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海軍
摘?要:體育是國家認同建構(gòu)的重要載體,有助于政治認同的形成、文化認同的培育、良好國家形象的塑造?;隗w育建構(gòu)香港同胞國家認同,萌生于新中國成立初期,發(fā)展于20世紀60年代,復蘇于改革開放后。香港回歸以后,祖國舉辦的各類體育活動、運動員在各類賽事取得的突破性成績等,在愛國精神激發(fā)、民族凝聚力提升、精神品格示范、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等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使得體育的香港同胞國家認同建構(gòu)功能清晰可見。
關(guān)?鍵?詞:體育;國家認同;香港同胞
中圖分類號:G80-0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6-7116(2021)04-0016-06
Abstract: Sports are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national identity construction, which contributes to the formation of political identity, the cultivation of cultural identit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good national image. Building the national identity of Hong Kong compatriots through sports, was born in the early days of the new China, developed in the 1960s, and recovered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After the return of Hong Kong, the various kinds of sports activities held by the new China and the breakthroughs made by athletes in various kinds of sports events, hav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inspiration of patriotism, the promotion of national cohesion, the demonstration of spiritual character, and the inheritance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 China, which enables the construction function of sports and the national identity of Hong Kong compatriots to be obvious and visible.
Key words: physical education;national identity;Hong Kong compatriots
國家認同是指民眾對于國家的政治、經(jīng)濟、歷史、文化、形象等要素的積極評價、情感擁護和實踐支持,包括政治認同、文化認同、民族認同等[1]。體育蘊含著豐富的國家認同建構(gòu)資源。“體育對塑造國家認同和歸屬感,具有獨一無二的作用”[2]。新中國成立以來,體育成為香港和內(nèi)地聯(lián)系的重要媒介,對于增進相互了解、深化合作交流等具有重要意義,對香港同胞國家認同的建構(gòu)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1?體育是國家認同建構(gòu)的重要載體
