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4月11日,琵琶大師,音樂教育家、音樂思想家劉德海先生因病與世長辭!無奈其時新冠病毒肆虐,無法舉行規(guī)模較大的悼念活動,中國的民樂人只好將無限的悲痛強壓心底,默默祝福劉先生天堂安好。
2021年4月8日至12日,在劉德海先生離開我們一周年之際,中國音樂學院舉辦“劉德海音樂藝術周”,以此來紀念、追思、總結、弘揚這位大師的藝術及思想。活動的全部內容是圍繞先生的表演、創(chuàng)作、教學及學術思想安排的,包括6場專題講座、3場音樂會和研討會。
我觀看了此次活動,內心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和強烈的震撼,也收獲了知識和思想。以下,就按照活動的順序,邊描述邊談一談我的幾點感受,是為側記。
一、專題講座
這個系列專題講座與劉先生的“1行動計劃”有關。2001—2004年,劉德海先生出任中國音樂學院國樂系主任,與他的搭檔、副主任劉順教授共同策劃實施了“1行動計劃”。所謂“1行動”,就是一年學習一個地方樂種,使之融入本系教學樂庫。如此,既能讓傳統(tǒng)的種子留在學院,讓學生真正學到傳統(tǒng)音樂的精髓,又能達到在學府保護傳統(tǒng)音樂并使之更加精美的目的。這是劉德海音樂教育思想和實踐中的精彩的一幕。他認為,傳統(tǒng)音樂是學院音樂的基石,是學院音樂的根。學院音樂只有深深地扎根在民間傳統(tǒng)之中,從中吸取養(yǎng)分,才能創(chuàng)作、演奏出有血有肉有魂的音樂。為達此目的,他多次率團隊到福建、廣東采風,學習民間音樂,邀請民間樂人來到學校帶領學生樂隊演奏傳統(tǒng)樂種??上У氖牵捎诜N種原因該計劃沒能持久地進行下去。盡管如此,劉先生本人仍一直堅持深入民間,就像魚兒離不開水,直至去世前不久。應該說,向民間學習不是劉先生的創(chuàng)造發(fā)明,而是中國音樂工作者的優(yōu)秀傳統(tǒng),但考慮到他在出任系主任時中國音樂界的思想和創(chuàng)作狀況,就會覺得在此時提出“1行動計劃”是非常必要和及時的,也更加體現(xiàn)出劉先生藝術思想的鮮明和堅定。鑒于此種背景,我們可以認為,這組系列講座的安排是對劉先生音樂思想的繼承和延續(xù)。
本系列講座的主講者,除一位來自上海音樂學院外,其他都是來自不同地區(qū)的傳統(tǒng)音樂代表性傳承人和藝人,而且都是邊講解邊演奏,理論與實踐并舉,生動活潑。我個人收獲比較大的是“陜西地方樂種”和“江南絲竹”兩場,因為這兩種此前比較陌生。
陜西,我去過多次,多數(shù)是開會,雖然知道陜西的地方音樂種類多,并且風格獨特,卻很少有機會接觸。這一次,陜西的演奏家、作曲家張新懷先生以豐富的視頻資料和詳盡的講解聯(lián)合知名藝人王鐵牛、聶四季的精彩助演,為大家上了一堂豐富多彩的傳統(tǒng)音樂課。特別是“碗碗腔”,以前只聞其名,聽過一點錄音也聽不出個名堂。這次不但看了錄像,還聽了講解和現(xiàn)場演奏,理性、感性都收獲極大。尤其是王鐵牛手中的那件六角月琴,演奏方式十分奇特:左手食指戴一個金屬指套,用來演奏滑音,聲音酷似夏威夷吉他,滑音和按音相結合,妙趣橫生。二股弦,音色就像大號的京胡,與月琴合作重奏的戲曲曲牌,真是“味道好極了”。
江南絲竹是曾經(jīng)給予劉德海先生充足藝術養(yǎng)分的民間樂種。周峰先生率領的上海長橋江南絲竹小組,以其精到的講解和精彩的演奏向師生們詮釋了民間音樂的“活性”。絲竹的演奏既講究默契配合又要求靈活多變,既要有血肉又要有骨頭,不能像獨奏家那樣充分表現(xiàn)自己,也不能像樂團樂手一樣嚴格照譜演奏。絲竹是用來“玩”的,大家能玩到一起,玩出彩,玩得盡興才好。所以,好的獨奏家不一定能玩好絲竹,不會即興變奏者也不能。我們的音樂學院是沿著西方音樂教育的路子培養(yǎng)職業(yè)演奏家的地方,其美學原則與民間迥異。即便是演奏傳統(tǒng)民間樂曲,也不能離開樂譜半步,“即興演奏”能力全無。筆者認為,即興能力對于學生來說十分重要,因為它是一種創(chuàng)造能力。雖然音樂學院的任務與民間不同,但無論如何不應該只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操作能力,而忽視其創(chuàng)造能力。
