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建成 孫東輝 夏冬雪 王彥彬
駐馬店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河南 駐馬店463000
泛耐藥細菌(PDR)指對于常規(guī)抗菌藥物均具備耐藥性的菌種[1]。鮑曼不動桿菌(Ab)屬非發(fā)酵革蘭陰性桿菌,在自然界中廣泛分布,也是醫(yī)院院內(nèi)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1]。最新臨床研究表明,Ab 已排在造成醫(yī)院感染致病菌的第2位,特別是泛耐藥鮑曼不動桿菌(PDR-Ab)的出現(xiàn),可引發(fā)醫(yī)院獲得性肺炎、腹腔感染、血流感染、泌尿系統(tǒng)感染及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感染等,更加導致臨床大規(guī)模的感染爆發(fā),危害極大[2]。世衛(wèi)組織(WHO)宣布,PDR-Ab是逃避抗菌藥物最嚴重的六大超級細菌之一[3]。替加環(huán)素(TGC)屬甘氨酰環(huán)素類抗菌藥物,對革蘭陰性菌、多重耐藥革蘭陽性菌、厭氧菌及“非典型”細菌均有較好的抑制作用,該藥已被推薦作為PDR-Ab 的治療藥物[4]。但隨著PDR-Ab的廣泛傳播,單一TGC給藥已無法滿足患者治療的需要,聯(lián)合用藥逐漸逐漸成為當前PDR-Ab 的主要治療方式[5-7]。本研究采取TGC 分別聯(lián)合頭孢哌酮/舒巴坦(CPZ/SB)和異帕米星(ISM)治療PDR-Ab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感染,觀察其臨床療效及安全性。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02—2020-02駐馬店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收治的108例PDR-Ab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感染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jù)隨機數(shù)表法分為TGC-CPZ/SB組和TGC-ISM 組各54 例,2 組性別、年齡、基礎(chǔ)病、APACHEⅡ評分等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批準文號:2017-IRB-054。
表1 2組一般資料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general information of two groups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按照《中國鮑曼不動桿菌感染診治與防控專家共識》規(guī)定的PDR-Ab診斷標準,所有患者血液、腦脊液經(jīng)病原學檢測均明確為Ab,且通過最小抑菌濃度法檢測其抗菌藥物敏感性,顯示為PDR;(2)年齡≥18 歲;(3)均為單一感染PDR-Ab;(4)治療依從性良好;(5)本次試驗所有治療及檢測均獲得患者或家屬的知情同意。排除標準:(1)存在多種細菌感染;(2)腎功能嚴重異?;蛎庖吖δ艿拖?;(3)PDR-Ab 定值者;(4)接受過免疫制劑治療、放化療者;(5)合并腫瘤、嚴重心血管疾病者。
1.3 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按照《多重耐藥菌醫(y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技術(shù)指南》規(guī)定原則進行治療,包括給予原發(fā)病對應治療、實施隔離措施,同時給予營養(yǎng)支持、導管維持治療、定時消毒等。
TGC-CPZ/SB組首先給予TGC(浙江海正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批準文號:H20123339,規(guī)格50 mg)靜滴,初始劑量100 mg/次,q12h,滴注時間控制在60 min以內(nèi),維持劑量根據(jù)患者肝功能進行相應調(diào)整,重度肝功能損傷患者(Child-Pugh 分級C 級)每12 h 維持劑量25 mg。然后給予CPZ/SB(舒普深,輝瑞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H10960113,規(guī)格1.0g)5%葡萄糖注射液溶解稀釋后靜滴,劑量2 g/次,2 次/d,連續(xù)治療10 d。
TGC-ISM 組TGC 用法用量與TGC-CPZ/SB 組相同,并給予ISM(蘇州第壹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H20033798,規(guī)格0.4 g)靜滴,首次劑量200 mg/次,q12h,2次/d,滴注時間30~60 min,連續(xù)治療10 d。
