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兆康
【內容摘要】初中階段正是學生逐步形成人生觀、價值觀的關鍵時期,而該階段歷史學科的學習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增強民族榮譽感,提升愛國熱情。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教師應當培育出符合時代要求的綜合性人才,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勢在必行。但歷史學科因其特性,增加了學習和閱讀的困難,對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有著重要的影響。本文結合實際教學案例,通過智能技術課堂、實踐體驗融合、特殊方法閱讀、教育理念結合等創(chuàng)新方式,闡述具體開展學科閱讀的方法,以期提升學生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學科閱讀? 核心素養(yǎng)? 初中歷史? 課堂教學
前言
歷史學科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來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學校是國家培育人才的搖籃,學好歷史學科不僅能使學生正確地理解歷史文化,還能夠使學生提升愛國熱情,增強歷史責任感,逐步使學生形成必備的核心素養(yǎng)。而在歷史學習的過程中,學科閱讀是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關鍵環(huán)節(jié)。
但由于歷史學科的教學一直以來均未獲得足夠的重視,傳統(tǒng)的歷史教學過程單一,毫無新意,學生看到晦澀的書本文字很容易喪失閱讀興趣。由于教學過程的不重視,導致學生直觀地認為歷史學科不重要,進而使歷史學科的教育教學遇到重重阻礙。這就使得歷史學科的教育改革迫在眉睫。教師應當鼓勵學生開展學科閱讀,采取創(chuàng)新方式,不斷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一、采用智能技術讓課堂閱讀更趣味
學科閱讀不僅限于閱讀學科的各種教材資料,還應當包括細化與深化,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發(fā)展多種思維方式,最終形成核心素養(yǎng)。從前的歷史課堂,學生面對的僅僅是書本上的文字及偶爾的插圖,要想通過對文字的閱讀深入理解歷史的含義非常困難。教師應當改變傳統(tǒng)的閱讀方法,充分利用當今的技術與智能手段,包括模擬動畫、音頻播放、微視頻等,這樣的方式不僅能夠使學生獲得歷史畫面的體驗感,還能夠在配樂的熏陶中激發(fā)對歷史事實的各種看法,發(fā)散思維,自由表達,使課堂閱讀變得趣味化。
例如在教學“秦統(tǒng)一中國”課程時,教師安排學生閱讀章節(jié)內容,不能僅單一地讓學生閱讀書本文字,可制作出“秦統(tǒng)一六國過程”的模擬剪影動畫而非彩色動畫,配以時而高亢時而悲涼的背景音樂,在課堂供給學生觀賞。學生通過觀看剪影的動作,傾聽模擬的聲音,真切地感受秦國的強大氣勢及趙、魏、楚、燕、齊、韓六國滅亡時的悲慟氣氛,學生被真實歷史事件的悲壯氣氛或歡快氣氛感染,能夠通過自己的思考,感受到歷史事件的原因、過程及結果。學生有了這樣的“親身經(jīng)歷”,對歷史文化的感知力將大大提升。相對于乏味的閱讀過程,這樣新奇的閱讀感受將引導學生愛上歷史學科閱讀。
當今社會的教育教學應當結合社會發(fā)展進程,充分利用信息化、智能化手段,將教育理念運用到實際教學活動中,使學生能夠以自己獨特的態(tài)度觀察和分析歷史事物,擁有在腦海中將歷史重現(xiàn)的能力,正確的理解和客觀的評價歷史史實,從而形成正確的歷史價值觀。
二、將學科閱讀與實踐體驗充分融合
