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剛一定是個特立獨行的人。20世紀80年代初,在一片“傷痕文學(xué)”的憤怒聲討、悲情呻吟,“反思文學(xué)”的沉重思索、尖銳批判和“改革文學(xué)”的希望吶喊、興奮奔走之中,他那如同海嘯一樣席卷文壇的中篇小說《迷人的海》,卻將一種“異端”的閱讀體驗帶給了讀者。借用當下時髦的話說,一夕之間,他就因之而成了妥妥的“網(wǎng)紅”。此后,沉潛幾年,他又為自己的小說盛宴添加了兩盤“硬菜”——長篇小說《白海參》(1986年)和《曲里拐彎》(1989年),2007年后者再版時,又更名為《絕對亢奮》。這兩部長篇與他出版于2006年的《山狼海賊》,共同構(gòu)成了帶有他本人鮮明自傳色彩的“海碰子”三部曲?,F(xiàn)在,在文學(xué)不斷前進的征途中暫時駐足,將這三部曲置于一體反觀回望,不難發(fā)現(xiàn),其選取的素材,有著作者私人生活的鮮明印記,若把它們放置于近現(xiàn)代以來“成長主題小說”的范疇加以討論,或許,它們之于時代的特殊意義,是很值得進一步梳理與挖掘的。
《白海參》:尋找“圣杯”之途
米蘭·昆德拉曾把小說家分為三種:第一種是復(fù)制世界;第二種是解釋世界,以及解釋人和世界的關(guān)系;而好的小說家應(yīng)該是第三種,他們是把一個世界創(chuàng)造出來,并且不僅創(chuàng)造物質(zhì)世界,也創(chuàng)造精神和心靈的世界。鄧剛似乎可以被劃入第三種小說家的行列,這在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中即可一窺端倪。
《白海參》講述了遼東半島上一群“海碰子”在“文革”年代“討生活”的故事。這部作品使我們領(lǐng)略到的是生命的野性和歡暢,那特立獨行的人物譜系頗具文學(xué)韻味和審美情致,刀劍般鋒利的語言彌漫著遼東半島特有的剛直、狂野的文化氣息。小說所選用的敘事模式,有點類似歐洲中世紀探險尋寶的傳奇,這種源自亞瑟王的圓桌騎士們歷經(jīng)千難萬險尋找象征希望、救贖的“圣杯”的故事模式,往往能使作品主題產(chǎn)生重層性的美學(xué)意義。英國形式主義美學(xué)家克萊夫·貝爾認為美是一種“有意味的形式”,也就是說,它是能激起審美情感的純粹形式?!栋缀ⅰ肪褪遣捎昧恕坝幸馕兜男问健眮碇v述一個關(guān)于苦難與勇氣、希望和救贖的巨大寓言。整部小說的精神底色洋溢著一種原始的天真,一種對生命可能性的不懈進取和追尋。
瓦爾特·本雅明說:“寫一部小說的意思就是通過表現(xiàn)人的生活把深廣不可量度地帶向極致……通過表現(xiàn)這種豐富性,去證明人生的深刻的困惑。”把生活帶向極致,把存在追問到底,把人生的困惑通過生活的豐富性表達出來,把生與死當作小說主角來寫,鄧剛的寫作,似乎就是在朝著這個方向努力。小說主人公“海碰子”馬里身上有一種孤絕的品質(zhì),一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這在某種程度上正好呼應(yīng)了中國文化中那種原始、本真的精神——精衛(wèi)填海。