1.4 觀察指標 (1)炎性指標:分別于患者入院后24 h 內(nèi)及治療10 d 后檢測2 組白細胞數(shù)(WBC)、C反應蛋白數(shù)(CRP)、脂多糖(LPS)、降鈣素原(PCT)以及白細胞介素-6(IL-6)水平,抽取患者外周靜脈血3 mL,常規(guī)分離血清后保存待測,采用Sysmex XE2100測定WBC水平,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測定測定CRP水平,儀器選擇Beckman Synchion(美國)生化儀,采用光度法測定LPS水平(試劑盒購自上海懋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采用免疫比濁法測定PCT水平(試劑盒購自北京九強生物技術(shù)股份有限公司),采用化學發(fā)光發(fā)測定IL-6水平(試劑盒購自上海晶抗生物工程有限公司);(2)APACHEⅡ評分:分別于入院24 h內(nèi)及治療10 d后比較2組患者APACHEⅡ評分,總分0~71分,分數(shù)越高提示患者病情越嚴重;(3)細菌清除率:依照《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將細菌清除率分為清除、未清除、替換及再感染,其中清除即治療后患者樣本細菌培養(yǎng)檢測呈陰性,未清除即樣本仍呈陽性,替換即雖然樣本未分離出Ab,但出現(xiàn)其他細菌,不過無需治療,再感染即未分離出Ab,但出現(xiàn)其他細菌且需要治療;(4)不良反應:包括惡心嘔吐、聽力減退、頭痛、關(guān)節(jié)痛、視力模糊等。
1.5 療效評價 療效判定標準依據(jù)《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患者一系列臨床癥狀及體征完全消失,實驗室指標恢復正常水平則判定為顯效;患者臨床癥狀及體征基本消失,實驗室指標接近正常值判定為有效;若患者臨床癥狀及體征無明顯變化甚至惡化,實驗室指標無改善,則判定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
1.6 統(tǒng)計學分析 各項臨床指標數(shù)據(jù)經(jīng)Excel 2003建立數(shù)據(jù)庫,SPSS 19.0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組間比較χ2檢驗或Fisher 確切概率法,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t 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2組炎性指標水平比較 2組入院24 h的WBC、
CRP、LPS、PCT、IL-6 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10 d 后2 組WBC、CRP、LPS、PCT、IL-6 水平均顯著低于治療前,且TGC-ISM 組顯著低于TGC-CPZ/SB組(P<0.05)。見表2。
表2 2組炎性指標水平比較 (±s)Table 2 Comparison of inflammatory index levels in two groups (±s)
表2 2組炎性指標水平比較 (±s)Table 2 Comparison of inflammatory index levels in two groups (±s)
注:與TGC-CPZ/SB組比較,①P<0.05
組別TGC-CPZ/SB組入院24 h治療10 d t值P值TGC-ISM組入院24 h治療10 d t值P值n WBC(×109個/L)CRP(mg/L)LPS(ng/L)PCT(g/L)IL-6(ng/L)54 18.53±4.27 14.33±2.16 6.550 0.000 101.54±22.37 75.85±16.27 6.825 0.000 45.63±9.88 15.58±4.23 20.546 0.000 6.99±1.35 2.26±0.77 22.365 0.000 65.31±6.77 39.84±5.25 21.847 0.000 54 65.57±7.10 31.42±4.29①30.252 0.000 18.46±4.82 12.59±3.10①7.527 0.000 99.79±21.64 63.16±15.33①10.150 0.000 45.29±10.67 12.11±2.34①22.321 0.000 7.04±2.74 1.43±0.57①14.730 0.000
2.2 2 組APACHE Ⅱ評分變化比較 治療前TGC-CPZ/SB 組評分(18.53±5.26)分,TGC-ISM 組APACHEⅡ評分(18.63±5.41)分,2 組比較無顯著性差異(t=0.097,P>0.05);治療10 d 后,TGC-CPZ/SB組評分降為(13.66±4.25)分,TGC-ISM組APACHEⅡ評分降為(11.57±3.28)分,組間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2.861,P=0.005)。
2.3 2 組細菌清除率比較 TGC-CPZ/SB 組細菌清除率55.56%(30/54),TGC-ISM組細菌清除率74.07%(40/54),2 組細菌清除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 2組不良反應比較 2組患者惡心嘔吐、聽力減退、頭痛、關(guān)節(jié)痛、視力模糊等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2.5 2組臨床療效比較 TGC-ISM組臨床總有效率88.89%(48/54),TGC-CPZ/SB 組為70.37%(38/54),2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
