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琰異 李 雯 常光哲 李艷梅
(1.山東中醫(yī)藥大學,山東 濟南 250355;2.山東省濟南市中醫(yī)醫(yī)院,山東 濟南 250012;3.山東省中醫(y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山東 濟南 250001;4.山東省中醫(yī)藥研究院,山東 濟南250000)
尿潴留作為中風急性期最常見的合并癥,是腦卒中患者發(fā)病率極高的泌尿系統(tǒng)疾患[1]?,F(xiàn)代醫(yī)學認為其發(fā)生由于大腦排尿中樞以及神經傳導通路病變,導致逼尿肌反射亢進及膀胱松弛擴張,引起尿道功能障礙[2]。中醫(yī)稱之為“癃閉”,病性以本虛為主,腎陽不足,累及肺脾,無力化氣,氣不行水以致膀胱開合失司,導致排尿點滴不通。目前西醫(yī)治療無特效藥,且中風后患者多為高齡患者、身體基礎差,激素用藥副作用大,故臨床用藥受到限制。近年來,運用中醫(yī)治療尤為針刺治療尿潴留發(fā)揮了巨大優(yōu)勢[3-5],其安全性能高、操作簡單、療效顯著,越來越受到國內外學者的關注。眼針配合體針治療不僅從根本上解除病痛,還避免了激素用藥給身體帶來的危害。本文重點探討眼針配合體針在治療中風后尿潴留中的作用。
中風后尿潴留屬中醫(yī)學“癃閉”范疇,以小便量少,點滴而出甚則閉塞不痛為主癥[6]。癃閉之名首見于《黃帝內經》,后歷代醫(yī)家對其進行了闡述助后人辨證施治?!额愖C治裁》曰“閉者小便不通,癃者小便不利”?!端貑枴れ`蘭秘典論》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膀胱的生理功能為貯藏尿液,通過腎的氣化作用,尿液排出體外?!端貑枴吮静髡摗贰鞍螂撞?,小便閉”。《景岳全書》有“真陽下竭,元海無根,氣虛不化而閉”。癃閉病位在膀胱,臨床常見分型有脾氣不升、濁瘀阻滯、腎元虧虛等,屬津液病,其發(fā)病與肺、脾、腎諸臟相關,三者在人體水液代謝中起主要作用。水飲入胃,經脾轉輸上輸于肺,經肺肅降,下輸于腎,經腎的氣化作用,化生尿液排出體外,三臟功能失司,津液運行障礙,小便不通。中風后尿潴留體虛久病,證屬腎元虧虛[7]。實為腎陽虧虛,腎為諸陽之本,久而久之必然累及肺脾,肺氣不降,脾失健運,中氣下陷,津液輸布障礙,水道不通;腎陽不足、肺氣不利、脾氣不降相互影響,致元氣大傷,膀胱氣化無力,開合不利而致小便閉塞不通。“六腑以通為用,以通為補”,故通利為癃閉治療原則,虛證則宜溫脾腎、助氣化、通補結合,小便則通。
眼針療法是彭靜山教授在“觀眼識病”理論基礎上結合自己的臨床實踐而創(chuàng)立的一種通過針刺眼眶周圍“八區(qū)十三穴”治療全身疾病的微針療法[8]。眼作為五官之一,與臟腑、經脈有密切聯(lián)系。根據(jù)“看眼識病”的理論原則,通過觀察眼睛血絡的形態(tài)顏色變化從而判斷疾病所在臟腑,如果臟腑功能失調,可形象反映在眼睛血絡?!鹅`樞·五臟生成》說“諸脈皆屬于目”。經絡學說認為,十二經脈直接、間接都與眼目有關聯(lián)。諸氣皆屬于肺,氣脫目不明;精氣稟受于脾土而上貫于目;腎生腦髓、目系屬腦;膀胱經起于目內眥,可見肺、脾、腎、膀胱4經獨與眼有密切關系。此外,四者與津液相關,肺氣行則水行,主一身之氣,通調水道;脾氣主升,運化水液;腎為水臟,先天之本,主水,主津液的生成與排泄;膀胱為州都之官,主藏津液。