精衛(wèi)是一只小鳥,它嘴上所噙的樹枝那么細小,而大海那么浩瀚,這是何等巨大的反差呀。但堅韌的生命不在乎這種反差,反倒有一種原始的天真與執(zhí)著,不計成敗不問得失,只知一往無前地進取,因為生命的精彩全在爭取另一種可能性的過程之中。故事主人公“海碰子”于老鬼、馬里和海狗子們,在“把命拋進大海里碰大運”艱難求生的同時,也鍥而不舍地追尋著白海參象征的希望和救贖。老海碰子于老鬼是一個引導(dǎo)性人物,他苦苦追尋白海參卻一生不得,在海里反而傷了肋骨。他既有底層的狡猾和粗俗,也是一個充滿智慧、勇敢、不屈服于命運的好漢式人物。和老海碰子于老鬼的故事不同,作者在著重敘述小海碰子馬里和海狗子立志踏上尋找白海參之途的故事時,也將少年人身體和精神的雙重成長展示了出來:在這志向中,既包含了少年渾無邊際的遠大雄心,又帶著貧瘠年月真實的生活欲望。馬里和海狗子就這樣在追白海參的征途中逐漸成長。在那個瘋狂的年代,海狗子對豆芽的純真愛情,在豆芽父母眼中抵不過逃避上山下鄉(xiāng)的一個留城戶口。而馬里的初戀,伴隨著他雜草般恣肆的成長而生長著,透露出了現(xiàn)實的荒謬和殘酷。少年馬里的心上人曾是如此美麗的小仙女——“劉琴是我同班的同學(xué),她念書好得要命,即使考九十九分,她也會痛哭一場——為那一分掉下無數(shù)滴淚珠。劉琴的學(xué)習(xí)成績經(jīng)常擺在墻報欄里供我們觀賞,當樣板學(xué)習(xí)。不但如此,她還干凈得要命:臉蛋粉粉的,手臂白白的,指甲修剪得那樣整齊;要是夏天穿涼鞋,那雙腳丫簡直就是透明的?!泵鎸@樣的劉琴,馬里的成長突然就以一種青春慕少艾的方式覺醒了,“似乎是一個早晨發(fā)生的事——”少年馬里這種緣于異性啟蒙的純真幻想猶如干枯樹葉的濕潤筋脈,猶如漆黑夜晚的一盞小燈。然而在殘酷荒謬的政治運動中,為了站穩(wěn)革命立場,劉琴不僅堅決與雙親劃清界限,甚至在別人的“激將”下去批斗大會上掌摑父母??墒?,當馬里受托下鄉(xiāng)尋訪她時,見到的卻是“一個衣服綴滿了補丁的農(nóng)民挑著兩只生銹的水桶,迎著我蹣跚走來——”然而,這并不是關(guān)于馬里初戀的殘酷真相——愛憐、疼惜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眼睜睜地看著自己所愛的人無法挽回地走向一條下坡路卻束手無策,這才是最要命的。伴隨著馬里的這種心緒,剩下的就是妥協(xié)、放棄和認命了;繼而生命中的一些重要支撐與信念,也嘩啦啦如大廈將傾。
“極致的感覺描寫”是鄧剛小說的敘事特色,大肆渲染的感官經(jīng)驗是其主要內(nèi)涵,它以強大的沖擊力去觸及讀者的靈魂。鄧剛擅長將通感、夸張、比擬等修辭手法,以及大量的色彩詞,用“陌生化”的手法巧妙地結(jié)合起來,以營造一個色彩斑斕的世界,這顯然涉及該如何抓住活潑的生活經(jīng)驗。譬如,“不知為什么,每當我在水下憋得眼珠子往外鼓時,就禁不住想哭,似乎有許多悲傷的事情朝我一齊壓來。實際上我絕沒有那么多悲傷。父親有問題,那是應(yīng)該有;劉琴不理睬我,也有一定的道理……我根本就沒有理由哭,再說我也根本不愿哭。然而,我實在是很悲傷,悲傷得要命,特別是憋得胸口發(fā)緊時,淚珠就差那么一點點,滴到水鏡上。