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祖國
摘要研學旅行為科學實踐活動的實施提供了真情實景。學生在山水園林間參與科學實踐活動(研學旅行),能玩有所學、研有所悟、動有所感、勞有所獲。在叢林漂移中的運動與摩擦、瀑布下的彩虹、獨輪車中的杠桿與平衡等活動中,科學課教師要精心指導實踐活動的行前、行中和行后,有效介入,讓課內(nèi)外教學更有實效,構(gòu)成了學科教學、研學基地活動、學生實踐體驗三贏的格局。
關(guān)鍵詞科學實踐活動;教師介入;研學旅行
中圖分類號:G459文獻標識碼:ADOI:10.16400/j.cnki.kjdk.2021.36.046
Carry out Scientific Practice Activities in Landscape Gardens
——On science teachers' involvement in research travel
ZHOU Zuguo
(YiduLuxun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Yichang,Hubei 443300)
Abstract:Research travel provides a real scene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scientific practice activities. Students participate in scientific practice activities (Research and study travel)in landscape gardens,and can play,learn,understand,feel and gain from work. In the activities of movement and friction in the jungle drift,rainbow under the waterfall,lever and balance in the unicycle,science teachers should carefully guide the practice before,during and after the line,and effectively intervene,so as to make the teaching inside and outside the class more effective,forming a win-win pattern of discipline teaching,research base activities and students,practical experience.
Keywords:scientific practice activities;teachers,involvement;research travel
“雙減”之下,科學實踐活動大有可為:其一,學生的語、數(shù)、外等學科的課內(nèi)外負擔減輕了;其二,有了科學實踐活動的時空。那么,科學課教師如何指導學生去開展科學實踐活動呢?首先,要培養(yǎng)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在好奇心驅(qū)使下投身相關(guān)的探索和實踐活動。其次,從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中找到載體,切入探究和實踐體驗活動。本文以山水園林間的科學實踐活動(研學旅行活動)為例,談談科學課教師如何指導學生的科學實踐活動。
1叢林漂移中的運動與摩擦
秋季學期,學校和5~6年級家長委員會的成員議定到某研學旅行基地(景區(qū))開展為期2天的研學旅行實踐活動,活動獲得相關(guān)部門的審批同意。該基地提供的課程中,安排了學生滑水滑道、大理石滑道的“叢林漂移”項目。承接學?;顒拥难袑W旅行課程執(zhí)行團隊,按規(guī)定和學校溝通,開展集體備課活動。
這種活動,過去一般只停留在與班主任、安全管理人員層面交流,少有學科教師的介入。按照教育部有關(guān)研學旅行和綜合實踐活動指導綱要的規(guī)定,學科教師是要集體介入備課的。此時,科學課教師就要抓住契機,介入指導學生的“運動與力、摩擦力”等科學實踐探究體驗活動。這種介入主要分為研學旅行的行前、行中和行后。
1.1行前,科學課教師的指導
科學課教師利用活動課和晚托時間集中與學生交流方案,討論探究實踐的關(guān)注點和實踐活動任務方案。教師告訴學生:即將去某研學旅行基地開展研學旅行活動,按照計劃有坐橡皮船滑水滑道、滑大理石旱滑道的項目,這與我們學過的力、摩擦力、能量都有聯(lián)系。教師要求學生好好回顧五年級上冊“運動與力”特別是“運動與摩擦力”的相關(guān)知識,在研學旅行活動中用心聽研學導師和工作人員的介紹講解,好好體驗和琢磨相關(guān)的問題。下面是科學課教師、研學導師、學生共同交流討論提出的主要關(guān)注的問題。
(1)兩種滑道我們借助了何裝備下滑,其作用是什么?
(2)下滑是如何啟動的?
(3)啟動后的下滑力(動力)和阻力各是什么力?是誰施加的?
(4)研學導師和工作人員告訴我們?nèi)绾渭铀傧禄??如何減慢下滑?
(5)研學導師和工作人員還告訴了我們哪些注意事項,講述了哪些道理?你是如何理解的?
