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陶行知先生認為真正的生活教育是“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因此作文教學必須結(jié)合生活,用真實的生活體驗來引領寫作。在設計記敘文寫作訓練系列的過程中,教師首先需要讓學生學會觀察生活、感受生活,向生活要素材、要靈感;其次要重視文章的修改,通過找亮點、找突破口、再修改,凸顯主題讓文章升格;最后嘗試在一定主題下的審題、扣題的實際操作。由此,讓寫作與生活緊密聯(lián)系,在寫作訓練中實踐“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論。
關(guān)鍵詞:生活;教育;記敘文寫作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
“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是“供給人生需要的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的、所必需的教育。教育與生活是同一過程,互相包含、互相融合,兩者結(jié)合才能發(fā)生作用。教育以生活為前提,不與實際生活相結(jié)合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寫作訓練必須與生活結(jié)合才有可能成功,因為,好作文必須源自生活,好的作文教育必須結(jié)合生活,學生必須從生活中汲取寫作的素材和靈感,老師必須從生活出發(fā)指導學生寫出有真情實感的好文章。
第一次作文
此次記敘文系列訓練的開端,布置給學生的作業(yè)就是觀察生活、感受生活,從觀察開始,關(guān)注生活、思考生活,特別是不容易引起重視的人、事、細節(jié)。第一次的作文以“平民視角,百姓情懷”為主題,考查學生有沒有關(guān)注過身邊那些處于社會最底層的人們?他們可能是小區(qū)里的清潔工、保安、快遞小哥,可能是菜場邊的賣菜大媽、修鞋匠,可能是路邊餛飩攤的老板娘、經(jīng)營早餐攤的一對夫婦,他們也可能是素不相識的城市打工者……請學生試著去觀察他們的生活,關(guān)注他們的命運,思考他們的境遇,并找尋其中一位,讓他成為你文章的主角,自選一位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物(不限于以上提供的范圍),自選角度,自定主題,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記敘文。
作文批改之后,就48篇作文我做了如下統(tǒng)計:
由此可見,一旦學生用心觀察感受,生活中定有不少可以寫入作文的素材,這些平時不留意的身邊的人物,只要有心都是有故事的人,有話可寫,有情可抒。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誠實地觀察外物,精密地表出情意”。同學們放開眼界,打開思路,有不少好主題、好文章跳脫出來,但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
第一,缺——缺少主題
例如,作文中寫一個校工,通篇寫他掃地澆水,觀察細致,細節(jié)甚是精彩。但是這些只是觀察的再現(xiàn),缺少感受。沒有感受出一個內(nèi)在的能打動人心的主題,挖掘出人物的深層價值。
第二,少——支持主題的材料很少
例如,作文中寫一個早餐攤,觀察攤主阿姨做雞蛋餅,全篇文章中只有那個雞蛋餅,連攤主都是配角,主題卻是要表現(xiàn)攤主的勤勞善良。這樣顯然不足以表現(xiàn)主題。
第三,弱——支持主題的材料力量不夠
例如,文中寫一個賣菜的阿姨,通過她的生活和旁觀者對她的議論,想要表達的主題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和幸福,旁觀者不要驚擾別人的幸福。問題就出現(xiàn)在表現(xiàn)賣菜阿姨幸福的內(nèi)容太少,不夠支持主題。
第四,高——離人物太遠、太空
例如,寫一個清潔工,通過寫他努力打掃,一絲不茍,想要表現(xiàn)的是他平凡但又不平凡?!捌椒病北旧砭秃艹橄螅灰茁涞綄嵦?。僅僅寫他努力工作是無法確實表現(xiàn)平凡,更何況是不平凡。
第五,大——人物事件小主題太大
例如,文中的主人公是一個拾荒者,表現(xiàn)堅守崗位不拋棄、不放棄,好吧!我也是無語了。
第六,上——故意拔高
例如,文中寫了我一次放學回家路上又冷又餓,遇到一個賣烤紅薯的大爺,買了一個烤紅薯,于是這個烤紅薯溫暖了我一輩子。太高了,過了過了!
由這六個問題可以看出,學生在有了材料之后的主題選擇上和材料與主題的匹配度上有所欠缺。于是有了這個系列的第二次作文。
第二次作文
第二次作文延續(xù)上一次“平民視角,百姓情懷”的思路,請同學們在以下三個主題中任選一個進行寫作:(1)善良;(2)堅守;(3)再困苦的生活,再卑微的生命,也有對詩意和浪漫的渴望和追求。要求:緊扣主題;切忌籠統(tǒng),一定要具體。例如,如你選擇的是“堅守”,那就不應該籠統(tǒng)地寫堅守,而是要具體寫出他堅守的到底是什么。
48篇作文匯總上來,統(tǒng)計如下:
由此表格,讓學生一起來研討的問題是主題與人物之間的契合度,如何選擇最能出彩的人物與主題。學生覺得第三個主題較能出彩,就這個主題源于生活中的點滴細節(jié),只要用心觀察,寫入作文時突出一些有關(guān)詩意和浪漫的細節(jié),就很容易出彩。如上述人物中的修鞋匠,學生選擇了他的一個聽戲的小小收音機為亮點;又如那個門衛(wèi),學生留意到他在空地種植的花花草草;還有女鄰居自制的桂花糖粥、茉莉花茶、玫瑰花餅。這些生活中的細節(jié)在學生的筆下稍作修飾就別具浪漫和詩意。而大家又一眼看到賣梔子花的老太太,覺得相比第二個主題,這個人物和第三個主題的配合更能出彩。這個時候,我拿出2015年江蘇高考中的一篇滿分作文《王大爺?shù)脑绮偷辍纷鳛橥瑢W們的參考范文以及修改樣例。這篇高考佳作的素材放在“平面視角,百姓情懷”的系列作文訓練中非常貼切適用。就第一次作文,無須修改,主題就是“智慧”,表現(xiàn)王大爺多年來獨自支撐一間簡陋的早餐鋪子,用善良和熱情真心真意地為鄰居們服務。他精心制作的早餐引來鄰居們的歡聲笑語和敬重愛戴,他活得有滋有味,圓通和豁達中展示出一個歷經(jīng)人生滄桑的老年人的生活智慧。
于漪認為:“文章的光彩首先在于思想的發(fā)光。”可見,一個題材可以用于不同的作文題,關(guān)鍵在于你如何對材料進行加工,重點在于選擇不同角度切入和突出與作文題契合的細節(jié)亮點。
語文課堂的寫作訓練即是基于生活的教育,寫作的素材來自生活,情感的體驗也來自生活。“行”而后“知”,當學生走出課堂走向校園、走出校園走向社會的時候,他們就開始了感受生活的旅程,也就意味著寫作之前的觀察、體驗就開始了,這些生活實踐都將成為他們的積累,反饋于寫作課堂,讓寫作成為生活的延伸與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陶行知.陶行知選集(三卷本)第2卷[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1:1-77.
[2]葉圣陶.葉圣陶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221-235.
[3]于漪.于漪語文教育論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571-574.
作者簡介:周玨(1981—),女,江蘇無錫人,教育碩士,無錫市第一中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