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小琴
漢字作為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不僅肩負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記錄與傳承的任務,其本身也蘊含著豐富的傳統(tǒng)文化內(nèi)涵。筆者以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一年級上冊第一課《天地人》的識字教學為例,從文化視野的角度改進識字教學,讓學生在認識漢字的同時感受識字的樂趣,增進對漢字文化的了解,提高識字興趣,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
一、聽“倉頡造字”的故事,了解漢字起源的浪漫神話
上課伊始,筆者先出示學生生活中常見的各種有漢字的圖片,如“中華牙膏”的包裝盒、車站站牌等,學生認讀后,筆者啟發(fā)學生思考:“漢字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大家有沒有想過,這些漢字是怎么來的?為什么它們是今天我們看到的這個樣子?漢字一開始就是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這個樣子嗎?是誰創(chuàng)造了漢字呢?”學生露出疑惑的表情。
于是筆者繪聲繪色地給學生講“倉頡造字”的神話故事:在我們中國,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個古老的傳說。請同學們閉上眼睛,一邊聽老師講故事,一邊在腦海里想象畫面。一個漆黑的夜里,萬籟俱寂。有一個長得特別奇怪的老人正端正地坐在地上。他的眉骨高高隆起,他長著四只眼睛!每只眼睛都發(fā)出炯炯的光芒,這些光芒射在他跟前一堆橫七豎八的圖形符號上面。忽然,響起震天動地的一聲巨響,接著下起了大雨。可是仔細一瞧,這“雨”竟然是谷子和小米。遠遠近近的地方,還不時傳來悲傷的啼哭聲,原來這是許多妖魔鬼怪正在傷心地哭泣。
同學們,這就是中國古代關于倉頡造字時“天雨粟,鬼夜哭”的故事。相傳倉頡是黃帝的史官。據(jù)說他有四只眼睛,看見地上的獸蹄、鳥爪印,靈感涌上心頭,便造起字來。倉頡造字泄漏了天機,將人教壞了。所以造字的時候,“天雨粟,鬼夜哭”。人有了文字會變機靈,會爭著去做那容易賺錢的商人,辛辛苦苦種地的人少了。天怕人沒有足夠的糧食,所以降下米來讓他們存著救急。鬼也怕這些機靈人用文字來制服他們,所以夜里號哭。
“倉頡造字”的浪漫神話故事激起的是學生對漢字的無限好奇,讓他們深刻地感受到原來漢字有這么神奇的傳說和這么源遠流長的歷史。
二、讀繪本《記事情》,了解漢字及漢字記錄方式的演變
如果說“倉頡造字”的神話故事激起了學生對漢字起源的浪漫想象,那么圖畫書作家余麗瓊和圖畫書畫家朱成梁共同創(chuàng)作的繪本《記事情》則引導學生對漢字起源與漢字記錄方式演變歷史的理性認識。
從結(jié)繩記事、洞穴壁畫、器皿圖案到甲骨文、帛書、竹簡、紙的發(fā)明……智慧的勞動人民在生產(chǎn)生活實踐中不斷尋找更好的“記事情”的方法。在文字記錄工具和方法創(chuàng)新的同時,符號和文字也在不斷地演變、改進,成為今天的樣子……也正因為文字和文字記錄方式的不斷發(fā)展,文明得以代代流傳。
《記事情》用生動有趣的圖文“合奏”的藝術,將橫跨幾千年的文字、文字記錄方式的演變歷史,濃縮成一個個好玩的故事,讓學生從故事中了解到漢字和漢字記錄方式幾千年的演化過程,并且從中學習到解決問題的思考方式與科學態(tài)度。
比如,在繪本的第一個對開頁里,作者用簡簡單單的兩句話和兩幅圖就共同講述了一個簡短的小故事,生動形象地詮釋了什么是“結(jié)繩記事”。
再如繪本在闡述為什么會有符號文字時,用的是一張畫滿不同大小、不同樣子的羊的對開頁。文字也只有簡短的兩句話。左上角寫的是“如果打到一百只羊,也要這樣記下來嗎”。學生是很認真的,他們真的一只一只地數(shù)起來,果然是一百只。數(shù)完后,對開頁的右下角寫著:“畫得好累啊?!庇袑W生馬上說:“我們數(shù)起來都好累?!惫P者接著說:“是啊,數(shù)起來都要數(shù)半天,更何況畫下來了,多不方便啊。那么要記錄這件事情怎么辦呢?”在學生感到困惑時,筆者接著出示接下來的對開頁,并向?qū)W生詳細介紹了甲骨文的相關知識和“羊”字的演變歷史。當看到一張張近代出土的甲骨文考古圖片時,他們感到神奇極了。當看到不同時期“羊”字的寫法時,他們馬上明白了現(xiàn)在的“羊”字原來是近似羊頭的樣子,上面的兩點就是羊角。筆者也馬上隨機給他們講“象形字”的概念。漢字的六種造字方法之一“象形”,就這樣自然而然地“遞”給了學生。
三、活用字理識字,感受漢字的無窮魅力
漢字不僅僅是一種記錄符號,更是一種獨特的文化符號,一種蘊藏著中華民族文化背景、生命意識、民族思想、生活智慧的文化元素。每一個漢字都是一幅畫,每一個漢字背后都有一個生動有趣的故事。在識字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得到的不只是識字量、詞匯量的增加,更是漢字文化、民族文化的浸潤。字理識字不僅可以讓學生了解漢字的“前世今生”,加深對漢字的理解,更可以讓學生從中受到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