傳統(tǒng)的歷史閱讀注重書本理念的理解,使得學生只形成機械性的記憶,這樣的模式只能讓學生抱著應試的心理完成歷史學科的學習,與歷史學科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目標背道而馳。而新時代歷史教學更具有的綜合性、融合性及廣闊性。閱讀教學理念強調學生、教師和書本之間的對話,應當是一種互動型的、全新的教學方式。實踐是獲取認知的必須途徑,只有實踐才能出真知,因此要做到知行合一。教師應當積極組織學科閱讀,著重將學科閱讀與實踐體驗充分融合,在實踐體驗和互動中增強提升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能力。
例如在閱讀“中華民族的抗日戰(zhàn)爭”內容時,教師可以避免僅限于課堂書本的講解閱讀,增加更多實踐主題活動。首先,可以組織學生參觀歷史博物館、抗戰(zhàn)紀念館,通過具體的參觀講解,使學生對抗戰(zhàn)歷史有更透徹的了解。其次,將歷史閱讀與國家民俗文化相結合,組織學生觀賞傳統(tǒng)非遺文化,如河北皮影戲、陜北民歌、盧溝橋傳說等,通過豐富的非遺文化欣賞,學生能夠形成民族榮辱觀、價值觀,深刻地體會抗日戰(zhàn)爭對中國發(fā)展的影響,從實踐體驗中習得中華民族抗日戰(zhàn)爭的精髓。
能夠將學科閱讀與實踐體驗充分的契合交融,將使教師歷史學科教學水平達到更加廣闊的層級,而使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在學科閱讀的作用下不斷形成與完善。
三、開發(fā)特殊記憶法,提供有效的閱讀助力
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輸知識,而是將開發(fā)文化寶庫的鑰匙盡可能地交給學生。教師應當向學生提供有效的方法,教育學生自主學習,握住打開文化寶庫之門的鑰匙,從而開啟多彩的人生篇章。
書本是學科閱讀的基礎材料,掌握書本知識的閱讀方法是學科閱讀能力提升不可或缺的要素。但對于書本中大段的理論知識很難記憶與理解,教師應當結合學生各自的特點,開發(fā)特殊記憶法,指導學生有效完成學科各項資料的閱讀。
以“夏商周時期:早期國家的產(chǎn)生與社會變革”中“百家爭鳴局面”主題學習為例,書本內容中涉及大段的思想理論,晦澀且難以記憶,學生閱讀起來非常吃力,教師不必按部就班地講述“百家”思想,也不必拘泥于傳統(tǒng)的文字閱讀筆記??梢越Y合學生的個性化特點,指導他們分別采用提取關鍵字、詩句總結或連環(huán)畫等方式,閱讀的同時形成有效性記憶。比如擅長繪畫的學生,可以通過自創(chuàng)手賬或連環(huán)畫的形式,將老子、孔子、莊子和他們的代表思想生動地體現(xiàn)出來。對詩句有獨特興趣的學生,可以通過自編詩句將“百家”思想提煉記憶,如“老子道家創(chuàng)始人,萬物自然有法則,凡事都會現(xiàn)對立,無為而治是太平?!倍潭處拙湓娋渚蛯⒗献拥乃枷胫髦纪耆艣r,而且朗朗上口,相較于書本上的描述更易于閱讀和理解。
特殊記憶法不僅使歷史閱讀更加活潑風趣,還能使學生在閱讀的同時掌握自主閱讀方法,提高歷史閱讀記憶的效率。提升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實現(xiàn)的,學生只有學會自主閱讀,才能在形成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道路上走得更遠。
四、推進多種閱讀手段,感受閱讀的成就
好的閱讀方法能夠提升閱讀效率,而推進多種閱讀手段,則能夠使得歷史閱讀更加生動和豐富多彩。歷史閱讀材料涉及范圍廣,歷史知識更是包羅萬象,教師在組織學生開展學科閱讀時,可以針對不同的歷史內容,靈活運用不同的歷史閱讀方法,推動學生有效閱讀,讓學生在輕松的閱讀氛圍中逐步提高閱讀興趣,感受閱讀的成就。
常用的歷史閱讀方法包括:(1)圖片導讀,即教師根據(jù)課程內容設計出相應的歷史信息圖片,課堂展示時,請學生先觀察圖片,教師提出與圖片相關的問題,由學生思考并作答,在學生未真正理解的基礎上,激發(fā)學生尋找答案的熱情,進而增強閱讀相應教材或課外資料的主動性。(2)比較閱讀,即通過找不同的方式,教師首先提出歷史事件的兩個比較性問題,由學生尋找兩種問題的不同之處,最終會導致的歷史變化等。(3)發(fā)散性閱讀,即教師通過“拋磚引玉”的方式,比如教師拋出一個小的歷史事件,由學生發(fā)散性思維,提出影響該事件或被該事件影響的其他可能因素,并在閱讀中尋找佐證資料,證明這些因素能夠影響或被影響。歷史閱讀的方法還有很多,教師應當根據(jù)實際教學情況靈活運用。
