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昕
(貴州安順七十三醫(yī)院,貴州 安順 561000)
胸腰椎骨折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種脊柱骨折。此病多發(fā)生于胸椎后凸與腰椎前頭的交界點,即胸椎11 ~12節(jié)段和腰椎1 ~2 節(jié)段[1]。胸腰椎骨折的發(fā)生主要是由于患者發(fā)生車禍、意外滑倒、從高處墜落所致。臨床上對胸腰椎骨折患者主要是進行手術治療。不同手術的療效存在差異。傷椎置釘術是一種新型的手術方式。相關研究的結果顯示,對胸腰椎骨折患者進行傷椎置釘術,可有效地改善其臨床癥狀,且并發(fā)癥較少[2]。為此,本次研究將2017年1 月至2018 年12 月期間我院收治的72 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通過組間對比的方式觀察用傷椎置釘術治療胸腰椎骨折的效果。
本次研究的對象是2017 年1 月至2018 年12 月期間我院收治的72 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本次研究對象的納入標準是:1)患者的病情均結合體征、臨床癥狀及進行影像學檢查的結果確診為胸腰椎骨折。2)患者存在進行手術的適應證。3)患者對手術的依從性較好。4)患者的臨床資料完整。本次研究對象的排除標準是:1)患者存在進行手術的禁忌證。2)患者發(fā)生病理性骨折。3)患者拒絕參加本次研究或中途退出本次研究。將這些患者平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在對照組患者中,有男性20 例,女性16 例;其年齡為35 ~75 歲,平均年齡為(47.25±3.68)歲;其中,致傷原因為發(fā)生車禍、從高處墜落及被重物砸傷的患者分別為15 例、7 例、14 例。在觀察組患者中,有男性21 例,女性15 例;其年齡為34 ~76 歲,平均年齡為(46.96±3.75)歲;其中,致傷原因為發(fā)生車禍、從高處墜落及被重物砸傷的患者分別為16 例、6 例、14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已經得到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的批準。
對對照組患者進行椎弓根內固定術,方法是:使患者取俯臥位,對其進行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待麻醉起效后,在椎體受損較重處的中心位置做一個切口,逐層切開此處的皮膚及皮下組織,使受損椎弓根全部暴露在手術視野中。在置入螺釘的同時,結合患者的病情對其椎體進行減壓處理。安裝螺釘但不鎖住螺釘,安裝連接棒,撐開傷椎,使傷錐恢復到正常的高度,鎖住螺釘帽,逐層縫合切口。對觀察組患者進行傷椎置釘術,方法是:使患者取俯臥位,對其進行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待麻醉起效后,在椎體受損較重處的中心位置做一個縱行切口,逐層切開此處的皮膚及皮下組織,使受損椎弓根全部暴露在手術視野中。明確進針的位置后,在椎弓根中旋入螺釘。采用同樣的方法在同側傷椎下安裝椎弓根螺釘。將一個延長桿模具放到兩枚螺釘的延長桿中間。旋轉螺釘的延長桿,保證3 個端頭的卡口連成一體。選取合適的固定棒,將其插進上方椎弓根螺釘的開口處,依次穿過另外兩枚椎弓根的螺釘尾槽,在C 型臂X 線透視機的輔助下確保固定棒的位置合理,擰緊螺母。手術后,對患者的傷錐進行CT 檢查,確定其傷椎置釘的位置合適。手術后,對兩組患者均使用抗生素、神經營養(yǎng)藥、糖皮質激素、甘露醇等藥物進行治療。在手術后48 h,為患者拔除引流管。在手術后1 周,對患者的骨折部位進行X 線檢查和CT 檢查。結合患者下肢的肌力,可在手術后3 周指導其進行腰背肌功能康復鍛煉。6 ~8 周后,指導患者借助胸腰背支具進行坐位練習和站立練習。
1)觀察兩組患者手術的總有效率[3],具體的療效評定標準是:(1)臨床治愈:手術后,患者骨折部位疼痛和活動受限的癥狀消失,對其進行X 線檢查的結果顯示其骨折部位完全愈合。(2)顯效:手術后,患者骨折部位疼痛和活動受限的癥狀明顯改善,對其進行X 線檢查的結果顯示其骨折部位愈合良好。(3)有效:手術后,患者骨折部位疼痛和活動受限的癥狀有所緩解,對其進行X 線檢查的結果顯示其骨折部位愈合不完全。(4)無效:手術后,患者骨折部位疼痛和活動受限的癥狀未改善,對其進行X 線檢查的結果顯示其骨折部位未愈合。手術的總有效率=(臨床治愈例數+ 顯效例數+ 有效例數)/ 總例數×100%。2)在手術前及手術后6 個月,分別對兩組患者進行X 線檢查和CT 檢查,測量其傷錐后凸Cobb 角、傷椎前緣的高度。3)手術后,統計兩組患者骨折部位疼痛、腫脹及切口感染的發(fā)生率。
