±1.85)個月;經消化鏡檢后確診輕度患者7 例、中度患者22 例、重度患者14 例。觀察組中,男22 例,女21 例;年齡26~59 歲,平均年齡(42.51±5.51)歲;病程2~12 個月,平均病程(7.08±1.70)個月;經消化鏡檢后確診輕度患者8 例、中度患者21 例、重度患者14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研究經本院倫理會監(jiān)督開展;②患者入院經消化內鏡檢查后均確診為慢性淺表性胃炎,并在確認治療方案后,同意參與,簽署知情書。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類型消化系統(tǒng)疾病者;②合并研究用藥禁忌證或過敏反應者;③合并胃部惡性腫瘤疾病者。
1.2 方法 對照組予以雷貝拉唑治療,雷貝拉唑鈉腸溶片(山東新華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80683,規(guī)格:10 mg/片)口服,晨服,劑量根據(jù)患者病情調整,基本劑量為10~20 mg/d。觀察組予以雷貝拉唑和多潘立酮聯(lián)合治療:雷貝拉唑治療方法同對照組;取多潘立酮片(黑龍江諾捷制藥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20084577,規(guī)格:10 mg/片)口服,餐前15~30 min 時服用,10 mg/次,3 次/d。兩組患者均需連續(xù)治療4 周,4 周后入院復查,期間患者均需保持清淡飲食、良好生活習慣及服藥依從性,若患者服藥2 周后癥狀無緩解跡象或加重則需及時入院復診,調整治療方案。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對比兩組治療前后癥狀積分和胃鏡積分、臨床癥狀緩解時間、治療效果、藥物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①癥狀積分根據(jù)患者治療前后早飽、反酸、噯氣及食欲減退癥狀表現(xiàn)進行評估,無/有癥狀積分分別為1、2 分,輕、中、重度癥狀積分分別為1、2、3 分,兩項分值相加所得總數(shù)則為該癥狀積分,取各癥狀評估積分均數(shù)進行組間對比。②胃鏡積分根據(jù)患者消化內鏡檢查后胃黏膜損傷、胃黏膜色澤等項目進行綜合評估,總分為0~10 分,積分越低則表明患者胃黏膜健康程度越好。③療效判定標準:顯效:患者經治療后,癥狀均基本緩解,胃鏡積分較治療前降低幅度>50%;有效:患者經治療后,臨床癥狀均有明顯好轉,胃鏡積分較治療前改善幅度在20%~50%;無效:患者經治療后,癥狀無變化或進展,胃鏡積分改善幅度<50%。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④臨床癥狀緩解時間,以患者服藥后各類癥狀自感首次減輕時間為準,取各組癥狀緩解時間均數(shù)參與對比。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積分、胃鏡積分對比 治療前,對照組早飽、反酸、噯氣及食欲減退癥狀積分及胃鏡積分分別為(3.71±0.44)、(3.85±0.35)、(3.75±0.42)、(3.81±0.39)、(8.52±1.15) 分,觀察組分別為(3.70±0.42)、(3.87±0.39)、(3.78±0.46)、(3.85±0.41)、(8.48±1.09)分;兩組早飽、反酸、噯氣及食欲減退癥狀積分及胃鏡積分對比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t=0.1078、0.2503、0.3158、0.4635、0.1655,P=0.9144、0.8030、0.7529、0.6442、0.8689>0.05)。治療后,對照組早飽、反酸、噯氣及食欲減退癥狀積分及胃鏡積分分別為(2.16±0.32)、(2.35±0.36)、(2.36±0.51)、(2.39±0.35)、(5.03±0.75)分,觀察組分別為(1.44±0.29)、(1.51±0.32)、(1.49±0.31)、(1.48±0.35)、(2.98±0.58) 分;兩組早飽、反酸、噯氣及食欲減退癥狀積分及胃鏡積分均明顯低于治療前,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早飽、反酸、噯氣及食欲減退癥狀積分及胃鏡積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0.9327、11.4359、9.5589、12.0557、14.1786,P=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5)。
