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翠花
【摘? ? 要】詩歌屬于文學體裁的一種,寥寥數(shù)字便可描述一個完整的故事和體現(xiàn)作者豐富的情感,其特有的節(jié)奏和韻律使人讀起來朗朗上口,且便于記憶。詩歌具有美妙的藝術(shù)感,深受大眾的追捧和喜愛。小學時期學生就要開始接觸詩歌的學習,故本文對小學語文詩歌如何進行更好的教學進行探討。
【關鍵詞】語文學習? 古詩詩歌?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09.105
詩歌最初興起于古人勞作時隨口呼喊的口號和加油打氣的號子,因其如同歌曲一樣富有節(jié)奏和韻律,故將其命名為“民歌”。隨著時代變遷,朝代更迭,后面逐漸發(fā)展為“詩歌”。詩歌其實也相當于歌的表達方式之一,它從歌中分化而來,獨成一派,在文壇上占有一席之地。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虞舜時期,歷史發(fā)展悠久,文化底蘊深厚。
一、詩歌的特點
1.內(nèi)容高度集中且概括性強。詩歌雖然字數(shù)不多,但其內(nèi)容要求嚴格。一首令人拍手稱快的好詩,往往能讓讀者從寥寥數(shù)句中便能窺見作者的所思所想和感受到作者想要傳遞的情感。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眱H僅二十個字,就描繪出這樣一幅生動的畫卷:山巒疊嶂,寂靜清幽,仿若曾經(jīng)常來此覓食的鳥兒都飛得一干二凈,不聞一絲鳥鳴。而綿延萬里的崎嶇道路上,尋不到一點人的蹤跡。一葉扁舟在湖上隨波飄蕩,頭戴蓑笠的老翁在凜冽風雪中一個人獨自坐在船頭垂釣。令讀者仿佛身臨其境,并與畫中人一同感受著世界的遼闊和老人的孤寂以及壯志未酬。從以上例子可以看出,詩歌內(nèi)容簡練但寓意豐富,且概括性強,還能給人留有豐富的想象空間。
2.形式抒情言志且情感豐富。詩歌多以抒情為主,詩者常以抒情的方式用來傳遞自身思想感情,并且感動讀者和教育讀者。如唐代詩人杜牧通過“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來表達清明時節(jié)親人家屬對逝去親人沉痛的思念之情和悼念之意,紛紛灑灑的雨水烘托出行人悲痛的心情。而唐代王昌齡的“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借手中玉壺美酒表達自己對親友的一片赤誠之心和思念之情;魏晉曹操以“幸甚至哉,歌以詠志”來抒發(fā)自己的報國情懷和一腔熱血;唐代高適以“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來安慰遠出的好友不要害怕前行路上孤身一人,待飛黃騰達后自有為結(jié)識的知己前來相交。
3.語言節(jié)奏輕快且具音樂美。詩歌之所以叫作詩歌,正是因為它可以像歌曲一樣唱出來,具有音樂美。古人多愛自編詩歌來排解干農(nóng)活時的勞累和身體的疲乏。詩歌節(jié)奏輕快,讀起來朗朗上口,便于理解記憶。詩歌也是小學語文必學內(nèi)容之一,由于詩歌字句簡短精煉,學生對詩歌的學習興趣也更濃厚。
4.結(jié)構(gòu)簡潔明了且脈絡分明。詩歌字數(shù)較少,各分類字數(shù)要求有差異,如古詩、律詩、絕句各分五言、七言,五言字數(shù)20字,七言字數(shù)28字。宋詞大致可以分為小令、中調(diào)、長調(diào),小調(diào)字數(shù)58以內(nèi),中調(diào)一般為59至90字,而長調(diào)一般91字以上。詩歌一般采用短句進行構(gòu)文,排版規(guī)整,令人閱讀時一目了然。文字簡略,但文章整體脈絡分明,學生便于理解記憶。
二、語文詩歌教學方法分析
