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芳 王衍森
(河南省安陽市第五人民醫(yī)院 安陽455006)
小肝癌(Small Hepatocellutar Carcinoma,SHCC)是一種預后差、惡性程度高的多發(fā)腫瘤,致死率僅低于肺癌[1]。手術為SHCC 最佳治療方案,通過快速切除病灶,可有效控制腫瘤進展,延長患者生存期。但SHCC 起病隱匿,早期缺乏典型癥狀,確診時大多患者已處于進展期,錯失最佳手術時機[2]。因此,早期明確診斷SHCC 對控制病情進展、提高生存率有積極意義。超聲造影(CEUS)、增強計算機體層掃描(CECT)可為病灶部位深、血流緩慢、血供少的肝臟病變提供良好診斷依據(jù),在臨床SHCC 診斷中有廣泛應用[3]。本研究選擇我院75 例SHCC 患者,旨在探討CEUS 檢查對病灶檢出率的影響?,F(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8 年7 月~2020 年9 月我院收治的75 例SHCC 患者,其中女20 例,男55例;年齡 42~73 歲,平均(57.28±7.54)歲。病灶共 83個,其中 47 個≤2 cm,36 個 2~3 cm。
1.2 入組標準 (1)納入標準:病理組織細胞學檢查證實為SHCC,病灶直徑≤3 cm;術前均接受CECT、CEUS 檢查,伴有原發(fā)性肝癌、肝硬化病史;知情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病灶直徑>3 cm、轉(zhuǎn)移性肝癌、浸潤性肝癌;檢查前放化療史;存在其他惡性腫瘤。
1.3 檢測方法
1.3.1 CEUS 儀器 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德國西門子,Acuson S2000),9L4 線陣探頭,頻率 4~9 MHz,機械指數(shù)0.08;常規(guī)二維超聲掃查病灶及肝臟,之后調(diào)整為造影模式,告知患者平靜呼吸,顯示并固定病灶最佳切面,靜脈滴注2.4 ml 聲諾維,之后注入5 ml氯化鈉注射液,開始注射造影劑時即實時連續(xù)監(jiān)測病灶強化情況,肝實質(zhì)同時間增強水平作為參照,肝動脈開始顯影為動脈期起始時間(造影劑注入后10~20 s),門靜脈顯影為門脈期起始時間(造影劑注入 30~45 s),連續(xù)監(jiān)測造影過程(6 min 左右)。
1.3.2 CECT 儀器 16 排螺旋CT 機(荷蘭飛利浦,Brilliance16),管電壓:120 kV;掃描層厚:5 mm;掃描速度:1 層 /s;薄層重建層厚:1.25 mm;平臥位,常規(guī)CT 平掃,之后實施CT 增強掃描:以雙筒高壓注射器經(jīng)肘靜脈注入1.2 ml/kg 優(yōu)維顯370,注射速度5 ml/s,采用自動跟蹤模式掃描,掃描時期分動脈期(18~45 s)、門脈期(58~90 s)和延遲期(>180 s)。
1.4 圖像分析 分析CEUS 增強特征、強度-時間定量曲線參數(shù),涵蓋上升時間、達峰時間、峰值強度、上升斜率、峰值降半時間、平均通過時間、血藥濃度時間曲線下面積(AUC),3 次測量,取平均值。
1.5 觀察指標 (1) 比較病灶直徑≤2 cm 時CECT、CEUS 特征。(2) 比較病灶直徑 2~3 cm 時CECT、CEUS 特征。(3)以手術病理檢查為“金標準”,比較 CECT、CEUS 檢出率。
1.6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處理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病灶直徑≤2 cm 時 CECT、CEUS 特征分析門脈期CECT、CEUS 低/等增強、高增強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動脈期CEUS 高增強發(fā)生率高于CECT,延遲期CEUS 高增強發(fā)生率低于CECT(P<0.05)。見表1。
表1 病灶直徑≤2 cm時 CECT、CEUS 特征分析[例(%)]
2.2 病灶直徑 2~3 cm 時 CECT、CEUS 特征分析動脈期、門脈期、延遲期CECT、CEUS 低/等增強、高增強發(fā)生率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2。
表2 病灶直徑 2~3 cm 時 CECT、CEUS 特征分析[例(%)]
2.3 CEUS、CECT 檢 出 率 分 析 CEUS 檢 出 44個≤2 cm 病灶,34 個 2~3 cm 病灶;CECT 檢出 37個≤2 cm 病灶,32 個 2~3 cm 病灶。以手術病理診斷為“金標準”,CEUS、CECT 對 2~3 cm 病灶檢出率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CEUS 對≤2 cm 病灶檢出率高于 CECT(P<0.05)。見表 3。
表3 CEUS、CECT 檢出率分析[例(%)]
SHCC 治療方法首選為手術,有研究表明,SHCC 患者特別是病灶直徑<2 cm 患者接受手術切除、射頻消融治療,其5 年生存率可高達50%[4]。因此針對SHCC 患者,選擇一種安全、高效的早期診斷方法極為重要。
CEUS、CECT 為常用SHCC 影像學篩查方法,其中CECT 分辨率高、組織對比度清晰,能評估腫瘤浸潤程度、邊界,但難以準確判斷局部微小病灶。有研究指出,CECT 作為惡性腫瘤有效診斷方式,對直徑>2 cm 病灶檢出率較高,而病灶越小,其檢出率越低[5]。CEUS 可對病灶血管形態(tài)學改變、血流灌注信息進行動態(tài)觀察,準確反映病灶血液供應、臨近組織浸潤程度,繼而可預測腫瘤組織分化程度。CEUS 強化后輪廓、大小變化及動脈期顯像特征能反映肝癌生長方式、微血管部位及密度,可用于判斷肝癌生物學行為[6]。本研究結果顯示,病灶直徑2~3 cm 時,動脈期、門脈期、延遲期 CEUS、CECT 低 /等增強及高增強發(fā)生率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但病灶直徑≤2 cm 時,CEUS 延遲期低/等增強、動脈期高增強發(fā)生率明顯高于CECT(P<0.05)。分析原因在于:相較于CECT,CEUS 血流信號信噪比更高,能準確反映病變組織灌注、低速血流向,發(fā)現(xiàn)其他時期由于血流灌注、時間問題未發(fā)現(xiàn)的病灶,而CECT 無法實時動態(tài)查探病灶,診斷結果易受腫瘤組織內(nèi)造影劑干擾,且CECT 幀頻低,掃描時(動脈期)可能錯過最佳結節(jié)強化時間[7]。本研究結果顯示,病灶直徑≤2 cm 時,CEUS 檢出率高于CECT(P<0.05),提示CEUS 在SHCC 診斷中有顯著優(yōu)勢,便于臨床判斷病情,選擇合適治療方案。究其原因在于CEUS 可提高局灶性肝臟病變超聲影像清晰度,且能動態(tài)反映SHCC 血流供應,因此對微小病灶檢出率較高[8]。
綜上所述,SHCC 患者接受CEUS 檢查對病灶直徑≤2 cm 具有較高檢出率,可為臨床鑒別病情,選擇合理治療方案提供理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