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興明
摘? 要:習近平勞動教育觀的形成與實踐是理論邏輯、現(xiàn)實邏輯和實踐邏輯的統(tǒng)一。在理論邏輯上,馬克思主義勞動教育理論是理論源頭,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勞動教育理論是理論依據(jù)[1],中華文明豐富的勞動育人理念是文化淵源。在現(xiàn)實邏輯上,包括學校勞動教育缺失、家庭勞動教育缺位和學生勞動價值觀異化三個方面[2]。在實踐邏輯上,需堅持“立德樹人”的價值取向,堅持“五育并舉”的基本方針,構建協(xié)同育人的基本格局。
關鍵詞:習近平;勞動教育觀;理論邏輯;現(xiàn)實邏輯;實踐邏輯
中圖分類號:D64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052(2021)08-000-03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把勞動教育納入學校教育體系,把學生培養(yǎng)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3],勞動教育被提升到新的高度。新時代背景下,厘清大學生勞動教育的理論邏輯、現(xiàn)實邏輯與實踐邏輯,可以更好地把握學校勞動教育規(guī)律,推動學校勞動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使學生樹立科學的勞動觀,為實現(xiàn)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堅實的人才保障,并且具有深厚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一、習近平勞動教育觀形成的理論邏輯
(一)馬克思主義勞動教育理論是習近平勞動教育觀形成的理論源頭
教育與勞動相結合是促進生產力發(fā)展、推動社會進步、保障人類社會生存和延續(xù)的基本條件,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基本內容。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強調,生產勞動同智育和體育相結合,它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法,還是造就人全面發(fā)展的唯一方法[4]。在按照不同的年齡階段嚴格調節(jié)勞動時間并采取其他保護兒童的預防措施的條件下,生產勞動和智育的早期結合是改造現(xiàn)代社會的最強有力的手段之一[1]。首次闡明了生產勞動對教育發(fā)展的重要性。生產勞動與教育相結合是實現(xiàn)人自由全面發(fā)展、改造社會、推動社會進步的有效手段。列寧在1919年指出,如果不將青年一代的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就不能創(chuàng)造出適合社會發(fā)展的技術條件和知識水平。之后,列寧將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作為俄國教育發(fā)展的重要原則寫入中國共產黨章程,甚至還提出了“星期六義務勞動”的教育思想[5]。馬克思主義勞動教育的理論對其他社會主義國家教育事業(yè)產生了深遠影響,是習近平勞動教育觀形成的理論根基。
(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勞動教育理論是習近平勞動教育觀形成的理論依據(jù)
繼承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勞動教育理論是我國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顯著特征[4]。新中國成立之初,毛澤東針對我國生產發(fā)展落后的實際情況,提出教育要為“生產建設和工農服務”的指導思想,1958年提出“勞教結合”的教育發(fā)展思想。改革開放時期,鄧小平提出,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相結合的教育方針[6]。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必須在內容上和方法上不斷創(chuàng)新,以此促進大學生全面發(fā)展,滿足社會主義國民經濟的發(fā)展要求。進入21世紀,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到來,大學生面臨的勞動環(huán)境發(fā)生極大變化,江澤民指出,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堅持社會主義教育方向的一項基本措施。2006年,胡錦濤提出“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以艱苦奮斗為榮,以驕奢淫逸為恥”的社會主義榮辱觀。