幸虧我馬上就升出水面,那股要死要活的傷心勁兒陡地消散。不過,新的麻煩又來了——當我從陰暗冰冷的水面沖出來,看見溫暖的太陽,藍色的天空,呼吸到甜絲絲的空氣,卻又興奮得要哈哈大笑,而且怎么也止不住。應(yīng)該說,我實在是沒有什么可笑的。有一個不光彩的父親,還有一個我怎么愛也愛不上的姑娘,我笑個什么勁呢?但是不行,不管你的理智多么清醒,不管你的頭腦多么明白,也絲毫不頂事兒。就像有人搔你的胳肢窩,或摳你的腳心。不愿哭時逼著你哭,不想笑時又非得笑,實在是欺人太甚?!毙≌f把這種苦難和奇跡以一種極致敘事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很慘烈,很直接,也很冷硬。
苦難,是文學(xué)書寫的重要母題之一,尤其在生存敘事中,難得的不是袒露苦難,而是為苦難生存做見證的同時,也呈現(xiàn)出對生存苦難的超越,從而走向無比動人的生命神話。在《白海參》里,這一切都體現(xiàn)在小海碰子們的認知之中:“我一把抓住白海參……高高地舉著肉乎乎的、滑溜溜的——于老鬼后悔了半輩子,海碰子向往了一萬次的——白海參。……這家伙還在蠕動,說明它實實在在地在我們眼前。我們足足這樣傻看了一百個小時,才漸漸恢復(fù)正常。‘這是寶,這是寶,這是寶呀!海狗子開始滿沙灘打滾兒,大聲叫喚。我也被他感染了,又蹦又跳,然后沿著沙灘飛跑不止,歡喜若狂。”然而樂極生悲的事就在此時發(fā)生了,“白海參開始變色,不像原先那么白,而是發(fā)灰……像枯萎的花朵?!泵鎸εc人類對峙的白海參出水變色的那一剎那,所有的熱愛、疼痛、悲憫、感恩、焦慮、祈望及憤怒等情緒呼嘯而至,如同海碰子那一口終于咳出來的苦,那一聲還哽在胸口的吼。人類苦苦追尋的白海參,是上天的甘霖,是希望的象征,更是苦難中的救贖,但又有多少人真正抵近過它呢?其實那些塵封在時間中的苦難也同這白海參的傳奇一樣,在得到又失去的同時,就像捂在胸口的一群白鳥,它們以溫柔的翅羽撫平了心靈的褶皺,以尖銳觸角扒開了生活的偽飾,讓人看到日子里落下的灰塵。
《白海參》雖說寫了人的苦難,但鄧剛并沒有沉迷于對苦難的表象展示,而是力圖通過苦難把人內(nèi)心那種莊嚴的勇氣和力量寫出來——這正是人類的希望所在,譬如馬里的身上就洋溢著那種永不言敗的樂觀精神。作為一則寓言,《白海參》并非初出茅廬的少年如何征服世界的成長敘事,而是初涉世事的少年在成長中學(xué)習(xí)如何面對世界的心路,而這個留著時間刻度的個人成長的里程碑,其文字中蘊含著一絲不茍的積極力量,這份力量激勵著自己,也溫暖著他人。也許可以這么說,人們之所以欣賞鄧剛的小說,不僅源于喜歡他筆下那些生機勃勃的海洋世界,同時也喜歡在這個世界背后看到的那條長長的精神探索的影子。如果說鄧剛《迷人的?!窌r期的寫作,還是其生命世界在文學(xué)世界的投射和映照,以及生命世界與文學(xué)世界的重合,那么到了《白海參》,則是文學(xué)世界對生命世界的照耀,因為作家相信了他所構(gòu)筑的精神世界。
《絕對亢奮》:活在“異托邦”
