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瑛 嚴鵬勇 王睿 王超凡 金惠根 劉宗軍 汪志華
隨著介入手術在醫(yī)學診療中的廣泛應用,對比劑在臨床中的使用也越來越廣泛。但對比劑的應用明顯增加了對比劑腎?。╟ontrast-induced nephropathy,CIN)的發(fā)生率。CIN會增加慢性腎?。╟hronic kidney disease,CKD)的死亡率,甚至需要腎替代治療(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RRT)[1-3]。圍術期水化和“精細化”的對比劑應用可以減少CIN發(fā)生[4-5],但是重度腎功能不全患者在行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中因不可避免的應用對比劑導致CIN風險增加。因此,臨床上大大減少了對嚴重腎功能不全高?;颊咝蠵CI術。在重度腎功能不全患者中“零對比劑”PCI作為一種新的治療策略,其可行性和安全性尚未明確。本研究對上海市普陀區(qū)中心醫(yī)院以往行“零對比劑”PCI的重度腎功能不全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探索這種不影響腎功能的PCI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回顧性分析上海市普陀區(qū)中心醫(yī)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重度腎功能不全的心絞痛或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on-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EMI)患者的資料。入選標準:(1)年齡40~80歲;(2)入選患者符合心絞痛或NSTEMI診斷標準[6];(3)合并有重度腎功能不全[估算的腎小球濾過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 iltration rate,eGFR)<30 ml/(min · 1.73 m2)];(4)美國紐約心臟病協(xié)會心功能分級Ⅰ~Ⅲ級。排除標準:(1)復雜血管病變,包括慢性完全閉塞(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病變、嚴重鈣化病變、嚴重扭曲血管;(2)惡性腫瘤患者;(3)凝血功能障礙。符合入選標準的心絞痛或NSTEMI患者共22例。將等滲對比劑1 : 1稀釋后進行冠狀動脈造影明確冠狀動脈病變(圖1),排除CTO病變2例,嚴重鈣化扭曲病變3例,嚴重心功能不全不能耐受手術1例,最終共16例重度腎功能不全患者在血管內超聲(intravascular ultrasonography,IVUS)指導下實施“零對比劑”PCI。
所有手術均經(jīng)橈動脈入徑進行。術前完善超聲心動圖觀察是否有心包積液。將血管造影圖像作為參考投放到回顧屏上。指引導管到位后,根據(jù)對照血管造影圖像的體位調整操作體位,先將一根導絲置于靶血管內,并置入IVUS導管,自病變遠端相對正常節(jié)段起(斑塊負荷至少<50%)進行自動回撤,用以記錄測量病變節(jié)段斑塊負荷、長度、血管內徑等數(shù)值,回撤前先置入第二根導絲協(xié)助定位(圖2),同時依據(jù)IVUS成像結果確定支架遠端的著陸點、直徑及長度,以助減少支架邊緣并發(fā)癥的發(fā)生[7]。初步測量完成后,在IVUS指引下,在擬支架經(jīng)過的最遠端分支血管置入額外的導絲以勾畫動脈和分支走行(圖3),協(xié)助支架的最終定位,在單純射線投照下完成PCI術。
至少測量兩次血管內徑取平均值來確定支架內徑,測量范圍包括病變近端和遠端(圖4)。兩個平均測量值中的較小者用于選擇預擴張球囊和支架的直徑。支架長度基于IVUS測量靶病變的長度。然后,將IVUS導管推進到遠端和近端著床區(qū)(圖5),同時置入第二根導絲,以其遠端標記段末端作為支架置入遠端著床點,進行“零對比劑”的數(shù)字剪影血管造影顯像,在屏幕上以記號筆標記,然后盡可能將導絲置入預定支架經(jīng)過的最遠端的分支血管,以便對支架置入的參考節(jié)段進行聯(lián)合標記。預擴張球囊選擇順應性球囊,必要時選擇相同大小的非順應性球囊。支架釋放后,重復IVUS檢查以確定支架擴張不全區(qū)域,即近端和遠端支架參考管腔面積平均值的90%以下區(qū)域。使用非順應性球囊對擴張不全區(qū)域進行后擴張(圖6)。最后再進行IVUS檢查,評估支架擴張、邊緣剝離或壁內血腫情況。PCI術后,可應用小劑量對比劑(<5 ml)作最終造影,明確主支及分支的血流狀態(tài)(圖7)。復查超聲心動圖檢查是否有新的或增加的心包積液,排除是否有冠狀動脈穿孔。術后觀察是否有再發(fā)心肌梗死、支架內血栓形成和死亡等并發(fā)癥。術后24 h監(jiān)測心肌酶譜、腎功能指標。出院后繼續(xù)臨床隨訪3個月。
圖1 支架術前血管造影
圖2 血管內超聲指導下病變部位分支導絲定位
圖3 病變部位支架擴張
圖4 左前降支遠段支架內面積
圖5 左前降支遠段支架著床
圖6 對支架擴張不全部位使用非順應性球囊進行后擴張
應用SPSS 19.0軟件對所有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數(shù)資料用例(比)表示,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配對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圖7 支架術后血管造影