馬克思主義勞動教育理論不是一成不變的僵化理論[4],社會主義國家勞動教育必須與國情發(fā)展、時代發(fā)展、學生實際相結合。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新的時代高度,在全面把握我國面臨的國際國內環(huán)境、深入分析學生實際的基礎上,從系統(tǒng)論的角度重新論述了新時代學校勞動教育的科學內涵、實踐原則與實踐路徑,使馬克思主義勞動教育理論有了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
(三)中華文明豐富的勞動育人理念是習近平勞動教育觀形成的文化淵源
第一,中華文明歷來崇尚和尊重勞動。中國人民歷來崇尚和尊重勞動,人們通過勞動節(jié)日表達對自然的敬畏,表達企圖通過勞動改造自然、影響自然、讓自然為人類社會服務的精神愿望。《帝王世紀》記載,“三皇五帝”之首伏羲每年的二月二日要親自率領部落與聯(lián)盟首領“御駕親耕”,倡導大力發(fā)展農桑。《史記》記載,周武王每年的二月二日率領百官親耕,這一天被定為“春龍節(jié)”。唐代以后,每年的二月二日被定為“勞農節(jié)”,農民在農具上綁上紅布綢緞,表示對節(jié)日的慶賀。清朝,法制規(guī)定“凡七十以上的耕作者,免于賦稅和雜差,勞農節(jié)賞絹一匹,棉十斤,米一石”。
第二,中華文明歷來重視勞動的作用。中國古代人已經認識到只有勞動才能創(chuàng)造生產生活所需的物質條件,勞動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fā)展的基礎[2],是財富之源。人們只有通過辛勤勞動,自強不息,才能建功立業(yè),實現(xiàn)人生價值,創(chuàng)造幸福人生?!洞蟠鞫Y·武王踐祚·履屢銘》中有關于“慎之勞,則富”的記載,《尚書·周書·周官》中有關于“功崇惟志,業(yè)廣惟勤”的記載,《古今藥石·續(xù)自警編》中有關于“民生在勤,勤則不匱,是勤可以免饑寒也”的記載,《故一·民生在勤論》中有關于“農夫不勤則無食,桑婦不勤則無衣,士大夫不勤則無以保家”的記載。
第三,中華文明有勞動鑄就民族偉大的歷史見證。一是勞動從物質層面鑄就民族偉大,如舉世聞名的故宮、布達拉宮、“四大發(fā)明”、都江堰水利工程和萬里長城等;二是勞動從文化層面鑄就民族偉大,如聞名世界的詩詞歌賦、服飾、文學著作等;三是勞動從科技層面鑄就民族偉大,我國的農學、醫(yī)學、天文學、建筑學、造船技術等一度走在世界前列,成為中華民族的驕傲。
二、習近平勞動教育觀形成的現(xiàn)實邏輯
(一)學校勞動教育缺失
第一,學校勞動教育地位虛化[6]。新中國成立至改革開放之前,從小學到大學均設置了相應的勞動教育課程,學校勞動教育尚能落到實處。改革開放特別是進入21世紀之后,受升學和就業(yè)壓力的雙重影響,從小學到大學,大多數(shù)學校只重升學率、重點率和就業(yè)率,學校教學課程擠壓勞動課程,勞動教育流于形式,甚至有的學校沒有開設勞動教育課程,最終使其停留在紙質層面,地位嚴重虛化[4]。
第二,學校勞動教育投入不足。一是勞動教育師資力量嚴重匱乏,大多由體育教師或其他科目教師兼任。因不具備專門的勞動教育理論和勞動教育技能,在勞動教育課中很難達到理想效果,最終使其流于形式,教學效果大打折扣[6]。二是勞動教育配套設施缺乏。勞動教育不同于其他課程教育,在教學場地、教學形式、教學過程上均有特殊要求,需具備特殊的配套設施,包括用于勞動教育的專用體驗場地、實驗基地、勞動器具等,但這方面正是學校勞動教育資源投入的短板。
(二)家庭勞動教育缺位
家庭教育作為學生教育的起點,在“知、情、意、行”等方面對學生勞動教育具有啟蒙作用,有助于學生對勞動形成科學認知,直接關系學生對勞動的態(tài)度和行為價值取向。但是,家長對家庭勞動教育功能認知不足一直是家庭教育的短板,進而導致我國家庭勞動教育存在弱化、軟化和淡化的傾向,家長不愿讓孩子在業(yè)余時間參加勞動,而是把大量業(yè)余時間用于參加各種課外培訓。因此,有的學生踏入社會后缺乏勞動意識,有的學生輕視勞動、不重視勞動成果,在日常生活中好逸惡勞,在工作中拈輕怕重、挑肥揀瘦,甚至寧愿在家“啃老”,飽受社會詬病也不愿勞動。
(三)學生勞動價值觀異化
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和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中西文化在廣度和深度上相互交流、交融,西方文化與價值觀念的輸入使學生對勞動價值認知發(fā)生“異化”。他們忽視了勞動對于個人、對社會、對國家、對民族發(fā)展的價值意義,相反他們崇尚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個人主義,崇尚“不勞而獲”或“少勞多獲”的生活方式,崇尚“明星式”的賺錢方式和生活條件,他們質疑勞動、抹黑勞動、鄙視勞動,浪費勞動成果,甚至拒絕勞動,詆毀勞動者、污蔑勞動者[4]。以上行為嚴重影響社會風氣的正向發(fā)展,負面價值越來越多,在青年學生中愈演愈烈,為社會主義和諧勞動關系的構建帶來嚴峻挑戰(zhàn)。
