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淑蘭
摘 要:在當前的初中語文中考試卷中,寫作的分值占到了四成,可見寫作能力的提升對學生的中考成績的影響之重大。寫作所占的分值如此之高,原因在于寫作是綜合檢測語文能力的過程,也是檢測語文學習水平的重要途徑。我們對語文的學習,就是要學會使用語言文字,讓語言文字成為個體表達的良好工具。就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寫作教學做簡要闡述,希望能對同行教研有所參考和幫助。
關(guān)鍵詞:初中語文;課堂閱讀;寫作教學;滲透
寫作既能檢測學生對字詞的掌握和運用水平、對文章布局之考量與安排,又能展現(xiàn)學生在初中階段學習之后人生價值、素養(yǎng)、見識等方面的進步和拓展。俗話說,“文如其人”,從某種意義上說,寫作能力是個人綜合能力的一種重要表現(xiàn)。那么,怎么學習寫作呢?最好的寫作學習是從閱讀中學習。漢語發(fā)展幾千年,現(xiàn)當代白話文發(fā)展百年,其豐富之程度,其精妙之體現(xiàn),都在文章之中,我們現(xiàn)在課本中所選文章都是優(yōu)秀文學的杰出代表,是古代、現(xiàn)代漢語使用的最高典范。任何脫離初中課文談?wù)Z文學習與寫作的教學方法,都是舍本逐末的表現(xiàn)。分析好課文,學習好課文,做好課堂上的閱讀教學,把那些優(yōu)秀的文章讀懂讀透,把它們之中蘊含的前人的寫作智慧給學生講解清楚,是學生進行寫作訓練的前提,是提升學生寫作能力的關(guān)鍵一步。在課堂閱讀教學中把寫作的知識滲透進去,就是我們作為初中語文教育從業(yè)者,要能夠有寫作意識地去進行課堂閱讀教學,在這種觀念下去分析文章,遇到寫作典范的時候要重點講解,在講解的基礎(chǔ)上可以鼓勵學生進行小練習。具體來說,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滲透。
一、豐富的積累
沒有基礎(chǔ)的積累,就沒有寫作的根基。劉伯承元帥當初遠赴蘇聯(lián)學習軍事,但是初到蘇聯(lián)就遇到了莫大阻礙,原來當時蘇聯(lián)的教材是俄文寫成的,并沒有中文譯本,不認識俄文的劉伯承想出了一個辦法,他把一個個俄語單詞比喻成銅錢,把俄語文法比喻成錢串,他覺得語言的學習就像是積累銅錢。這個比喻對學生的寫作有著深刻的教育意義,學生的寫作就像是花錢,可是錢從哪里來呢?答案是從閱讀積累中來。很多學生下筆寫作的時候往往詞不達意、不知所云、語言蒼白,究其原因,就是因為積累少了,就好像買東西的時候沒有錢,是因為平時攢的錢少了一樣。所以要實現(xiàn)寫作能力的提升,基礎(chǔ)任務(wù)就是要學會積累。
1.詞語的積累
所有的句子都是由一個個的詞語組成的,尤其是對初中生而言,他們智力發(fā)育逐漸成熟,這就意味著在寫作中他們的構(gòu)思、審美等方面會有極大的提升,與之相匹配的,需要更多的詞匯的積累,才能實現(xiàn)他們表達的自由與豐富。為實現(xiàn)學生對字詞的良好掌握,在課堂上,老師有必要花費一定的時間,對字的結(jié)構(gòu)、含義、多重含義和詞語的運用語境、范圍做好講解和規(guī)范,讓學生真正掌握那些生僻的詞語,并且能夠達到熟練使用的程度。
2.句子的積累
