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吉人
作文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發(fā)展具有重要作用,寫作能力也直接影響著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和學習效果。提升學生的作文水平,積累素材是重要途徑。怎樣高效積累寫作素材,是教師在語文教學中需要思考和研究的問題。本文對初中作文教學中積累寫作素材的方法進行了簡單分析和研究,供同仁參考。
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而寫作是體現(xiàn)學生綜合能力的主要形式,寫作素材的積累又是寫作的基礎,所以學生只有積累足夠的素材,寫作才能發(fā)生質的變化。教師應注重指導,提升學生對素材的收集和整理能力,指導學生將素材準確地運用到作文中,不斷提升作文水平。筆者對初中寫作教學中積累寫作素材的主要途徑進行了分析和探究,以期對作文教學起到促進作用。
一、從教材中提煉素材,增加學生的素材積累
學生在學習中接觸最多的是教材和教輔資料,這些是知識的重要載體,尤其是教材中的文章,都是專家精心挑選出來的,更是知識的精華。教學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對教材中的材料學習欣賞,深入體會,以豐富素材積累。
從教材中提煉寫作素材應在閱讀教學中進行,教師要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讓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基礎上,對好詞佳句進行深入分析,學習寫作技巧。還要對文章的寫法和布局等加以分析,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讓他們學習寫作知識,掌握寫作技巧,豐富素材積累。
如教學七年級上冊《春》時,應先讓學生理解、記憶優(yōu)美的詞語,如“欣欣然”“朗潤”“醞釀”“宛轉”“靜默”“應和”“鉆”“偷偷地”“打滾”等;讓學生學習文中的比喻、排比、擬人、反復、引用等修辭手法,賞析“盼望著,盼望著,春天的腳步近了”“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等句子。
再如,教學《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教師可以借助與紀念碑有關的圖片和視頻,根據(jù)課文中作者介紹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從遠到近的寫法,將圖片、視頻等按照課文描寫的順序逐漸推近,從長安街開始,慢慢到紀念碑,再推近到紀念碑上的碑文。這樣以直觀、具象化的方式,生動、形象地介紹人民英雄紀念碑,呈現(xiàn)課文內容,能降低學習難度,讓學生和作者的思想產(chǎn)生共鳴,最終從中提煉出可用的寫作素材,并運用到以后的說明文寫作中,對寫作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
教材是學生學習的依據(jù),利用教材教學,對用詞、修辭、句子、段落、結構、寫法等方面進行分析和研究,能讓學生掌握寫作知識和技巧,并最終內化、吸收,從而豐富寫作素材,提高寫作能力,讓學生有話可說、有話會說,為以后的寫作打基礎。
二、從課外讀物中積累素材,拓寬學生的素材積累
語文教材收錄的文章有限,僅從課本內容中提煉素材,遠遠不能滿足寫作素材積累的需求,這就要求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要引領學生閱讀課外書籍,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和素材積累的途徑。
在教學實踐中不難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學生對名著、作文選類的讀物興趣不濃,導致閱讀時走馬觀花,這樣不利于作文素材的積累,也不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為此,教師應以學生的興趣為突破口,給學生推薦他們喜歡的讀物。學生對讀物感興趣,才能仔細閱讀,才能從中提煉素材,并記憶素材、積累素材。這樣,才能通過課外閱讀促進學生寫作素材的積累。除了給學生推薦課外讀物,教師還應鼓勵學生動筆,所謂“不動筆墨不讀書”,教師可要求學生準備讀書筆記本,專門摘抄閱讀中遇到的優(yōu)美語句、段落、詞語等,鼓勵他們表達自己的思考和見解,體會文章的精妙之處。
此外,教師還應注重開展活動,以活動促使學生養(yǎng)成閱讀的習慣。如利用閱讀課或者寫作課,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分享和交流積累的好詞佳句,鼓勵他們談談喜歡這些優(yōu)美詞句的理由。如此,不僅能提升學生的理解力,還能鍛煉他們的思維能力,提高他們的思維品質和作文素養(yǎng),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
為了提升課外閱讀的效率,教師應將課外閱讀和教材相結合,設計的活動要有趣,還要有可操作性。以《春》的教學為例,課后可推薦學生閱讀關于春、秋的寫景文章或者抒情散文,如《春之懷古》《故都的秋》《秋天的兄妹》等,在積累優(yōu)美素材的同時,與《春》的寫法進行對比,從而加深對教材文章的認識。
三、從生活中提煉素材,引導學生積累素材
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新課標也倡導生活化教學,倡導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和認知體驗教學,從而激活學生的思維,活躍課堂氛圍。因此,在作文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從生活中提煉素材,從而讓寫作素材具有鮮活的生命力。
如,學習《背影》后,教師可要求學生以“背影”為題或者自擬文題進行仿寫訓練,這是大多數(shù)教師會采用的一種教學手段,能實現(xiàn)讀寫結合、以讀促寫。但是,如果在布置寫作任務后讓學生閉門造車,那么學生寫出來的作文就會牽強附會,都與朱自清父親的背影相似,文章千篇一律。如果教師不急于讓學生寫作,而是讓他們利用放學后或周末,對不同年齡、不同職業(yè)的人物背影進行仔細觀察,再用合適的形容詞描述觀察到的背影,如環(huán)衛(wèi)工的背影是佝僂的、職場人的背影是挺直的……再上寫作課時,組織學生分享和交流,就能實現(xiàn)思維的碰撞,學生就能積累到“活”的寫作素材。此時再寫作,學生便能下筆如有神。
積累生活化素材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如學校、班級發(fā)生的趣事,生活中自己的言行,一次購物的體驗、一次田間勞動等,都是寶貴的寫作素材,寫作中融入這些活素材,能讓作文給人“真”的感覺,寫的是真人、真事,抒發(fā)的是真情。如教學七上第一單元的“熱愛生活,熱愛寫作”時,教師可引導學生用眼看、用手摸、用心體會、親自嘗試、用耳聽、用鼻聞等,現(xiàn)場觀察人、事、物、景等,再形成文字,這樣能給予寫作不竭的源泉。
寫作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占據(jù)著重要地位,對語文能力的提升影響深遠,素材的積累是寫作的基礎,教師應探索素材積累的方式,立足教材、拓展閱讀、深入生活,引領學生從生活中捕捉“活”素材,從教材中積累素材,從課外閱讀中積累寫作素材,最終豐富寫作素材。博觀、約取、厚積,學生的寫作能力肯定能大幅度提升,語文素養(yǎng)也將得到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