雅克·德里達在《多義的記憶——為保羅·德曼而作》中說:“喚起記憶即喚起責(zé)任。”如果把這句話反過來說,或可理解為只有責(zé)任才能喚起沉睡的記憶——這至少應(yīng)用在鄧剛身上是合適的。我們都知道,“文革”的記憶經(jīng)過數(shù)十年時光的掩埋,在許多人那里已經(jīng)沉睡,真相也在時間的沖刷下慢慢模糊,以致消失。在這個時候,鄧剛將再版的舊作《曲里拐彎》改名為《絕對亢奮》,應(yīng)該有著特別的意義:反抗遺忘、警惕失憶。而驅(qū)使他如此做的動力,應(yīng)該就是德里達所說的“責(zé)任”。在我關(guān)于“成長主題”小說的所有閱讀經(jīng)驗里,不得不說,《絕對亢奮》是一部內(nèi)容和意義都極其蕪雜的作品。可以想象,當我們在新情勢下再次回到歷史現(xiàn)場,一定會遭遇巨大的困難,包括心靈的和環(huán)境的,因為這是在同遺忘、同日漸消失的記憶、同權(quán)力的強勢話語、同歷史悲劇、同人性的隱秘品性做斗爭。這不禁讓我想起了索爾仁尼琴創(chuàng)作《古拉格群島》的情形,當時有人勸他:“如果常常牢記過去,會失去一只眼睛?!钡鳡柸誓崆賲s說:“忘掉過去,會失去兩只眼睛?!?/p>
《絕對亢奮》以一個叛逆少年陳立世的成長軌跡為線索,以20世紀6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中葉這三個特定時代為故事背景,集中反映了遼東半島上一座濱海城市中以“昌盛街”和海邊煤場為中心輻射開去的中國底層社會的真實容顏。特別是位于西區(qū)的海邊煤場里,容納和聚集了各色人群:知青、盲流、盜賊、騙子、賭徒、木匠、流竄犯、海碰子、勞改釋放人員與無業(yè)游民,以及被開除的工人和丟了職位的干部。展現(xiàn)了一群生活在“異托邦”中的底層人物在貧困線上痛苦、孤獨、掙扎的心史。所謂“異托邦”,乃是米歇爾· ??略趯ΜF(xiàn)代城市的建筑和后現(xiàn)代具有夢幻性質(zhì)的立體多維的空間進行詳細分析后,于20世紀60年代首次提出的一個與“烏托邦”相對立的概念。“異托邦”的創(chuàng)造,是在世界上真實存在的多種形式的空間文化中進行的,也就是多元化的一種文化混雜共存現(xiàn)象,譬如印度的貧民窟、中國的城中村、巴黎的下水道和紐約的黑人區(qū)等。對于生于貧困、長于亂世的少年陳立世來說,他眼里的世界被劃分成了兩部分——東區(qū)和西區(qū)?!皷|區(qū)大都是樓房,大百貨商店和大劇院;西區(qū)大都是平房和一些烏煙瘴氣的工廠”?!皷|區(qū)那里的海岸全是水泥砌得齊齊的港口碼頭,停泊著各種各樣的輪船,使西區(qū)的孩子看了很開眼”;可是“西區(qū)的海有力氣,有色彩,有故事。這也使西區(qū)的孩子性格同東區(qū)截然兩樣。我們這邊敢打敢拼,說話聲音高,罵人花樣多,干什么事不拐彎抹角。即便是降為野孩子,也不下賤,頂多像動物那樣兇猛地撕咬,卻絕不?;ㄕ小!边@個西區(qū),既充滿了雜亂、混濁、骯臟、窮困、粗野,又有著強悍剛烈和生氣勃勃,是個藏污納垢、魚龍混雜、藏龍臥虎的所在。西區(qū)就是這座濱海城市中的“異托邦”。因此,十四歲離家出走的叛逆少年進入煤場抬煤,就成了陳立世人生中重要的轉(zhuǎn)折點,也是他走上社會、獨立生活的第一步。