如何解決以上問題,習近平總書記結合我國勞動教育缺位以及學生勞動價值觀“異化”的現(xiàn)實境遇,將勞動與物質財富、精神財富和社會風氣緊密聯(lián)系,提出“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價值論斷,為學校勞動教育提供了價值遵循和行動指南[4]。
三、習近平勞動教育觀的實踐邏輯
(一)實踐目標上,堅持“立德樹人”的價值取向
第一,引導學生“以勞動托起中國夢”的責任擔當。勞動是推動社會主義事業(yè)不斷進步的力量之源。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華民族有了新的時代課題,那就是實現(xiàn)“中國夢”,實現(xiàn)國家現(xiàn)代化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如何實現(xiàn)“中國夢”,靠誰實現(xiàn)“中國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青年事關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要把青年培養(yǎng)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7],要以勞動托起中國夢,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根本上靠勞動、靠勞動者創(chuàng)造。青年是未來勞動的主力軍,是國家創(chuàng)造力的主要來源,是實現(xiàn)國家現(xiàn)代化和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堅力量。勞動教育作為青年學生成長成才的有效路徑,是實現(xiàn)“中國夢”的必要條件。通過勞動教育,可使學生樹立勞動為國、勞動為民的遠大理想,將勞動與自身成長成才有機統(tǒng)一,可使學生認清自身的歷史使命與責任擔當,認識到勞動是實現(xiàn)“中國夢”的根本途徑。
第二,教育學生以勞動“弘揚勞模精神”?!叭藷o精神不立,國無精神不強”。勞模精神是勞動者在辛勤勞動過程中形成的對待勞動的積極態(tài)度與行為價值取向,是推動社會主義各項事業(yè)發(fā)展的精神支柱,是優(yōu)秀勞動者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得以實現(xiàn)的深刻體現(xiàn),對人才培養(yǎng)具有典型的示范效應。教育學生傳承勞模精神,是勞動教育的題中之意,也是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囑托,并指出要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3],全社會都應該尊敬勞動模范,弘揚勞模精神,重點是教育學生養(yǎng)成“愛崗敬業(yè)、爭創(chuàng)一流、勇于創(chuàng)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獻”[8]的勞模精神。
(二)實踐內容上,堅持“五育并舉”的基本方針
第一,堅持以勞樹德,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勞動觀。一方面,學生在勞動中體驗勞動過程,從而懂得尊重勞動[6],形成努力奮斗、吃苦耐勞的精神品格;另一方面,學生在勞動中感悟勞動的艱辛與不易,感悟只有勞動才是財富的真正源泉,從而珍惜勞動成果、尊重勞動人民、勇做時代新人,養(yǎng)成勞動素養(yǎng)、樹立科學的勞動價值觀。
第二,堅持以勞健體,鑄就學生強健的體格。通過勞動將學生身體機能充分調動起來,激發(fā)身體活力,磨煉勞動意志,實現(xiàn)增強體質、提高體能的目的。
第三,堅持以勞求知,提高學生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通過勞動提高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邏輯推理能力、概括總結能力、手腦協(xié)調能力、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能力,從而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第四,堅持以勞育美,引導學生感悟“勞動美”的真諦。勞動過程不僅是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chuàng)造過程,也是對美的重構和內化過程。學生通過勞動體驗美,感知美,創(chuàng)造美,獲得勞動的愉悅感和幸福感,從而對勞動產生情感共鳴,學會享受勞動過程,分享勞動果實,以勞動實現(xiàn)對美的追求。