國家認同不是自然、先在的,所有認同都是建構(gòu)的。體育不僅是國家獲得國際認可的重要媒介,更是國家認同建構(gòu)的重要引擎。
1.1?體育有助于政治認同的形成
政治認同是國家認同的核心構(gòu)成,是“人們對權(quán)威所產(chǎn)生的一種感情和意識上的歸屬感,是主體的一種精神活動”[3],其核心要素包括政治情感認同、政治歸屬感等。政治認同在本質(zhì)上是一種心理現(xiàn)象,具有政治性、社會性、理念性與可塑性,這些特性要求我們積極參與政治認同實踐、不斷推進政治認同建構(gòu)、堅決防范政治認同風險[4]。
體育是政治情感認同的重要載體。政治情感認同的基礎(chǔ)是公平公正的政治環(huán)境、暢通的利益協(xié)調(diào)機制等,由于歷史與現(xiàn)實等多種原因,民眾的政治情感認同并非同質(zhì)且均衡。發(fā)展體育事業(yè)是現(xiàn)代民族國家強化政治情感認同的普遍選擇,早在20世紀30年代,“體育救國”即成為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的重要口號,毛澤東、李大釗、陳獨秀、惲代英等革命先驅(qū)力倡體育改革,號召發(fā)展體育事業(yè)以強國健民、砥礪奮進。體育“就像是國家要伸出手臂同每一個人握手,而同時又自我滿足地挺起胸膛”[6]。無論是競技體育還是群眾性體育交流,都能充分展現(xiàn)國家綜合實力,借助口號、標語、儀式等體育活動要素,實現(xiàn)民眾與國家之間的良性互動,有效增進民眾的凝聚力、愛國情感、自豪感等。
體育是強化政治歸屬感的重要手段。政治歸屬感是現(xiàn)代化國家的重要標識,也是政治認同的實現(xiàn)前提。體育為政治歸屬感的形成和強化提供豐富資源和多元路徑,運動員們的競技成績與表現(xiàn)既是運動技能的比拼,也是其國家經(jīng)濟發(fā)展、國際聲譽、群眾動員等綜合實力的較量。通過承辦重大體育賽事、籌劃全民體育活動,國家可以塑造開放與包容的政治形象,促進民族團結(jié)和社會整合,增強全體民眾的政治歸屬感,激發(fā)全民共同奮斗的社會熱情。體育,特別是競技體育,有助于強化民眾的主體意識,能夠?qū)⒐礁傎悺⒐龍?zhí)法等體育精神傳遞給全體民眾,有助于強化民眾的契約精神、法治觀念、制度意識,促進民眾的關(guān)注國際熱點與參與公共事務(wù),推動民眾的個體政治價值實現(xiàn)與群體政治身份感知,從而增強民眾政治歸屬感和政治認同感。
1.2?體育有助于文化認同的培育
文化認同“是一種尋求動員公民熱愛他們的國家,遵守它的法律和保衛(wèi)自己祖國的政治化與大眾化的過程”[6]。體育作為一種社會文化現(xiàn)象,承載著民族國家文化的價值觀念、思維形式、道德規(guī)范等,是文化符號認同、文化身份認同的重要路徑。
體育有利于促進文化符號認同。文化是社會政治和經(jīng)濟的反映,文化符號是文化的外化?!叭瞬坏钤谖锢淼氖澜缰?,同時也生活在符號的世界里,人是符號和文化的動物”[7]。體育文化符號是現(xiàn)代民族國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塑造民族性格、形成民族傳統(tǒng)、培育民族精神具有重要功能。體育文化符號中的物質(zhì)要素和非物質(zhì)要素,如體育服飾、體育標識、體育標語、體育規(guī)則、體育倫理、體育歌舞、體育風俗等,凝聚著民族國家文明的精髓,是民族國家文化維系、認同、傳承和發(fā)展的重要媒介。
體育有助于強化文化身份認同。體育是主體性、群體性的活動,具有強互動性,是文化身份認同構(gòu)建的橋梁與紐帶。民眾參與體育過程,是理解、認同國家文化、民族精神的過程,是自我塑造文化身份認同的過程。大型競技體育活動中,民眾共同吶喊助威,增強了文化族群間的交流互動,推動其歸屬與融合。“體育儀式或是典禮——尤其是國家性或國際性的體育——都給體育帶來超出其作為有組織的競技體育比賽的象征意義”[8]。體育參與具有跨越身份鴻溝的重要功能,無論是參賽者還是觀賽者,都能夠超越社會身份、價值訴求的差異,形成共同的群體文化身份認同。如國家體育代表隊,運動員們只要穿上國家隊隊服,就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的一員,就會為國家榮譽而攜手共進。