1.畫一畫,識記“天”
在帶學生欣賞《一望大江開》后,筆者在畫面大片的天空位置出示一個大大的“天”字。這個字大部分學生都已經(jīng)認識了,他們也都自豪地喊出“天”字。筆者接著出示甲骨文的“天”(),告訴他們,這是古時候的一個漢字,猜一猜這是什么字?有的學生說:“它像一個人?!庇械膶W生馬上接著說:“一個火柴人!”我請他說說看這個“火柴人”的身體部位,還請他上黑板畫一畫這個“火柴人”。筆者問:“你知道古人為什么把這個‘火柴人的頭畫成方形的嗎?”他搖搖頭?!斑@是因為遠古的時候紙和筆還沒有被發(fā)明出來,人們只能用鋒利的石頭或刀子在器皿或者龜甲上刻畫,那樣就沒辦法刻畫出圓形,只能刻成這樣的方形。還有,你知道為什么要把這個人的頭畫得這么大嗎?古人造出這個字就是用來表示頭的。這個字本來的意思就是頭的意思,因為人的頭頂就是高高的天空,所以后來人們就用這個字來表示‘天空的‘天字?!弊詈?,筆者請所有的學生都在書上“天”的旁邊畫一畫這個“火柴人”。就這樣,抽象的文字符號和具象的圖畫巧妙融合,牢牢印在學生的腦海里。
2.聽故事,認識“我”
喜歡聽故事是學生的天性,筆者抓住這一特點,把識字與講故事有機結(jié)合起來,在識字中融入一些傳統(tǒng)文化小故事,既進行了傳統(tǒng)文化教育,也充分調(diào)動了學生識字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如在教學“我”字時,筆者先出示甲骨文的“我”字(),讓學生猜一猜這是什么字。學生都猜不出。筆者再出示古代的一種長柄三齒的兵器圖片和古代將士身穿鎧甲、手拿兵器的圖片,一邊引導學生看圖片,一邊講故事:“古時候打仗沒有機槍、坦克,也沒有導彈、戰(zhàn)斗機。將士們就這樣身上穿著笨重的鎧甲,手里拿著沉重的兵器和敵人直接交戰(zhàn)。他們在進攻前把手中的兵器使勁地、不停地向地面撞擊,還發(fā)出有節(jié)奏的‘哦哦的喊叫聲。他們這樣做既是為了嚇退敵人,也是為了給自己壯威。后來,古人就把戰(zhàn)士手拿兵器戳地的樣子造成了‘我字,又把戰(zhàn)士們發(fā)出的聲音作為‘我字的讀音,來表示自己很威猛?!本瓦@樣,學生在故事中了解了“我”字字形和字音的由來,體會到漢字的神奇有趣,同時還稍微了解了古人的戰(zhàn)爭生活。
3.演一演,記住“人”
教學“人”字時,筆者先出示甲骨文的“人”字(),讓學生猜這是什么字。有個學生興奮地說:“是‘人字!”我問他:“這怎么是‘人字呢?”他表達不清楚,急得站起來側(cè)過身子要做動作。筆者請他到講臺上做動作給大家看,只見他側(cè)過身子,斜伸著雙手,略彎著腰面向同學們,一副非??蓯鄣臉幼?。筆者讓學生把他此刻的樣子和屏幕上的甲骨文進行比較觀察,他們都開心地笑起來。一個學生說:“這是一個老婆婆的樣子。老婆婆拄著拐棍在走路呢!”
在學生通過肢體動作形象地感知了甲骨文的“人”字之后,筆者接著出示“人”的字形演變圖,引導學生觀察“人”字怎樣從甲骨文演變到今天這個樣子的,說一說今天的“人”字看起來像什么。隨后筆者引導學生認識到甲骨文的“人”字在今天的楷書里還寫成“亻”,叫單人旁,與人有關。筆者出示本課的兩個生字“你、他”,指導學生用情境對話的方式理解字義、識記字形。如果“你、他”的識字教學到此結(jié)束的話,那僅僅是知識的傳授。筆者接著讓學生說說“人”在“你、他”里為什么要變形,引導學生理解人字變形體現(xiàn)的是一種避讓精神、合作精神,告訴學生當一個字由兩部分及更多部分組成時,彼此之間要互相照應、互相謙讓,使學生在識字中學習做人的道理,受到傳統(tǒng)美德的熏陶。
四、欣賞國畫作品《一望大江開》,感受中華文化的大氣磅礴
在學生了解了漢字和漢字記錄方式幾千年的演變歷程后,再將學生拉回到文本的學習中來。課件出示我國現(xiàn)代“新山水畫”代表畫家傅抱石的國畫作品《一望大江開》,引導學生說一說這幅畫上有什么。學生說畫上有高高的天空,有黑色的松樹,高高的懸崖上有兩個人,他們一邊欣賞風景一邊談心。正在學畫畫的學生說:“這幅畫是用毛筆畫出來的?!惫P者順勢說:“對,這樣的畫叫水墨畫。這幅畫給你怎樣的感受?”有的學生說:“天那么高,人那么??!”“是啊,與高高的天空和廣闊的大地相比,人是非常渺小的,所以祖先告訴我們永遠要敬畏大自然。”水墨畫是中國藝術的瑰寶,天人關系是中國哲學的核心思想,學生不可不知。
漢字發(fā)展到今天,歷經(jīng)漫長的演化,特別是近代的簡化之后,很多字的音形義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但是大部分的漢字依然有“理”可循,有“根”可依。循著這些“理”,追根溯源,展現(xiàn)一個個漢字的無窮魅力,不僅能激發(fā)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提高識字教學效率,更能讓學生受到漢字文化、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浸潤,提升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作者單位:浙江省杭州市未來科技城海曙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