1.2行中,學生的活動及觀察記錄
行中,科學教師派代表隨行,現(xiàn)場了解研學方的組織及教學,了解學生的實際體驗活動。學生活動很開心、,由于事先有提示,他們也特別留意了行前提出的相關(guān)問題,在活動中做了如下的回答和記載。
(1)滑旱滑道時我們在工作人員的引導下穿上了臀墊、戴上了手套。這些裝備表面看只是為了保護我們的衣服和皮膚不被劃破、擦傷,其實還有改變摩擦力的作用。臀墊比衣服硬滑,有利于減少人體與大理石滑道之間的摩擦力。人戴上手套后和腳上的鞋子一起構(gòu)建了一個剎車系統(tǒng),在與大理石壁滑擦時可以自主地壓緊增大摩擦、放松減少摩擦,滑動受阻時還可推拉滑道壁提供動力前行。下滑摩擦時有灼熱感,這是摩擦生熱現(xiàn)象,說明下滑時的機械能轉(zhuǎn)化為了摩擦體的熱能。
(2)旱滑道起點坡度較陡,手腳松開就能在重力的作用下下滑。水滑道起點處坡度平緩,是在工作人員推動下啟動的。這也讓我們想到了:推力和重力改變了船的運動狀態(tài),讓船和人沿滑道下滑。
(3)在兩種滑道上下滑過程中下滑力是靠重力提供的。旱滑道上的阻力來源于滑道與人體外的衣物護墊之間的摩擦力。水滑道上的阻力來源于船和玻璃滑道之間的摩擦力。
(4)關(guān)于下滑時減速問題,旱滑道中的減速已在前面回答,水滑道幾乎沒有任何減速方法,只是滑道時而陡峭、時而平緩,有自動減速的設(shè)計。
(5)研學導師和工作人員講述的多數(shù)是諸如不帶銳器、收拾捆綁好包裹、下滑時不要抬起身體、降低重心等安全操作的問題。水滑道是兩人一條橡皮船,工作人員提示輕重搭配,我們以為輕的會下滑得太快,結(jié)果工作人員給出了相反的說法:太輕了滑不動,這與我們的想象不一致。研學導師解釋:在玻璃滑槽里注水有減小摩擦的作用,其作用類似于給機器加潤滑油,其道理是將橡膠船與玻璃的接觸面改為了兩者與水的接觸,摩擦系數(shù)減小。這讓我們學得了一些新知識。
1.3行后,交流分享加生成性問題再探究
滑道好玩,刺激!同時,也讓師生再一次體驗到了很多力與運動的聯(lián)系。如推力助我們啟動滑行;正是有了重力的作用我們才能享受高空漂移特別的體驗;摩擦阻礙了我們的滑行,但它也控制了我們下滑的速度,使得下滑中快慢有控,確保安全;臀墊、手套、橡皮船在下滑摩擦時保護了我們的身體和衣物;滑道注水減小了摩擦,同時有效吸收了摩擦產(chǎn)生熱量,確保了人和滑道的安全。
只是,水滑道處工作人員談,太輕了滑不動。這不好理解。我們學過,重力越小重物與支持面之間的摩擦力越小,阻力越小,越容易滑行。
針對這個疑問,科學課教師設(shè)計了一個行后新的探究性實踐活動。指導學生用斜面(傾角可變)、木塊(光滑程度相同、重量不等的3塊)、彈簧秤、量角器等器材進行實驗,探究在不同的傾角下不同木塊下滑的速度變化情況。
這個問題就知識而言已超過了小學生的學習范圍,但作為一種實踐中的生成性問題需要正面回應。如果教師僅一句“同學們今后會學到的”,倒不如讓學生挑戰(zhàn)一下這個難題,開展實驗探究。實踐證明,學生是可以用實驗的方法開展探究的,因為不知道結(jié)論,反而使探究活動更具有真實性。
教師提出新問題:請同學們到游樂場去體驗一下“七彩滑道”,觀察滑道上鑲嵌著的滾輪,思考這些滾輪有何作用?(用滾動摩擦代替滑動摩擦,減小摩擦阻力。)這樣的實踐體驗性問題比較簡單,可以多布置一些,讓學生寓學于樂,養(yǎng)成善于觀察思考的習慣。
2瀑布下的彩虹
《穿行峽谷、流連“四瀑”》一課,主要是參觀、徒步、記錄描繪。
主要內(nèi)容是徒步穿行峽谷,歷練腳力身心;重點觀察谷中四大瀑布,用文字、相機或者圖畫記錄描繪它們。
其研學目標之一,走進峽谷,通過觀察、探訪,了解谷中主要景觀“四瀑”(鳳凰瀑、鳳鳴瀑、鳳舞瀑、鳳翔瀑)的形態(tài)、氣勢,對瀑布產(chǎn)生興趣,培養(yǎng)思考和探索精神。
2.1行前,科學課教師提示的問題
科學課教材有一段描述彩虹的話:雨過天晴,空氣中漂浮著很多微小的水滴。這些小水滴起到了棱鏡的作用,把太陽光分解為不同色光,形成了彩虹。
行前,教師要提示學生做相關(guān)的閱讀回憶,并布置任務:這次研學旅行,同學們要重點觀賞四個瀑布,天氣合適我們會看到彩虹,如果你看到了,請描述你是如何看到的?由此你會發(fā)現(xiàn)什么?
