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孤獨的”人類之聲

2021-04-01 04:53:42牛瑞妍
名作欣賞·學術(shù)版 2021年3期
關(guān)鍵詞:切爾諾貝利民族精神

摘 要:在2015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后,阿列克謝耶維奇,這位白俄羅斯作家逐漸進入了大眾的視野,她的作品也因為獨特的寫作風格和震驚世界的故事背景而受到人們的廣泛關(guān)注?!肚袪栔Z貝利的祭禱》作為阿列克謝耶維奇復調(diào)寫作的代表作之一,在這部書的每一個故事中都深刻地體現(xiàn)著俄羅斯民族特有的“聚合性”思想,本文運用文本分析的方法,通過分析這部書中“自由性”和“統(tǒng)一性”這兩個“聚合性”的基本因素來分析書中特有的“聚合性”主題,進而體現(xiàn)出其中獨特且偉大的民族精。

關(guān)鍵詞:切爾諾貝利 聚合性 民族精神

一、小說作者與內(nèi)容簡介

《切爾諾貝利的祭禱》(Чернобыльская молитва)的作者斯維特蘭娜·阿列克謝耶維奇(Светлана АлександровнаАлексиевич)于1948年出生于蘇聯(lián)斯坦尼斯拉夫,畢業(yè)于白俄羅斯國立大學(現(xiàn)明斯克大學)新聞系。在成為一名作家之前,其職業(yè)是一名白俄羅斯記者,因此與其他書寫戰(zhàn)爭文學的作家不同,她更加善于用記者的方式,通過與當事人進行面對面的訪談來創(chuàng)作紀實文學,著作有《戰(zhàn)爭中的非女性面孔》(У вщйны женское лицо)、《最后的見證者》(Последние свидетель)、《鋅皮娃娃兵》(Цинковые мальчик)、《切爾諾貝利的祭禱》(Чернобыльская молитва)和《二手時間》(Время секонд хэнд)。在這些紀實文學中,她以記者的視角記錄并還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阿富汗戰(zhàn)爭、蘇聯(lián)解體、切爾諾貝利核事故等人類歷史上的重大災難和事件。她特有的寫作方式以及對人類重大事件的關(guān)注,使她先后獲得了包括瑞典筆會獎、德國萊比錫圖書獎、美國國家書評人獎、德國書業(yè)和平獎等在內(nèi)的多項大獎,并在2015年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由此,她的作品逐漸受到了人們的關(guān)注?!肚袪栔Z貝利的祭禱》作為她最廣為人知的作品之一,全書以訪談的形式記錄了1986年切爾諾貝利核事故發(fā)生后在那里救援、工作、生活的,和切爾諾貝利息息相關(guān)的小人物的故事。他們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名字,但在切爾諾貝利紀念冊上卻并沒有他們的身影,他們的名字僅被留在了隔離區(qū)和醫(yī)院的病房里,在切爾諾貝利的上空散發(fā)著孤獨的聲音。

二、復調(diào)寫作和聚合性思想

在2015年諾貝爾頒獎典禮上,“她的復調(diào)寫作,成為我們時代里苦難與勇氣的一座紀念碑”,是獻給阿列克謝耶維奇的頒獎詞。受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影響,復調(diào)寫作成為阿列克謝耶維奇作品的一大特色,區(qū)別于傳統(tǒng)的已經(jīng)定型的歐洲小說模式,在復調(diào)小說中,主人公通過對話討論人類思想中的重大問題,作者并不直接參與到討論中,在文中作者不會給出蓋棺定論的結(jié)論,也不會有最后的總結(jié),作者所做的只是創(chuàng)作,只是給予作品中人物以靈魂,只是產(chǎn)生對話。而在這些復調(diào)小說中體現(xiàn)的藝術(shù)共同點則是有著基于正教理念和俄羅斯民族文化的深刻背景, 其中主要的制約因素是“聚合性”(соборность)?!熬酆闲浴弊鳛橐粋€神學概念,最初是由俄羅斯斯拉夫派領(lǐng)袖阿里克謝·斯捷潘諾維奇·霍米亞科夫提出,用來表明東正教會與天主教會、新教會之間的根本不同?;裘讈喛品蛘J為,聚合性作為俄羅斯精神的特征之一,涵蓋著“俄羅斯的共同性原則、對集體生活的熱愛、合作的原則、愛與自由的統(tǒng)一”的觀念,這種聚合性的核心內(nèi)容則被歸納為 “多樣性中的自由統(tǒng)一”。 霍米亞科夫充分肯定自由為通向統(tǒng)一之路,并不斷尋找著更為有效的團結(jié)力量,并且他認為,只有愛才能夠成為這種力量。當代正教思想家尼·斯特盧威則對該名詞做了進一步的解釋,他認為:“聚合性就是實現(xiàn)最廣泛的多樣化的同時達到最大限度的統(tǒng)一?!?由此,我們認為復調(diào)小說形成的緣由與“聚合性”密不可分,我們也可以看出“聚合性”中的兩個基本因素——自由性和統(tǒng)一性。

