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芬芬
《論語·為政》篇說:“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這是孔子對自己自強(qiáng)不息一生的回顧和總結(jié)。對其中的“四十而不惑”,朱熹《論語集注》解釋說:“于事物之所當(dāng)然,皆無所疑?!敝祆湔J(rèn)為“不惑”是“無所疑”,對事物理解透徹、沒有疑惑。楊伯峻《論語譯注》說:“四十歲,(掌握了各種知識,)不致迷惑?!薄安换蟆笔侵R豐富、不迷惑的意思?!八氖换蟆币话愣噌尀樗氖畾q掌握的知識多、經(jīng)歷的事情多,知道問題的來龍去
脈,故沒有疑惑。不過,孔子說自己“三十而立”,三十歲學(xué)有所成,從格物、致知的角度,應(yīng)該不致迷惑了,為何要到四十歲才說沒有疑惑呢?“何以《大學(xué)》窮理在十五時,而夫子窮理必待之四十、五十?”(《論語集釋》引《四書改錯》)再說,術(shù)業(yè)有專攻,一個人不可能窮盡所有的知識,總有因知識欠缺而造成的疑惑、迷惑。按照后世“疑惑”“迷惑”的意思來理解“四十而不惑”的“惑”,也許遮蔽了孔子的原意。
“辨惑”是孔子和弟子經(jīng)常討論的一個話題?!墩撜Z》記載了兩個弟子就如何“辨惑”向孔子請教,孔子都作了清楚的回答。從孔子師徒的討論可知,他們所說的“惑”,與我們今天所理解“疑惑”“迷惑”大相徑庭。我們應(yīng)該在這些語境中,去探究“惑”的意思,以求理解“四十而不惑”,發(fā)揮其人生啟迪意義。
《論語·顏淵》篇:“子張問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義,崇德也。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庇幸惶熳訌埾蚩鬃犹釂柸绾纬绲?、辨惑,孔子說,只要堅持做到忠、信,不斷向“義”靠攏、前進(jìn),就可以做到“崇德”。關(guān)于“辨惑”,孔子說,對同一個人,喜歡的時候百般寵愛,厭惡的時候要置他于死地,這種不辨是非、感情用事,就是“惑”。
“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的確是我們庸常之人常有的缺點、弱點?!俄n非子·說難》篇衛(wèi)靈公對待彌子瑕的故事,就是很好的例子:
彌子名瑕,衛(wèi)之嬖大夫也。彌子有寵于衛(wèi)。衛(wèi)國法,竊駕君車,罪刖。彌子之母病,其人有夜告之,彌子矯駕君車出,靈公聞而賢之曰:“孝哉!為母之故犯刖罪?!碑惾?,與靈公游于果園,食桃而甘,以其余獻(xiàn)靈公。靈公曰:“愛我忘其口味以啖寡人?!奔皬涀予ιザ鴲垴Y,得罪于君,君曰:“是嘗矯駕吾車,又嘗食我以余桃者?!?/p>
同樣一個彌子瑕,同樣的矯駕君車、分桃,前后評價天壤之別,彌子瑕的命運(yùn)生死,完全憑衛(wèi)靈公的好惡決定??鬃铀f的“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就是這種情況。不能客觀、理智地對待人和事,感情用事,任性,就是“惑”。
樊遲也問孔子如何“辨惑”。《論語·顏淵》篇:
樊遲從游于舞雩之下,曰:“敢問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問!先事后得,非崇德與?攻其惡,無攻人之惡,非修慝與?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
樊遲曾向孔子問稼、問圃,孔子說在稼穡方面,“吾不如老農(nóng)”,在種菜方面,“吾不如老圃”,還批評樊遲“小人哉”。這次樊遲問崇德、修慝、辨惑,孔子夸獎:“善哉問!”朱熹《論語集注》說:“善其切于為己。”夸他能提出關(guān)于“為己之學(xué)”的問題。
“先事后得”,事,做事;得,回報,收獲。先不計較有沒有回報,做應(yīng)該做的事情,長期這樣做,自然就能“崇德”?!靶揄保慈绾翁幚碜约盒睦锏脑购?,孔子說:“攻其惡,無攻人之惡?!币铝τ诟恼陨淼娜秉c,而不是老盯著他人的缺點,要在自己身上下功夫,這樣就不會對他人心懷不滿,此為“修慝”。關(guān)于“辨惑”,孔子說“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一時的忿怒,不加控制、不計后果而任其發(fā)泄,造成的惡果,不但自己要承受,還會累及父母親人,這種情況就是“惑”。如張飛,他沒有死于戰(zhàn)場,而是死于自己的情緒,死于沖動,死于“惑”?!皼_冠一怒為紅顏”也是“惑”,因一時之忿而忘掉民族、國家大義?!秾O子兵法·火攻篇》說:“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zhàn)。合于利而動,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復(fù)喜,慍可以復(fù)悅。亡國不可復(fù)存,死者不可復(fù)生。”國君、將軍尤其要避免在忿怒的時候做決定,他們?nèi)绻弧耙怀蕖彼笥遥蠊鼑?yán)重。