眼目的營養(yǎng),氣血調和,皆關系到肺、脾、腎、膀胱的功能,二者相互影響,以“觀眼識病”為原則,諸臟功能失調,腎元虧虛,肺脾不足,水液運行障礙,均可反應于眼目。現(xiàn)代研究表明,眼針穴區(qū)分布于眼眶及眼附屬器等解剖結構上,其周圍有大量的肌肉、動靜脈、神經分布。眼針施針后,可刺激穴區(qū)對應的感覺神經干及其分支末梢、密集的神經纖維和彈性纖維,有效調節(jié)大腦神經傳導束,刺激排尿中樞,促進排尿反射[9]。眼針的穴區(qū)劃分是以瞳孔為中心將眼眶周圍分為8個等區(qū),各區(qū)代表的臟腑則左右相同,腎、膀胱均屬2區(qū),肺、脾分別為1區(qū)和7區(qū)。通過針刺眼部相應的臟腑區(qū)域,從而調節(jié)五臟六腑經絡氣血,協(xié)調機體陰陽,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2.1 臨床應用 眼針作為微針療法,可治療多種疾病,對中風、痹證、各種痛證等神經系統(tǒng)疾病療效頗佳。臨床報道指出,眼針療法具有調節(jié)血漿內皮素、降鈣素含量,抑制炎癥反應的作用,通過修復受損神經元來減輕腦缺血再灌注損傷[10]。將眼針應用于中風后尿潴留治療,就該病而言,病位在膀胱,發(fā)病與肺、脾、腎臟相關,故眼針取肺、脾、腎、膀胱4區(qū),溫補腎陽的同時,補益肺脾。腎陽足則腎氣充,蒸化有權;肺氣得充,肅降正常;脾氣健運,中氣則強;膀胱氣化功能恢復,升降開合有度,小便得通。
2.2 操作手法 眼針多采用眶外橫刺法,選用0.34 mm×15 mm不銹鋼針,針刺時先用左手壓住眼球,使眼眶的皮膚繃緊,右手持針,距離眼眶邊緣2 cm處沿皮橫刺2~4 cm,最深不可超過0.5寸,不可刺入過深以免傷及眼球。橫刺時從穴區(qū)的一側刺向另外一側,通過真皮層到達皮下組織,在所在經區(qū)邊緣進針不得超越經區(qū)。為增加療效,可取雙側同名經區(qū)同時進行針刺。進針要穩(wěn)、準、快,得氣時在眼區(qū)周圍可有觸電樣反應或酥酥地上下竄動,或酸麻、脹重,或發(fā)熱、發(fā)涼等感覺。若不得氣可將針提至皮下,調整針刺方向后重新刺入。針刺留針5~30min,以患者癥狀減輕為度。起針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壓針孔片刻,以防皮下血腫或淤青。針刺結束后,囑患者注意休息,避免用眼過度、情緒激動及過度勞累。
體針療法是通過毫針針刺人體十四經絡腧穴而治療相關疾病的方法,為傳統(tǒng)針刺醫(yī)術中最主要、最常見的一種療法,其主要體現(xiàn)了中醫(yī)學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理論,腧穴所在,主治所及[11]。中風后尿潴留針刺臨床取穴各有不同,無統(tǒng)一標準,根據(jù)臨床報道,使用頻數(shù)最高的穴位為關元、曲骨、絕骨、三陰交和陰陵泉[12-14]。中醫(yī)學認為“六腑為病則重用腹募”,《奇經八脈考》云“任為陰脈之海,(在兩陰之間)上行而外出,循曲骨,上毛際,至中級”,任脈循行于少腹,主治泌尿系統(tǒng)疾??;《脈經》云“針關元利小便”。關元位于臍下3寸,其位置接近膀胱,又為小腸經募穴,歸屬任脈,具有補益腎陽作用,常作為治療癃閉要穴。研究表明,針刺關元可以刺激膀胱逼尿肌,增加膀胱收縮力,促使排尿[15]。