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多年的磨課經(jīng)歷中,越來越體會到:剛?cè)肼毜慕處?,要多花時間磨自己的課;走向成熟的教師,要多花時間磨自己這個人——打磨自己的教育思想、磨煉自己的教學技能。無論家常課還是公開課,都應在真實的教學過程中,不斷打磨,不斷完善,不斷超越。而且,公開課要盡量源于家常課,并努力打通公開課與家常課的邊界。
關鍵詞:磨課;公開課;家常課
我沒有痛不欲生的磨課史,因為,我沒有(或沒資格)正兒八經(jīng)參加過國家級大賽。
從教以來,無論什么級別的課,同一個內(nèi)容,我的前期打磨從沒超過三次。
我的磨課史,總體來說,是一部嘴角上揚的成長史。
一
第一次比較重要的磨課,要追溯到1992年上半年。
那是我進入教師隊伍的第三個年頭??h教研室要舉行一次教研活動——說來,這還是一次理念非常前衛(wèi)的教研——三位教師接龍上同一課文。我們選的課文是《在仙臺》,魯迅的名作。一位老教師上第一課時,學長陳子良上第二課時,我,上第三課時。
說實話,那時根本不知道第三課時有多難上——課的成敗,完全建立在前兩課時的基礎上。初生牛犢不怕虎,大概說的就是我吧。
教研室的兩位教研員毛昉老師、楊慶生老師把我們仨召集到松門小學,分析教材,確定教學內(nèi)容,各自備課,再集中磨課。記憶中,只教了兩遍,兩位教研員給我們提了點意見,便定稿了。
在試教中,毛昉老師再三提醒:語文教學,一定要抓牢語言文字。要做好兩個“ding”。一個是“盯”,要善于敏銳地揪出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重點詞句;另一個是“釘”,要像釘釘子一樣咬住不放,重錘敲打,反復推敲。
我記住毛昉老師的話,牢牢抓住藤野先生批改魯迅作業(yè)的幾個細節(jié),與學生一起,反復玩味。
課,上得很成功。
我的偶像秀春老師,竟然給我寫了一封信,夸贊我“將來前途不可限量”。
我敬重的林煜才校長,拍拍我的肩,問我愿意不愿意調(diào)入松門小學工作。
雖然,我沒有調(diào)到松門小學,但這次成功的磨課經(jīng)歷,開啟了我語文生涯的序章。
二
第一次大型公開課成功亮相,我在縣里便小有名氣。漸漸地,公開課多起來。從鄉(xiāng)里、區(qū)里到縣里,我的名字,也漸漸被溫嶺小語界熟悉。
1995年4月,我被推薦參加臺州市小學語文青年教師優(yōu)質(zhì)課評比。據(jù)說,一等獎第一名,將被推薦到省里參賽;省里第一名,會被推薦參加全國比賽。
那是我教書的第6個年頭。機會千載難逢,于是認真磨課。
我選了《麻雀》一課。為什么選這課,我也說不上來。大概是被屠格涅夫的文字所打動吧。讓我糾結(jié)的是,前輩名師陳可人先生已對這課有經(jīng)典演繹,無論怎么上,都無法繞過他的設計。
試教,無感。
兩位教研員掩飾不住失望的表情;我,也對自己失望透頂。
第二次試教臨了,毛昉老師提了一句:陳可人的風格,跟你不一樣,你老想著他的教案干嗎?你要成為你自己!
“你要成為你自己!”毛昉老師的話,一下子擊中了我。
于是,我大膽顛覆了教學設計,找到“貼圖+情感導讀”的路子來上。我和同事一起,反復朗讀文本,直到把自己都感動哭了。讀著讀著,老麻雀的形象豐滿起來了;讀著讀著,我慢慢地走近了文本。
第三次試教,出乎意料地成功!