(三)實踐路徑上,構建“協(xié)同育人”的基本格局
第一,加大學校資源投入,構建大中小一體化的勞動教育體系。學校是勞動教育的主陣地,用好這一主陣地,是勞動教育成功與否的關鍵。一是提高學校勞動教育硬件設施的投入與建設力度,通過資金投入,針對不同學校、不同專業(yè)、不同年級的學生,購置不同的勞動器具,建立不同的勞動教育場地。二是加大學校勞動教育師資隊伍建設力度,根據(jù)學生專業(yè)實際,引進不同專業(yè)背景的勞動教師,定期安排教師外出進修學習,提高勞動教育技能。三是構建大中小一體化發(fā)展的勞動教育體系。根據(jù)大中小學生的成長成才規(guī)律,采取由低到高、由簡到凡、由少到多的原則,在做到大中小勞動教育無縫對接的基礎上,制定不同的勞動教育目標,開設不同的勞動教育課程,采取不同的勞動教育形式[6],把勞動教育貫徹到課程開發(fā)、學科建設、校園文化建設、黨團活動中,將學校勞動教育抓好、抓實。四是制定科學的考核評價機制。一方面,對教師的勞動教育技能、勞動教育態(tài)度、勞動教育知識進行定期考核,并將態(tài)度不端納入師德師風考核范疇,實行考核退出評價機制。另一方面,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嚴格考核。既要考核學生關于勞動的理論水平,又要考核學生在勞動中的行為表現(xiàn)、行事態(tài)度和價值取向。
第二,轉變家庭價值觀念,打造和諧的勞動教育環(huán)境。一是家長要轉變價值觀念,重視家庭教育對于學生成長成才的啟蒙作用[9],重視勞動教育對學生知、情、信、意、行的熏陶作用。二是從家風入手,將勞動教育提高到家風建設的高度。家長要將勞動教育生活化、日?;?,要以家庭環(huán)境衛(wèi)生、外出旅行、家庭重要節(jié)日為契機,引導孩子喜歡勞動,熱愛勞動,渴望勞動,養(yǎng)成自覺勞動的行為習慣,樹立勞動光榮、勞動幸福的理論認知,摒棄好逸惡勞、貪圖享樂的不良勞動習慣。三是勞動教育要求家長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勞動不是單個人的實踐活動,勞動教育也不是單向的。由于家長的一言一行會對孩子產生示范效應,因此在勞動教育中,家長要發(fā)揮帶頭作用,積極做好應盡的勞動義務,教育引導孩子自己的事要自己做,今天的事要今天做,不能寄希望于別人,鍛煉其獨立勞動的能力,也不能寄希望于明天,避免養(yǎng)成拖沓懶散的勞動習慣。
第三,凈化社會道德風貌,營造良好的勞動教育氛圍。一方面,將傳統(tǒng)媒體與新媒體技術有機結合,傳播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大力宣傳社會主義勞動文化、新時代社會主義勞模精神和勞模故事,傳播勞動正能量。另一方面,整合社會勞動教育資源,為學校勞動教育提供有力補充。利用社會勞動教育資源[6],為學校勞動教育提供充足的資金支持,將勞動場地由校內擴展到校外,讓專業(yè)技術更優(yōu)的人員加入勞動教育教師隊伍,讓各專業(yè)、各年級的學生接受更好的勞動教育,真正達到勞動育人、勞動增才干的目的。
參考文獻:
[1]王素斐.論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及對當下中國的啟示 [J].江蘇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3(3):82-86.
[2]徐海紅.生態(tài)勞動的困境、邏輯及實現(xiàn)路徑——基于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視角的分析 [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1):70-80.
[3]王學儉,施澤東.新中國70年黨的育人目標的演進與發(fā)展 [J].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2019(6):140-151.
[4]孫怡.新時代大學生勞動觀教育研究 [D].喀什大學博士論文,2020.
[5]鄭銀鳳.“90后”大學生勞動觀教育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博士論文,2016.
[6]趙婭倩.新時代中小學生勞動教育的實踐探析[D].吉林大學博士論文,2020.
[7]石中英.努力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J].中國高校社會科學,2018(6):9-15.
[8]馮瑞,楊麗麗.新時代高職院校加強勞動教育的價值意蘊及實踐路徑[J].晉城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20(5):18-21.
[9]譚敏,等.論大學生勞動教育的時代價值[J].新西部,2020(2):138-139.
(責任編輯:張詠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