三、多樣性中的自由統(tǒng)一

《切爾諾貝利的祭禱》作為阿列克謝耶維奇典型的復調(diào)寫作的作品,在書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很明顯的“聚合性”思想觀念。接下來,本文將通過文本分析的方法,分析這部書中“自由性”和“統(tǒng)一性”這兩個基本因素,由此來分析書中的“聚合性”主題。

1.多樣性中的自由性

首先,是自由且平等的主體。在《切爾諾貝利的祭禱》這本書中,所有敘述者都是有著自主意識并能夠與作者處于同一高度的自由主體,正如巴赫金所說:“人物一旦被作者創(chuàng)造出來就必將依據(jù)自身的藝術(shù)邏輯,自己的規(guī)律發(fā)展。”在復調(diào)式小說中,作者對主人公不再有著絕對主宰地位,作者在書中也絕不是高于一切的類似于上帝的存在,復調(diào)式作者將每一個聲音都作為一個主體,賦予他們以生命。在書中,我們找不到一個固定的主人公,每一個故事都在講述著不同的人生;同時,我們也并不會看到阿列克謝耶維奇對受訪者所講述的故事做出自己的評論和感想,她所做的只是將故事原原本本地記錄下來。也就是說在書中,作者如何思考、如何評判、如何看待人物和事件已經(jīng)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故事主人公如何看待自己、如何看待這個事件。

其次,是不同且自由的交叉。在這本書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多種不同維度的交叉:既有多語境的交叉,如回憶、復述、想象、片段、意識流等;也有多人物的交叉,如作者本人、獨訪中的故事主人公、群訪中不同身份的人物等;更有不同環(huán)境和多重時間的交叉,如事件發(fā)生的不同環(huán)境、采訪敘述的不同時間、接受訪問的不同方式等。這些多角度的交叉貫穿在書中,構(gòu)成了書中的自由交叉風格。

再次,是不同且自由的聲音,這也是復調(diào)寫作中最顯著的特點之一。在《切爾諾貝利的祭禱》這部書中,不同的聲音代表著不同的思想,更重要的是,這些聲音并沒有孰強孰弱,作者賦予了他們生命,也賦予了他們平等的權(quán)利。同時,作者還向我們展示了同一件事情的不同聲音:在這部書中,從輻射區(qū)普通群眾的角度,我們可以聽到對持槍者的恐懼:

“我不想回憶,太可怕了。士兵把我們趕出來,他們開著那種越野大軍車進來,還有自行火炮。一個老人躺在地上,他快要死了。他們要讓我們到哪兒去?‘我這就站起來,他哭著說,‘我自己走到墓地,自己走。他們給我們的家園賠償了什么?賠償了什么?您看,這里多美!誰能賠償這里的美麗?這里是度假區(qū)??!”