例如閱讀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中“戊戌變法”內容時,教師可以采用比較閱讀方法,先提出問題:“戊戌變法歷時多少天?又被稱作什么呢?”學生回答:“103天,又叫作百日維新?!痹诖嘶A上,教師再提出問題:“新是相對于舊而言的,那么新法和舊法兩種情況有什么不同呢?”進而激發(fā)學生閱讀教材尋找不同,并從中學習到兩種不同的“法”對歷史文化的影響。這種比較方法使學生在腦海中形成比較記憶,能夠使學生將前后知識融會貫通,掌握對史料的理解程度,在此基礎上不斷增強閱讀能力。
學生歷史學科閱讀能力的提升能夠極大地提高學生對歷史史實的把握程度,教師應當通過靈活變換學科閱讀方法,引領學生感受歷史,深入廣闊的歷史文化天地,為提升歷史核心素養(yǎng)做好充分的準備。
五、結合教育理念組織閱讀,綜合提升核心素養(yǎng)
陶行知先生認為“學生不應該專讀書,他的責任是學習人生之道?!边@與意大利著名“蒙氏教育”不謀而合,“蒙氏教育”提倡尊重學生的內在需求,關注學生的人格培養(yǎng),以期實現(xiàn)“爆發(fā)的力量”。同樣,美國的STEAM 教育強調通過學科素養(yǎng)的綜合應用解決實際問題,同時培養(yǎng)綜合性人才。由此可見,教育過程不是簡單的“教”,更重要的是“育”。在歷史學科教學時,教師應當結合國內外先進教育理念,尤其注重人才的培養(yǎng),將綜合人才培養(yǎng)的目標融入日常教學活動中去。
以“抗美援朝”專題學習內容為例,教師應當擴展閱讀材料,指導學生深入挖掘其中的內容,比如開展“歷史小故事探索”活動,組織學生在圖書館尋找與抗美援朝歷史事件相關的各科人物小故事,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講述故事內容。這種模式可以促進學生多方面的了解學科,擴展廣泛的知識面,在探索小故事時不斷挖掘歷史事件的內涵和意義,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性能力。
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與教師的理念和實踐密不可分,教師應當加強自我提升,學習國內外教育理念,并將其運用到實際歷史教學活動中,通過幫助和指導,進而綜合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結語
學科閱讀是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關鍵手段,只有學會如何開展學科閱讀,強化學科閱讀能力,才能使教師學會如何教,學生學會如何學。教師是教學的主導力量,他們在學生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進程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教師只有將“教學做合一”,在做上下功夫,將學科閱讀與實踐相結合,采用有效的技術手段和獨特的方法,才能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育”出符合時代發(fā)展的綜合性人才。
【參考文獻】
[1] 管春花. 核心素養(yǎng)下的初中歷史教學中價值引領策略探析[J]. 才智,2019(02):144.
[2] 李小芬. 立足核心素養(yǎng),優(yōu)化初中歷史課堂教學[J]. 文理導航(上旬),2017(11):71.
[3] 李瓊. 基于核心素養(yǎng)視閾下的初中歷史課堂教學[J]. 黑龍江教育(中學),2018(Z1).
[4] 葉敬玉. 基于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實踐探究[J]. 江蘇教育研究,2018(32).
(作者單位:廣東省廣州市增城區(qū)增城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