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亞蘭 劉濤
摘要:目的:實驗將針對慢性傷口不同護理形式進行調研,對比常規(guī)護理與心理護理實施效果與差異性。方法:實驗選取2017年01月至2021年03月因慢性傷口就診于本院的350例病人進行調研,取電腦系統(tǒng)隨機排序分組的方式,對350例參與試驗的患者進行客觀分組,每組均分得175例。對比組選用常規(guī)護理,研究組則選用心理護理??偨Y2組護理結果。結果:相比之下對比組護理滿意評分結果較低,反之較高,對比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慢性傷口護理中,心理護理應作為首選方案,此方案實施效果優(yōu)異,與傳統(tǒng)常規(guī)護理模式相比,能夠提高護理滿意評分結果,改善病人負性心理情緒,此方案值得臨床應用與普及。。
關鍵詞:慢性傷口;心理護理;常規(guī)護理
在當前的臨床治療中,慢性傷口屬于常見且多發(fā)疾病,此疾病具備發(fā)病率高的特點,據(jù)臨床不完全統(tǒng)計結果證實,近些年慢性傷口發(fā)生率呈逐年增高趨勢[1]。慢性傷口疾病具備一定的特殊性,而且此疾病為進展性疾病,隨著疾病的不斷擴展,病人會感受到明顯的疼痛感,進而給病人生活、工作造成直接的影響[2]。由于疾病存有特殊性,大多數(shù)病人在面對治療時出現(xiàn)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反應,基于上述情況,我科室輔以了有效的護理干預,分別采用常規(guī)護理與心理護理方案,具體實施效果與實施情況見如下報道。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實驗選取2017年01月至2021年03月因慢性傷口就診于本院的350例病人進行調研,取電腦系統(tǒng)隨機排序分組的方式,對350例參與試驗的患者進行客觀分組,每組均分得175例。通過回顧性分析對比組病人基線資料中,得分男性病人88例、女性病人87例,年齡在22歲至69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5.61歲。通過回顧性分析研究組病人基線資料中,得分男性病人87例、女性病人88例,年齡在23歲至70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5.72歲。本次實驗均在患者以及患者家屬知情且同意情況下進行,所有患者的基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最后,實驗須得到倫理委員會的批準。
1.2 實驗方法
對比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模式。
研究組:則采用心理護理干預方案,(1)健康干預:實施健康知識普及以前,詢問并了解病人文化水平、理解能力、年齡等,根據(jù)上述情況制定宣教方案,以一對一形式進行,向病人普及與慢性傷口有關的知識,告知其遵醫(yī)囑就醫(yī)的重要性,同時向病人、病人家屬講述影響傷口愈合的因素以及換藥形式、飲食注意事項,如果存有語言描述不理解的病人可采用圖片、視頻等形式進行宣傳。(2)個體化心理疏導與干預:慢性傷口比較特殊,在換藥過程中病人會感受到明顯的疼痛感,故而護理人員要主動與病人溝通,了解病人心中的想法以及誘發(fā)與引起不良反應的因素,在對其實施安撫,換藥期間可選擇病人感興趣的話題與其聊天,幫助病人轉移注意力。
1.3 評價標準
本次實驗將對比護理效果,主要評估病人對于本次護理滿意情況,同時評估病人負性情緒反應改善情況。
1.4統(tǒng)計學方法
對慢性傷口病人護理結果進行討論,使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19.0處理數(shù)據(jù),正態(tài)計量數(shù)據(jù)用“Mean±SD”表示,計數(shù)資料采用例數(shù)或百分比表示,正態(tài),方差齊資料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樣本率的比較采用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護理滿意評分結果
從收集有效問卷結果證實,對比組參與本次調查病人對于本次護理均表示滿意,其護理滿意評分為75.01±0.19分;研究組參與本次調查病人對于本次護理表示十分滿意,其護理滿意評分結果為90.11±0.98分,相比之下對比組護理滿意評分結果較低,反之較高,對比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負性情緒得分結果對照
從收集有效評分問卷結果證實,對比組:HAMA評分40.73±3.12分、HAMD評分結果為46.81±3.93分;研究組:HAMA評分45.01±2.11分、HAMD評分結果為41.09±2.51分,相比之下對比組病人HAMA評分結果較高、HAMD評分結果較低,對比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慢性傷口在臨床治療中屬于常見且多發(fā)疾病,此疾病具備發(fā)病率高的特點,據(jù)臨床有關資料證實,近些年慢性傷口發(fā)生率呈逐年增高趨勢。慢性傷口是指傷口未能按照正常三期愈合時間而愈合,在超過愈合時間后進入炎性反應的一種疾病[3]。臨床根據(jù)慢性傷口實際情況,將其分為急性與慢性感染2種,以慢性感染而常見。慢性傷口在臨床治療中以對癥治療為主,但疾病存有特殊性,故而要輔以有效的護理干預。通常情況下,常用護理方案為傳統(tǒng)、常規(guī)護理,雖然這種護理方式有效,但作用不甚理想。我科室為了提升護理效果,采用了心理護理模式。心理護理屬于新型護理模式,這種護理方式在實施過程中能夠彌補傳統(tǒng)常規(guī)護理不足之處,還能夠保留其優(yōu)勢。通過健康宣教,可有效的提高病人對于疾病的了解程度,進而提高護理配合程度。通過心理干預,可幫助病人改善心理壓力,舒緩情緒,樹立治療自信心。
綜上所述,在慢性傷口護理中,心理護理應作為首選方案,此方案實施效果優(yōu)異,與傳統(tǒng)常規(guī)護理模式相比,能夠提高護理滿意評分結果,改善病人負性心理情緒,此方案值得臨床應用與普及。
參考文獻:
[1]芮燕梅. 碘伏紗布與心理護理對門診慢性淺表感染傷口疼痛的影響[J]. 當代護士(中旬刊),2020,27(9):91-92. DOI:10.19792/j.cnki.1006-6411.2020.26.037.
[2]姜海貞. 全程護理對慢性感染性傷口患者心理狀態(tài)及傷口愈合的影響[J]. 中國民康醫(yī)學,2019,31(1):166-168. DOI:10.3969/j.issn.1672-0369.2019.01.074.
[3]何業(yè)萍. 延續(xù)護理在慢性傷口患者出院后護理中的效果[J]. 國際護理學雜志,2019,38(6):862-864. DOI:10.3760/cma.j.issn.1673-4351.2019.06.043.
(云南博亞醫(yī)院 云南昆明 65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