16例患者的平均年齡為(61.8±8.1)歲,男12例(12/16),16例(16/16)患者均有高血壓病史,10例(10/16)有糖尿病史,9例(9/16)有高脂血癥。所有患者既往無PCI史和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史。所有患者均為重度腎功能不全[eGFR(21.4±6.8)ml/(min · 1.73 m2)]?;€資料情況見表1。
采用低劑量等滲對比劑(25.0±3.8)ml進行冠狀動脈造影。冠狀動脈造影顯示:8例(8/16)患者為單支血管病變,5例(5/16)為雙支血管病變,3例(3/16)為三支血管病變;左前降支狹窄10例(10/16),左回旋支狹窄10例(10/16),右冠狀動脈狹窄7例(7/16)。于IVUS指導下行“零對比劑”PCI,術中支架定位確切,擴張滿意,未出現(xiàn)夾層。術后所有患者心肌梗死溶栓治療試驗血流分級為Ⅲ級。
16例患者PCI術后24 h eGFR、肌酐、肌紅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及心肌肌鈣蛋白I與術前相比,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表3)。所有患者無需RRT。術后患者胸悶胸痛癥狀改善,住院期間無再次心肌梗死、心絞痛等癥狀發(fā)生。
術后3個月隨訪顯示,肌酐水平、eGFR較術前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表3);肌紅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及心肌肌鈣蛋白I較術前都有下降,尤其肌酸激酶同工酶及心肌肌鈣蛋白I,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3)。且無患者需要RRT。所有患者無支架內血栓形成、心肌梗死、二次血運重建和死亡發(fā)生。
表1 16例患者基線資料情況
表2 16例患者冠狀動脈造影資料
表3 16例患者術后24 h及術后3個月生化指標情況(±s)
表3 16例患者術后24 h及術后3個月生化指標情況(±s)
注:eGFR,估算的腎小球濾過率;CK-MB,肌酸激酶同工酶;cTnI,心肌肌鈣蛋白I;a,與術前比較P<0.05
項目 術前 術后24 h 術后3個月eGFR[ml/(min · 1.73 m2)] 21.4± 6.8 21.3± 5.7 21.8± 4.7肌酐(μmol/L) 304 ±123 304 ±125 299 ±122肌紅蛋白(ng/ml) 403 ±379 391 ±380 212 ± 73 CK-MB(ng/ml) 4.5± 2.2 4.3± 2.1 2.4± 0.8a cTnI(ng/ml) 1.4± 2.0 1.2± 2.1 0.3± 0.2a
對于重度腎功能不全患者,本研究組采用低劑量對比劑(<30 ml)進行血管造影,然后在IVUS指導下行“零對比劑”PCI。在這些極高危患者中,安全成功地行PCI,且無CIN和需要RRT發(fā)生。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與CKD有一些共同的危險因素。CKD患者有更高的冠狀動脈粥樣硬化風險[2,8]。許多致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因素也是發(fā)生CIN的主要危險因素[2,9],從而使部分需要實施PCI的CKD患者因考慮到腎功能的保全,不得不選擇保守或者CABG治療[7-9]。有研究表明,接受血運重建的CKD患者的生存率高于單純藥物治療者[10-11]。然而,由于對CIN的顧慮和手術相關的RRT,大大減少了晚期CKD患者實施再血管化治療。既往存在腎病是CIN發(fā)生和需要RRT的最強獨立預測因子,在晚期CKD患者中二者分別為27%和4%[12]。CIN與包括死亡、心肌梗死和出血在內的不良事件獨立相關[2-3,12],無論是臨時RRT還是永久RRT者[12-13],其發(fā)生率顯著增加。
2014年歐洲心臟病學會/歐洲心胸外科協(xié)會關于心肌血運重建提出,對CKD和廣泛動脈粥樣硬化患者,如果可以避免在手術中使用大量對比劑,建議即刻進行完全血運重建,而不是分期PCI,這樣可以減少動脈栓塞的風險[14]。而通過在IVUS指導下行“零對比劑”PCI這一治療策略,理論上可以避免因為PCI過程中對比劑的應用導致CIN風險的增加,同時避免分期手術導致患者缺血相關事件的發(fā)生。本研究在應用低劑量對比劑行診斷性血管造影后立即進行“零對比劑”PCI,術后心肌酶譜正常,腎功能未出現(xiàn)惡化。雖然原則上可以應用盡可能少的對比劑完成血運重建,但無法對最終對比劑的應用安全量進行限定,因為即使在低劑量下,也會導致重度腎功能不全患者發(fā)生CIN[15]。因此通過IVUS來指導并評估PCI術可完全避免對比劑的使用。
目前,國內和國外報道的“零對比劑”PCI非常少。本研究的樣本量較少,并排除了CTO病變和高度復雜病變的患者,以及需要旋磨的嚴重鈣化病變。這主要是因為目前對“零對比劑”PCI術的操作流程和規(guī)范尚未統(tǒng)一,本研究組認為如果不能避免大量對比劑的使用,復雜的多支血管病變的CKD患者通過CABG可能比PCI更安全。而通過IVUS全程指導“零對比劑”PCI作為一種介入手段,其過程是安全的,結果亦有客觀的評估手段。因此,在一些已經(jīng)出現(xiàn)腎功能損傷以及預計發(fā)生CIN的高危人群中可以考慮酌情應用,以保全其腎功能。
總之,重度腎功能不全患者經(jīng)IVUS指導行“零對比劑”PCI是安全有效的,術后無夾層、冠狀動脈穿孔、支架內血栓形成、心肌梗死及死亡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為高危重度腎功能不全患者進行血運重建提供了一種新的治療策略。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