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勝 劉本香
摘 要 《諫太宗十思疏》是魏征呈給唐太宗的奏疏,后被選入高中《語文》必修下冊。與一般的議論文不同,作者運用整齊的句式,采用漸進式的說理方式,始終站在唐太宗的立場,循序漸進,層層深入。筆者認為教學中,應突出該文作為“奏疏”的特殊性,才能達到最優(yōu)教學效果。
關鍵詞 《諫太宗十思疏》;文章體式;教學內容
《諫太宗十思疏》是高中《語文》必修下冊第八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文章脈絡清晰,句式整齊,是魏征的名篇,也是“奏疏”的代表作品。網上查閱了幾篇有關該文的教學設計,思路大同小異,歸納一下,大致有如下三大內容:
1.熟讀并背誦全文,梳理文中常見的文言現(xiàn)象;
2.厘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學習對比論證、比喻論證等論證手法;
3.認識“居安思?!痹诋敃r的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鑒意義。
上述教學內容,注重了文言知識的積累和寫作手法的學習,也比較注重單元學習任務——“傾聽理性的聲音”的落實,代表了當前教學的主流。但是這種“積累文言知識——學習論證手法——體悟文章意義”的“三步走”式教學步驟只不過是把《諫太宗十思疏》作為一般的議論文來處理,而忽略了它作為“奏疏”的特殊性。
筆者在與學生交流的時候,學生問題大致歸納如下:1.翻譯不通順;2.注解不全面;3.語言不簡練;4.語氣不強硬;5.內容不新鮮。
前兩個問題屬于文言文閱讀中常見的一般性問題,通過查閱工具書不難解決;后面三個問題,雖則表述不夠精準,卻恰恰是“奏疏”作為一種獨立文體的特殊要求:“語言不簡練”是使用駢句、排比帶來的外在形制整齊的直觀體驗,“語氣不強硬”是臣子對君主進諫規(guī)勸的應然要求,“內容不新鮮”則因勸諫站在君主的立場,為“君”著想,永保江山穩(wěn)固、社稷平安。
一、整齊的句式:“奏疏”的外在形式要求
魏征在本文想要表達的思想并不難理解,就是從君王當居安思危的前提出發(fā),在厘清“創(chuàng)業(yè)與守成”關系的基礎上,勸諫唐太宗既要“善始”,更要“克終”,具體的做法就是“總此十思,弘茲九德”;思路也很清晰,第一節(jié)是“是什么”,第二節(jié)是“為什么”,第三節(jié)是“怎么做”。但是,在表達的時候,很少有獨立的句子出現(xiàn),多用兩句形成駢句,或用三句、四句甚至十句形成排比,讀起來朗朗上口。這與“疏”作為一種特殊的文體的要求密不可分。“疏”作為古代的一種文體,可以指書信,也可以指注疏,但更常見的是“奏疏”,比如晁錯的《論貴粟疏》、賈誼的《論積貯疏》。所謂“奏疏”,是封建社會歷代臣僚向帝王進言使用文書的統(tǒng)稱,是非常正式的公文,講究句式的整齊;其寫作者和讀者都比較固定,也比較特殊。正因這種特殊性,讓《諫太宗十思疏》這篇文章呈現(xiàn)出“語言不簡練”的外在表征;這種表征,讓它讀起來朗朗上口。
我們以第一節(jié)為例。
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理,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將崇極天之峻,永保無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德不處其厚,情不勝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者也。
本節(jié)總共有四句話,可以切分成兩大部分:前兩句一正一反,分別論述“積其德義”的必要性;后兩句亦是如此,正面闡述“人君”的重要地位,反面論述不能“居安思危”的危害。其中,第一部分“積其德義”的內容,由“求木長,必固本”“欲流遠,必浚源”“思國安,必積德”三個句子構成排比,讓觀點的提出既不顯得突兀,又增加了合理性。第二部分更是兩兩相對,無論是從正面闡述的“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還是反面假設的“德不處其厚”“情不勝其欲”,都構成了比較工整的駢句,形制整飭。
二、漸進的說教:“奏疏”的特定閱讀對象
