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瑤
(磴口縣人民醫(yī)院,內(nèi)蒙古 錫林郭勒 015200)
營養(yǎng)性佝僂病的發(fā)病與患兒存在鈣攝入量過低、因缺乏維生素D 導致的生長板軟骨細胞分化異常及生長板和類骨質(zhì)礦化障礙等因素有關。該病患者多為年齡在3 個月~2歲的兒童。營養(yǎng)性佝僂病患兒若未能接受及時有效的治療,其骨骼發(fā)育、神經(jīng)肌肉、免疫功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嚴重影響其身體發(fā)育[1-2]。目前,臨床上對營養(yǎng)性佝僂病的防治方法主要有:1)建議孕期婦女多食用富含鈣、磷及維生素D 的食物,鼓勵對其嬰兒采用母乳喂養(yǎng)。2)建議幼兒及學齡期兒童多參加戶外運動、多接受陽光照射、多食用富含鈣及維生素D 的食物。3)若采用上述方法無法獲得預期療效,則應為患兒補充維生素D、鈣劑[3]。復方碳酸鈣顆粒是一種鈣劑加維生素D 的復方制劑。該藥具有較好的溶解性及較穩(wěn)定的活性。本次研究主要是探討用復方碳酸鈣顆粒治療中重度營養(yǎng)性佝僂病合并骨骼畸形的效果。
本次研究的對象是在磴口縣人民醫(yī)院接受診治的44例中重度營養(yǎng)性佝僂病合并骨骼畸形的患兒。其納入標準是:1)病情符合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出版的《兒科學》[4] 中關于佝僂病診斷標準的患兒。2)年齡在1 ~6 歲,臨床癥狀為睡眠不安穩(wěn)、多汗的患兒。3)血清鈣與血清磷的水平均明顯降低、血清25 羥維生素D3(25-hydroxyvitamin D3,25(OH)D3)<20 ng/mL 的 患 兒。4)合 并 有O 型 腿或X 型腿的患兒。5)存在雞胸、肋骨外翻等癥狀,或存在骨密度中重度不足的患兒。其排除標準是:1)以往使用過可能影響本次療效治療方法的患兒。2)合并有先天性心臟病、嚴重肝腎疾病或存在遺傳性疾病的患兒。3)早產(chǎn)兒或長期服用激素的患兒。4)對碳酸鈣及維生素D過敏的患兒。將這44 例患兒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22例/ 組)。在研究組患兒中,有男15 例,女7 例;其平均年齡為(2.51±1.13)歲;平均病程為(2.52±0.18)月。其血清鈣的平均水平為(1.13±0.32)mmol/L,血清磷的平均水平為(0.45±0.32)mmol/L;血清骨特異性 堿 性 磷 酸 酶(bone alkalin phosphatase,BALP) 的 平均水平 為(374.49±81.20)u/L;血 清25(OH)D3的平均水平為(10.63±8.22)ng/mL;骨密度Z 值的平均水平為-1.88±0.32 ;其中有O 型腿的患兒6 人,有X 型腿的患兒16 人。在對照組患兒中,有男15 例,女7 例;其平均年齡為(2.45±1.12)歲;平均病程為(2.43±0.14)月。其血清鈣的平均水平為(1.12±0.41)mmol/L;血清磷的平均水平為(0.42±0.30)mmol/L;血清BALP 的平均水平 為(376.45±78.56)u/L;血 清25(OH)D3的平均水平為(10.52±8.19)ng/mL;骨密度Z 值的平均水平為-1.89±0.54 ;其中有O 型腿的患兒7 人,有X 型腿的患兒15 人。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對兩組患兒均進行健康教育,讓其多食用富含鈣及維生素D 的食物、參加戶外運動、接受陽光照射。在此基礎上,對研究組患兒使用復方碳酸鈣顆粒(鈣含量為0.3 g,維生素D3含量為62.5 IU)進行治療,每日1 袋。對對照組患兒使用碳酸鈣D3(鈣含量為0.25 g,維生素D3含量為100 IU)進行治療,每日1 袋。對兩組患兒均持續(xù)治療126天。在對兩組患兒進行治療的過程中,若其體內(nèi)出現(xiàn)結石,則對其采用枸櫞酸氫鈉顆粒進行治療。連續(xù)治療14 天可治愈。若患兒出現(xiàn)便秘,則對其采用乳果糖口服液進行治療。連續(xù)治療3 ~5 天可治愈。若患兒出現(xiàn)其他不良反應,則無需對其進行治療,停藥后該不良反應即可消失。
比較兩組患兒血清鈣、磷、BALP 及25(OH)D3的水平、治療的總有效率、停藥后病情的復發(fā)率、骨密度Z 值、骨密度恢復正?;純旱谋壤 型腿與X 型腿的治愈時間和治愈率及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將患兒的臨床療效分為有效、好轉、無效及停藥后復發(fā)。有效:接受治療后,患兒血清鈣的水平>2.23 mmol/L 且其血清25-(OH)D3的水平>30 ng/mL,其發(fā)育畸形的骨骼恢復正常,其骨密度Z 值的水平>-1,其臨床癥狀均完全消失[5]。好轉:接受治療后,患兒血清鈣及25-(OH)D3的水平均恢復到了正常值80% 以上的水平,其發(fā)育畸形的骨骼及骨密度均得到了明顯改善,其臨床癥狀明顯好轉。無效:接受治療后,患兒血清鈣或血清25-(OH)D3的水平低于正常值的80%,其發(fā)育畸形的骨骼及骨密度未得到明顯改善。停藥后復發(fā):停藥1 個月后,療效為有效或好轉患兒的血清鈣或血清25-(OH)D3的水平低于正常值的80%,其發(fā)育畸形的骨骼及骨密度均轉變成治療前的狀態(tài),其臨床癥狀再次出現(xiàn)。3 歲以下的患兒,選取左側脛骨中段作為骨密度的評估點。3 歲以上的患兒,選取橈骨遠端作為骨密度的評估點。在進行骨密度Z 值評估時,評估人員應為患兒連續(xù)檢測3 次,最終的評估結果為3 次檢測的平均值。將患兒的骨密度狀態(tài)分為健康、輕度骨密度不足、中度骨密度不足及重度骨密度不足。健康:Z 值>-1。輕度骨密度不足:Z 值>-1.5 且Z 值<-1。中度骨密度不足:Z 值>-2 且Z 值<-1.5。重度骨密度不足:Z 值<-2。