1.3?體育有助于良好國家形象的塑造
在國內(nèi)國外雙重意義上,體育都有助于良好國家形象的塑造。在國內(nèi)發(fā)展中,體育事業(yè)能夠促進民眾公共事務(wù)參與、提升民眾綜合素質(zhì)、樹立團結(jié)和諧的國家政治形象;在國際關(guān)系中,體育事業(yè)能夠提升國家聲望、展現(xiàn)綜合國力、傳播國家形象。
體育本身代表國家形象。體育是國家綜合實力的核心要素之一,直接反映出一個國家經(jīng)濟發(fā)展、社會整合、文明演進的水平,“體育賽事使國家團結(jié)在唯一的身份下,象征著走向光明未來的希望”[9]43。體育兼具觀賞性和對抗性,運動員們展現(xiàn)出的拼搏精神、代表隊勇奪冠軍時國旗冉冉升起的榮耀、大型體育活動呈現(xiàn)的開閉幕式、升國旗、奏唱國歌等符號、場域與儀式,都具有很強感染力和震撼力,是凝聚民族斗志、強化國家觀念、樹立強大國家形象的重要力量。反之,“一個國家在國際體育賽事中失敗,會使該國在國際舞臺上喪失名譽”[10]。因此,現(xiàn)代國家都高度重視體育在建構(gòu)國家形象過程中的作用,通過體育展示良好國家形象、展現(xiàn)國家發(fā)展的優(yōu)勢。
發(fā)展體育事業(yè)是塑造良好國家形象的重要方式?!罢翁烊徊皇求w育,但體育天然具有政治基因……體育擁有天然政治的土壤和資源,表現(xiàn)出區(qū)別于其他的社會活動的政治生命力”[11]18。作為得到現(xiàn)代文明普遍認同的社會文化現(xiàn)象,體育可以跨越族群與政見進行交流和合作,超越時間與空間進行國家形象傳播,是現(xiàn)代國家合法性與政治認同建構(gòu)的重要媒介?!霸趪H化階段,體育能夠為一個國家提供超出它的經(jīng)濟、軍事和政治實力的地位”[12]?,F(xiàn)代民族國家都希望通過承辦重大體育賽事展現(xiàn)自身輝煌文明、燦爛歷史、工業(yè)化成果等,增進各國民眾間的理解與交流,提升自身國際影響力。例如,西德在1954年瑞士世界杯中奪冠,使整個國家從戰(zhàn)后的聲譽低谷中站立起來;日本借助1964年東京奧運會宣告自身擺脫二戰(zhàn)戰(zhàn)敗國陰影;英國于1966年世界杯決賽中的突出表現(xiàn)極大地塑造了其民族形象等[9]65。中國共產(chǎn)黨人亦積極參與奧運會等國際體育賽事,借助體育向國際社會展現(xiàn)中國開放包容的國際形象,如習近平[13]所言:“體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徑,是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的重要手段,是促進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重要動力,是展示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平臺。”
2?基于體育建構(gòu)香港同胞國家認同的實踐演進
2.1?新中國成立初期體育促使香港同胞國家認同意識的萌發(fā)
新中國建立之后,隨著“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國際局勢相對穩(wěn)定,中央政府思考加強同香港的溝通交流,以強化香港同胞對新中國的擁護與認同,體育在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1956年9月中國擬選派一批優(yōu)秀運動員參加第十六屆奧林匹克運動會,時任奧運會籌備委員會副主任榮高棠,親自邀請香港和澳門的運動員參加奧運會選拔賽[14]。邀請很快得到回應(yīng),在香港南華體育會、香港業(yè)余體育協(xié)會、香港奧林匹克委員會等共同努力下,1956年10月香港足球隊、籃球隊在新中國成立后第一次回到內(nèi)地,分別與上海足球隊、中國人民解放軍“八一”籃球隊、北京籃球隊舉行了對抗性選拔比賽,表達同新中國一道參加墨爾本奧運會的決心[15]。