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樹會
摘要:討論式課堂有效遏制了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不良影響的擴散。在討論式課堂上,學生不再是被動的群體,而是課堂的主導,占據(jù)著主體位置。在討論的過程中,學生需要通過彼此交流,彼此探討的方式,共同推導出知識點,加深自己的理解與掌握。這一教學方法十分適用于物理教學。因此,本文以高中物理教學為出發(fā)點,對如何在課堂上應用討論式教學法展開分析。
關鍵詞:高中物理;討論式教學;教學實踐
前言:
在討論式教學法融入的課堂上,學生所形成的學習感受會更加的自由,更加的輕松。其可以在和諧民主的氛圍里,全身心的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加深自己的知識理解與知識掌握。一直以來,我國教師慣用應試教育理念及填鴨式教學手段,這種方法壓制了學生的興趣,也不便于學生更深層次的理解知識。基于這一背景,教師需要順應新課改教學理念的要求,對教學方法加以創(chuàng)新調整,結合學科特點引入討論式教學,更高成都為學生提供教學指導。
1啟發(fā)-誘導
客觀來說,對于高中生而言,要求其透徹的了解抽象性的物理知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并且,很多學生會在過于困難的知識面前產生畏難情緒,對物理學習產生抵觸。在這一前提下,如果在課堂上教師一味的要求學生自主思考,小組討論,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學生的學習動力,甚至會使之逐漸對自己產生懷疑。對此,作為課堂的主要參與者,要發(fā)揮自身的功能,利用多樣性的手段對學生加以啟發(fā)[1]。比如,教師可以把知識以問題的形式融入情境中,并對其加以分解,利用分解性的問題,逐步帶領學生探討,點燃學生思考的動力火花,激發(fā)學生的前進意識。
以“自由落體運動”教學為例,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先為學生展示兩個質量不同的物體,鼓勵學生猜測,如果在相同高度處同時拋下兩個物體,那么哪一個會先降落到地面上?根據(jù)自己的生活經驗,大部分學生會選擇看起來重量更高的那一個物品,但是通過教師的直觀實驗,學生會發(fā)現(xiàn)自己的猜想是錯誤的。當學生所見到的情況與自己的大腦認知產生沖突時,其自然會產生探究欲望,想要知道為何會出現(xiàn)同時落地的情況。當學生產生這一想法,教師則可繼續(xù)加以引導,那如果把這兩個物品綁到一起,下落的狀態(tài)會不會出現(xiàn)變化?有的學生認為兩個物體綁在一起重力加大,下落的速度也會更快;有的學生會認為兩個物體中重量更大的那一個受到了重量較輕的牽制,在雙向重力的狀態(tài)下速度會減慢。
當學生持有不同的想法,就會產生探討的欲望。教師則可把學生的兩個看法看做兩個不同的觀點,鼓勵學生站在相同點及不同點的角度上展開討論,給予學生不同的討論方向,使之在討論中,找出會影響物體自由落體運動的因素,加深討論的程度,提高教學效果。
2討論-互動
物理知識具有較強的邏輯性,嚴謹性,學生會接觸到大量的物理規(guī)律及定理。但同時,物理知識又具有較高的抽象性。很多時候,學生無法直觀的了解知識本質,兩者存在的矛盾沖突會導致學生在學習中出現(xiàn)思維偏差。所以,教師需要充分發(fā)揮自己的作用,與學生組成完整共同體,通過師生、生生討論及互動,加深學生的知識理解,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及學習能力[2]。
以機械能守恒定律這一知識點教學為例。在課堂上,教師可將學生劃分成幾個不同的小組,并給予學生一些實驗小道具,帶領學生模擬過山車實驗。在實驗開始之前,教師可向學生提出一個問題:在過山車小車下落的過程中,小車自身的動力是否做功?提出問題后,要求學生在實驗中觀察現(xiàn)象,適當?shù)恼归_推理。當實驗完成,學生會給出肯定答案,認為重力會做功。那么,教師則可為學生提供進一步的探討方向,如果重力做功,產生了動力勢能,那么勢能的變化量是多少?變成了什么能量?
鼓勵學生以這一問題為出發(fā)點,展開有效的探討思考。接下來,教師可重新要求學生觀察實驗,分析小車的速度與其所處位置的高度及動力勢能之間有什么樣的關系;動力勢能變化的時候,動能呈現(xiàn)什么樣的變化狀態(tài)。讓學生通過感性的認識,推導出理性的思考。在彼此互動中,通過激烈的討論,加深自己對于知識的理解及接受。
3合作-參與
俗話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物理課堂上,學生會必不可少的接觸到不同類型的實驗。通過觀察實驗現(xiàn)象的方式,驗證一些物理結論,加深自己的記憶。
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會直接為學生展示實驗,然后展示物理結論,并要求學生背誦。這種教學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違背了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并且不利于學生興趣的形成。所以,教師可以調整教學順序,先鼓勵學生展開猜想與假設,然后融入實驗,讓學生在共同參與、相互合作討論的過程中,推進實驗。并以此驗證自己的結論,有效發(fā)散邏輯思維。
以“電磁感應現(xiàn)象”教學為例。在課前,教師可為學生準備豐富的實驗器材,例如線框、線圈、電流器、滑動變阻器及電源等。在課堂上,教師可按照組間同志、組內異質的原則,將學生劃分成不同小組,要求學生以感應電流產生條件為主題,開展相關實驗。實驗中,教師可先鼓勵學生結合自己對于文本知識的了解嘗試的進行猜想,在猜想的驅動下,自行設計實驗流程,并驗證實驗現(xiàn)象。在學生開展實驗時,教師可融入學生群體,觀察學生的實驗狀態(tài)、討論狀態(tài),及時地為學生提供指導,間接的開拓學生思路,幫助其順利完成實驗。通過這一方式,鍛煉學生的操作能力及自主思考能力,也有助于學生合作意識的全面發(fā)展。
結論:
在高中物理課堂上,引入討論式教學法,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學習動力,使之對物理學習產生興趣及信心。雖然,在初期階段,學生可能會屢屢碰壁,但教師也應做好有效的指導與鼓勵。指導學生找到正確的討論方向、討論要點。必要時,教師也可融入小組合作教學法,鼓勵學生在合作的過程中彼此交流,有效互動。在共同參與的狀態(tài)下,以完整共同體推進課堂任務。在加深自己,對知識理解的同時,提高自身的實踐能力與自主分析能力,潛移默化培養(yǎng)自身核心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賁春紅.討論式教學法在高中物理課堂教學中的實踐[J].中學物理,2019,32(21):10-11.
[2]孫亞玲. 討論式教學法在高中物理課堂教學中的實踐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8.
(山東省新泰市第一中學 ?27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