曲骨為任脈穴,位于下腹部,恥骨聯(lián)合上緣,與膀胱解剖位置相近,主治膀胱脹滿、小便量少等下焦疾病。絕骨屬足少陽膽經,為髓會,可治療中風后遺癥,研究表明,針刺絕骨可以改善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腦血管舒縮反應能力,促進神經功能恢復[16]。三陰交、陰陵泉均屬脾經穴,三陰交為足三陰經交會穴,肝、脾、腎3經均循行于少腹,足厥陰肝經“繞陰器”,足少陰腎經“絡膀胱”;陰陵泉為脾經合穴,“足太陰脾脈所入為合水”。脾主運化水液,津液代謝異常病證均與脾失健運有關,針刺三陰交、陰陵泉有健脾利濕通淋,調理脾氣升降,治療小便異常諸癥之功效。研究指出,針刺陰陵泉、三陰交等穴位可以提高膀胱組織ATP含量,升高膀胱內壓,刺激排尿[17-18]。
患某,男性,68歲,2019年3月12日就診。其女代述,患者半年前因腦干出血出現(xiàn)意識喪失,右側肢體偏癱、排尿困難。住院期間(神經內科)給予脫水、降壓、營養(yǎng)神經對癥治療。病情穩(wěn)定后,尿管拔除,患者意識恢復,右側肢體痿廢,小便欲解不下伴小腹脹痛。要求針刺治療,以期改善患者癥狀,減輕痛苦。刻下癥:面色無華,精神委頓,腰酸乏力,神疲怕冷,舌淡紅苔薄白,脈沉細無力,以手觸及下腹部,膀胱較為充盈。西醫(yī)診斷:中風后尿潴留;中醫(yī)診斷:癃閉(腎元虧虛證)。治則:溫補腎陽、化氣利水。取穴:眼針取肺區(qū)、脾區(qū)、腎區(qū)、膀胱區(qū);體針取關元、曲骨、絕骨、三陰交、陰陵泉。刺法:眼針選用0.34 mm×15 mm一次性針灸針,取雙側肺區(qū)、脾區(qū)、腎區(qū)、膀胱區(qū)行眶外橫刺法,左手固定眼球,右手持針,在眶骨邊緣2 mm處輕輕向穴區(qū)的方向沿皮刺入0.2~0.4寸,不行手法,針刺過程中有酸麻發(fā)熱感向下腹部放射;體針選用0.25 mm×40 mm一次性針灸針,針刺關元、曲骨時,以左手扶針體緩緩進針,以免傷及膀胱,行雀啄法,使針感向陰部放射有溫熱感為得氣;絕骨、三陰交、陰陵泉均取雙側,直刺進針,得氣后行平補平瀉法盡量使針感上傳。留針25 min,每5 min行針1次(除眼針外)。每日1次,一周5次,連續(xù)治療3 d后,患者小便自解,小腹脹滿、腰膝酸軟、神疲怕冷等兼癥基本消失。
按語:患者年老體弱,中風后小便不通,又見腰膝酸軟,神疲乏力兼見癥狀,素體腎陽虧虛,病久元氣大傷,傷及肺脾;腎失溫煦,脾失健運,肺氣失司,膀胱氣化無權,氣不化水,水液運行障礙導致尿閉。此外,患者白睛肺、脾、腎、膀胱4區(qū)血絡顏色淺淡,可見病在肺、脾、腎、膀胱。眼針肺、脾、腎、膀胱4區(qū)健脾補肺、溫腎陽利膀胱,腎陽溫煦,水府得充,肅降肺氣,脾氣健運,水液代謝正常。關元、曲骨為任脈穴,關元為人體元氣關藏之處,名下丹田,曲骨又為“人體之泉”,取之補腎助陽、益氣行水,通利小便。絕骨屬足少陽膽經,絕骨為髓會,可治療中風后遺癥,具有溫腎助陽,益氣填精之功。三陰交為三陰經交會穴,取之調節(jié)肝脾腎功能,益氣助陽,化氣利水;陰陵泉屬足太陰脾經合穴,五行屬水,有健脾化濕、通利三焦之功效。與三陰交均屬脾經穴,脾為后天之本,主行津液,二穴合用,脾氣健運,中氣則強,小便則通。諸穴合用,腎陽得以溫補,肺脾元氣充沛,氣的推動溫煦作用恢復,腎蒸騰氣化有權,膀胱開合有度,氣行則水行,故小便自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