其他講座也都很具有吸引力,可惜由于時間沖突,筆者未能全部聆聽,有些遺憾。
二、第一場音樂會:“琵琶行——
劉德海琵琶音樂巡禮”
4月9日,迎來了期盼已久的首場“琵琶行——劉德海琵琶音樂巡禮”音樂會。這場音樂會的主旨是展示劉德海先生的創(chuàng)作成就。據(jù)楊靖統(tǒng)計,劉先生原創(chuàng)、改編、定譜的作品共有102首,其中半數(shù)以上為原創(chuàng)作品,包含被稱為“新弦索十三套”的一批新的經(jīng)典樂曲,成為琵琶學習者和演奏者的必彈曲目。他用民歌旋律改編的樂曲更是家喻戶曉。半個世紀前,筆者從廣播里聽到的第一首琵琶曲就是劉先生編曲并演奏的《瀏陽河》。他演奏的許多古曲都注入了個人獨特的理解,形成了“劉德海版”。實際上,他的作品可以開許多場音樂會,而這一場只是其代表作的部分展示。
走進音樂廳,巨大的電子屏幕上正在滾動播出劉先生的海外樂友和學生們對這次活動表示祝賀和對他表示懷念及感恩的視頻,包括民樂大師衛(wèi)仲樂的兒子衛(wèi)祖光、劉先生的高足楊惟、劉先生培育的五朵金花之一黃桂芳以及港澳臺的藝術家共數(shù)十人。若不是因為疫情,他們都會親臨現(xiàn)場表演、發(fā)言,以表達對劉先生的愛。
音樂會開幕,中國音樂學院副院長黃虎,代表王黎光院長向大會致辭。他簡要介紹了劉德海先生的一生,高度評價了劉先生在演奏、教育、創(chuàng)作、指揮等領域的卓越成就,并闡明了舉辦此次音樂周三場音樂會的初衷,是“共同紀念和緬懷劉德海先生,以期留給后輩一條通往國樂藝術之巔的可循的道路,為后人樹立起繼承發(fā)展國樂藝術的一面鏡子”。
本場音樂會由作曲家、上海民族樂團原團長、年輕時曾和劉德海先生一起“學琵琶、玩絲竹”的顧冠仁先生主持。他簡要回顧了與劉先生的藝術和學術友情,即宣布了音樂會開始。
劉先生的高足,中國音樂學院琵琶教授楊靖首先登臺,傾心演繹了劉先生1984年的作品《天鵝》。繼而,楊寶元、趙靜、趙聰、韓妍、張強、奉朝紅、葛詠、董楠、吳玉霞、任宏、李佳、楊婷婷等相繼登臺,演奏了劉先生的各類作品,其中包括先生去世前不久創(chuàng)作的《平安玉珠送親人——獻給白衣天使》(世界首演)。看看這一串閃光的名字都是國內頂尖高手,由他們來演繹劉先生的經(jīng)典作品,其藝術質量可想而知,音樂會堪稱是一場罕見的琵琶音樂盛宴。
但是,筆者認為,這場音樂會最感人的一面并不是藝術之完美,而是琵琶界人士的空前團結。君不見,最后一個節(jié)目,83位琵琶演奏家(劉先生享年83歲)齊奏《十面埋伏》,除宏偉的氣勢和耳熟能詳且百聽不厭的音樂外,大家感受到的是琵琶界人士在劉先生的感召下走到了一起,凝心聚力,為中國的民族音樂,也為琵琶這個專業(yè),共同接過劉先生的大旗,將其高舉下去。在83位演奏家中,除上述獨奏節(jié)目的表演者外,還有中央音樂學院民樂系章紅艷教授、樊薇教授和李暉教授等,中央民族樂團琵琶演奏家董曉琳,中央廣播民族樂團琵琶首席陳音等,還有很多我不熟悉的但是實力雄厚的資深演奏家。他們也和青年學生一樣坐在樂隊里,安心地做好1/83,用同樣的手法,彈奏著同樣的音符。在這里,沒有大腕,沒有學生,只有83位熱愛劉德海、熱愛民族音樂的琵琶樂人。多么和諧,多么感人!劉先生說,中國除了要有“德先生”和“賽先生”外,還要有一位“和先生”。和先生,此刻就站在我們的面前?。≡诖?,我想引用音樂評論家于慶新先生的幾句話來表達我同樣的感受。他說:“補看‘劉德海音樂藝術周開幕式音樂會后興奮不已……有一點特別的感受令我十分興奮,中國音樂學院、中央音樂學院和全國十幾所音樂藝術院校的83位老中青琵琶演奏家同臺獻藝,這是當代中國民族音樂界摒棄狹隘的小農(nóng)意識和門戶之見,以博大的中華民族情懷和團結合作的精神,共同繁榮民族音樂文化的新起點!毫不夸張地說,這樣的合作典范將以劃時代的意義載入當代中國民族音樂發(fā)展的史冊!”人們常說“人心齊,泰山移”,我們已經(jīng)看到了前者,后者還會遙遠嗎?