……

“警察在呼喊,他們開著汽車來了。我們都躲進森林里,就像當年躲避德國人一樣。一次,他們和檢察人員一起來找我們的麻煩,威脅說要判?我們的刑。我說:‘那就判我一年,我去服刑,完了再回來。他們又喊了一氣,我們沒有作聲。我有康拜因先進工作者獎?wù)拢谷贿€叫著:‘依照《刑法》第十條一樣可以判你刑……”

而從士兵和警察的角度,我們可以聽到成為英雄的“自豪感”和令人感嘆的犧牲精神:

“我是軍人,應該服從命令……我們曾為此發(fā)誓……”

……

“聽到召喚,我就去了。義不容辭!我是共產(chǎn)黨員,一定要站在前列!情況就是這樣。我在警察局工作,是高級警察?!?/p>

……

“現(xiàn)在,我不去評判任何人,我理解他們。都是年輕人。但我還是會去……這是肯定的。他不去,我去。這就是男子漢!”

在書中,不同的故事傳遞出不同的自由聲音:或憤怒、或無助、或惶恐、或英勇。最為重要的是,每一種自由的聲音都沒有被其他聲音所趨同,而是一直延續(xù)到了故事的最后。就像即使我們在后來的故事中知道了警察和士兵的犧牲和迫不得已,但每次看到普通隔離區(qū)群眾的故事時還是會體會到他們對持槍者的憤怒以及無助。

最后,是故事的多樣性和未完成性所體現(xiàn)出的自由性。在這本書中,體現(xiàn)的僅僅是與切爾諾貝利事件有關(guān)的一部分的故事,我們可以認為,只要作者想繼續(xù)采訪下去,她就可以和更多的與切爾諾貝利事件相關(guān)的人物溝通,甚至是他們的兒女后代,他們都是這場事故的見證者。多樣性是指在這部書中,作者并沒有在書中給出自己的結(jié)論,并沒有給出一個完整的結(jié)尾,而切爾諾貝利的故事會隨著時間一直延續(xù)下去,正如歌德所說:“你不能完結(jié),這使你偉大……”

2.多樣性中的統(tǒng)一性

在初看《切爾諾貝利的祭禱》這部小說時,我們會認為它只是不同故事的合集,每一個故事都有自己的敘述者和發(fā)展趨勢。但當我們讀完這部書后,我們會發(fā)現(xiàn)在這些看似沒有關(guān)聯(lián)的故事與故事中,剝?nèi)サ艄适碌膬?nèi)容,我們會看到切爾諾貝利人們相似的精神和追求,這些相似的精神和追求也進一步構(gòu)成這部書多樣性中的統(tǒng)一性,展現(xiàn)了其民族精神中的高度統(tǒng)一性。

第一點是對上帝的信仰。如同丘特切夫(Тютчев)在他的詩中所寫的:“對俄羅斯只能是信仰?!痹诙砹_斯這樣一個帶有濃郁的宗教色彩的民族,人們從小就在潛移默化地接受著東正教的思想,這使得人們對上帝的信仰有時甚至超越了對生命的渴望。在這本書中,盡管每個故事的敘述者身份地位、受教育程度都不盡相同,但在每個故事中我們都可以看到他們對上帝的信仰和追求。首先從這本書的書名中我們就可以發(fā)現(xiàn),“祭禱”這個詞本身就帶有一定的宗教色彩,這本書在最后之所以改名為《切爾諾貝利的祭禱》,我認為很大原因是展現(xiàn)了人們在書中對于上帝的禱告。受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影響,在阿列克謝耶維奇的書中,所有的受難者似乎都體會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向世人宣揚的上帝之愛,俄羅斯民族對上帝的信仰有著一種神圣的狂熱。書中的很多敘述者都強調(diào)過這樣的一句話:“從前是共產(chǎn)主義取代了上帝,現(xiàn)在這里只剩下了上帝。”在對自己的國家和政府失去希望后,上帝成為切爾諾貝利人希望的寄托,而對于上帝的信仰也成為他們生活中唯一的光芒,成為支撐他們活下去的勇氣和信念。

其次,是對家園的熱愛。這一點在每一個切爾諾貝利人的故事中都有所體現(xiàn):

