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萍
摘 要: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往往會讓較優(yōu)秀的學生“吃不飽”,學習能力暫時稍差的學生“夠不著”.嘗試讓學生自主選擇,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學習點;教師采取課堂分組授課,區(qū)別對待,分層落實;年級采取摸清底數(shù),統(tǒng)籌安排,分層走班的教學方式開展教學,更有效地強化了教學的針對性和學生學習的適應性,也提升了課堂的高效性與和諧性.學生在最適合自己的層級班級內,學到最需要的知識、方法和技能,教與學相得益彰,達到預期的最佳學習效果.反復探索和不斷嘗試的過程就是初中化學教學改革的廣闊空間和更上層樓的方向.
關鍵詞:分層走班;因材施教;初中化學
一、實行“班內留學制”,大膽嘗試,允許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小組,讓學習更有針對性
常規(guī)的教學模式,主張面向全體學生,教師的教學內容往往不能做到面面俱到,只能照顧到絕大多數(shù)學生.經過幾年畢業(yè)班教學積累的經驗,加上多年的跟蹤調研,筆者發(fā)現(xiàn),畢業(yè)班的孩子其實對于化學學習還是有很高的渴求欲的.畢竟一年的知識相比其他學科并不算多,有些孩子并不想從一開始就放棄.但是知識總是由易到難的,漸漸地,會有部分學生就跟不上課堂進度了,有的可能就選擇了放棄.于是,筆者開始在班中設定不同學習小組,根據(jù)教學能力設定學習目標,實行“班內留學制”,學生根據(jù)自己能力程度選擇學習小組.這種學習方式學生覺得很新鮮.
例如,小崔同學在開始學習化學時,興趣濃厚,化學成績在班中名列前茅.在選擇學習小組時,他給自己選擇了難度較高的A組,他覺得自己的能力在這個組內綽綽有余.但是該學生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總是不能按要求完成任務,成績慢慢就下滑下來.于是,小崔自動選擇調配到了B組,按照老師的要求積極做有針對性地習題,成績很快有了起色.小崔覺得自主選擇學習小組讓他更加樂于學習化學,當出現(xiàn)問題時,老師幫助他分析問題,調換學習小組,是給他學習上最大的幫助.
再例如,在進行教學課程金屬的化學性質時,教師首先向學生們展示了鎂、鋅、鐵、銅四種金屬與稀鹽酸的反應,并讓學生在展示平臺下觀看現(xiàn)象,比較有無氣泡和氣泡產生的速度的快慢,從而比較出四種金屬的化學活動性的強弱.而針對不同層級的學生,開展不同程度的探究目的與內容,在這里教師可以設計不同的分組實驗,這四種金屬與稀硫酸的反應筆者則要求學生自己來動手完成.分組就是讓學生在課堂中分小組做簡單的演示實驗或者進實驗室做關于學習過的化學知識的展示或再現(xiàn),是培養(yǎng)學生實驗動手操作能力的一種教學手段.對于基礎性強的學生可以讓他們完成演示的同時思考與比較不同金屬的性質,而對于基礎較為差一點的學生則更多的任務是讓他們觀察實驗的現(xiàn)象,并記錄下來,這樣的實驗課程既調動了每一位學生的學習熱情,也針對不同層級的學生展開了因材施教,是他們每個人都有了收獲.
二、根據(jù)課型適時調整分組,注重實驗課程的重要性
分組不是目的,分組僅僅是形式,形式是為目的服務的.分還是不分,分的方式方法不是靈機一動心血來潮并非每一節(jié)課都適合將學生進行分組,無目的分組的效果未必如預期那么好.比如有些新授課便不適宜分組,學生跟著老師記筆記一般是可以做到的,分組教學時有時還會出現(xiàn)紀律問題;而分組教學更適用于復習課和習題課,教師有針對性的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和內容,讓學生在自己能力范圍內達到課堂要求,獲得成就感,是非常有必要的.通過化學實驗的趣味性吸引不同層級的學生興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有的聰明的學生往往會對發(fā)生的現(xiàn)象產生更多的思考,而一些基礎較為薄弱的學生也會把注意力集中在實驗過程上,適時的調整分組,有助于學生的全面提升.