2.6 顱腦CT復查情況 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感染患者治療前顱腦CT表現(xiàn)一般可見明顯感染灶,治療后表現(xiàn)為感染灶吸收。典型病例見圖1。
表4 2組不良反應比較 [n(%)]Table 4 Comparison of adverse reactions in two groups [n(%)]
圖1 患者 男,56歲,治療前顱腦CT顯示右側(cè)小腦半球及小腦引部有斑片狀低密度影,邊界清晰(A);治療10 d后CT顯示右側(cè)小腦半球及小腦蚓部軟化灶周圍感染灶消失(B)Figure 1 A 56-year-old male patient. Before treatment,CT of the brain showed patchy low-density shadows in the right cerebellar hemisphere and cerebellar lead,with clear boundaries(A);10 days after treatment,CT showed the right cerebellar hemisphere and cerebellar lead The infection foci around the softening foci disappeared(B)
表5 2組臨床療效比較 [n(%)]Table 5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of two groups [n(%)]
Ab 屬于一類條件致病菌,免疫力低下人群較易感染。近年來由于廣譜抗生素的廣泛使用甚至濫用,Ab的耐藥性極大的增強,并出現(xiàn)多重耐藥、泛耐藥甚至全耐藥菌株,其克隆復制能力大大增強,造成Ab 感染的大規(guī)模爆發(fā)[8-11]。PDR-Ab 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感染,是中樞神經(jīng)感染致病菌中的重要菌種,會引發(fā)急性發(fā)熱、嘔吐、驚厥、頸強直、昏迷、腦脊液改變等[12-15]。TGC又稱叔丁基甘氨酰米諾環(huán)素,與四環(huán)素有相似結(jié)構(gòu),是首類應用于臨床的甘氨酰米諾環(huán)素類抗菌藥物,其作用機制主要通過結(jié)合細菌30S核糖體亞基來阻斷RNA 轉(zhuǎn)入核糖體A 點,從而抑制細菌蛋白質(zhì)合成[16-20];另外,其引入了二甲基甘氨酰氨基,阻礙了外排蛋白的激活,進而阻斷了細菌利用外排系統(tǒng)排出藥物,其藥效不受年齡、性別、人種的限制,組織穿透力強,器官毒性低[20-22]。TGC聯(lián)合用藥是目前針對PDR-Ab的有效選擇。
對于聯(lián)合方案的選擇,目前相關(guān)研究報道并不詳實。此前雖有研究證實TGC聯(lián)合藥物的臨床療效優(yōu)于單藥,但對不同聯(lián)合用藥的療效差異尚缺乏討論[23-24]。本研究采取TGC 分別聯(lián)合CPZ/SB 和ISM,比較兩種以TGC 為基礎(chǔ)的聯(lián)合用藥方法治療PDR-Ab 的療效,結(jié)果顯示,經(jīng)過10 d 的治療,2 組WBC、CRP、LPS、PCT、IL-6 水平均顯著低于治療前,且TGC-ISM 組顯著低于TGC-CPZ/SB 組,提示前者對炎癥反應的緩解效果更佳。CPZ/SB是一種復合制劑,CPZ屬于光譜酶抑制劑,可有效抑制大部分革蘭陰性桿菌合成的β-內(nèi)酰胺酶,SB則是第三代頭孢菌素,結(jié)合CPZ對包括Ab在內(nèi)的絕大多數(shù)陰性桿菌均起到良好的協(xié)同抗菌作用[25]。ISM 是一種新型氨基糖苷類抗菌藥物,與TGC 一樣可以與核糖體30S 亞基結(jié)合從而阻斷細菌蛋白合成,抑制細菌活性,腎臟毒性小,是使用最廣泛的一類氨基糖苷類抗菌藥物[26-27]。CRP是一種由肝臟合成的急性反應蛋白,正常含量5 mg/L,機體發(fā)生感染時會急劇上升,是炎性反應的敏感因子。LPS 是多糖、脂質(zhì)復合物,屬于內(nèi)毒素,能夠引發(fā)宿主發(fā)熱、微循環(huán)障礙等。PCT則是一類特異性蛋白質(zhì),其水平高低與機體感染程度呈正比。WBC 是免疫細胞,其高水平反映了急性細菌感染程度。兩種聯(lián)合方法抑炎效果差異可能是由于相較于CPZ/SB,ISM 含有的異絲氨酸基團能夠進一步增強其殺菌效果,配合TGC 聯(lián)合使用可以更好地清除各類炎性因子[28]。另外TGC-ISM組APACHEⅡ評分顯著低于TGC-CPZ/SB組,細菌清除率顯著低于TGC-CPZ/SB 組,臨床總有效率顯著,提示前者能夠更有效、快速地緩解PDR-Ab 引發(fā)的中樞神經(jīng)感染。研究顯示以TGC-CPZ/SB 聯(lián)合用藥的細菌清除率及臨床總有效率分別為55.6%和70.4%[29],與本研究中的TGC-CPZ/SB 組結(jié)果相近;TGC-ISM 的細菌清除率及臨床總有效率分別為80.9%和85.7%[30],與本研究中的TGC-ISM組結(jié)果相近。
本研究證實TGC-ISM作為潛在的能夠有效治療PDR-Ab 中樞神經(jīng)感染的治療方法,臨床療效良好,抑炎效果顯著,細菌清除率高,且不良反應較少,安全可靠,可考慮今后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