1956年10月21日中國第十六屆奧運會籌備委員會公布了參賽名單,香港運動員黃阜峋、姜培珍等名列其中。1956年10月至1957年1月,香港發(fā)生“九龍大暴亂”,香港與內(nèi)地交流陷入低谷。為繼續(xù)深化同香港同胞的互動,1957年9月12日香港乒乓球隊應(yīng)邀與北京隊進行了女子單打和男子團體賽的友誼比賽,時任國務(wù)院副總理鄧小平、賀龍和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張鼎丞全程觀摩比賽,并同運動員們親切交流[16]??梢?,體育是新中國成立初期內(nèi)地和香港互動的“一扇窗”,增強了香港同胞對祖國的認同意識。
2.2?20世紀60年代體育進一步強化了香港同胞的國家認同感
1961、1963年,國家男子乒乓球隊兩獲世乒賽男團冠軍,使世界為之震驚,亦令包括香港同胞在內(nèi)的中華兒女為之振奮。1964年6月10日應(yīng)香港同胞邀請,男女乒乓球國家隊訪問香港,在九龍伊利沙伯青年館同香港男女乒乓球隊進行了3場比賽,并同香港同胞進行了友好交流[17]。1965年4月在南斯拉夫盧布爾雅那舉行的世界乒乓球錦標賽,中國乒乓男女隊分別獲團體冠軍;莊則棟蟬聯(lián)男子單打冠軍,成為我國世界體育運動大賽中第一位“三連冠”運動員,給包括香港同胞在內(nèi)的全國人民帶來了極大精神鼓舞,香港《新晚報》發(fā)表題為《喜聞中國雙奪標 港九同胞大歡笑》的報道:“今晨許多居民從報紙或電臺獲知中國男女乒乓球隊的比賽結(jié)果時,都不禁連聲贊嘆,女士們最感高興,人人都有吐氣揚眉之快。”[18]雖然體育界的頻繁互動引起港英政府的警惕和阻撓,港英政府指派“調(diào)查小組”對回國旅行球員進行調(diào)查,采取“暫時停止接受回國旅行的球員注冊”等強制性措施,但仍不能阻撓香港同胞關(guān)注祖國發(fā)展的熱情。在紛繁復雜形勢下,體育成為香港同胞擁抱祖國的橋梁和紐帶。
2.3?改革開放后體育是香港同胞國家認同培育的重要媒介
“文化大革命”后,隨著國際局勢緩和、外交關(guān)系改善,中央思考進一步加強與香港同胞的聯(lián)系。l977年7月香港足球代表團和香港足球總會參觀團受邀參加“北京國際足球友好邀請賽”,7月30日晚閉幕式在北京工人體育場舉行,鄧小平親臨現(xiàn)場觀看香港足球隊與中國青年足球隊的比賽,并在賽前同代表團成員進行了會談交流,這是鄧小平復出后第一次公開在群眾場合露面[19]。由于“文化大革命”剛結(jié)束,解放思想、改革開放才提上議事日程,香港同胞缺乏對內(nèi)地的了解,國家認同感不強。為增強互動與溝通,香港同胞霍英東等倡議通過足球比賽推動內(nèi)地與香港各領(lǐng)域的交流與合作,“1978年霍英東正式向有關(guān)方面提出舉辦一年一度‘省港杯足球比賽的設(shè)想”[20]。該設(shè)想得到鄧小平等中央領(lǐng)導的大力支持,“省港杯”成為中央政府批準的第一個由地方舉辦的涉外體育賽事,促進香港與內(nèi)地的體育交流,增進了香港同胞對祖國的認知。為進一步促進香港與內(nèi)地青少年的溝通交流,增強香港青年的國家認同感,1985年6月首屆“穗深港杯”少年足球賽在廣州舉行,此后定期舉行,為兩地青少年交流提供了重要平臺。出于對體育的熱情、表達中華民族自豪感以及洗刷歷史屈辱感的強烈愿望,承辦奧運會成為全體中華兒女共同的期待。北京申辦2000年奧運會期間,香港同胞通過捐款捐物、簽名致信等各種方式表達對祖國申辦奧運會的熱情和支持,香港同胞霍英東父子向國際奧委會執(zhí)委做大量游說工作,香港同胞曾憲梓表示,北京一旦取得2000年奧運會主辦權(quán),他將捐獻1億港元[21]。雖然北京最后以兩票之差失利,但香港同胞國家認同感被極大激發(fā)。通過體育,香港同胞對祖國政策的了解得以深化,對祖國發(fā)展的信心得以增強,使得國家改革發(fā)展的力量得以凝聚。
3?新時期體育事業(yè)對于香港同胞國家認同建構(gòu)的作用
香港回歸后,體育的香港同胞國家認同功能日益凸顯。特別是籌辦與參與奧運會等重大體育賽事,香港同胞的精神感知力、民族凝聚力、文化認同力得到了充分激發(fā),陸港兩地交互日趨深化,香港同胞的國家認同感顯著提升。