決定將學生按照學習成績進行分層,將基礎比較差的學生都放在前面,成績較好的安排在后面,這樣在課上有條件更多的關注暫時較差的學生,讓他們在課上完成必須掌握力所能及的基礎知識的落實,重點給他們講解基礎題;在為基礎薄弱生講解時,給較好的學生布置稍難的題,不會使他們有“不解渴”的感覺,他們也能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培養(yǎng)合作探究的精神,提高知識的綜合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通過他們彼此間競爭,為班級創(chuàng)造良性競爭的環(huán)境以及“人人求上進”的學習氛圍.之后再由教師幫助答疑解惑,得到能力提升.筆者設計了一個趣味實驗:用玻璃棒蘸氫氧化鈉溶液,在白紙上寫下“化學”二字,然后噴上無色酚酞,“化學”二字會變紅,再噴上稀鹽酸,又會變得無色.這個實驗讓所有的學生感覺很神奇,基礎較為薄弱的學生也會在不知不覺中就對化學產生了興趣.而將學生置身一個情境之中,可以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探究欲望.如在學習“分子和原子”這一課時,筆者創(chuàng)設了這樣一個實驗情境:筆者在教室的前排噴空氣清新劑,讓后面幾排的基礎較好的學生來回答,他們聞到了什么?并提出問題:“為什么我在前面噴,后面的學生也能聞到空氣清新劑的氣味?”這就誘發(fā)了學生的求知欲望.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展開不同的指導方式,有助于因材施教理念的貫徹,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三、嘗試年級大分層建班授課模式
九年級新開的化學學科,是啟蒙課,知識的廣度和難度都不是很大,可以將每班的分層教學向全年級逐步的推行.筆者組里的全體教師,都把晚自習安排到同一天,每次晚自習四個班的學生按照學習水平的高低優(yōu)劣分到四個不同的班級里,教師則依照學生接受能力差異,準備不同內容與不同要求,進行有針對性的分層輔導.分層后將各班的優(yōu)秀生集中在一起,打消了他們課上“不解渴”的感覺,使好學生不再自我們膨脹,每節(jié)晚自習進行有針對性的分層輔導,布置些稍難的題給這些學生,擴寬學優(yōu)生的學習面.在這一層次的學生間會自動形成一種良性競爭,會在自己心里暗暗地拿其他班的某個優(yōu)秀生作榜樣,作標桿,比如在結課考前的分層,對于九年級化學,是習題量最大且難度最大的階段,這層次的學生們上晚自習可謂拿出十二分的力量,大家比著正確率,比著做篇子的張數(shù).經??梢月牭较抡n后,學生們在樓道議論,某位同學已經做到哪里,自己速度慢下來是因為哪部分做的比較慢.這樣學生會在橫向比較中發(fā)現(xiàn)自己的問題.這樣一節(jié)晚自習,不可不算高效,學生們高手過招,自己發(fā)現(xiàn)自己的問題,自己思考改正,收獲比不分層上晚自習要多.但優(yōu)等生并不是一直優(yōu)秀著,在分層測試中,優(yōu)等生基礎也會出現(xiàn)問題,筆者會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單獨找其訂正,并且速度越快越好,以幫助他穩(wěn)固優(yōu)等生的位置.
酸和堿計算題一直都是學生比較頭疼的地方,一是技術因素:數(shù)學基礎不好,算不準,因畏難而不愿意算;二是原理問題:原理不明,方法不對,屢算屢錯,失去信心.針對學生的這兩大因素,經過與同組教師的溝通,反復交流研究,最終確定根據(jù)學生層次不同,分層次落實內容.首先反復落實酸堿反應的有關原理,相關數(shù)量關系的基礎知識.要做到人人能講清楚來龍去脈,不急于去計算數(shù)據(jù).稍差的學生只掌握到找相關量,列出比例式并求解;中等學生掌握到能夠列出所得溶液的溶質和溶液質量;更好的學生則要力爭整題順利求解且結果正確,并能解決更難一些的題目.幾經磨合切磋演練實戰(zhàn),分析觀察以及課下與學生的交流,發(fā)現(xiàn)不同層次的學生收獲頗多且各有不同,比如,如何找“純凈物質量”,絕大部分學生都告訴我們:老師我們聽懂了,終于聽懂了!這種獲得與成就感,來自學習上的幸福感,滿滿地洋溢在他們的臉上.
把相對較優(yōu)秀的學生集中在一起,讓他們更有危機意識,聽課效果會更好.較差的班級里反復落實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目標是提高年級的整體水平.為了年級里所有的學生共同發(fā)展,得到了越來越多教師的認可,教師間同心協(xié)力,勁往一處使.在此基礎上本著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一個也不能少”的思想,嘗試將各班中基礎最差的學生集中起來,為他們開小灶,精心搭配“膳食”,每節(jié)課由老師進行專項輔導,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學習方法、學習水平,提升他們的化學學科成績.
每一位教師都應該好好反思自己,真正的做到與時俱進,讓自己的課堂生動起來,應該多動腦筋,讓化學的課堂充滿著魅力,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fā)現(xiàn)自己、戰(zhàn)勝自己、超越自己.真正的教育是適合學生發(fā)展的教育,真正有效的教育是讓每個孩子都得到發(fā)展的教育.讓每一位教師都做智慧型的教師,幫助每一名學生揚起希望的風帆,助他們成功!
參考文獻:
[1]何春瑩.論初中階段的走班式分層教學[J].西部素質教育,2016(17):93-95.
[2]戴舒婷.新高考化學分層走班教學研究——以溫州市D學校為例[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7.
[責任編輯:季春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