兩位教研員長長吁了一口氣。比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獲得了一等獎第二名——若不是獵狗貼圖屢屢從黑板上掉下來,我完全有可能作為臺州市的代表,參加省里的比賽。
不過,我不遺憾。有些缺憾,恰恰是成長的動力。
三
1999年,我從溫嶺H校調(diào)到T校。磨課的機會更多了。
T校有很強的語文教研團隊。這個團隊,以志斌大哥為核心,凝聚了幾位在溫嶺教壇赫赫有名的語文強將。大家為年輕教師的比賽而磨,也為日常的教研課而磨。有時候,誰突然對某節(jié)課有了新想法,便主動招呼磨課小組,一起打磨。
這樣的磨課,很是愉悅。氛圍寬松,暢所欲言。常常為了一個詞語、一句話,爭得面紅耳赤。
幾位大將各有自己的風格,常常誰也說服不了誰。這時候,志斌大哥便會挺身而出,理出自己的大框架。臨了,他總是謙遜地說:這只是初步想法。一切,以你們自己的想法為準。
“試試看吧?!背3J侵颈蟠蟾绲慕Y(jié)束語。于是,大家用自己的思路去試,誰的效果好,聽誰的。
毫不夸張地說,T校的五年,是我專業(yè)成長的第一個黃金階段。
2002年12月,我有機會參加全國多種風格流派教學觀摩比武(華東六省市,非小語會組織)活動。我以《登山》一課獲特等獎(這課,也只試教了3次)。這獎,肯定沾了東道主的光;但我相信,不是東道主,我也能獲得特等獎。這點自信我有。因這個特等獎,此后,很多好機會都降臨到我身上,我慢慢走出了溫嶺,走向了臺州、杭州乃至全國。我常想,沒有T校五年的淬煉,資質(zhì)平庸的我,大概是走不出溫嶺的。
人啊,很多時候,際遇真的很重要。沒有際遇,一身才華亦奈何;有了際遇,沒有才華也枉然!
四
在溫嶺教書15年后,34歲那年,我被王崧舟先生引進到杭州拱宸橋小學,開啟了我為期15年的第二個教育生涯。
在拱宸橋小學,我目睹了崧舟先生打磨《二泉映月》的全過程,三次教學,截然不同;雖未在第一時間看他演繹《長相思》,但崧舟先生為上這節(jié)課所做的課前功夫,讓我印象深刻。崧舟先生的磨課,其實是“功夫在課外”。
我?guī)б粋€班,除用心上好每一節(jié)家常課,也在雙休日去一些地方上課。有機會與于永正、支玉恒等先生零距離接觸,耳濡目染,獲益良多。
于永正先生
告訴我,當老師,一定要多琢磨。多琢磨,才能上出好課。他有一篇隨筆,題目就是《崇拜思考》。于先生經(jīng)常告訴我,教師要把工夫花在“功夫”上。要好好練朗讀,好好練板書,好好寫批注。教師只有提升自己的基本功,才能更好地上好課。千萬不能本末倒置,把太多時間花在一遍又一遍打磨一節(jié)課上。否則,只會上這節(jié)課,其他課,還是不會。
有一年,先生來到我所在的學校上課,我看到生字表下方工工整整的生字抄寫,眼見他蹲下、側(cè)身示范最難寫的生字,目睹那秀逸工整的圓珠筆批注,我才明白,什么叫“把工夫花在‘功夫上”!
于老師常說,教育的第一個名字是“影響”。他告誡我,與其花更多時間磨課,不如更多地磨自己——打磨自己的教育思想,磨煉自己的教學技能。自身水平提高了,課的水平也就提高了。
支玉恒先生也反復強調(diào),語文教師備課,一定要裸讀原文。也就是說,備課之前,不翻閱任何參考書和教學實錄,原原本本地,大聲讀一遍課文。讀完,把課文反扣過來,問問自己,腦子里,留下的最深印象是什么?