“我們會在這里生活?,F(xiàn)在這里就是我們的家。切爾諾貝利,我們的家。我們的祖國……(突然笑了)這里的鳥兒和我們家鄉(xiāng)的一樣?!?/p>

……

“在我們看守期間,一個當過集體農(nóng)莊主席的人帶著當?shù)卮迕駚砹耍麄円呀?jīng)被遷移到別的地方,分到了房子,但他們還是返回這里收玉米,下種,把干草打成包。我們在干草包里找到了藏起來的縫紉機、摩托車、電視機。因為受了輻射,電視機已經(jīng)不能看了……他們來跟你做交易:他們給你一瓶自釀燒酒,你得允許他們帶走一個兒童推車。”

……

“我的姥姥……她在新地方住不慣,一直想家。她在臨終前說:“我想吃酸饃?!币呀?jīng)好幾年不讓吃酸饃了,因為它最容易吸收輻射。我們把她的遺體運到老家杜布羅夫卡村安葬……那里已經(jīng)是鐵絲網(wǎng)攔起來的隔離區(qū)?!?/p>

不論是在死后被運送回隔離區(qū)的老人,還是帶領(lǐng)村民回到隔離區(qū)收莊稼的農(nóng)莊主席,在切爾諾貝利人的心中,隔離只是暫時的,與核輻射帶來的危害相比,更為可怕的事情是無法再一次回到自己的家園。如果說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宗教大法官”中提出了“要自由還是要面包”的命題,那么切爾諾貝利人在這部書中給出了他們的答案,他們需要面包,需要來自切爾諾貝利的面包,這一點也恰恰體現(xiàn)了俄羅斯民族中特有的村社精神。

第三點,是對“情”與“愛”的追求,這里的“情”字不單單指夫妻、戀人之間的愛情,還包括親情、友情等同樣令人動容的情感。在書中,有面對身受一千六百倫琴輻射,已經(jīng)成為高危輻射體的丈夫、不離不棄的消防員的妻子,即使陪伴的代價是他們未出生的孩子:

“他會死的?!彼龑ξ艺f:“還能怎么樣?他受了一千六百倫琴的輻射,四百倫琴就可置人于死地?!彼哺械酵锵?,但那是另外一種。可他是屬于我的……是我的愛。”

……

“看上去是個健康的嬰兒。小胳膊,小腿兒……可她有肝硬化……肝上有二十八倫琴輻射……先天性心臟病……四個小時后我被告知,女孩死了?!?/p>

有對一出生就與別人不同的女兒呵護備至,為了讓女兒可以活下來而拼盡全力的母親:

“她生下來的時候……就不像個嬰兒,而是像個肉口袋,渾身上下沒有一條縫兒,只有眼睛睜著?!?/p>

……

“我不讓自己哭……我不能哭……我到處求救,寫信:請把我女兒接走,哪怕是用作試驗……為了科研……把她當作實驗的青蛙,做實驗的兔子我都同意,只要她能活下來(哭)我寫了幾十封信……哦,主??!”

在書中,我們感受到了核輻射給人們帶來的嚴重危害,但在危害的背后,從書中的字里行間,從每一個主角的敘述中,我們看到了切爾諾貝利人并沒有被這樣的災難打敗,他們還在努力地生活,因為在他們的心中仍有“愛”的存在。就像書中所記載的那句話:“我愛他,哪怕眼看著他變成一個怪物?!闭且驗樾闹杏小皭邸钡拇嬖?,才會在每一個不同的故事中,我們都會感受到切爾諾貝利人對生命的希望。

四、“聚合性”思想中所體現(xiàn)的“孤獨的”人類之聲

不僅是在《切爾諾貝利的祭禱》這部書中,“聚合性”的思想在阿列克謝耶維奇的其他作品中都有體現(xiàn)。我們認為,阿列克謝耶維奇的作品是通過“災難”形成聚合的:在《戰(zhàn)爭中的非女性面孔》中,作者采訪參加“二戰(zhàn)”的女兵,以女性視角記錄這場戰(zhàn)爭;在《最后的見證者》一書中,受訪者是那些已經(jīng)長大成人的戰(zhàn)爭親歷者,在采訪中回憶著自己充滿了戰(zhàn)爭氣息、噙滿了淚水與痛苦的童年;在《鋅皮娃娃兵》中,接受采訪的主要人物則是在阿富汗戰(zhàn)爭中失去兒子的母親們。