1.把握詩歌風格特點和概念意義。教師在授課時需要教會學生把握詩歌的整體風格特點及其概念意義。在每開始做一件事情前先定下目標,圍繞目的去做更能收獲理想的成果。因為目的明確,開展學習時才能夠更加專注,把所有力往一處使。在學習詩歌前,了解詩歌的概念和意義更能幫助學生理解詩歌創(chuàng)作特點。比如,這首詩是借景抒情還是托物言志?又如,古詩絕句五言總共二十個字,學生不可能背出三十二個字來,同時,古詩押韻的特點也能讓學生學習起來更加輕松容易上手,便于記憶。
2.了解詩歌發(fā)展狀況及寫作背景。許多學生在學習時對詩歌背景不清楚,對詩人描寫詩歌所處環(huán)境和當時的身份地位、生活環(huán)境、朝代制度等等不夠了解,從而不能很好地把握詩歌背后的深意。故教師在授課時要注意對詩歌時代背景、朝代制度及詩人身份地位、家庭狀況、年齡階段進行分析講解。不同時代背景和朝代制度,描述的同一種事物可能具有不同含義。而作者的身份地位可能決定他在詩歌中主要是想表達壯志未酬還是懷才不遇,是傷春悲秋還是愛恨情長。而詩人不同的年齡階段,也可能會反映出不一樣的處事態(tài)度和心理變化。年輕時可能感慨世道艱難、愛恨離別,年老后可能就是思考人生幾何、順其自然。
3.對比不同時期不同作者的寫作風格。不同時期同一作者的寫作風格會有所不同,如大多數(shù)作者早期作品文字會稍顯稚嫩,文章構(gòu)思或遣詞造句都有提升空間。但對比同一作者的后期作品,可以發(fā)現(xiàn)作者用詞更加老練,行文更加流暢。不同時期不同作者差異更加明顯,如李白寫作風格飄逸灑脫、濃烈奔放、狂放不羈;蘇軾文風偏耿介正直、通透隨性;白居易寫作風格平易淺切、明暢通俗。詩歌的寫作風格也反映詩人為人品行和心性,故在授課時教師要著重進行講解,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把握和學習。
4.借助音樂進行朗誦,感受詩歌韻味。大多數(shù)詩歌都會要求學生進行背誦,為了便于學生學習記憶,教師可能通過播放朗讀視頻及音樂幫助學生記憶。音樂能夠使人腦放松,比如超市會放音樂讓客人放松下來,放松警惕,從而增加購物欲望。同理,音樂也能使學生在學習記憶時放空大腦,從而更好、更多地吸收新的知識。實驗證明,這一方法切實可行,教師可以合理進行輔助教學。
5.鼓勵學生模仿寫作和獨立創(chuàng)作。詩歌學習不是說讀了、背了、學習完就了事,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進行課后鞏固。最好的方法就是利用詩歌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能力。最開始寫可能比較困難,教師可以先讓學生進行模仿寫作,模仿詩人寫作的風格和創(chuàng)作的意念,整體把握后再進行模仿,熟練后可以進一步升級為自主創(chuàng)作。對于學生自主創(chuàng)作的作品,教師需要認真鑒閱,不能敷衍了事,以免打擊學生的積極性和對詩歌的興趣愛好。
總之,詩歌是文學作品中的藝術(shù)品,其意蘊濃厚,如茶一般耐人尋味、唇齒留香,引人回味無窮,詩歌學好后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和鑒賞能力。詩歌教學工作在常規(guī)教育工作中仍屬一道難題,教師需要施以極大的耐心和付出極大的精力來開展教學工作,借助正確的講學方法來輔助課堂教學,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丁曉燕.2011版語文課標背景下小學語文詩歌教學與兒童想象力的培養(yǎng)[J].文教資料,2013(5):47-48.
[2]蹇思垚.淺談小學語文古詩詞鑒賞能力提升策略[J].環(huán)球慈善,2020,000(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