三、第二場音樂會:“傳統(tǒng)音樂的翹望”
4月10日,第二場音樂會以“傳統(tǒng)音樂的翹望”命名,其主旨是回顧劉德海先生提出“1行動計劃”的背景、初心、實施歷程,并展示其實踐成果。音樂會由劉德海先生當年的得力助手、“1行動計劃”的主要推動者劉順教授主持。作為親歷者,他深情地回憶了當年和劉先生一起實施“1行動計劃”的難忘時光,對劉先生的民族音樂教育思想做了精確的詮釋。他說,劉德海先生除了在琵琶藝術上的成就外,還在做著一件不見功利但意義深遠的事情,就是“通過當代教育平臺和音樂學府的教育資源,來實現(xiàn)搶救民族音樂的文化遺產(chǎn)”。而“1行動計劃”就是實現(xiàn)這一愿望的具體途徑。他引用劉德海先生的話指出,“1行動計劃”的目的是“為中國地方民間音樂發(fā)揚光大,構架一塊健全完美的基石”,并認為“中國音樂學院與地方民間音樂接軌,才能談得上與國際真正接軌”,要“以文化自覺和悟性搶救文化遺產(chǎn)”“搶救文化遺產(chǎn)實質是搶救自己”。
這些精彩的思想,熠熠生輝!
本場音樂會的節(jié)目,有純民間的“江南絲竹”,有地方/民間樂人和中國音樂學院師生合作的“朝陽笛套”“福建南音”,有西安音樂學院師生的“西安鼓樂”、中國音樂學院師生的琵琶版“潮州弦詩樂”,也有中國音樂學院紫禁城室內樂團與地方音樂家合作的新作品《華州韻》等等。有些樂曲筆者聽過多次,例如福建南音的《八駿馬》,仍然每次聽都感到那么滿足,太美了!江南絲竹的《中花六板》,周峰先生說“此曲只應天上有”,足見他們對這首樂曲的摯愛。長三角一帶人士的那種平淡溫和悠閑雅致的風貌被他們演繹得淋漓盡致。《柳青娘》是潮州弦詩的名曲,在潮州是用二弦、箏等樂器演奏的。中國音樂學院的幾位女演奏家用琵琶演奏了這首樂曲,而且用了最難的“活五”調,幾近亂真。劉德海先生培育的“五朵金花”,有一朵已經(jīng)移栽海外。今天,另一朵小花商鐘元植入,與楊靖、李玲玲、林玲、魏維四位當年的“金花”合作,演奏了劉德海先生為彈撥樂五重奏改編的京劇曲牌《夜深沉》。我與“金花”們同事多年,到今天才有機會欣賞她們的精彩演奏,在此借用“驚艷”一詞來表達我的聽后感。最令人蕩氣回腸的是陜西作曲家張新懷編創(chuàng)的《華州韻》。這是一首用碗碗腔素材創(chuàng)作的樂曲,作者把板胡、月琴、二股弦組成一個獨奏小組與樂隊合作,與西方的“大協(xié)奏曲”有異曲同工之妙。三種獨奏樂器既各顯其能又珠聯(lián)璧合,音色清亮奇妙,沁人肺腑。那濃濃的西北味,太醉人了。陜西籍板胡演奏家沈誠教授演奏起家鄉(xiāng)的樂曲來得心應手,揮灑自如,風光無限。聽眾席上掌聲叫好聲響成一片并把音樂會推向高潮。多少年沒有聽過這么過癮的音樂了!