句子的積累一方面是詞語的運用,另一方面是語法的規(guī)范。現(xiàn)代漢語不同于古代漢語的一大特點就是其吸收了英文等外語的語法,形成了獨特的語法體系。在我們現(xiàn)代文占主體和以現(xiàn)代白話文寫作為主的中學語文教學中,針對課本中的典型句子,老師要做好講解,分析其中包含的語法與突出特點讓學生掌握其中的語法的用法。教師不但讓學生知道作者為什么這樣寫,還要明白其背后可以學習的地方。分析了具體的句子之后,老師還要講解好句子之間的聯(lián)系、句子之間相互的邏輯關(guān)系以及這種邏輯的使用情況。如在朱自清的《春》一文中,有這樣一個有名的句子:“春天像健壯的青年”,這句話運用了擬人的手法,春天是生長著的,這是一種不可阻擋的向上的力量,這與青年之間的聯(lián)系就是青年也正在成長中,用“健壯”這個詞語來定義青年,是為了突出春天的生長與生命力,這是一種不可阻擋的力量。這個絕妙的比喻給學生一種良好的擬人寫作的示范。
3.寫法的積累
文章一道,千變?nèi)f化、豐富多樣,但是有著很多細節(jié)上的類型可以劃分,比如怎么寫人、怎么描繪風景、怎么講述場景等,這些在我們的課本中都有著優(yōu)秀的示范。我們在課堂上的閱讀教學中,要給學生做好這種類型的指導,讓學生分門別類地積累不同的寫法,形成豐富的寫作材料庫。如在魯迅的《社戲》一文中,有一段對夜景的描寫就極其經(jīng)典。文中當“我”在船上的時候,不是先看到而是先“聞到”夜景。河岸邊的莊稼豆子、麥子的香味和河里水草的香味先飄進了“我”的鼻子里,這是符合夜晚的環(huán)境特征的,在夜色中行船,還沒有來得及注意周圍的景色:一是看不清楚,二是注意力在行船上;接下來是這香味引起了“我”對周圍景色的注意,所以水中的月色映入了我的眼簾;再接下來,由近及遠地,“我”看見了遠山,而這遠山好像是在移動的,那不是遠山在移動,而是船在水中劃行。這段對環(huán)境的描寫,綜合了味覺、聽覺、視覺、觸覺等各種感覺,運用這種全方面感知的手法為我們塑造出了夜色中的場景。作者在描述的過程中非常注意各種感官之間的相互順序與相互聯(lián)系,這種順序與聯(lián)系之間的邏輯,即是自身的感知過程。這種寫法很值得學生在環(huán)境寫作中借鑒。
4.從課堂的積累引導學生進行課外積累
課堂上的時間畢竟是有限的,同時課本上的文章也是有限的,因此教師在課堂上不僅要教會學生積累課本中的知識,還要學會積累知識的方法,要有能力去識別課外閱讀中的好詞好句、佳段佳篇,能夠讓學生有這樣一種能力:把好文章中的知識化為自己知識的能力。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常常教學生在讀書的過程中養(yǎng)成這么幾個習慣:(1)生字、生詞必查,從字典、詞典、成語字典、俗語字典到電子字典、詞典等,現(xiàn)在學生查找生字的途徑多種多樣,因此在閱讀中要能夠利用好這些便利條件,真正讓它們變成我們閱讀的好助手。在閱讀中遇到不認識、不會、不確定的字詞,必查字典,然后把查找到的內(nèi)容記下來,長此以往,自然生僻的字詞就會越來越少。(2)好句好段必畫。這一點尤其是對那些經(jīng)典著作而言,當學生遇到覺得好的句子、段落的時候,要有耐心把它們標注出來,然后反復閱讀,直到完全掌握了其中精妙的地方,深刻地理解其手法的運用。(3)疑點必問。當學生在閱讀中遇到問題的時候不要走馬觀花、放過問題,而是要針對存在的問題深思熟慮、反復閱讀,如果還不能理解,要多請教老師、同學,直至熟悉、理解掌握了為止。我們的閱讀要本著深化不貪多的原則,要把讀過的文章全面理解了,才能把其中的知識點真正吃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