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倩倩 劉扣英 梅克文 陳姝
肌少癥(sarcopenia)是一類以進行性、廣泛性的骨骼肌量和肌力減少以及骨骼肌功能減退為特征,進而導致機體功能和生活質量下降甚至死亡的綜合征[1]。肌少癥增加了老年人跌倒、骨折、功能障礙、甚至死亡的風險。運動干預被認為是肌少癥預防和改善的最佳方式[2]。部分老年肌少癥病人對運動療法缺乏足夠的重視,同時害怕體力不能耐受一定的運動強度而引起安全問題,運動療法依從性較差[3]。缺乏運動又加劇肌少癥的進展,導致身體活動水平和功能明顯下降,增加老年人跌倒發(fā)生率,影響其生活質量,加重社會負擔和醫(yī)療資源的消耗[4-5]。
目前,國內外醫(yī)護人員對老年肌少癥運動治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診斷、運動方式以及指標效果評價方面,未有針對高跌倒風險老年肌少癥特定人群運動方案的研究。本文探討高跌倒風險老年肌少癥病人實施抗阻和有氧運動混合式坐位運動療法對肌肉功能及跌倒效能的影響。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17年8月至2020年1月,我院老年內分泌科的老年肌少癥[6]病人45例,年齡65~83歲,平均(72.6±5.3)歲,BMI為23.9±2.8,其中男22例,女23例;男性四肢骨骼肌質量指數(shù)(skeletal muscle mass index, SMI)為(6.62±0.56)kg/m2,女性SMI為(5.02±0.41)kg/m2;MMSE評分為(26.5±1.8)分。所有對象MMSE評分>24分、Morse跌倒評估量表(Morse Fall Seale, MFS)評分>45分,均為高跌倒風險病人[7]。
1.2 研究方法 老年??谱o士示范抗阻和有氧運動混合式坐位運動標準、運動方案,專科護士將坐位運動視頻以電視光盤播放或手機掃碼播放的形式展現(xiàn)給病人,每日??谱o士示范領操,并督促其按坐位運動處方要求進行規(guī)律性運動。坐位運動(輔助設施為一張常規(guī)木質帶扶手座椅)的方法介紹如下:(1)全身放松,上體端正坐于椅上,兩臂自然下垂。頭部緩慢前傾、后仰、向左肩部側斜、向右肩部側斜,該組動作重復3次。(2)兩臂平行后伸,掌心向上,兩臂盡量后伸,胸部展開。該姿勢靜力保持5 s,該組動作重復5次。(3)坐在椅子前端,兩腿屈膝,兩腳分開與肩同寬,兩手撐扶椅座兩側,盡量伸展腰部和擴展胸部,持續(xù)5 s,該組動作重復5次。雙手握拳,平舉做擴胸動作,該組動作重復10次。(4)雙手各執(zhí)0.5 kg的啞鈴(或500 mL瓶裝礦泉水),兩臂一起做上舉動作,上舉時靜力持續(xù)5 s,放下。該組動作重復10次。(5)端正坐于椅子上,兩手搭肩,扭轉上體。先向左轉再向右轉,各轉10次,轉動幅度要大。(6)端正坐于椅子上,兩眼目視前方,雙手抓扶椅座,單腿伸膝與地面平行,踝關節(jié)與膝關節(jié)保持90°,動作停留保持5 s,腿放下。兩腿交替進行,該組動作各重復做10次。(7)雙手抱臂或雙手撐扶椅座兩側,將背部挺直,在椅子上重復進行起立、坐下運動,該組動作重復做5~10次(具體次數(shù)視病人體力而定)。如果病人體力弱無法完成第7節(jié)動作,可伸直大腿,膝蓋下壓,屈踝(腳尖盡量往上鉤)。
上述全套動作每次做2遍,每天2次,干預周期為4個月。此項運動是以坐位為主而不同于其他項目的運動,鍛煉時要保持姿勢正確,病人可根據(jù)病情自行掌握和調整運動幅度、次數(shù)、力量,運動強度以身體微微出汗為準,不可氣喘吁吁,可自己報數(shù)。
1.3 觀察指標與質量控制
1.3.1 觀察指標:(1)肌肉能力測試:運用握力測試法測握力,簡易機體功能評估(SPPB)檢測機體功能(步速測試、椅上坐-站測試、三姿平衡測試),用雙能X線骨密度儀(DXA)進行四肢肌肉量的測定;(2)跌倒風險:采用MFS進行測評;(3)跌倒功效:采用跌倒功效量表(MFES)測評。分別于干預前后測量上述指標。
1.3.2 質量控制:培訓和數(shù)據(jù)采集人員為專門接受過坐位運動干預處方培訓的老年醫(yī)學專科護士,熟練掌握肌少癥運動干預知識和注意事項,科室負責人員進行巡查和質控。
2.1 干預前后肌肉功能比較 干預后,病人除握力和左臂肌肉量外,SPPB評分、右臂肌肉量、左腿和右腿肌肉量均較干預前增加,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或P<0.01)。見表1。
表1 干預前后肌肉功能比較
2.2 干預前后跌倒效能比較 病人干預后MFES評分較干預前增加,MFS評分較干預前減少,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2。
表2 干預前后跌倒效能比較分,n=45)
本研究通過對45例老年肌少癥病人進行抗阻和有氧運動混合式坐位運動干預4個月,發(fā)現(xiàn)混合式坐位運動能改善病人的簡易機體功能,增加右臂肌肉量、左腿肌肉量和右腿肌肉量,降低跌倒風險,提高跌倒效能。
坐位運動中的抗阻部分運動是低強度阻力運動,與以往研究中的高強度抗阻運動有區(qū)別,可避免高強度抗阻的不易長期堅持和易損傷,減輕老年病人的心理恐懼,提高運動依從性。對甚少運動的高跌倒風險老年肌少癥病人而言,一旦病人形成高度的運動依從性,長期(>3個月)的運動干預可有效提高肌肉力量、四肢骨骼肌質量(appendicular skeletal muscle mass,ASM)和步速等機體功能[8]。于坐位行伸膝屈膝動作,可使局部血流量增加2.3倍[9],促進肌肉血液循環(huán),簡易機體功能得到改善。
坐位運動中的有氧運動增加了機體耗氧量,可以增加運動的靈活性,通過改善有氧代謝能力而使體脂肪減少。老年性肌少癥病人按制定的運動處方執(zhí)行干預,能夠顯著提高病人的下肢肌力[10],提高病人膝關節(jié)屈、伸肌肌力,顯著改善行走平衡能力并提高行走速度[11]。
由于病人進行了長期依從性高的坐位運動干預,從心理上減少了對身體運動的畏懼,增強了病人的運動信心,同時MMSE和MFS的評分中含有病人自我肯定的主觀影響因素,而下肢肌肉量的顯著提高又有力地為其運動自信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兩者形成了良性促進,從而改善了病人的跌倒效能。
綜上所述,實施坐位運動干預,對老年肌少癥病人的下肢肌肉量、機體功能、跌倒功效以及跌倒風險均有顯著的改善效果。由此可見,混合了抗阻和有氧這2種運動方式的坐位運動是適合、有效的運動干預處方,治療效果明顯,建議在高跌倒風險的老年肌少癥病人中大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