從藝術上講,這場音樂會當然是成功的。但是如同第一場一樣,筆者感受最強烈的卻是劉德海先生的音樂教育思想。他主張將民間的種子埋進學府,讓它在另一種土壤中生根發(fā)芽,使音樂學院的學生即學得了民間音樂的精髓,又承擔起了保護發(fā)展民間音樂的重任。十幾年來,“1行動計劃”雖然中斷了,但是劉德海先生以及劉順、沈誠等藝術家們一直與民間保持了密切友好的合作關系,所以才有了今天音樂會的成功。這也是“1行動計劃”埋下的種子,在今天開出的絢麗花朵。
四、第三場音樂會:“和美頌”
1997年,劉德海先生應邀擔任中國音樂學院附中的“中國少年民族樂團”的藝術總監(jiān),并組建了彈撥、弓弦、吹打等單種樂器的樂團?!昂汀迸c“美”是先生音樂美學思想的核心范疇,也是他對表演藝術的追求,所以,他將附中樂隊的全部音樂會總命名為“和美頌”。
今天的音樂會也以“和美頌”命名,以追念劉德海先生為附中樂隊的建設做出的貢獻。
音樂會由原附中校長沈誠教授主持,他在主持詞中說:“劉德海先生是在中國音樂學院和中國民族音樂半個多世紀的傳承發(fā)展過程中,參與推動和引領的重要人物之一。今天,讓我們通過這場具有特殊策劃意義的音樂會,共同感受劉先生對民族管弦樂合奏藝術發(fā)展的關注、思考與貢獻?!?/p>
擔任音樂會演奏的是“附中校友樂團”。聽說要參加紀念劉德海先生的活動,校友們紛紛放下手中的其他任務,從全國各地齊聚北京,以自己的表演來紀念和追思這位曾組織、教導、指揮他們進行學習和實踐的德高望重的前輩大師。少年時期即受教于大師,他們是幸福的。今天,他們已經(jīng)像滿天星斗,成長為國內眾多音樂院團、院校的骨干力量和成熟的音樂家。
音樂會首先由“中國樂派國樂團”團長、首席指揮許知俊執(zhí)棒,指揮演奏了青年作曲家朱琳教授的小品《舞之光影》。這是她的代表作之一,作品賦予了民族樂隊豐富斑斕的色彩和新穎的音樂風格,多次上演,成為了大學和附中樂團的保留曲目。
接下來是聞名世界的琵琶協(xié)奏曲《草原小姐妹》。劉德海的名字與這首作品的名字是捆綁在一起的,而這兩個名字又與中國的近代琵琶音樂史分不開。這首作品從首演至今已近半個世紀,時空已異、樂隊也與首演不同,但是曲目沒變,獨奏的琵琶沒變。就是說,這首樂曲從劉先生手中流出,已然成為國樂經(jīng)典并揚名世界。青出于藍,劉先生高足董曉琳的獨奏以高超的技藝詮釋了劉先生的創(chuàng)作理念。民族樂隊的協(xié)奏效果出奇得好,這應該與吳祖強先生的和聲配置有關。
下半場由劉順教授執(zhí)棒。他當年和劉德海先生一起為附中樂團的組建、訓練與演出做了大量工作。他指揮演奏了劉青的《泉》和葉小鋼的《出發(fā)點》等作品?!度肥莿⑶嘟淌趹s為本次音樂會創(chuàng)作的作品。寫這部作品,劉青真是用心了。她說:“這次創(chuàng)作是我走進劉德海先生的精神世界,與他進行一場心靈對話的過程,一次前所未有的創(chuàng)作體驗。在與劉德海先生的‘對話過程中,也完成了一次自我的精神洗禮。”她在充分理解劉先生藝術思想的基礎上,大膽創(chuàng)新,使用了板胡、高胡、二胡、中胡、胡琴,并第一次用上了馬頭琴,組成一支全新的弦樂隊。大學和附中的多位老師領銜,演繹了這部作品。
音樂會的壓軸曲目是傳統(tǒng)琵琶名曲《月兒高》。此次系列音樂會打頭陣的楊靖教授再次披掛上陣,擔當壓軸大任,由校友彈撥樂團協(xié)奏。楊靖以精湛的演奏再次征服了所有聽眾,雷鳴般的掌聲尖叫聲也隨之再次在音樂廳響起。
系列音樂會完美落幕。
五、研討會