3.1?愛國主義精神的弘揚
愛國主義精神是民眾國家認同的情感流露,是民眾國家情感認同的重要表現(xiàn),是“發(fā)展我國體育事業(yè)的巨大精神力量”[22]。“體育鍛煉和體育運動,是加強愛國和集體主義教育、磨煉堅強意志、培養(yǎng)良好品德的重要途徑”[23]。香港回歸祖國后,體育在香港同胞培育國家意識和愛國主義情感等方面成果豐碩,“體育特有的屬性和存在方式,決定了體育領(lǐng)域堅持和弘揚愛國主義有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24]。
1997年7月3日中央政府與國際奧委會簽訂協(xié)議,宣布“香港隊可以作為獨立個體參與奧運會及相關(guān)比賽,名稱為‘中國香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在官方場合演奏,保留原有的‘HKG縮寫,而徽章則為紫荊花圖案配上五環(huán)和‘中國香港四個中文字”[9]132。通過奧運會徽章等體育符號強化了香港同胞國家意識和國家認同感。體育成績突出是強國的象征,體育代表了國家的臉面和民族尊嚴,特別是香港回歸后,中國運動員取得多項突破,國際聲譽不斷崛升,這對包括香港同胞在內(nèi)的中國人來說就是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劉翔在2006年瑞士洛桑大獎賽打破塵封13年的世界紀錄等體育成績,使香港同胞驚嘆“劉翔是中國體育的一個‘奇跡,他打破了田徑場上的‘人種論”[25]。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舉辦,其莊重和絢麗成為全體中華兒女美好記憶,香港同胞談起這場國際體壇頂級賽事時充滿自豪感,對奧運主會場“鳥巢”、乒乓球館等建設(shè)驚嘆不已,“這個巨型體育場的外觀如同樹枝織成的鳥巢,其灰色礦質(zhì)般的鋼網(wǎng)以透明的膜材料覆蓋,其中包含一個土紅色的碗狀體育場看臺,恰似北京故宮青灰色的城墻內(nèi)矗立著紅墻壘筑的宏大宮殿,飽含東方式的含蓄美”[26]。獨具風格的體育空間建設(shè),彰顯新中國強大的綜合國力,增強了香港同胞的愛國主義精神、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民族自豪感。
3.2?民族凝聚力的提升
民族凝聚力是“特定民族的思想整合力量,是該民族文化對其成員的吸引力”[27],是民眾政治歸屬感的核心構(gòu)成,表征著民眾的政治認同與國家認同。舊中國之所以任人宰割,重要原因是當時民族凝聚力薄弱、國家意識淡薄與政治歸屬感不強?!案咚礁偧俭w育對豐富人們的文化生活,增強國家和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都有著不可缺少的作用”[28]。
從1997年起,四年一屆的全運會為地域和行業(yè)體育界的交流拓寬了渠道,其所傳遞的友誼、團結(jié)、進步等理念,使自強不息、勤勞智慧的中華兒女更加同心?!艾F(xiàn)代奧林匹克運動會也許志在減少民族間的爭斗,但同時也有助于建立和強化新的國家認同感”[9]2。北京申辦2008年奧運會使海內(nèi)外炎黃子孫更加團結(jié),“香港《東方日報》評論認為,北京此次申辦對中華民族炎黃子孫來說,已經(jīng)起著空前的凝聚作用”[21]39。2001年香港教育工作者聯(lián)會對香港1 346所中小學進行抽樣調(diào)查顯示,逾九成的香港師生支持北京申辦2008年奧運會[29]。2001年10月7日韓日世界杯亞洲區(qū)十強賽關(guān)鍵戰(zhàn)役在沈陽五里河體育場舉行,包括香港同胞在內(nèi)的1億多國人守候在電視機旁,共同為國足加油吶喊。中國男足頂住巨大壓力,不負眾望以1︰0擊敗阿曼隊,提前2輪獲得決賽入場券,圓了中華兒女44年的世界杯夢想,香港同胞倍感振奮,“全球炎黃子孫無不歡欣鼓舞,香港各界亦感無限光榮!”[30]此外,兩地通過組織大量體育活動,為兩地民眾相互切磋與學習創(chuàng)造平臺和載體。從2000年悉尼奧運會起,四年一度的內(nèi)地奧運金牌運動員與香港同胞交流成為“保留節(jié)目”,香港同胞零距離領(lǐng)略內(nèi)地奧運冠軍們的風采。體育交流有利于香港同胞深入了解祖國日新月異、蒸蒸日上的發(fā)展景象,使其對祖國的繁榮昌盛有了更為直觀的感受。香港回歸后,借助體育媒介使香港同胞在互動中建構(gòu)了國家共同體意識、民族團結(jié)意識、民族自強信念,增強了香港同胞的國家歸屬感、民族凝聚力。
