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丹云
文言文教學中要如何進行講解?馮善亮老師在講座中提出講解的原則:先讀后講,先學生講后先生講,難度大的課文可以適度先講,講當講處:思路、重點、難點、妙處,盡量少講精講,總結時補充講。那么,在教學過程中具體怎么操作呢?劉洋老師的課給了我很大的啟發(fā)。在講解過程中,他只用寥寥幾句,就把重點講清楚了。他采用的方法就是馮善亮老師所說的“溝通古今”法。這主要體現(xiàn)在教學對偶句環(huán)節(jié)中。
教學“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時,為了讓同學們理解比興手法,劉老師引入當代《奉獻》歌詞“白云奉獻給草場,江河奉獻給海洋,我拿什么奉獻給你,我的朋友”。
教學“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時,為了讓同學們理解“上”和“入”的用法,劉老師引入了同學們曾經(jīng)學過的詩句“海日生殘月,江春入舊年”,從“生”和“入”的同樣的寫法引導同學們進一步理解句子。
教學“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時,為了讓同學們探討劉禹錫的朋友圈中為什么“無白丁”,劉老師引用了白居易的詩讓同學們思考。
教學“調(diào)素琴,閱金經(jīng)”時,為了讓同學們理解“素”字,劉老師戲稱“喜歡素顏的女孩,那素顏的‘素是什么意思呢”,并由此點出“素”字古今都有不加修飾、裝飾的意思,令同學們印象深刻。
教學“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時,為了讓同學們理解“絲竹”的借代用法,劉老師引入“巾幗不讓須眉”,“巾幗”代指“女性”,“須眉”代指“男子”,方便同學們理解“絲竹”代指“樂器”的借代用法。
劉老師就是這樣簡單地點撥,在當講處精講,善于溝通古今,巧妙地幫助同學們活學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