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凱楊
(西安醫(yī)學院,陜西西安 710021)
文學理論與文學批評之間的關系一直是文學界探討的經(jīng)典問題。由于它們之間的聯(lián)系密不可分,因此,在進行理論討論之前,我們需要對這兩個概念進行梳理。勒內·韋勒克(RenéWellek)和奧斯汀·沃倫(Austin Warren)在《文學理論》一書中指出,文學理論是對文學的原理、范疇和其標準進行研究的一門學科,而文學批評則是對具體藝術作品的探究。前者是相對同步和靜態(tài)的,而后者是歷時和動態(tài)的,這一定義清晰明確,從而被大眾廣泛接受。
英國文學評論家特里·伊格爾頓(Terry Eagleton)于1986年首次出版了《文學理論:入門》一書,該書重點討論了20世紀西方文學的主要理論。羅曼·雅各布森(Roman Jakobson)作為俄羅斯形式主義的代表之一,將文學視為一種寫作方式,而這種方式是對日常對話進行的有組織的一種行為。針對文學學科最大的特點——“文學性”,他提出了“陌生化”的理論,在他看來,文學語言需要做出改變使其區(qū)別于日常的普通語言。然而,正如其學派的名稱那樣,形式主義過于強調形式,以至于它忽略了文學的內容,而這直接導致了形式主義學派的嚴重缺陷?,F(xiàn)象學批評集中在文學作品的內涵上,它拋開了實際的歷史背景、作者和讀者本身,并將文學定義為作者意識的代表。接受理論將文學意義的研究轉移到了讀者身上,伊格爾頓(Eagleton)曾指出,沒有讀者就不會有文學。由此,讀者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地位可見一斑。除了以上理論以外,精神分析法也是不可忽略的重要文學理論之一。它為人們提供了一個研究文學作品的新領域:無意識。通過無意識,我們可以探索文學人物的深層部分,甚至還可以探究作者和讀者的內心世界。
作為世界著名作家,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創(chuàng)作了數(shù)百部文學作品,這些文學作品如今仍在文學舞臺上發(fā)揮著不可磨滅的作用。這位文學巨匠的戲劇作品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筆者認為它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首先,評論家從莎士比亞的戲劇中總結出了一些具有理論價值的概念和范式。其次,通過使用文學理論,評論家通過對莎士比亞的戲劇發(fā)表評論,并對在此過程中所使用的文學理論進行改進。一般來說,在西方文學理論的建構過程中,大多數(shù)理論家都對莎士比亞的戲劇給予了高度關注。例如,運用精神分析法中對《哈姆雷特》中俄狄浦斯情節(jié)的解釋,女權主義批評對《馴悍記》的探究,以及從后殖民主義視角對《暴風雨》的研究等。
作為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之一,《麥克白》在文學界的地位舉足輕重。《麥克白》作于1606年,劇情取材于拉斐爾·霍林謝德(Raphael Holinshed)的歷史文獻《編年史》。在《麥克白》的故事中,麥克白是一位野心勃勃的將軍,為了獲得王位他沉迷于三個女巫的隱語,先后謀殺了蘇格蘭國王鄧肯、鄧肯的侍衛(wèi)、班柯等,甚至還間接害死了自己的妻子。由于他的專橫殘暴,許多無辜的人死于非命。最終,他被鄧肯的兒子馬爾科姆推翻。本文將從語言層面、精神分析視角、敘事方式和形式與內容的探討四個方面,對莎士比亞代表作《麥克白》進行詳細分析。
首先,從語言層面來看,20世紀的西方文學理論受到語言學的極大影響。與語言學有關的主要文學理論之一是20世紀初的俄羅斯形式主義,鮑里斯·艾欽鮑姆(Boris Eichenbaum),羅曼·雅各布森(Roman Jakobson)等是俄羅斯形式主義的代表人物。他們提出了文學的語言疏離和陌生化理論。根據(jù)形式主義,語言被分為兩類:詩意的和非詩意的:后者代表日常生活中的普通語法;而前者則是強迫語言達到通常與其非詩意狀態(tài)無關的價值從而使其與“文學性”產(chǎn)生共鳴,而也正是文學作品中的“文學性”所產(chǎn)生的價值和引起的共鳴喚起了讀者的陌生化,使讀者的內心發(fā)生了由舊到新,由平凡到非凡的質變。在Macbeth的開幕式中,三個巫婆聚集在一個空曠的地方:
FIRST WITCH.
When shall we three meet again
In thunder,lightning,or in rain?
SENCOND WITCH.
When the hurlyburly’s done
When the battle’s lost and won.
THIRD WITCH.
That will be ere the set of sun.