“這最深的印象啊,就是文本的個性。抓住了文本的個性,也就抓住了這一課的魂?!敝Ю蠋熣Z重心長地對我說。
從幾位先生的教誨中,我漸漸明白,與其“磨你千遍不厭倦”,不如“讓自己成為一本教科書”。用心栽培自己,提升語文綜合素養(yǎng),才是一個教師最好的“磨礪”?。?/p>
此后,我遇見了更多的名師、明師,每一位,都告訴我閱讀的重要性。我漸漸地明白,教師所能教給學生的,常常就是自己。文本細讀功夫,常常不是單獨靠公開課練出來的,而是靠大量的書籍涵養(yǎng)出來的。備課的時候,要去發(fā)現(xiàn)“這一個”文本獨一無二的地方。
我上《窮人》,發(fā)現(xiàn)了“睡覺還早”的寫作張力;我上《金錢的魔力》,發(fā)現(xiàn)了漫畫式夸張的言語風格;我上《祖父的園子》,發(fā)現(xiàn)了兩段環(huán)境描寫字數(shù)差異中的奧秘。
……
正像意大利作家卡爾維諾說的,“經(jīng)典,就是讀了多遍,仍然像讀第一遍一樣”。每一個經(jīng)典文本,都值得被重新發(fā)現(xiàn)。這種發(fā)現(xiàn),不是靠一遍一遍盲目的所謂打磨,而要靠一雙慧眼。
慧眼從何而來?從大量閱讀中來。
把太多時間花在打磨一節(jié)精品課上,失去的,不僅是讀書的時間,也湮沒了自己的教學個性。剛?cè)肼毜慕處?,多花時間磨自己的課;走向成熟的老師,要多花時間磨自己這個人。
我常常在想,磨三四十遍的所謂精品課,對一線課堂,究竟有多少指導意義?有這等閑工夫,不如老老實實啃十幾本專業(yè)書!
五
無論家常課,還是公開課,我都倡導在真實的教學過程中,不斷打磨,不斷完善,不斷超越。
2012年前后,我上過多次《一個印象深刻的人》習作賞評課。
習作賞評課,是無法試教的。我會根據(jù)不同班級學生的作文,整體診斷,賞析亮點,發(fā)現(xiàn)問題,進行針對性訓練。
這節(jié)課,無論是在自己班上還是在其他地方,都上得很有意思。每次,我都會記錄課堂的亮點和不足,下一次再上,做出相應調(diào)整。總體來說,這節(jié)課一次比一次有意思。
2012年,在重慶舉行的“千課萬人”教學觀摩會上,我遇到一個極有表演天賦的學生。課上,師生關系融洽,氛圍活躍,非常好玩。有人形容,整節(jié)課就像小品。
又一次完成了高峰體驗!我直覺,這節(jié)課,已無法超越。為了表達敬畏之情,我決定,就此“封課”——不是封所有的作文課,而是,這節(jié)課,不再上。
印度詩人泰戈爾說:“不是錘的打擊,是水的載歌載舞,使鵝卵石臻于完美?!蔽蚁耄處熑粘I钪兴骰ㄩ_,才能推動自己的永續(xù)成長。
我常常在不同時期,一個人靜悄悄地“同課異構(gòu)”,《金錢的魔力》《窮人》《詹天佑》等課,都有兩三個截然不同的版本。
每每上出截然不同的課,便覺新生一般,欣喜異常。
六
近年來,我越來越覺得打磨一節(jié)又一節(jié)孤零零的課,價值有限。于是,我有意識地開發(fā)系列課。美其名曰,做課程。
其實,哪是什么課程,只不過讓這些課有更多的兄弟姐妹。如此,而已。
我先后開發(fā)了“微電影寫作課”系列、“電影遇見書”系列、“小說教學”系列、“整本書教學”系列。每一個系列,都有7—8節(jié)課,它們,成為我公開課當中的“譜系”。
我越來越強烈地意識到,公開課,要盡量源于家常課,而且,要努力打通公開課與家常課的邊界。
我也越來越厭惡把每一句教案背得滾瓜爛熟,越來越反感把每一個細節(jié)都預設得精致無比。厭到極點,心生抵觸。于是,干脆開啟了“裸課”模式。
(張祖慶,谷里書院創(chuàng)辦人。特級教師。杭州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全國百班千人閱讀研究院院長,中國語文報刊協(xié)會名師專業(yè)發(fā)展研究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全國首屆“有重大影響力”寫作卓越名師。編著有《張祖慶講語文》《非連續(xù)性文本教學與測評》《童年不可錯過的文學課》《光影中的創(chuàng)意寫作》《名家名篇里的寫作密碼》《給語文教師的新建議》《剛好遇見——張祖慶散文》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