藝術周的最后一項活動是“劉德海音樂藝術研討會”。應邀發(fā)言者都是資深學者和藝術家,他們有的深情回顧了與劉先生的藝術、學術友誼,有的深入探討了劉先生的藝術思想,有的深刻總結了先生的藝術經(jīng)驗,并給與其歷史評價。例如上海音樂學院的蕭梅教授以《十字路口的表演者》為題,論述了劉德海先生的音樂創(chuàng)作的歷史意義。她說:“表演者并非一般意義上的‘二度創(chuàng)作者,他們是中國傳統(tǒng)音樂從歷史走向當代的基石。劉德海老師正是在不同社會語境和文化語境的十字路口,做出了自己的選擇,捍衛(wèi)了表演者的‘聲音主權,并成為這個方面的典范。”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吳玉霞會長除回憶了先生的藝術成就以外,還總結道:“先生集演奏、教學、創(chuàng)作、研究于一體,秉承現(xiàn)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創(chuàng)作原則,開創(chuàng)了琵琶藝術新古典音樂風格,具有傳承性、時代性、民族性和前瞻性?!睏罹附淌趽Q下演出服,又站在了講臺上,她的發(fā)言題目是《劉德海音樂藝術周的學術思考》,介紹并總結了先生的藝術思想和教育思想。她在講到劉先生從一個年輕時的傳統(tǒng)叛逆者到晚年時成為傳統(tǒng)的守護者這一轉變時說:“他的這一轉變不是個人興趣和好惡的轉移,不是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二元對立命題的被迫選擇,而是一個學貫中西的民族音樂家,經(jīng)歷了多重文化思潮的撞擊和反思之后,文化尋根意識的覺醒,是實現(xiàn)了真正‘文化自覺的精神追求?!鄙虾R魳穼W院的劉紅教授深入分析了劉先生藝術成長道路的歷史社會背景,使人更加清晰地認識到個人成長與社會背景之關系。
來自上海的企業(yè)家、音樂活動家楊剛先生介紹了先生晚年的另一愿望——“回歸江南文化搖籃”,去找回琵琶的“絲竹”之音。
研討會結束后,黃虎副院長在音樂周致閉幕辭:“大師已去,我們這一代人將持續(xù)修煉、團結合作,躬身入局,甘做中國樂派的爬坡人,傳承輝煌譜新曲,勵精圖治鑄華章?!?/p>
音樂周藝術圓滿結束。
尾 聲
通過幾天的學習,對劉德海先生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于是想贈與先生一頂桂冠:音樂思想家。過去我們把他稱作演奏家、教育家、作曲家、指揮家,都對,但仍缺一家,就是思想家。其實,在本文的開始部分,我就用了這個詞。我們在音樂史課上知曉了多種音樂思想,但是有多少思想能夠像劉德海先生的思想這樣可以正真地被稱為“音樂的思想”?近一個世紀前,同樣來自長三角的劉天華先生,提出了“從東西的調和與合作之中,打出一條新路來”的思想,并躬身實踐,為二胡開創(chuàng)出一片新天地;近一個世紀后的劉德海,提出了“學院與民間接軌,才能與國際真正接軌”的思想,并創(chuàng)作出“新弦索十三套”,豈非恰與天華先生隔代呼應?還有“綠色音樂”的思想,“新民間音樂”的思想,“新古典主義”的藝術主張……,都是多么精彩的命題?。」P者在此不作展開,先生的遺著《琴海游思》可以證明他就是一位當之無愧的音樂思想家,洋洋數(shù)十萬言,無論談什么主題都洋溢著濃濃的哲學氣味,閃耀著智慧的思想火花。
在發(fā)展民族音樂的道路上,劉德海先生自稱是“爬坡人”,而且明知沒有盡頭還是在爬。筆者認為,坡,可以沒有盡頭,但不可沒有方向。坡,也不是荒山野嶺,而是前進道路上的坡。方向不對,道路不對,爬坡就是徒勞。劉先生朝著自己的藝術方向,在前進道路上爬了幾十年的坡。他在自己的終點,化為一座豐碑。在我們看來,他是成功的。但是,他走過的路,肯定不是一條所有人都愿意走,而且都適合走的路。這沒有關系,只要我們有一顆同樣的心,愿意一起繼承和發(fā)展我們的民族音樂,方向一致,分道而行,也許會有更多精彩。
[本文為2020年度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大項目“中國器樂表演藝術研究”(項目批準號20ZD16)階段性成果]
劉勇? 安徽師范大學特聘教授
(責任編輯? 榮英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