我們在日常交流中絕對不會以這種方式交談。在莎士比亞筆下,即使是普通的人物對話對讀者來說卻很陌生,因此我們立即意識到其具有的典型文學性特點。此外,“again”一詞與“rain”押韻,而“done”與“won”押韻,這樣的措辭,也將文學語言與普通語言區(qū)分開來。
除了形式主義角度,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為代表的精神分析為文學理論注入了新鮮感?!盁o意識”是心理分析的關鍵詞,榮格(Carl Jung)在弗洛伊德的理論基礎上提出了“集體無意識”的概念,該觀點認為無意識的心理結構是人類的普遍性精神。當我們閱讀文學作品時,有時我們會對其中的一些字眼或對作品中所描述的品格經(jīng)歷產(chǎn)生共鳴,這就是集體無意識的表現(xiàn)?!尔溈税住返闹懈鱾€人物的刻畫也受到了集體無意識的控制。首先,三個女巫是邪惡,欲望,暴力和其他誘導我們走向失敗和犯罪的消極事物的代表;蘇格蘭國王鄧肯代表著具有較高社會地位的人,這類人用權力統(tǒng)治他人;麥克達夫(Macduff)代表社會中坦率的人,這類人是社會規(guī)則和道德的捍衛(wèi)者;麥克白夫人代表犯罪同謀,她的存在加快了犯罪的步伐,而其自身也應同謀犯罪最終受到了懲罰;主角麥克白的角色實則是現(xiàn)實生活中絕大多數(shù)人的縮影,他想要更高的社會地位,并想要擊敗有權力的人并取代他們。但是,他同時受到規(guī)則和道德的限制。如果遵守規(guī)則,他就會成為一個好人,如果不遵守規(guī)則,那么他就會淪為惡的源頭。每個人都具有善惡兩面,他最終會成為什么樣的人,取決于他是否遵守道德準則。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集體無意識通過文學作品表現(xiàn)出來,作家的思維受制于集體無意識的影響。
除了上文所述的文學理論之外,敘事過程中如何更自然地進行話語的傳達也是值得文學作者關注的話題之一?!霸捳Z的傳達”通常具有兩種含義,一是指作者敘述故事的形式或格式,也稱作者的寫作風格,它傳達了作者的態(tài)度和個性,是使該作者的作品區(qū)別于他人作品的最大特點之一;其次,“話語的傳達”還指作者的語言特點和思維方式。作為寫作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話語的傳達”與讀者對文學作品的體驗有很大的關系。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遣詞造句的方式,如何將詞匯、句法和寫作想法組合在一起構成文學語言的表達,如何為作品中每個角色找到一個可信和恰當?shù)脑捳Z表達方式,始終是文學作者關注的重點。文學語言的表達由敘事角度來完成,敘事角度一般有四種類型。如果故事是用第三人稱講述的,并且從敘述者的角度來看,他對全局信息的掌控是無限的,則稱為全知敘述。第三人稱的敘述中還存在另一種類型的視角,即限制敘事。限制敘事通常利用在劇情中不能全知的主要人物或次要人物的口吻進行敘事。其次是第一人稱敘述視角,顧名思義,該敘事通常是以故事中的主要人物用第一視角進行闡述的。第四種敘事視角則是戲劇敘事,又稱框架敘事。戲劇敘事是全知敘事的對立面,故事的敘事完全從當下展開,對背景信息和未來故事的發(fā)展并無交代,讀者只能完全依賴于作品中人物的對話和其具體的行為來進行揣摩。《麥克白》是戲劇敘事的典型代表。
除了文學理論和敘事角度之外,形式與內容之間的關系一直是文學中的經(jīng)典問題。形式是指作品的風格,即文學作品中所使用的技巧和媒體。內容則是指作品的本質或所描繪的實際內容。形式與內容之間的關系是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理論來源是黑格爾的美學。根據(jù)黑格爾美學的觀點來看,形式和內容是相互依存的,兩者都是文學創(chuàng)作的必要因素。我們無法脫離作品的形式來理解作品的內容。戲劇《麥克白》的成功歸功于內容和形式兩個方面。在這里我們可以做一個大膽的猜測,或許麥克白的故事本身并沒有那么驚心動魄,但正是因為作者選擇了以戲劇的形式將它呈現(xiàn)出來,戲劇獨具特色的震撼人心的表達方法恰好提高了故事本身的藝術性。如果麥克白的故事以小說的形式展開,或許麥克白的專橫殘暴、麥克白夫人的內心風暴都不會刻畫地如此入木三分。
縱觀文學理論的發(fā)展:從以作家為中心的浪漫主義時期,到以文學作品為中心的新批評主義時期,再到近年來受到讀者關注的接受美學時期。實際上,沒有讀者就沒有文學,文學也再也不是束之高閣的陽春白雪。正是在閱讀的過程中,文學作品才發(fā)揮出了其真正的意義。文學是對讀者的一系列暗示,它需要讀者將無生命的文本轉化為生動的意義。正如羅馬·英加登(Roman Ingarden)將文學作品看作為簡單的圖式一樣,他認為這些圖示需要等待讀者重新組織才能賦予它們真正的內涵。此外,接受理論的著名代表沃爾夫岡·伊瑟(Wolfgang Iser)認為文本是必須由讀者具體化的“骨架”。在他看來,閱讀的意義在于它可以幫助我們批判性的審視自己,這意味著當我們讀一本書時,我們實際上是在閱讀自己?!耙磺€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句話便是讀者接受理論的最佳例證。對于歷史學家而言,《麥克白》可能是研究英國歷史的絕佳文獻。對于語言學家來說,他們可能會將《麥克白》用于探究語言的發(fā)展模式。犯罪學家會將《麥克白》作為經(jīng)典的犯罪案例進行學習。隨著時間和空間的變化,文學的意義總是在變化。
文學理論為文學批評家欣賞和探究文學作品提供了多種視角,這些不同的視角為評論家根據(jù)該理論流派中的某些假設來重新審視藝術作品提供了可能性。但正如黑格爾所說,理論是一種“假設演繹的系統(tǒng)”。每一個理論流派都在以前的文學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自己的假設,并最終發(fā)展成一套理論。在文學創(chuàng)作和評論家的過程中,所有的理論都將通過時間和實踐得到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