接受治療后,與對照組患兒相比,研究組患兒血清鈣、磷及25-(OH)D3的水平均更高,其血清BALP 的水平更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詳見表1。
表1 接受治療前后兩組患兒血清鈣、磷、BALP 及25-(OH)D3 水平的對比(± s )
表1 接受治療前后兩組患兒血清鈣、磷、BALP 及25-(OH)D3 水平的對比(± s )
注:* 與治療前的患兒相比,P <0.05,&與對照組的患兒相比,P <0.05。
組別 血清鈣的平均水平(mmol/L) 血清磷的平均水平(mmol/L) 血清BALP 的平均水平(u/L) 血清25-(OH)D3 的平均水平(ng/m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研究組(n=22)1.13±0.32 1.99±0.46*& 0.45±0.32 1.42±0.27*& 374.49±81.20 146.23±56.45*& 10.63±8.22 27.54±7.37*&對照組(n=22)1.12±0.41 1.57±0.48* 0.42±0.30 0.88±0.36* 376.45±78.56 157.34±47.76* 10.52±8.19 23.45±7.45*
接受治療后,兩組患兒治療的總有效率及停藥后病情的復發(fā)率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治療總有效率及停藥后病情復發(fā)率的對比
接受治療后,兩組患兒骨密度輕度不足患兒的比例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接受治療后,與對照組患兒相比,研究組患兒骨密度Z 值的水平更低,其骨密度恢復正?;純旱谋壤?,其骨密度中重度不足患兒的比例更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 接受治療后兩組患兒骨密度Z 值及骨密度恢復正?;純罕壤膶Ρ?/p>
接受治療6 個月后,與對照組患兒相比,研究組患兒治愈O 型腿與X 型腿的時間均更短,其O 型腿與X 型腿的治愈率均更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4。
表4 兩組患兒接受治療6 個月后O 型腿及X 型腿治愈率的對比
接受治療后,兩組患兒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5。
表5 接受治療后兩組患兒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的對比
營養(yǎng)性佝僂病是兒科中較為常見的一種營養(yǎng)障礙性疾病。該病患兒在發(fā)病初期,其臨床癥狀不明顯,易被忽視。營養(yǎng)性佝僂病患兒的病情逐漸惡化后,可導致其出現(xiàn)骨骼畸形,如雞胸、肋骨外翻、盆骨發(fā)育障礙、O 型腿、X 型腿等并發(fā)癥,還會使其留下不可逆的后遺癥[6]。營養(yǎng)性佝僂病的發(fā)病率較高,市區(qū)幼兒佝僂病的患病率約為5 ~10%,農(nóng)村幼兒佝僂病的患病率約為10% 以上[7]。營養(yǎng)性佝僂病的致病原因多為患兒維生素D 及鈣的攝入量過低,導致其血液中的血清鈣濃度降低,為保持其血液中血清鈣的含量,甲狀旁腺激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會刺激其破骨細胞骨吸收的功能,以促進其骨骼中的鈣元素進入血液。當患兒體內(nèi)的PTH 水平升高時,其腎臟會減少對磷的重吸收,導致其發(fā)生低磷血癥,進而引發(fā)骨病,造成其骨骼生長障礙,即營養(yǎng)性佝僂病。在患兒患病的早期,為其補充鈣劑聯(lián)合維生素D 是防治營養(yǎng)性佝僂病最有效的方法[8]。目前,常見的鈣劑聯(lián)合維生素D 制劑有復方碳酸鈣顆粒、碳酸鈣D3顆粒、小兒碳酸鈣D3顆粒等。理想的復方制劑應具有溶解度好、吸收性好、穩(wěn)定性好及安全性好等特點[9]。本研究證實,接受治療后,與對照組患兒相比,研究組患兒血清鈣、磷及25-(OH)D3的水平均更高,其血清BALP 及骨密度Z 值的水平均更低,其骨密度恢復正常患兒的比例更高,其骨密度中重度不足患兒的比例更低,P<0.05。究其原因,與制作復方碳酸鈣顆粒時采用的絡合技術和包合技術有關。絡合技術是指通過處方中的檸檬酸與碳酸鈣產(chǎn)生絡合反應,讓難溶于水的碳酸鈣直接溶解在水中,使其水溶性比碳酸鈣D3更好,擺脫了碳酸鈣依賴胃酸溶解,提高了碳酸鈣的有效性。包合技術是指在制作復方碳酸鈣顆粒時,會將維生素D3包裹在環(huán)糊精中,可避免被胃、十二指腸分泌的酸性物質(zhì)破壞,進而保證了維生素D3的活性[10]。由此可見,用復方碳酸鈣顆粒治療中重度營養(yǎng)性佝僂病合并骨骼畸形的臨床效果較好,可使患兒的骨密度盡快恢復到正常水平,縮短其O 型腿及X 型腿的治愈的時間,提高其O 型腿及X 型腿的治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