但凡具有勸說性質的文章,為了能夠達成目的,大都層層遞進,娓娓道來,隨著說理的深入,逐漸地表露最真實的想法,本冊教材第一單元的《齊桓晉文之事》《燭之武退秦師》,概莫能外?!白嗍琛笔浅甲訉懡o君王的勸諫性文章,自然具備了這種特征。魏征固然敢于犯言直諫,但也頗懂為文之道、說理之要,寫文章進諫與口頭上直言不諱,大不相同?!吨G太宗十思疏》,態(tài)度是誠懇的,而不是激進的。語氣是委婉的,而不是強硬的。說理是漸進的,而不是直接的。
我們以第二節(jié)為例。
與第一節(jié)從普遍的自然現(xiàn)象入手不同,本節(jié)從幾乎是普遍存在的社會現(xiàn)象入手,追問“善始者繁而克終者寡”的問題。魏征從“凡百元首”說起,范圍很大、鏡頭很遠,能唯一與唐太宗掛上鉤的就是貴為天子的身份。但問題提出后,魏征轉換了寫作的手法,不再進行比喻和類比,而是用一句反問、一個設問引出自己的分析:豈其取之易而守之難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這兩個疑問是古往今來很多君王都沒有越過的難關——開創(chuàng)了基業(yè)或盛世,卻沒能善始善終,秦皇漢武莫不如此。魏征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意思很明顯,并不是創(chuàng)業(yè)容易守成難,而是君王懈怠造成的;懈怠的表現(xiàn)很多,不再“竭誠待下”,變得“縱情傲物”;緊接著用鮮明的對比向唐太宗闡述好處和危害: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最后,說出了自己的民本思想: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車朽索,其可忽乎!先指出百姓人心的重要性,然后假設了“載舟”“覆舟”兩種可能,最后一句變成了直接的告誡。這幾句,已經不是語氣舒緩的長句,而是鏗鏘有力的四字句;句子在變短,但語氣在加重。
綜觀本節(jié),從“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到“奔車朽索,其可忽乎”,從古往今來的帝王說起,一直到唐太宗為止,范圍逐漸縮小,鏡頭逐漸拉近,語氣逐漸強烈。從開始到結束,是一個范圍由大到小、語勢由弱到強的漸進過程,這與“奏疏”的閱讀對象是皇帝一人是分不開的。畢竟,如果“狂飆突進”,非但勸諫的目的達不到,官職甚至性命都可能保不住。
三、對方的立場:“奏疏”的特定行文目的
古代的很多讀書人,都有著“修身齊家”的個人追求與“治國平天下”的遠大夢想?!靶奚睚R家”,可以通過“慎獨”來自我約束,通過“刑于寡妻,至于兄弟”做到推己及人,唯獨“治國平天下”需要考取功名來實現(xiàn),也就是“學而優(yōu)則仕”。仕途與夢想是息息相關的。而仕途順暢與否,又維系在君主(屈原筆下的“美人”)這個最主要的人身上。這讓中國古代的政治有了比較鮮明的“明君政治”的特點:君主圣明,百姓之福;君主昏聵,社稷遭殃??上?,有文治武功的圣明君主畢竟少數(shù),所以文人騷客“望美人兮天一方”之后,常常發(fā)出“美人如花隔云端”的長嘆;一旦受到重用,往往都“竭忠盡智以事其君”。
本文寫于公元637年,是貞觀十一年。經歷了十年的勵精圖治,大唐國力強盛,唐太宗也出現(xiàn)了懈怠思想。魏征作為有遠見的政治家,已經看出了端倪,也懂得未雨綢繆的重要性。那么,及時的規(guī)勸就顯得格外重要,規(guī)勸得越及時,跑偏的概率就越小。如果說前兩節(jié)魏征還有所遮掩的話,第三節(jié)的“十思”就直言不諱了。一口氣提十條建議,一般人并不容易接受,魏征深諳此道,“十思”陳述完畢后,他站在唐太宗的立場描繪了一幅美妙的場景:文武爭馳,在君無事?!拔奈錉庱Y”的表現(xiàn)就是“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君王呢,“可以盡豫游之樂,可以養(yǎng)松、喬之壽,鳴琴垂拱,不言而化”。意思很明顯,自己提出的所有建議都是為了?;蕶嘀?,而且還能讓皇上活得更輕松。最后的圖景,已經不再有儒家積極入世的色彩,反而更契合道家的無為而治的思想,自然也更符合自稱是李耳后代的李唐王朝的皇帝的口味。對方的立場闡述得越明晰,勸諫的效果也就越好。
教學過程中,不斷給學生強化以上三項內容,學生對“奏疏”的體悟會更深切,也更能突出本文的特殊性。
[作者通聯(lián):劉永勝,山東淄博市第六中學;
劉本香,山東淄博市第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