3.3?精神品格的示范
體育具有多維社會功能,在精神品格示范的意義上,體育運動傳遞著社會意識的正能量,表征著民族氣度與國家價值的前進方向,不斷為國家認同提供著觀念性的原動力。
20世紀80年代中國女排運動員創(chuàng)造的“女排精神”,在精神品格示范、國家認同引領(lǐng)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進入新世紀后,雖然中國女排由于人員代際變動等原因一度陷入低谷,但憑著頑強戰(zhàn)斗、勇敢拼搏的“女排精神”,勇奪2003、2015、2019年世界杯冠軍與雅典奧運會、里約奧運會冠軍,女排姑娘們在賽場上展現(xiàn)的堅韌精神,成為激勵國人砥礪奮進的精神符號?!芭啪瘛币呀?jīng)成為新時期香港同胞的精神追求,以《香港文匯報》為例,1997年以來共刊發(fā)以“中國女排”為主題的文章600余篇,從中國女排時隔17年重奪世界冠軍到香港女排超級賽,再到2014、2016、2017世界女排大獎賽香港站比賽,“女排精神”持續(xù)受到關(guān)注。作為中國籃球運動員的代表,姚明樂觀、幽默、勤奮、睿智的精神品格,對于民族精神的弘揚和國家形象的塑造具有感染力和號召力,香港同胞將姚明當選NBA“狀元秀”與巴西男子足球隊第五次奪得世界杯冠軍一道列為2002年十大國際體育新聞[31]。在體育交流貢獻層面,霍英東等人以其熱愛祖國、開拓進取、將個人命運與國家民族興衰融為一體的精神,影響了一代代港人。香港回歸以來,國家體育事業(yè)蒸蒸日上,中國運動健兒的優(yōu)異表現(xiàn),給香港同胞們獻上了豐富的體育盛宴,同時“帶給中華兒女的還有不朽拼搏精神、不放棄不認輸風范和開闊的胸懷及情操”[32]。通過精神品格示范,體育扎牢了國家認同的情感紐帶,增強香港同胞及所有中華兒女對國家和民族的歸屬感。實踐證明,體育是傳承中華兒女優(yōu)秀精神品格、塑造與傳播良好國家形象,進而增強香港同胞國家認同感的切實可行和富有成效的載體。
3.4?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
文化是國家和民族的精神遺產(chǎn)和共同記憶,文化承載著國家和民族的價值取向,“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與深厚的傳統(tǒng)文化,通過體育事業(yè)的推進發(fā)展,這些優(yōu)勢文化積淀將不斷轉(zhuǎn)化為文化認同資源,促進傳統(tǒng)文化對不同區(qū)域社群的“規(guī)范”與“塑造”[33]。
體育是中華民族文化傳承和發(fā)揚體育精神的基石,是香港同胞與內(nèi)地民眾情感交融的橋梁。正如香港同胞霍震霆所說:“香港同內(nèi)地的體育交流幾十年來一直沒有停止過,香港作為祖國大家庭中的一員,有著語言文化方面諸多相同之處,中國是個文明古國,文明的精神也一直在體育競技中傳承著?!盵34]共同文化基因為中華兒女體育交流創(chuàng)造了前提條件,使得通過重大體育賽事的會徽、會標、儀式等符號資源,實現(xiàn)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創(chuàng)新成為可能。如2006年蘇州承辦的第三屆全國體育大會,香港同胞深刻感受到祖國濃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其會徽利用中國傳統(tǒng)書法手法,結(jié)合了‘人和蘇州特色景觀‘拱橋兩大元素”[35]。