成長是生理的,更是認知的,要通過對成長話語的理解才能實現(xiàn)成長?!芭涯妗弊鳛橐粋€貶義詞,原本指孩子違背長輩意志和文化傳統(tǒng),但從認知的角度看,叛逆則表明孩子想使自己對成長話語的理解有別于甚至超越他們的長輩,想爭得理解傳統(tǒng)話語的更大空間。叛逆奠定了超越傳統(tǒng)的基礎(chǔ),成長才能有彈力和意義。少年陳立世像一蓬野草般生長,桀驁不馴,蔑視一切規(guī)范和教養(yǎng),“威嚴和力氣對我毫無用處”“生命里絕對注滿了威武雄壯的細胞”“我的身體在煤筐的重壓下變得健壯——就像錘子砸出來的鍛件,肌肉筋骨緊緊地融合在一起……過于健壯的力量,逼得我坐立不安。”“我這個人的優(yōu)點和缺點就是——你越不讓我干我越干”,而且“從不后悔”,這讓“所有的老師都大吃一驚,一個人怎么能自己決定自己?”這樣的陳立世,便經(jīng)常被置于一種極具悲劇性的情境之中,在一個兇險的世界里浮沉,在某種邊緣經(jīng)受考驗,接受命運的擺布并與命運抗爭。
為了使小說敘事更具沖擊力,鄧剛對各種生存符號都加以極致化處理,他的筆下似乎總籠罩著一種強烈的絕望感、苦難體驗和抗爭意識。那些仿佛從野蠻世界掙扎出來的都市底層人物,用他們的命運,建構(gòu)了令讀者似曾相識的“異托邦”世界,他們各展其能地為獲得起碼的生存資源而拼搏的過程,即他們那出走、盜竊、賣淫、通奸、偷渡、走私、叛逃、出賣、告密、背叛、欺騙、失信、吵架、斗毆、賄賂……的過程,也是他們在靈與肉、憐憫與嫉妒、愚昧與文明、仁慈與冷酷、真誠與狡詐、愛情與情欲、善良與無恥、勇敢與怯懦、堅持與墮落等方方面面展開鏖戰(zhàn)的過程。鄧剛筆力強悍地將某些被宏大敘事所遮蔽的丑陋真相拖出地表,將“歌德”光圈下的“缺德”內(nèi)核扒出來曝光,他的這種極致敘事,創(chuàng)造了各種震驚性的經(jīng)驗,而這些震驚性的經(jīng)驗,會促使讀者真實地面對生命的困境、死亡的強大,以及人身上那種堅不可摧的生存信念。鄧剛為自己的寫作建立了一種有效的敘事說服力,他往往把生命放在“非常態(tài)”的境地觀察、逼視、追問,在生命的絕境里,測量人承受壓力的限度,以及書寫出人在生活壓力下可能產(chǎn)生的勇氣,從而把小說所要表達的那種時間的力量、悲傷的深度以及在絕望中迸發(fā)的勇氣極致性地突顯出來。
當然,這部小說也不乏溫情色彩,如果說陳立世的人生是一個混合著污穢的成長故事,那么作品中的“母老虎”“姐姐”“香姐”“送受傷的陳立世就醫(yī)的軍官”等都給這“異托邦”帶來了些許溫暖,而母老虎便是眾多故事中最明媚的景色之一,也是《絕對亢奮》中最動人也最讓人揪心的女性形象。當由于沒有城市戶口而不得不回原籍的母老虎悄然離去后,懵懂少年陳立世才猛然意識到,這生命中的不能承受之重——母老虎親切喚他千萬次“兒”,他卻別別扭扭地從沒叫過母老虎“媽”。此時,突然驚醒的少年對著駛過的一節(jié)節(jié)車廂,一遍遍地叫喊“媽”的時候,讀者也會忍不住潸然淚下。所謂成長,也許就是當我們把自己撞得頭破血流時,當我們意識到一些最寶貴的東西已然失去時,那一剎那的洞徹世事。
鄧剛沒有將少年陳立世的成長如同《白海參》中的馬里那樣,直接嫁接在性的覺醒上,而是讓他蓬頭垢面地去“異托邦”里經(jīng)歷無數(shù)次的剔骨剜肉、痛徹心扉,讓他充滿憤怒地屢敗屢戰(zhàn)反抗不止——而這,恰是人性之中最為難得的天真與高貴。
