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母語知識在外語學習中的負向遷移現象一直困擾著很多中國學生,母語的負向遷移對英語學習尤其是英語寫作有著重要的影響,涉及標點,詞匯,句法,篇章,以及文化差異。
【關鍵詞】母語;負向遷移;高中英語寫作
【作者簡介】 蔡家旋(1997-),女,廣東清遠人,哈爾濱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學科教學(英語)。
引言
自塞林克提出中介語的概念以后,語言的遷移理論也應運而生。母語的存在對第二語言的學習有著顯著的影響與作用,被語言學家稱之為母語的遷移理論。這種遷移具有正面的影響和負面的影響,正面的影響對于學生學習第二語言具有促進作用,而負面的影響對于學生學習第二語言具有阻礙作用,分別定義為正遷移和負遷移。外語學習者通常把自己個人的第一語言使用習慣用于目標語的學習,這就很容易導致了負遷移現象的出現。那么,母語的負遷移現象在英語寫作中主要表現在哪呢? 應該采取何種措施以及對策來規(guī)避這種現象呢?本文將從標點、詞匯、句法、篇章結構、文化因素等層面進行分析,去嘗試解決這些問題。
一、英語寫作中母語負遷移現象的表現
中文在中國英語寫作學習中產生消極作用的原因在于中文與英語存在很多差異,在標點符號、詞匯、句法、篇章結構和文化因素等方面都有或多或少的表現。
1.標點方面。中國學生在學習英語寫作的時候,往往運用中文思維,這時候就會出現負遷移現象帶來的消極作用。舉例來說,部分同學在用英文格式寫信時,會把逗號誤用成冒號;有的同學則在間接引語中使用冒號。這些都是中國學生常犯的錯誤。
2.詞匯方面。我們的母語在形態(tài)上來說和英語沒有太大的變化,例如主語和賓語形態(tài)一致,現在的動詞和過去的動詞使用一樣,屬于分析型的語言。然而第二語言,英語,在句子中扮演不同角色的成分具有不一樣的形態(tài),比如,主語中的we 和賓語中的 us 是不一致的。再者,英文的實詞還具有各種曲折變化和派生變化,產生大量的動詞形態(tài)以及派生詞綴,代表著不同含義,屬于綜合分析型語言。 然而,中國的學生恰好不懂如何去運用這些詞綴的變化,還自己亂用一通。比如 “Their Japanese people are very proud of the great progress made during the past years” 這一句話中的“their” 沒有注意到人稱賓格的改變,和后面的“Japanese people”形成不了從屬的關系,屬于同位的關系,所以,不應該使用屬格代詞“their” ,而必須用其主格“ They”。還有就是,英語詞語的意義比較靈活,對于句子的依賴性較大,需要搭配其他詞匯一起使用。拿break來說,break through表示突破、突圍,break up 表示打碎、打破,而break down 則表示分解、發(fā)生故障等。中文來說卻是相反的,中文對于文章的依賴性比較弱,獨立性很強。這就導致負遷移的產生。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學生的寫作一般都是通過翻譯去實現的,漢語和英語需要對應翻譯,但有一些詞往往沒有對應的詞。 如中文的“ 合作社”“老干部”“ 陰”“ 陽” 等在英文中都沒有明確對應的詞語。