再如,2008年北京奧運會體育圖標以符號認同的方式,展開一堂生動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課程,“以篆字筆畫為基本形式,融合了中國古代甲骨文、金文等文字的象形意趣和現(xiàn)代圖形的簡化特征”[36],向香港同胞在內(nèi)的中華兒女展現(xiàn)了中華文化深邃的意蘊、優(yōu)雅的運動美感、博大精深的文字魅力等。由于香港與廣州同屬嶺南地區(qū),香港同胞非常關(guān)注廣州亞運會,認為其“體育圖標以亞運圣火為創(chuàng)意源泉,展現(xiàn)了由56團火焰構(gòu)成的亞運會56個運動項目,動感、飄逸、富有感染力。文化活動標志以粵劇臉譜為創(chuàng)意來源,從造型、色彩上提煉嶺南文化的特色。圖案以粵劇的花旦造型為主體形象,充分體現(xiàn)了嶺南文化的特有韻味”[37]。民族文化的自信與認同是推動社會主義事業(yè)不斷發(fā)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保持香港長期繁榮穩(wěn)定、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精神動力。通過重大體育賽事進行民族文化傳承與交融,構(gòu)筑中國精神,提升香港同胞文化認同和國家認同,“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團結(jié)奮斗、共同繁榮發(fā)展”[38]。
相關(guān)研究顯示,從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后,香港同胞國家認同感一直呈上升趨勢,2009年初達到峰值。影響香港同胞國家認同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中國足球“沖出亞洲”、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等體育活動是其中重要影響因素[39]。近幾年,香港出現(xiàn)“占中”“反修例”風波等事件,香港同胞國家認同感出現(xiàn)一定回落,西方勢力滲透、國家認同教育缺失、文化產(chǎn)品單一等無疑是主要因素,但2010年中超假球事件、2017年乒乓球擅自棄賽、2020年孫楊“藥檢風波”等,無疑使香港同胞對國家契約精神、文明程度、教育管理等產(chǎn)生負面評價。“從根本上講,國家認同就是人民在于社會、與國家的互動中自我建構(gòu)起來的”[40]。因此,舉辦更多高水平競技體育賽事,廣泛開展群眾性體育交流,建設(shè)更公平、合理、競爭、有序的體育文化,培育更多榜樣運動員,通過搭建公共外交平臺、跨越意識形態(tài)與國家政治制度界限、促成政治文化的溝通交流、推進民族價值觀的融合重鑄等“正向政治功能”[11]212-218,“科學研判體育發(fā)展面臨的新形勢,堅持問題導向,聚焦重點領(lǐng)域和關(guān)鍵環(huán)節(jié),深化改革創(chuàng)新,不斷開創(chuàng)體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13],不斷推進香港同胞國家認同的建構(gòu)工作。
參考文獻:
[1] 張建會. 國際和國內(nèi)雙重維度下大型體育賽事與國家認同研究[M]. 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20:31.
[2] HOBSBAWM E J. Nations and nationalism since1780:Programme,myth,reality,cam-bridge[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143.
[3] 張江河. 論利益與政治[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244.
[4] 李素華. 政治認同的辨析[J]. 當代亞太,2005(12):20.
[5] TOMLLINSON A,WHANNEL G. Off the ball:The football world cup[M]. London:Pluto Press,1986:83-98.