《山狼海賊》: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每個人的一生中,注定有一些歲月、一些時間節(jié)點,會從漫長的日復(fù)一日的單調(diào)重復(fù)中脫穎而出,成為生命中的特殊印記。可是當它向你逼近,用神秘莫測的手叩響門環(huán)時,你可能還渾然不知過去的世界還在某處活著。鄧剛年輕時當過的“海碰子”,是遼東半島海邊人“討生活”的一種粗野行當。在人們眼中,這種“把命拋進海里碰大運的人”既令人敬畏,又受人鄙夷,而這段“山狼海賊”的生涯,則是鄧剛創(chuàng)作的重要源泉之一。當他提筆寫《山狼海賊》時已是花甲之年,此時的他,或多或少地會有某些彌補遺憾的情緒在發(fā)酵。
《山狼海賊》的重心不是寫歷史、政治和文化,而是寫豐饒的苦難、復(fù)雜的人性及蓬勃的情欲。鄧剛將人與人性“放置在20世紀60年代,激烈的革命使人們眼珠子先是憤怒得發(fā)紅,接著就因物質(zhì)匱乏而饑餓得發(fā)綠,最后不得不撲向大海尋求營養(yǎng)”的特定時代場景中來寫。故事發(fā)生在遼東半島的一座臨海小城,刀魚頭、三條腿、大齜牙、馬里這四個年輕的“海碰子”掀開了時代大幕,他們既是自詡的好漢子,又是社會邊緣的“零余者”。在他們的世界里,性、政治、革命、運動,殘酷精神和荒誕現(xiàn)實全都奇特地交織在一起。盡管大海黑暗,隱藏著各種兇險,卻也有著誘人的利益。生活在海邊,自覺或不自覺地成為“海碰子”,似乎是山狼海賊們的宿命。鄧剛曾在小說的《后記·我曾經(jīng)是山狼海賊》中說:“我曾經(jīng)就是一個山狼海賊。我絕對渾身長滿魚鱗,我絕對兇惡而粗野。”“那苦咸的海水,那刺骨的寒流,那黑洞洞的暗礁,那轟隆隆的浪濤,使我至今還在睡夢中重復(fù)恐懼。”鄧剛不僅深刻地寫出了對死的恐懼,也展現(xiàn)了強烈的求生意志與無底的絕望,并且他筆下的山狼海賊,在對自然的融入與抗爭中,不但將人與自然的沖突升華為強勁的生命力,而且還實現(xiàn)了對尊嚴的追尋。當然,在回憶中,苦難有時也會混淆快樂,因而懷想快樂時,苦難似乎也能降低強度。畢竟,“再也沒有那樣金黃的沙灘,再也沒有那樣湛藍的天空,再也沒有那樣肥美的海參,再也沒有那樣放肆的快活”的生活,會讓人仿佛缺失點什么。鄧剛是一個感官先行的作家,他的感覺既敏銳又纖細,既扎得深又黏得住所有碰到的東西,因此他感官中呈現(xiàn)出來的人和事,總是伴隨著井噴般源源不斷的激情,而這激情,其底色便明顯是對美好事物的珍視與愛。
“山狼海賊”們渴慕自由,不僅是身體的自由,還有心靈的自由。文學(xué)的倫理,就是將沉淪的生命打撈出來,復(fù)活他們。人的肉體需要刺激,感官上的刺激越多,靈魂中的變化就越大。比如,嚴肅的“游擊隊員之歌”被搞笑地改成了——“我們都是窮光蛋,口袋里沒有一分錢;我們都是闊大爺,海參鮑魚就干飯!”由于“海碰子”們的行為似乎與時代格格不入,顯得放蕩不羈,這便使鄧剛的小說看起來更像一場話語的狂歡——在狂歡的背后,隱藏著作家對生存真實的持續(xù)開掘和對底層社會的深切關(guān)注。小說中海碰子們“討生活”的大海表面看起來像一塊凈土,其實根本無法擺脫身后時代狂潮一波又一波的沖擊,幾乎沒有人能置身其外:瘋狂的革命和運動淹沒了一切,摧毀了一切倫理道德,包括人性與愛情,從而誕生了那么多悲愴的故事,那么多人間不幸。