3.句子方面。中國學生在學習英文詞匯的時候會受到中文負遷移的影響。相同的,學習英語句子的時候也會受到這種負遷移的影響,從而忽視了漢英語言的不同。英語注重句子的結構和內在邏輯,有語態(tài),時態(tài),人稱等的變化,屬于形合語言。而漢語沒有時態(tài)、人稱、數等的形態(tài)變化,主要靠語序和實詞來表達含義,句子結構較英語松散,屬于意合語言。中國高中生在學習和使用英語的時候,會自發(fā)地運用母語的規(guī)則來幫助英語的學習,并且把這一規(guī)則放在首位。如果中文和英文句子結構一樣的時候,就會產生正向遷移,對英語的學習具有推動作用。比如,“她是一名老師”和英文中“She is a teacher”在詞序和語序上是一致的,是相對應的,這時候,學生便可以利用中文和英文的相似性來幫助英語的學習和進步。然而英語和漢語在句子結構上和語序上不是完全一致的時候,也就是第一語言和第二語言有著差異的時候,同學們還是運用我們中文的知識去解釋英文的句子,這時候在翻譯轉換時會出現困難,從而發(fā)生所謂的母語負遷移現象,導致錯誤產生。有一個很多中國學生都會犯錯誤的句型,比如,“我認為他不是一個好學生”,很多學生會翻譯為“ I think he is not a good student( 應譯為: I don't think that he is a good student)”。再如,很多學生在翻譯有關關聯詞的句子的時候,受到中文使用習慣的影響,會把因為……所以,雖然……但是的句子翻譯成“because...so,although...but”,但是在英文思維中,他們認為只需有一個關聯系便可以讓人們知道說話人所表達的含義,因此他們會省略其中一個。因此,多數同學因為這個固有的中文思維邏輯的影響,出現錯誤。此外,中國學生在學習英語的時候出現的語法錯誤通常還表現在時態(tài),語態(tài)等方面。很多學生在描述一件過去發(fā)生的事情的時候,往往會忽略句子的過去時態(tài),常常用一般現在時來表達。例如,在“Yesterday I went to school by bus”這一句子中,學生們常常會犯“Yesterday I go to school by bus ”的錯誤。另一方面,英語的句子結構的核心是主語和謂語,還伴隨著各種短語和從句,主次分明,層層遞進,結構復雜,比較注重結構分析。然而,中文句子結構的核心是意義,通過時間順序連接在一起,比較注重整體意念。因而產生了中英兩者句子結構的明顯不用。如“ Though kind and gentle, Mike could not but revolt at his friend's callous behavior(麥克心地善良, 性情溫和, 但對他朋友這種無情的行為,非常反感)” 這一英漢對比譯文就充分體現了兩種語言在結構上存在的巨大差異。
4.篇章結構方面。篇章的結構和銜接連貫是英漢文章的主要差異。因為中英自身的思維方式不一樣,在寫作以及表達觀點的時候也大不相同。中文習慣拋出一大堆事實以及例子來證明最后的觀點,或者通過一系列具體例子論據的堆積來形成主旨。英文則習慣于先拋出觀點,然后再引出一大堆事例和論據來證明前面觀點的正確性。英文和中文中“形合”和“意合”之間的差異也將導致篇章中銜接手段的不同。在英語中,全文是通過詞匯和語法的明確銜接形成的;而在中文中,它使用具有句子含義的邏輯關系的連接詞形成連貫的文本。此外,英文和中文文本在主題或重點方面也有很大差異。例如,在正式風格中,英語使用被動結構,而中文使用主動結構。不僅如此,英文習慣將事物擬人化,用事物來描寫事情。比如,中文用人來見證一件大事,在英文表達中則用時間或者地點來見證。
5. 文化因素方面。不同國家,其文化層面必然有所不同,語言形式也會顯示出差異。中文和英文的語言形成很多時候是不一致的。如果將中文的語言形式放在英語寫作中,就會出現中文表達。將英文的語言形式放在中文中,也會出現英文的表達。由于每個國家在事物的表達或描述中都有很強的文化色彩,因此有必要充分考慮英語國家的文化習慣和表達習慣,以免產生漢語式英語,這樣便會讓英語更加真實、地道,靠近本地英語水平。
二、減少母語負遷移的負面因素的對策
由于母語對于二語習得的負遷移,學生在學習第二門語言的時候難免會犯下許多錯誤。作為教師,如何讓學生規(guī)避這些負遷移現象,是一大難題。針對以上在標點,詞匯,句子,語篇以及在文化因素方面出現的錯誤,筆者提出如下對策:
