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氏春秋·離俗覽·貴信》
齊桓公伐魯,魯人不敢輕戰(zhàn),去魯國五十里而封之b,魯請比關內侯以聽c,桓公許之。曹翙謂魯莊公曰d:“君寧死而又死乎e?其寧生而又生乎?”莊公曰:“何謂也?”曹翙曰:“聽臣之言,國必廣大,身必安樂,是生而又生也。不聽臣之言,國必滅亡,身必危辱,是死而又死也?!鼻f公曰:“請從?!?/p>
于是明日將盟,莊公與曹翙皆懷劍至于壇上f。莊公左搏桓公,右抽劍以自承g,曰:“魯國去境數(shù)百里,今去境五十里,亦無生矣。鈞其死也h,戮于君前?!惫苤?、鮑叔進i,曹翙按劍當兩陛之間曰:“且二君將改圖,毋或進者?!鼻f公曰:“封于汶則可j,不則請死?!惫苤僭唬骸耙缘匦l(wèi)君,非以君衛(wèi)地,君其許之。”乃遂封于汶南,與之盟。
歸而欲勿予。管仲曰:“不可。人特劫君而不盟,君不知,不可謂智k。臨難而不能勿聽,不可謂勇。許之而不予,不可謂信。不智不勇不信,有此三者,不可以立功名。予之,雖亡地亦得信。以四百里之地見信于天下,君猶得也?!?/p>
莊公,仇也;曹翙,賊也,信于仇賊,又況于非仇賊者乎?夫九合之而合l,壹匡之而聽m,從此生矣。管仲可謂能因物矣。以辱為榮,以窮為通,雖失乎前,可謂后得之矣,物固不可全也。
齊桓公攻打魯國。魯國人不敢輕率作戰(zhàn),離魯國都城五十里封土為界。魯國請求像齊國的封邑大臣一樣服從齊國,齊桓公答應了。曹翙對魯莊公說:“您是愿意死而又死呢,還是愿意生而又生?”莊公說:“你說的是什么意思?。俊辈芰櫿f:“您聽從我的話,國土必定廣大,您自身必定安樂,這就是生而又生;您如果不聽我的話,國家必定滅亡,您自身必定遭到危險和恥辱,這就是死而又死?!鼻f公說:“我愿意聽從你的話?!?/p>
于是,第二天將要盟會時,莊公與曹翙都懷揣著劍來到盟會的土壇上。莊公左手抓住桓公,右手抽出劍來指向自己,說:“魯國都城本來離邊境幾百里。如今離邊境只有五十里,反正也無法生存了。削減領土不能生存與跟你拼命同樣是死,讓我死在您的面前?!惫苤?、鮑叔牙要上去阻攔,曹翙手按著劍站在臺階之間說:“兩位君主將另作商量,誰都不許上去!”莊公說:“在汶水邊封土為界就可以,不然的話就請求一死?!惫苤賹腹f:“是用領土保衛(wèi)君主,不是用君主保衛(wèi)領土。您還是答應了吧!”于是雙方在汶水之南封土為界,齊國跟魯國訂立了盟約。
齊桓公回國以后又想不還給曾經所占魯國的土地,管仲說:“不可以。人家只是想劫持您,并不想跟您訂立盟約,可是您卻不知道,這不能算是聰明;面對危難而不能不受人家的脅迫,這不能說是勇敢;答應了人家卻不還給人家土地,這不能算作誠信。不聰明、不勇敢、不誠信,有這三種行為的,不可以建立功名。還給魯國土地,這樣雖說失去了土地,卻能得到誠信的聲譽。用四百里土地就在天下人面前顯示出誠信來,您還是有所得的?!?/p>
魯莊公是齊國的仇人,曹翙是齊國的敵人,對仇人和敵人都講誠信,更何況對不是仇人和敵人的人呢?桓公多次盟會諸侯而能成功,一匡天下而使各國諸侯都能聽從,就是因為誠信而產生出來的。管仲可以說是能因勢利導。他把恥辱變成光榮,把困窘變成通達。雖說前邊有所失,不過后來卻有所得了。事情本來就不可能十全十美啊。
講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是一個人立身處世的根本?!墩撜Z·為政》中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薄吧眺绷⒛緸樾拧薄凹驹龗靹Α钡裙适乱彩菑V為流傳?!秴问洗呵铩穼S小顿F信》一篇,意在闡述誠信的重要性。其中說道:“人主必信。信而又信,誰人不親?……人主有見此論者,其王不久矣;人臣有知此論者,可以為王者佐矣?!庇终f:“君臣不信,則百姓誹謗,社稷不寧。處官不信,則少不畏長,貴賤相輕?!挥巡恍?,則離散郁怨,不能相親。”足見誠信的意義和價值。除理論闡釋外,《貴信》篇中還列舉史實加以說明,本文所述即管仲勸齊桓公信守諾言,最終成就霸業(yè)的故事。
齊桓公因受魯莊公的威脅,不得已而同意在汶水邊封土為界,并答應歸還此前占據(jù)魯國的部分土地。然而,會盟后,桓公突然變卦,不準備履行諾言。此時,作為宰相的管仲立即加以制止,并圍繞“誠信”講了一通道理,最終讓桓公履行了承諾。
文章的最后,作者對此事進行了評論,認為齊桓公之所以能夠“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就在于他的誠信,由此強調誠信的確是立身之本、為政之法、成事之基,是每個人都應該遵守的道德和原則。(海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