[6] 安東尼·史密斯. 民族主義:理論、意識形態(tài)、歷史[M]. 葉江,譯.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35.
[7] 道格拉斯·凱爾納. 媒體文化[M]. 丁寧,譯. 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2:1.
[8] RAYMOND B,RICHARD H. Power play[M]. Adinburgh:Person Education Limited,2000:143.
[9] 徐國琦. 奧林匹克之夢 中國與體育1895—2008[M].崔肇鈺,譯. 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9.
[10] 李春華. 體育在國家認同形成與強化中的功能[J]. 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7,41(4):21-24.
[11] 劉桂海. 體育政治化研究[M]. 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
[12] JOHN H,ALAN T,GARRY W. Under-standing sport[M]. London:W&FN Press,1999:197.
[13] 習近平. 在教育文化衛(wèi)生體育領(lǐng)域?qū)<掖碜剷系闹v話[N]. 人民日報,2020-09-23(002).
[14] 我國將選拔一百名優(yōu)秀運動員參加奧林匹克運動會七項比賽 并通知臺灣和港澳運動員前來參加選拔賽[N]. 人民日報,1956-09-02.
[15] 籃球選拔賽 沈陽部隊勝沈陽,北京勝香港[N]. 人民日報,1956-10-11.
[16] 北京乒乓球隊勝香港隊[N]. 人民日報,1957-09-14.
[17] 我國家乒乓球隊在香港三戰(zhàn)三勝 莊則棟梁麗珍在男女單打淘汰賽中得冠軍[N]. 人民日報,1964-06-14.
[18] 香港同胞歡呼我男女乒乓球隊雙打雙獲冠軍[N]. 參考消息,1965-04-22.
[19]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院. 鄧小平年譜(1975— 1977)[M].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167.
[20] 冷夏. 霍英東傳(下)[M]. 廣州:廣東經(jīng)濟出版社,1997:390.
[21] 曹守和. 中國體育通史(第七卷)[M]. 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8.
[22] 劉菊昌. 愛國主義是發(fā)展我國體育事業(yè)的巨大精神力量[J]. 體育與科學,1989,10(5):14-15.
[23] 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G].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1042.
[24] 于洪波. 體育運動與愛國主義精神芻議[J]. 航海教育研究,1994(2):66-67.
[25] 體育反映國家興盛[N]. 香港文匯報,2004-09-06.
[26] 奧運主體育場方案選定[N]. 香港文匯報,2003-05-12.
[27] 李宗桂. 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與民族凝聚力[J]. 哲學研究,1992(3):46-55.
[28] 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644-645.
[29] 馬同斌. 北京2008 申奧的臺前幕后[M]. 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1:97.
[30] 港體育界賀中國足球隊[N]. 香港文匯報,2001-10-08.
[31] 2002年國際十大體育新聞[N]. 香港文匯報,2002-12-27.
[32] 獎牌背后的體育精神[N]. 香港文匯報,2010-11-25.
[33] 張建會. 國際和國內(nèi)雙重維度下大型體育賽事與國家認同研究[M]. 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20:32.
[34] 體育也是一種文化[N]. 團結(jié)報,2000-03-09.
[35] 全國體育大會會徽揭曉[N]. 香港文匯報,2005-11-23.
[36] 京奧體育圖表發(fā)布 形意和諧統(tǒng)一[N]. 香港文匯報,2006-08-08.
[37] 廣州亞運會體育圖標等標志發(fā)布[N]. 香港文匯報,2009-05-15.
[38] 習近平. 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chǎn)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0.
[39] 王衡. 國家認同、民主觀念與政治信任——基于香港的實證研究[J]. 經(jīng)濟社會體制比較,2015(3):147-161.
[40] 林尚立. 現(xiàn)代國家認同建構(gòu)的政治邏輯[J]. 中國社會科學,2013(8):22-46+204-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