采用SPSS 23.0 統計軟件處理本次研究中的所有數據。計量資料用±s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 表示,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手術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總有效率的比較
在手術前,兩組患者傷錐的后凸Cobb 角、傷椎前緣的高度相比,P>0.05。在手術后6 個月,觀察組患者傷錐的后凸Cobb 角小于對照組患者,P<0.05 ;其傷椎前緣的高度長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見表2。
表2 在手術前后兩組患者的后凸Cobb 角、傷椎前緣高度的比較(± s)
表2 在手術前后兩組患者的后凸Cobb 角、傷椎前緣高度的比較(± s)
組別 傷錐后凸Cobb 角(°) 傷椎前緣高度(cm)手術前 手術后6 個月 手術前 手術后6 個月觀察組(n=36)15.32±1.50 4.18±1.02 1.25±0.92 1.86±0.45對照組(n=36)15.35±1.42 6.56±1.48 1.28±0.85 1.46±0.54 t 值 0.087 7.945 0.113 9.468 P 值 0.931 0.001 0.911 0.002
手術后,在觀察組患者中,發(fā)生骨折部位腫脹、劇烈疼痛及切口感染的患者分別有1 例、1 例、0 例,其手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為5.56%(2/36)。在對照組患者中,發(fā)生骨折部位腫脹、劇烈疼痛及切口感染的患者分別有3 例、2例、3 例,其手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為22.22%(8/36),組間相比,P<0.05。
胸腰椎骨折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種骨折。不同年齡段的胸腰椎骨折患者發(fā)生骨折的原因存在差別。青中年患者發(fā)生胸腰椎骨折多是由外力作用所致,老年患者發(fā)生胸腰椎骨折常是由發(fā)生跌倒或罹患骨質疏松癥所致[4]。患者發(fā)生胸腰椎骨折后,應盡早對其進行手術,以減輕其疼痛感,盡快恢復其胸腰椎的穩(wěn)定性。目前,為胸腰椎骨折患者選擇何種手術進行治療仍存在較大的爭議。以往,臨床上主要應用椎弓根內固定術治療胸腰椎骨折。此手術的固定效果欠佳,手術后患者常發(fā)生較多的并發(fā)癥,嚴重影響其預后。近年來的研究結果顯示,對胸腰椎骨折患者進行傷椎置釘術,可重建其脊柱的穩(wěn)定性[5]。
尹飛[6]將40 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對照組患者進行椎弓根內固定術,對觀察組患者進行傷椎置釘術。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治療的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患者。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手術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患者,這與尹飛[6]的研究結果相符。同時,在手術后6 個月,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傷錐后凸Cobb 角更小,其傷椎前緣的高度更長。導致出現此結果的主要原因是:對胸腰椎骨折患者進行傷椎置釘術,可在其骨折部位形成一個完整的三維支架狀結構,可避免產生懸掛效應和平行四邊形效應,內固定裝置的穩(wěn)定性較好[7]。在傷椎處置入的螺釘屬于撐開復位的重要支點,可對傷椎起到向前頂的作用,有助于提高內固定裝置的復位效果,防止出現傷椎后凸畸形的情況[8]。
本次研究的結果證實,用傷椎置釘術治療胸腰椎骨折的效果較為理想,可有效地恢復此病患者傷錐前緣的高度,縮小其傷錐后凸Cobb 角,且安全性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