2.2行中,學生的觀察記錄
這次活動天氣很給力,春光明媚、陽光燦爛。師生一進入鳳凰瀑前面的水潭廊橋前就看到了煙波浩渺的景象,一道彩虹若隱若現(xiàn),宛如人間仙境。走上廊橋彩虹消失了,細看橋下及四周,原來水霧是人工設(shè)置的噴頭將水從水管中噴出來形成的。從山頂引下來的泉水,壓力很大,再經(jīng)過特殊的噴頭就噴出了如此的水霧。師生背對著太陽,在來的路上看這片水霧,彩虹就顯現(xiàn)出來了。
研學導師讓我們在鳳凰瀑前平臺上背對太陽,觀察瀑布,不斷移動位置和視角看能否看到彩虹,一些同學尖叫起來:哇,真的看到彩虹了;我們在科學課上學過彩虹是太陽光通過水滴和天空的冰晶色散而形成的。
2.3行后,學生分組匯報交流
學生先分組交流研學旅行中的科學探究和體驗經(jīng)歷,后派代表發(fā)言,幾乎每組都觀察到了彩虹,說出了怎樣才容易觀察到彩虹。有的同學說觀察到的彩虹不完整只是一道彩色光帶,老師告訴學生:限于你們所學的光學知識還很粗淺,關(guān)于彩虹的成因還不能進行更深入的分析論證。到了初中、高中我們通過進一步的學習會知道答案的。不過如何制造“人造彩虹”這個實踐探索,大家可以組成小組在課外展開。
3獨輪車中的杠桿與平衡
《巧把平衡,推好獨輪車》一課,屬于主題“體驗農(nóng)耕,傳承文化”下的勞動體驗課程,學生將在稻場上進行獨輪車使用勞動體驗活動。研學導師、助教介紹獨輪車(俗稱雞公車)基本結(jié)構(gòu)、使用方法與技巧。學生分組進行推車實踐操作,增強“知識助我會勞動”的勞動智慧追求?;ハ嘟涣魈接懀邯気嗆嚨母軛U結(jié)構(gòu)與力學原理;獨輪車的穩(wěn)度、三點支撐下的動態(tài)平衡。
課程目標為:通過實踐與學習培育集體活動的秩序感,提升小組協(xié)作能力;理解并遵守公共空間道路場地活動的基本行為規(guī)范;初步形成集體組織思想觀念;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強體,以勞育美;親身感受勞動的辛苦,及改造和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勞動工具的重要性;認識獨輪車,會使用獨輪車;思考傳統(tǒng)獨輪車的問題與局限,探討改進之策。
3.1行前,充實研學活動設(shè)計
行前,科學課教師已經(jīng)和研學導師進行了很好的溝通,將師生的想法融入了研學活動設(shè)計。
3.2行中,學生的體驗和探究
研學導師講解:推車人雙手握住車把手,向上提起至自然狀態(tài),身體稍向前傾,邁步前行。推車人行走間雙臂要伸直,雙腿分開呈八字步行走。俗話說:推車不用巧,只要腰臀擺得好(方言:只要屁股崴得好)。
學生先聽導師講解,然后開展獨輪車試推、交流探討、糾正錯誤,再分組推車競賽?;顒泳o張有序展開,學生興趣盎然。
3.3行后,學生分組匯報交流
談起獨輪車學生意猶未盡,對其中的杠桿結(jié)構(gòu)、平衡原理也能道出個一二三,科學課便成了研學旅行的總結(jié)交流課。
學生在分組討論交流的基礎(chǔ)上填寫表1。
除此之外,學生還回憶了推車技巧“只要腰臀擺得好”背后的力學道理——雙腳移動改變支撐點,維持車的前后左右平衡,防止翻倒;有時不注意,車偏斜時,試圖靠手臂的曲直來調(diào)控車輛平衡,結(jié)果手臂一彎、車把就隨著翹起再也擰不回去了,車就翻倒了。
通過實踐和導師的指點,學生知道了這是直臂好使力,擺動腰臀是為了調(diào)節(jié)重心,提高“穩(wěn)度”。
呵!不錯,學生還記住了“穩(wěn)度”這個詞。為今后學習“重心與穩(wěn)度”打下了實踐基礎(chǔ)。一些學生回家后還問父母:你們知道推獨輪車的技巧嗎?道理是什么?然后是父母答不上來,接著是學生高調(diào)告知。學生還真在家長面前炫了一把!
4結(jié)語
科學課教師介入學生研學旅行實踐活動,讓課內(nèi)外教學更有實效,構(gòu)成了學科教學、研學基地活動、學生實踐體驗三贏的格局,對學生的長期影響會遠大于這三者之和。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