2.2 兩組臨床癥狀緩解時間對比 對照組早飽緩解時間為(4.05±1.25)d、反酸緩解時間為(3.98±1.44)d、噯氣緩解時間為(4.23±1.31)d、食欲減退時間為(5.08±1.52)d,觀察組早飽緩解時間為(2.54±1.12)d、反酸緩解時間為(2.39±1.08)d、噯氣緩解時間為(2.41±0.97)d、食欲減退時間為(3.54±1.22)d;觀察組早飽、反酸、噯氣緩解時間及食欲減退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t=5.8996、5.7924、7.3217、5.1812,P=0.0000、0.0000、0.0000、0.0000<0.05)。
2.3 兩組治療效果對比 治療后,對照組中顯效16 例、有效21 例、無效6 例,治療總有效率為86.05%(37/43);觀察組中顯效19 例、有效23 例、無效1 例,治療總有效率為97.67%(42/43);研究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3.8879,P=0.0486<0.05)。
2.4 兩組藥物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對比 治療期間,對照組發(fā)生頭暈1 例、口干1 例、倦怠0 例、皮膚反應0 例,共計2 例,藥物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4.65%(2/43);觀察組發(fā)生頭暈1 例、口1 例、倦怠1 例、皮膚反應1 例,共計4 例,藥物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9.30%(4/43);兩組藥物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7167,P=0.3972>0.05)。
慢性淺表性胃炎是臨床中常見慢性消化系統(tǒng)疾病類型,臨床占比及發(fā)病率均較高,發(fā)病后患者除伴有反酸、噯氣等常見胃炎癥狀外,還可伴上腹部疼痛癥狀,癥狀具有長期反復性發(fā)作特征,對患者健康及生活質量均可造成不良影響。臨床治療中,由于疾病發(fā)病誘因較多,故針對此類疾病以緩解臨床癥狀、胃黏膜保護為治療原則,并輔以生活飲食習慣改善措施,以促進患者病情轉歸。質子泵抑制劑作為此類疾病常用治療藥物,可在藥物成分作用后抑制患者胃酸分泌,以減慢胃容物消化及排空速度,積極保護患者胃黏膜,但此類療法雖具有較好即時效果,遠期療效及癥狀改善則仍存在局限,需采取聯(lián)合用藥方式予以提升[2,3]。
本次研究中以雷貝拉唑及多潘立酮為研究藥物,分析質子泵抑制劑聯(lián)合用藥方案對慢性淺表性胃炎治療效果。雷貝拉唑為臨床常見質子泵抑制劑,其成分雖無抗膽堿能及抗H2組胺特性,但可在進入胃部后附著于胃壁組織,經胃壁細胞實現(xiàn)對H+-K+-ATP 酶的選擇性拮抗作用,進而實現(xiàn)對患者胃酸分泌情況的改善、抑制作用,藥物起效較快,服藥后4 h 內即可達到血藥濃度峰值,胃酸抑制效果可在服藥23 h 后實現(xiàn),且半衰期較長,可在長期作用后,在較短時間內促進患者癥狀改善,但藥物穩(wěn)定時間較短,停藥后患者易復發(fā),故遠期療效相對較差。多潘立酮的聯(lián)合應用,則可在雷貝拉唑治療基礎上,借助藥物中所含外周多巴胺受體阻滯成分,在人體胃腸壁直接作用后,促進食道下部括約肌張力的有效提升,可有效降低胃容物反流風險,實現(xiàn)對食道及胃黏膜的有效保護,且此類藥物所具有的腸胃蠕動促進效果,還可積極促進胃排空,改善患者消化水平降低所致癥狀,并在不影響胃液正常分泌情況下,抑制膽汁反流癥狀,強化患者癥狀緩解效果,穩(wěn)定治療效果。上述兩類藥物均具有較高人體代謝率,故服藥后毒性成分在人體內累積較少,嚴重藥物不良反應誘發(fā)風險較低,輕微不良反應也可在停藥后1 周內自愈,聯(lián)合用藥安全性顯著[4,5]。
綜上所述,慢性淺表性胃炎治療中應用雷貝拉唑、多潘立酮聯(lián)合方案,可實現(xiàn)對患者病情的有效緩解,促進病情轉歸,且安全性顯著,可在臨床中酌情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