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英
摘 要:從小學語文教材的識字寫字、閱讀教學、口語交際、習作表達、綜合性學習這幾個板塊入手,充分挖掘出增強小學生文化自信的實踐策略。
關鍵詞:小學生;文化自信;操作策略
6~12歲是學生道德、情感、價值觀形成的最佳時期,因此在這個階段,教師一定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價值觀、人生觀。作為小學教師語文教師,借助語文教材這個載體,堅持學生文化自信的滲透是必要的。增強小學生的文化自信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實施:
一、在識字寫字中滲透文化自信
在一年級學生剛入學初步接觸到漢字時,教師要讓學生感受到漢字的有趣,感受到漢字的博大精深。教學生寫柳體時,讓學生分析、觀察,從而得出柳體的特點是:棱角分明、骨力剛勁,具有疏朗開闊、清秀方整的風采;并告訴學生:這些書法就像我們做人,要剛勁,心胸開闊,不斤斤計較,做一個“海納百川”的人。這樣讓學生從小樹立文化自信的意識。
二、在閱讀教學中滲透文化自信
在閱讀教學中,學生所閱讀的文章中無不在滲透文化自信的情感。例如,在教學四年級上冊第7單元時,教師讓學生通讀該單元的所有文章,發(fā)現這個單元主題是“家國情懷”,安排了《古詩三首》《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梅蘭芳蓄須》《延安,我把你追尋》,其中有戍邊將士建立軍功、保家衛(wèi)國的情懷,有個人與國家民族共存亡的精神氣概,有周恩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遠大志向,有梅蘭芳蓄須罷演的民族氣節(jié),還有在中國革命和建設時期發(fā)揮了巨大作用的延安精神。教學這一單元時,讓學生了解故事主要內容的基礎上,體會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質,并開展講故事比賽,是對學生進行立德樹人教育的重要依托。讓學生從閱讀中感受到文化自信的情感。
三、在口語交際中滲透文化自信
交際是人與人共處的一種方式,教會小學生如何進行口語交際,也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例如,三年級下冊的口語交際“如何勸說別人”,這是學生在生活中經常會遇到的事情。教學時,筆者創(chuàng)設了以下幾個場景,并讓學生現場表演,看看是否勸說成功。第一個場景:有人在學校的墻壁上亂涂亂畫;第二個場景:有老人橫穿馬路;第三個場景:爸爸在喝酒、抽煙。提問:“你怎么勸告他才有效呢?”他說:“我會這樣勸爸爸:爸爸,你不要抽煙、喝酒了,前幾天你咳嗽不止,去醫(yī)院檢查,醫(yī)生已經告訴抽煙、喝酒危害你的身體。你想想,如果你病了,我和媽媽會照顧你,這樣,我不能上學,媽媽不能上班,一家人生活怎么辦呢?”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我趁機告訴學生,我國語言具有很大的魅力,同樣的語言,站在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語氣表達出來,效果完全不同。這樣,讓學生在口語交際中體現文化自信的自豪感。
四、在習作表達中滲透文化自信
語文教學離不開表達,除了口頭表達,書面表達也是一個重要的方面,學生學習了各種表達方式,在習作表達中肯定要會運用所學的表達方式。學生到了中高段年級,教師會要求他們注意文字表達的美感,用文字表達出自己的情感。例如,在教學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習作時,以“推薦一個好地方”為主題,要求學生寫出推薦的理由,讓人看了有立刻想去的沖動。有的學生寫道:這游樂場,遠看就像一座城堡,坐落在鬧市之中。有的學生寫道:這個地方是一條好吃街。蒙古羊肉串、樂山缽缽雞……真是應有盡有呀,歡迎你來吃個痛快。在學生真實的表達中,我們看到學生已經深深地愛上了我們的祖國,對祖國的一花一木都充滿了喜愛之情。
五、在綜合性學習中滲透文化自信
要增強文化自信,必須過好傳統(tǒng)節(jié)日。教材中安排了許多綜合性學習,涉及傳統(tǒng)節(jié)日。這些傳統(tǒng)節(jié)日的學習安排其實就是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能增強文化自信。在小學階段,應該教育學生過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愛自己的祖國。例如,教學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傳統(tǒng)文化主題單元時,先讓學生自己了解傳統(tǒng)節(jié)日端午節(jié)、重陽節(jié)、中秋節(jié)、春節(jié)等的來歷,了解有關典故、習俗等,然后展示自己的成果。最后,選一個自己最喜歡的節(jié)日,并和家人一起過這個節(jié)日,體會傳統(tǒng)節(jié)日的文化內涵,感受過節(jié)的氛圍,從而激發(fā)小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喜愛,增強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實現中國夢的“加速度”,是弘揚中華民族精神的“源動力”,是凝聚中國力量的“向心力”。
參考文獻:
林敏.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滲透文化自信教育[J].散文百家,2020(3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