對愛與性滿懷憧憬的馬里,卻遭遇了戀人的背叛;刀魚頭企圖以家暴的方式征服妻子張素英,卻遭遇了老婆拋夫棄子出走的結(jié)局;三條腿暗戀葛心紅卻從未當面表白,然而又在葛心紅嫁人之后偷偷與她通奸,終因烈士遺孀葛心紅珠胎暗結(jié)東窗事發(fā)鋃鐺入獄;性愛經(jīng)驗一片空白又相貌丑陋的大齜牙為免母親受辱而與仇人劉向前同歸于盡,葬身海底……倘若將《山狼海賊》與《白海參》相比較,海碰子們關(guān)于“性”的言談舉止,實在太過赤裸,這種對于性和情欲原生態(tài)的、家常便飯式的大肆描寫,令人感覺失之粗野和流俗,頗有“媚俗”之嫌,其間的各種情事,更是有如退潮之后留下的那片渾黃臟污的海灘;而《白海參》中的性描寫,則如陽光直射海底折射出的五顏六色的光影,每一處細節(jié)都美得令人炫目。確實,海碰子的人生遭際令我們唏噓不已,他們是被時代遺棄的邊緣人,雖然有潛進大海深處捕獲海貨的本領(lǐng),卻無法抵御政治風(fēng)浪的襲擊。并且,圍繞在他們周圍的其他人物,也在那座特殊的煉獄中借由豐饒的苦難、復(fù)雜的人性與蓬勃的情欲煉成了成色各異的“鋼鐵”:二齜牙發(fā)育成長為一個娘炮男,韓靖姐夫是一個婚內(nèi)出軌的人,趙英烈患上了陽痿,劉樹林是一個癡戀人妻的鄉(xiāng)下青年,張妮是因壞出身被揭露而無奈委身海碰子的小女人,“革命積極分子”劉向前則熱衷偷聽別家的房事……還有她們,馬里未婚先孕的妹妹馬云,背叛馬里的大學(xué)生韓靖,因無法忍受家暴而拋家出走的張素英,婚外偷情卻稀里糊涂成了烈士遺孀的葛心紅,因國家戰(zhàn)敗而流落東北的日本女人宋子芳,等等。這所有的人,都在時代巨輪的碾軋下,不得不異化自身以圖活命。
不知一個人要經(jīng)歷多少磨難和迷茫,才能領(lǐng)略到這些人事中的深刻意味。顯然,在《山狼海賊》中,鄧剛關(guān)于人生的省思加深了許多,他面對強大的荒謬依然無畏地抗爭,他面對普遍的污穢仍能守護著一方凈土。
斯蒂芬·茨威格在《人類群星閃耀時》中說:“一個人最大的幸福莫過于在人生的中途、富有創(chuàng)造力的壯年,發(fā)現(xiàn)自己一生的使命?!睂τ凇昂E鲎印编噭倎碚f,創(chuàng)作《白海參》《絕對亢奮》《山狼海賊》便是他一生的神圣使命,而這悲愴恢宏、充滿了喧嘩與騷動的三部曲,必將像他筆下的大海那樣,因?qū)捄裆顝V地包容了他人生的起點、創(chuàng)作的源頭、精神的淵藪以及他所關(guān)注的一切思考的一切熱愛或者仇恨的一切,而彰顯出特殊的價值與命定的意義。
作者簡介:
肖成,筆名蕭成。南京大學(xué)文學(xué)博士。主要研究方向:臺港澳暨海外華文文學(xué)?,F(xiàn)任職于福建社會科學(xué)院文學(xué)研究所。著有《陶淵明評傳》《日據(jù)時期臺灣社會圖譜——1920—1945臺灣小說》《大地之子:黃春明的小說世界》《寶島容顏——臺灣文學(xué)論稿》及《椰風(fēng)蕉雨入畫來——南洋華文文學(xué)論稿》等,并在海內(nèi)外報刊發(fā)表論文數(shù)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