孔子給子張和樊遲解答“辨惑”,表面稍有不同,實際意思一樣,都是失去理智,不能冷靜、客觀地對人做事?!皭壑渖瑦褐渌馈笔侨斡勺约旱那楦?、好惡;“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是被自己的忿怒等情緒所左右??傊?,人們因為好惡、忿怒而不能保持清明、冷靜,一時頭腦發(fā)熱,失去理智,做事偏激、任性、沖動,這都是“惑”。所以,孔子所說“四十而不惑”的“惑”,不是因知識儲備、認(rèn)知能力不夠造成的疑惑、迷惑,而是受不良情感和情緒的蒙蔽,感情用事,做事沖動,不計后果,喪失理智,不能做出正確的決定,做了一些難以挽回、讓自己后悔不已的事情,這才是人生最可怕的“惑”。這種“惑”是自身修養(yǎng)不過關(guān)造成的?!安换蟆?,是通過提升、修正自己,讓自己避免陷入這樣的“惑”。
孔門教育非常重視“辨惑”,孔子指出“惑”的幾種行為,其實是普通人終其一生都難以克服的弱點,是人們修身所面對的最大障礙。弟子們親受孔子的教導(dǎo),明白人們修身正要從這些“惑”處入手,《大學(xué)》的“四不正”和“五辟”,都圍繞著孔子所說的“惑”進(jìn)行演繹?!八^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薄八牟徽笔且驗榉迲痢⒖謶?、好樂、憂患等的干擾,心不得其正,就談不上身正。“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之其所賤惡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此為“五辟”。辟,即偏僻,緣于不能恰當(dāng)處理喜愛、厭惡、敬畏、同情、驕傲等情感和情緒,造成偏心、偏激、偏頗、偏見等?!洞髮W(xué)》是是孔門修身心法,是“初學(xué)入德之門”(《四書集注》引程頤語),給蕓蕓大眾指示修身的入手處和關(guān)鍵,是孔子“辨惑”思想的豐富、發(fā)展和系統(tǒng)化。
《荀子·修身》說:“怒不過奪,喜不過予。”善于控制情感、情緒,不為自己的喜怒好惡所左右,才能賞罰得當(dāng)。王陽明《與黃宗賢書》說:“凡人言語正到快意時便截然能忍默得,意氣正發(fā)揚(yáng)時便翕然收斂得,憤怒嗜欲正沸騰時便廓然能消化得,此非天下之大勇者不能也?!蹦軌蛉棠?、收斂自得意滿,能夠戰(zhàn)勝、消化憤怒嗜欲,此為“不惑”,王陽明稱贊這種人是“大勇者”。
人們陷入“惑”的狀態(tài),歸根到底是受欲望的蒙蔽。梁漱溟《智慧有一個要點就是要冷靜》一文說:“正在計算數(shù)目、思索道理的時候,如果心里氣惱,或喜樂,或悲傷,必致錯誤或簡直不能進(jìn)行。這是大家都明白的事。但是一般人對于解決社會問題,偏不明此理。他們總是為感情所蔽,而不能靜心體察事理,從事理中尋出解決的辦法?!彼€講了猴子搖花生米的實驗。把花生米裝進(jìn)玻璃瓶,猴子使勁兒搖晃,偶爾有花生米蹦出來,猴子可以去吃。后來,科學(xué)家又裝上花生米,教猴子把瓶子倒轉(zhuǎn)過來,花生米很容易出來,但猴子兩眼只盯著瓶子里的花生米,根本沒有心思去學(xué)習(xí)如何倒轉(zhuǎn)瓶子。猴子的智慧被食欲的沖動所蒙蔽。梁簌溟說:“智慧的優(yōu)長或貧乏,待看他冷靜與否?!?/p>
《韓非子·喻老》“心不在馬”的寓言,講的也是這個道理:
趙襄子學(xué)御于王子期,俄而與子期逐,三易馬而三后。襄主曰:“子之教我御,術(shù)未盡也?”對曰:“術(shù)已盡,用之則過也。凡御之所貴,馬體安于車,人心調(diào)于馬,而后可以進(jìn)速致遠(yuǎn)。今君后則欲逮臣,先則恐逮于臣。夫誘道爭遠(yuǎn),非先則后也,而先后心在于臣,尚何以調(diào)于馬?此君之所以后也?!?/p>
趙襄子向王子期學(xué)駕車,學(xué)了不久就與王子期賽車,襄子換了三次馬都輸了。子期告訴襄子,駕車的關(guān)鍵,馬要安于車,人心要專注于馬,才可以跑得快、跑得遠(yuǎn),而趙襄子太在乎輸贏,心思都用來關(guān)注對手,不能專注于調(diào)理馬,因此失敗。過于在乎輸贏,不能保持專注、冷靜,與學(xué)不會搖花生米的猴子一樣,都是“惑”。猴子蔽于食欲,至多吃不到花生米,而人蔽于各種欲望不能自拔,有時造成的損失不可以量數(shù)。
受各種欲望支配,被情感、情緒所左右,頭腦沖動,缺乏冷靜,失去理智,這種“惑”是蕓蕓大眾終其一生難以擺脫的缺點,也是人們修身面對的最大敵人??鬃诱f自己“四十而不惑”,孔子四十歲已擺脫了這種“惑”。《論語·子罕》篇說:“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孔子沒有自以為是、不知變通、固執(zhí)偏激、自高自大等毛病,臻于“不惑”之境。心里沒有一個大大的私己,當(dāng)然不會被各種欲望糾纏,也不會被憂懼、喜好所左右?!八氖换蟆?,體現(xiàn)出孔子修身的功夫,也是孔子不同于常人的地方。
(作者系西北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教授、博士生導(dǎo)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