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特特
聽說林森森“被開”,我嚇了 一跳。
前幾天,林森森還在線上和我溝通一場活動的細節(jié);今天,就換另一位公關李雷與我對接工作。我問他:“林森森怎么了?”李雷欲言又止。我追問,他說:“特特老師,您看新聞吧。”
新聞?林森森被解雇竟然上了新聞?我趕緊上網(wǎng),搜他的名字和單位,果然,彈出一條“A公司員工林森森面臨行業(yè)封殺”的新聞。
事情原委如下—
一位行業(yè)名人在微博上公布了自己喪夫的消息。熟悉這位名人的人都知道,她的丈夫罹患惡性腫瘤,纏綿病榻已有兩年。前不久,名人還開心地發(fā)微博說,在瑞典發(fā)現(xiàn)了一種新型藥可抑制該腫瘤的發(fā)展。沒想到才過一兩個月,情況突變。丈夫去世后,名人在微博上只寫了一句話:“他走了,我想念他?!庇^者無不為之心痛,許多人在這條微博下留言以示安慰。
林森森和名人只見過一兩次,還是在行業(yè)會議上,基本上算是陌生人。可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林森森在一個行業(yè)同人的群里戲謔地就名人喪夫的事兒加以評論:“走了,不是對誰都好嗎?說不定她還很開心!”“名人不愁吃不愁穿的,比你我過得都強,大家散了吧,別操心了!”
說實話,林森森發(fā)布言論的行業(yè)同人群不超過50個人,他自認為他們個個都是自己的哥們兒、姐們兒,沒人會把他隨意說的話泄露出去。沒想到,他吃完午飯回來,網(wǎng)上已經(jīng)“爆炸”了—不知是誰,把群消息截圖發(fā)到了網(wǎng)上。
圖片里,林森森的微信名當然不是真名,但頭像用了他最自信的側(cè)顏照。很快,他的話點燃了人們的怒火,截圖被廣泛傳播。名人被好事者知會后,氣憤不已,在微博上發(fā)出檄文:“請問,這位網(wǎng)友,我有什么事得罪過你嗎?你攻擊我可以,為什么要殃及我的先夫?我發(fā)誓我和你勢不兩立!”
微博檄文下滿是同情名人和討伐林森森的留言,此外,人們開始自發(fā)“人肉”林森森。上午10點,林森森在群里亂說話;下午3點,他就接到各種恐嚇電話,QQ、微信、微博、電子郵箱等被全面圍攻。林森森崩潰了。
下午4點,林森森在辦公桌前先是用拳頭砸桌子,再揮舞著青腫的拳頭對著空氣吶喊:“誰!究竟是誰,把群里的消息發(fā)到網(wǎng)上?!”大辦公室中,除林森森外,起碼有三個人都在那個群里,但沒有人說話。林森森又坐下來,用力敲著鍵盤,在群里質(zhì)問:“是誰把截圖發(fā)出去的?!”這樣的質(zhì)問,一天內(nèi)已經(jīng)發(fā)出了10遍,不出所料,還是沒有人承認。
李雷沖過去摁住了林森森:“現(xiàn)在發(fā)火已經(jīng)于事無補,找出誰散布消息又有什么用?難道你要去拼命?這事兒,你確實有錯在先?!绷稚痤^,用一雙紅了的眼瞪著李雷:“難道是你?”李雷暫時不和他一般見識,仍在勸他:“肯定不是我!兄弟,聽我一句勸,趕緊公開道歉,越誠摯越好,姿態(tài)越低越好。”
還沒等林森森道歉呢,他就被公司人力資源部叫走,宣布被解雇了。很快,公司名義的道歉信已經(jīng)張貼在官方微博及行業(yè)相關的各種網(wǎng)絡公開場合。不是名人威懾力有多大,而是網(wǎng)上指名道姓罵林森森的,都在他名字前加了定語“A公司的”。
“你的一言一行,在行業(yè)中就代表著公司形象?!比肆Y源部的頭兒敲著桌面說。
“再給我一個機會,我也是受害者?!绷稚芪?,“我怎么知道,在熟人群里隨便說一句話,就會鬧成這樣?”
“沒有機會了?!比肆Y源部的頭兒無奈地攤攤手,“無論是從保護企業(yè)形象出發(fā),還是出于內(nèi)部警示的目的考慮,都必須拿你做反面典型。我們要警示所有員工,注意在網(wǎng)絡上的個人行為。你認為這是在熟人群中開的玩笑,但被公之于眾的一切都是你形象的一部分,要隨時保持警惕。顯然你沒有這種警惕性,顯然你也不適合做公關部的工作。”
話說到這兒,林森森已無力挽回。這一天,林森森終于正點下一次班,下班時帶走的東西比平時要多得多。
送林森森回去的還是李雷?,F(xiàn)在,向我補全新聞背后故事的也是他?!八欢〞蠡诘?!”“真是個教訓!”我一連說了兩句。
沒想到事情還沒完。林森森在家休養(yǎng)一周后開始四處求職,但無論是本城公關界,還是他原本從事的行業(yè),看到林森森的大名及寫著A公司的工作履歷,都搖搖頭,說:“對不起,我們覺得你不適合這份工作?!?/p>
我再次與李雷見面時,李雷提到林森森,說起公司其他同事的后續(xù)反應:“這對我們也是件好事,我就因此長了記性,一定要謹言慎行。”李雷拍拍胸口,仿佛那個被封殺的人是他自己。
而此刻,我想起了我的一位校友李。他常在“朋友圈”發(fā)表言論,肆意評點自己學科范圍內(nèi)的大家,什么“東有某某,西有某某,在我眼里都一錢不值”“南有誰誰,北有誰誰,也不過爾爾”。要知道,“某某”和“誰誰”都是國內(nèi)數(shù)一數(shù)二的大師、教授,而校友李只是剛剛讀研一的學生。少年狂妄自古有之,可校友李的狂妄言論,在“朋友圈”中被他的導師看到,李所舉例的“某某”“誰誰”還都是導師的師友,導師自然不允許他的學生如此這般。
“知道嗎?”我對李雷說,“就在第二天,他的導師就公開表示,將我那位校友逐出師門。一時間此事成為新聞事件,他和林森森一樣感到委屈,覺得他的導師小題大做??烧娴氖切☆}大做嗎?”
我倆陷入沉默。沉默過后,同時打開手機,重新審視我們發(fā)的每一條“朋友圈”,每一條群消息,把該刪的都刪了,無他,只是—
如今的人,面對面接觸的機會能有多少?大部分人通過網(wǎng)絡、通過口口相傳的評價了解彼此。聰明人會利用一切機會展現(xiàn)自己最好的那部分;愚蠢的人則相反,口不擇言只會進一步證明自己的愚蠢。
珍視你的每一絲網(wǎng)絡痕跡吧,它們都是你形象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