“聚合”的體現(xiàn)并不是簡單的具體地點的集聚,不是事件周而復始的發(fā)生,而是民族精神的凝聚與意志的統(tǒng)一,是人們內(nèi)部靈魂的統(tǒng)一。從書中樸實且真摯的話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不論是受到戰(zhàn)爭的侵襲,還是比戰(zhàn)爭更加可怕的輻射危害;不論是希望報效祖國進入輻射區(qū)的士兵,還是那些被驅(qū)逐出自己家園的普通市民,在每一個故事背后,在故事所展現(xiàn)出的精神領(lǐng)域中,都有著人們堅定的信仰和追求。

在書中,看似每個講述者只在講述自己的故事,都在散發(fā)著“孤獨的”人類之聲,但在“孤獨”的背后,卻是偉大且堅定的集體主義觀念和俄羅斯特有的民族精神,這種獨特的觀念和信仰使得每一個受到災難的切爾諾貝利人得以聚合,使得每一個切爾諾貝利人的靈魂不再孤獨,使得人們相信在災難過后,承載著民族生機和希望的幸福之花,依舊會在這片土壤上重新綻放。

參考文獻:

[1] Алексиевич С. Чернобыльская молитва : Хроникабудущего[M].Москва,Время,2007.

[2] Хомяков А.С. Сочинения. В2т[C].Т. 2, М.,Мед иум,1994.

[3] 阿列克謝耶維奇.切爾諾貝利的祭禱[M].孫越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8.(文中所引該小說均出自此書,不一一另注)

[4] 田洪敏.傾聽心靈的聲音——斯·阿列克西耶維奇的非虛構(gòu)文學[J].外國文學動態(tài)研究,2015(6):5-10.

[5] 崔振蕾.淺談巴赫金復調(diào)理論——以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與罰》為例[J].煙臺職業(yè)學院學報,2015(4):78-81+89.

[6] 王志耕.“聚合性”與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復調(diào)藝術(shù)[J].外國文學評論,2003(1):110-120.

[7] 蕭凈宇.霍米亞科夫的教會論——俄羅斯東正教文化的理論根基與精神內(nèi)核[J].俄羅斯文藝,2007(2):68-70.

[8] 楊玉波.烏托邦的構(gòu)建:《苦難歷程》中的“聚合性”主題[J].俄羅斯文藝,2012(4):65-71.

作 者: 牛瑞妍,首都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俄羅斯語言文學。

編 輯:水涓 E-mail:shuijuan3936@163.com

猜你喜歡
切爾諾貝利民族精神
切爾諾貝利遺跡
中外文摘(2022年20期)2022-12-17 13:01:46
切爾諾貝利愛情故事
“來自切爾諾貝利的聲音”像幸存者身上的輻射殘留
“鬼城”火了
實地探訪切爾諾貝利
能源(2018年5期)2018-06-15 08:56:16
主旋律電影在國民教育中對民族精神的傳揚
電影文學(2016年19期)2016-12-07 19:29:41
提倡民族主義振奮民族精神
文史雜志(2016年6期)2016-12-03 19:23:02
《狼圖騰》與中國的圖騰文化
論“尚中貴和”思想對建構(gòu)和諧社會的指導意義
淺析古詩文中蘊涵的儒家文化精髓
十堰市| 喀喇沁旗| 安福县| 彭州市| 济源市| 鸡西市| 温泉县| 西安市| 望城县| 巴彦县| 师宗县| 滨海县| 冷水江市| 宜兰市| 公主岭市| 平顶山市| 拉萨市| 辽宁省| 马鞍山市| 陆河县| 西吉县| 霍城县| 岑溪市| 瑞昌市| 扎兰屯市| 黑龙江省| 阿克| 紫阳县| 渝中区| 高唐县| 友谊县| 翼城县| 青海省| 观塘区| 集安市| 房产| 莱州市| 柏乡县| 绥滨县| 辽中县| 逊克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