1. 增強英語基礎知識的教學。要想減少這種寫作的負遷移現象,首要我們要做的便是加強學生的英語基礎能力,加強英文基礎知識教學,特別注重詞匯和語法的教學。心理學中有一概念“心理詞匯”,意思是說,當一個單詞出現在腦海的時候,我們的大腦就會反映出與這個單詞相關聯的詞匯,這種現象被稱為習慣性搭配或者同伴關系。但當學生詞匯不足時,這種現象容易受到母語負遷移的影響,導致學生們不得不使用中文詞匯以及表達來進行補充,出現了“心臟翻譯”的現象。這也是外語學習者使用詞匯之間的關聯性來進行語言輸出的重要途徑。因此,作為一名外語教師,應該引導并且指導學生多使用英語詞典,讓他們認識英語詞匯有內在的聯系,使用詞匯的同義詞和反義詞進行詞匯記憶,擴大詞匯記憶量。并且在真實語境中教英語,訓練學生在語境中學習單詞,運用聯想來提高相似單詞的學習效果,學以致用。此外,還需要加強學習策略和學習訓練的指導,讓學生的自我監(jiān)督策略發(fā)揮作用,懂得自己發(fā)現學習中由于母語負遷移現象導致的錯誤,并且書寫出錯誤的句子進行改錯訓練。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該適當搭建腳手架進行輔助。
2. 擴大同學們的課外閱讀量。在外語學習中,閱讀和寫作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良好的閱讀是輸入,更是寫作的基礎,而寫作作為閱讀之后的輸出,更是對學生們學習成果的檢驗。從克拉申的輸入輸出理論可以得知,只有給予外語學習者足夠的輸入,才能更好地進行輸出。因此,我們需要讓學生閱讀更多的文章,加大學生的閱讀輸入,這樣不僅可以積累語言基礎,提高對于英語的感知力與敏感度,掌握各種文章體裁的結構方式,提高寫作輸出能力,還可以通過對比中英文文本的異同,讓自身頭腦中的轉換機制能夠更快的運行,寫出更好的文章。在閱讀過程中還可以體會不同國家的文化差異,避免寫作中的文化錯誤。
3. 激勵同學們多寫 、多改。根據試誤理論,學生可以在犯錯中找到正確的寫作方式。只有通過不斷練習,才能更好掌握到英文和中文在各種方面存在的差異。加強寫作訓練,增強寫作意識,學會寫作策略,修改作文也是一種不斷讓作文更加完美的策略,單靠閱讀輸入還不夠,只有不斷輸出,才能讓知識成為學生自己的,才能更好地表達自己內心所想。
4.以積極的態(tài)度應對母語負遷移。大多數學生都不太了解第一語言對于第二語言學習產生的影響,教師應該適當地介紹一些關于二語習得、語言遷移的理論,讓學生了解認識到母語對于二語學習的正向促進作用和負向阻礙作用,并理解母語對英語的負面遷移的本質,使他們意識到這是事實。這樣就使得學生在學習中不是一味去規(guī)避母語,排斥母語,而是充分合理利用母語的正向遷移,積極去克服母語的負向遷移,提高自身英語思維能力和運用能力,更加好地掌握外語。
結語
母語負遷移在學生的學習當中產生會不良影響,但是要解決這一個問題并非一件容易的事。作為一名英語教師,應該不斷發(fā)現研究歸納學生們在學習中容易犯的錯誤,進而不斷引導他們改正,不斷閱讀,積極寫作,讓他們的中介語系統(tǒng)不斷更正,進而不斷靠近目標語體系。
參考文獻:
[1]李小廣.語言遷移理論在英語寫作教學中的應用[J].太原城市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2(1):157-158.
[2]徐君娥.高中生英語寫作中母語負遷移問題及其矯正策略的研究[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20(10):14,17.
[3]王建麗.母語負向遷移與英語寫作[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05 (3):40-42.